03.07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秦国为什么变法成效最大?有什么历史作用?

朽木倾城


战国时期,各国国家都在进行变法图强,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基础保障进行变法,秦国的变法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效,成功的原因有:秦国的变法顺应秦国的发展也是历史潮流;在商鞅的法家思想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很具体制度;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敢于同旧势力斗争;百姓信任变法者,从而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


一、秦孝公在怎样的背景下支持变法?

秦孝公的变法实际是对秦献公变法的延续和深入。秦孝公21岁继位,继位之初的秦国,内忧外患、危及生存。

秦国内部,自秦厉共公之后的几代君王因君位继承的问题发生共几次政治动荡,国力严重内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决定迁都栎(Yue)阳(今西安市阎良区附近),一方面是修养生息,积蓄国力夺回河西之地,重振国威;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奴隶主势力很大的雍城(迁都之前的都城)准备变法。之后,秦献公进行了数次东征,想收复河西之地,但是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便去世。

秦国外部,魏国趁着秦国内耗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待到秦献公(秦孝公的父亲)继位后,与魏国割地讲和,求得边境安宁。在黄河东边,其他的六国无不变法图强相继争雄,而此时的秦国弱小,被其他六国看不起,常常鄙夷秦国,秦国很是抬不起头,为此,秦献公欲改变这一局面。公元前385年,秦献公联合左庶菌改在发动政变,夺得政权,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秦孝公继位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六国已经成为一方雄主。在东方六国中,秦国与楚国、魏国接壤。魏国在秦国东边,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在秦国的南边,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并且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王权未稳之机,趁火打劫,攻打秦国。


二、秦国变法取得成效的原因

(一)秦国的变法顺应秦国的发展也是历史潮流,秦孝公面对六国的强大,在秦孝公变法的基础上,求贤若渴,继续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普及,土地的使用性质得以改变,促使新的农民阶级与地主介意,新的社会矛盾产生。

2.通过连年战争获得军功的新贵族,也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待遇,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不得不在政治上进行改革。

3.而变法是一种潮流更是一些国家奋发图强,变得强大的必选项。在战国时期,魏国任用李悝最先进行变法李悝变法主要从“食需劳功有赏、尽地力、建法体、军改”这几个方面进行。变法对于削弱贵族势力,提高农业生产、增强军队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李悝变法的成功,使得魏国称霸多年。看到魏国变法取得的成效,其它列国纷纷效仿,开始变法。

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赵武灵王改革、齐国邹忌的改革、燕国的子之改革等,这些国家从军事、政治、外交、农业生产以及社会方面进行变法改革。

当时的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被东方六国疏远,更不能参加各国诸侯的盟会。秦孝公继位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鼎盛榜样,在秦献公的基础上继续变法,向东方六国发了求贤令,广纳富国强兵之策、这时商鞅来到秦国,主持变法。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二)秦孝公很支持商鞅变法,始终不动摇变法的初衷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秦国在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后,商鞅在魏国待不下去,便来到秦国,通过景监见秦孝公。秦国在发布求贤令后,六国的各路人纷纷前来,经过考试与实际任用之后,发现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才能的,为此秦孝公觉得六国的名士都是来骗吃骗喝之辈,因此商鞅刚见到秦孝公,并没有立刻展示自己的才能。

商鞅先是与秦孝公谈一些帝王的治国之术和理念,秦孝公听得都快睡着了;第二次商鞅聊得是成就君王怎样才能成就王道霸业,秦效公听了虽然有好感,但觉得还是一些理论,并没有一些实际的具体的策略;到了第三次,商鞅终于拿出了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了之后很是振奋,两个人秉烛夜谈,甚是快畅。

秦孝公礼贤下士,对商鞅很是重视和尊,敬,这不仅得益于他的才能,更是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心切。在商鞅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拜商鞅为大良造、后来又拜为左庶长,秦国的庶长一种有四个,其他三个庶长必须是王族担任,唯有左庶长可以是外人任职。左庶长一职相当于丞相,可见秦孝公给予商鞅的地位与权力。

(三)在商鞅的法家思想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很具体制度

商鞅信奉法家,在来到秦国之时,带了李悝的《法经》,商鞅便依法经为蓝本,给秦国制定一系列的变法制度。

1.颁布《垦草令》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贵族特权者加入到劳动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等。

2.连续两次颁布法令

第一次颁布法令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 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扩大了税收来源和劳动力以及兵源。

第二次颁布法令

(一)废除井田制,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

(三)迁都咸阳;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对社会风俗加以规范,也是对第一次颁布的法令中不部分条款加以补充。

变法必然要触及秦国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遭到贵族实力的反对。

(四)百姓信任变法者,从而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

在法令正式实施之前,百姓并不相信商鞅会真正的把法令执行下去,商鞅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很长的木头,宣称只要把木材扛到北门就奖赏十金。这就是著名的徒木立信。这个办法一出,虽然有好多人围观,但没人去试。第二天,商鞅把赏金涨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便把把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当着围观群众真的给了五十的赏金。于是人们相信了商鞅,也相信了变法,在取得了人们的信任之后,法令正式开始实施。

(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最先变法开始时,甘龙、杜挚等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而商鞅同他们进行了辩论,赢得了舆论上变法的胜利;

在变法开始后,秦国的太子触法,按照秦国变法时所颁布的法令,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要替太子受刑,依律判处劓刑,也就是挖去鼻子,后来公子虔八年不出门,等待报仇机会。商鞅同旧贵族势力斗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结局埋下了祸根。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旧的国家制度得以废除,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家税收和兵源逐渐充盈,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

(二)商鞅的人生结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秦孝公的病逝使得商鞅失去变法的支持,最后,商鞅别车裂。

(三)商鞅变法制定法令,依法治国的理念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对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顺便提一下,我的家乡就在商鞅的封地,今天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现在有商鞅广场和他的塑像,虽然死的很悲惨,但是他的历史功绩永留人人间。


南山居史


1、历史意义(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或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争霸和兼并弱国的需要,诸侯割据一方,混战不断。同时,随着私田出现,地主和农民取代了奴隶主和奴隶成为两大新的阶级,租种方式也逐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小兰爱唱K


秦国变法成效最大有几点原因:一、秦国实行法家变法政策最坚定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经过几代秦王的变法革新使国力一直持续增长而其它国则朝令夕改有的换了国君就不继续以前的政策了;二、秦国地理位置背有匈奴前有中原各国使秦连年征战促成了国家军事化的格局,所以秦国对改革政策的执行力最强;三、纵观战国七雄只有秦国统一各国的欲望或者说动力最强,其它各国基本想守成而已,所以秦国在几代秦王大一统的目标前提下都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国家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