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喬治·海德姆,中國名字叫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1933年畢業於瑞士日內瓦大學,榮獲醫學博士學位。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1932年在法國實習的馬海德(左)

在讀大學期間,馬海德結識了一位中國留學生,從而瞭解到了悠久燦爛的東方文化。聽說當時的中國貧困落後,中國人還被稱之為“東亞病夫”,馬海德被深深地震撼了,冥冥之中,那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古國似乎在向他召喚。

1933年11月,23歲的馬海德遠涉重洋,隻身從瑞士來到了上海。在上海,馬海德開了一傢俬人診所,他嚴格要求自己堅守醫生職業操守,把“救死扶傷”作為最基本的經營理念。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在診所(1934年)

馬海德的診所漸漸引起了當時上海進步人士的關注,他也因此結識了一些外國人士,如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新西蘭人路易·艾黎等。

1934年11月,在史沫特萊組織的一次家庭聚會上,馬海德被一位美麗、高雅的女士所吸引,“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在座的朋友暢談”,事後才知道她就是傳說中的“國母”宋慶齡。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右一))與宋慶齡及救濟總會工作人員合影

受到宋慶齡的影響,馬海德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6年初,機會終於來了,在宋慶齡的周密安排之下,馬海德和美國記者斯諾被允許到延安進行實地考察。

在陝北,馬海德目睹了蘇區紅軍的艱苦與貧困,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特別是跟毛澤東進行深入交流之後,他強烈地意識到,這些人將會改變中國的命運,他們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與毛澤東在延安打乒乓球

馬海德與斯諾在邊區採訪、考察了4個多月。當斯諾完成採訪任務離開時,馬海德卻堅定地留了下來,他對斯諾說:“我決定留在陝北工作,我要為中國革命做一些事情。”

他給自己取了一個朗朗上口的中國名字——馬海德。馬海德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全身心地投入了邊區的醫療衛生工作。當傷病員需要輸血時,他會毫不猶豫地捲起袖子抽血;當有人被毒蛇咬傷時,他會用嘴去吮吸毒液;當遇到病人窒息休克時,他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群眾不敢抽血,馬海德親自示範

僅僅在1938年至1940年的3年時間裡,馬海德就為陝北軍民治病療傷達4萬餘人次。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擔任了八路軍總衛生部顧問,還兼任著多位領導同志的保健醫生。

在延安,馬海德也收穫了愛情。1939年,29歲的馬海德認識了19歲的魯迅藝術學院學生——年輕漂亮的浙江舟山姑娘周蘇菲,隨後相識相戀。第二年結為了夫妻,成為一對恩愛的革命伴侶。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周蘇菲和兒子周幼馬

馬海德利用自己的外籍身份,積極配合宋慶齡爭取國際社會的援助,為邊區爭取到了許多急需的醫療器材和藥品。

1949年10月1日,因為對衛生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馬海德受邀參加了開國大典。也是在這一天,經周恩來總理批准,39歲的馬海德正式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在南京看望麻風病人(1985年)

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擔任了國家衛生部顧問,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致力於一些遺留的頑固惡疾:性病、麻風病等領域,並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授予“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光榮稱號。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馬海德沒有忘記宋慶齡先生對自己的啟迪和幫助,二人始終保持著純潔的友誼。1979年馬海德七十歲生日,宋慶齡專門在北京的寓所設宴為他慶祝。

馬海德:他是一個美國人,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與宋慶齡喝交杯酒

長期的忘我工作,導致晚年的馬海德身患多種疾病。臨終前,病榻上的馬海德深感遺憾,他說:“如果再給我幾年時間,一定能消滅麻風病.....”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部分骨灰撒在陝西延河和美國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