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為什麼企業裡幹活的,立功的,卻不得升遷?

歡迎前往關注。

我們之前聊過一期

流浪的“大師”,會玩的工程師

有很多讀者問一個問題,就是文中的那位前同事,究竟當年為啥沒有得到升遷。

因為在我的筆下,他負責的那個項目,給公司掙了三個億的淨利潤,這估計比那家公司之前十年的淨利潤加起來都多。

這個問題非常好解釋,我回復了一句話: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做過什麼,而在於他還能做什麼。

如果我們就事論事的看,你就知道公不公平其實沒那麼重要,而對於一件事牽扯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主體,才是決定它走向的主要因素。

這句話有閱歷的人會覺得很正常,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子,但是沒有閱歷的人聽起來會很不舒服,因為很顯然,不公嘛。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畢業,走入工作,整個階段裡,都是相對公平的。也許有的人得到的教育資源多一些,有些人得到的資源少一些,有人聰明一些,有人笨一些,這些先天的差異可能有。

但是,就考核而言,應試教育,已經很公平了。起碼它給了你一個確定的目標,就是考試分數,給你劃了範圍,就是考什麼。

這就像讓你打固定靶子。

但現實不是這樣,你要說有目標,也有目標,反正你把錢賺回來就行了,你要說沒目標,那也沒目標,因為把錢賺回來是個很籠統的概念,條條大路通羅馬,也可能條條大路都不通。

所以脫離學校之後,走入社會,打的是移動靶子,甚至很多時候,沒有靶子。

如果回到那天文中的主人公,其實他能立此大功,不全是他的功勞,這裡面大部分是運氣。

一個產品賺錢了,不一定是產品好。

就像一個產品沒賺錢,不一定是產品不好。

我不知道這句話,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但事實就是這樣。

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做的非常好的產品不一定有市場,我們很多時候說國貨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但事實上,我們的這些確實不好的產品,佔領了全世界的低端市場。

這說明,消費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追求的不一定是品質與性能。

所以,做的不好卻大賣特賣的產品,並不罕見。

比如腦白金,我們很難說做這個產品的人,研發出了多麼神奇的配方,但是,它確實很掙錢。

掙錢的原因是營銷上的成功,廣告上的成功,抓住客戶眼球的成功,利用了送禮文化的成功。

同樣,當年那個同事做的產品,之所以大賣特賣,是因為產品本身是山寨,市場時機抓的好。

山寨就意味著鑽了制度的漏洞,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傾銷市場。所以說,那個產品,誰來做,都會賺大錢。

在老闆眼裡,這件事最大的功勞不在於做的人,而在於抓住商機,決定要做這件事的人。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做一件事不稀奇,知道要做什麼,很牛逼。

這道理很容易理解,假如有個人明知某個股票會大漲,他讓你去買,買的人不難,不就是開戶,開倉的具體操作麼。但是,知道買哪隻的那個人,很牛逼。

所以,從價值的角度看,價值在於讓你買的人,而不在於執行者。

這是他沒有得到升遷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在老闆眼裡,他不是不可以取代的,也未見得有幕後的功勞。

其次,我們說,要不要升遷一個人做主管,考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讓他來指揮人,究竟合不合適。

我們說打槍和指揮人打槍是兩碼事。

前者,主要體現了你個人的槍法如何,後者,主要體現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分量如何。

如果你槍法很好,這種好,足以建立起個人崇拜,形成威望,這不啻為一個讓你帶隊伍的理由。

但是,這不是全部理由。

假如,有另一個人,他比你來的早,歷史淵源比你深。比如,你的隊員都是他招聘來的,都是他培訓過的,他與大家建立了感情。

那麼事實上,他也有指揮能力,他也有威望,而且,不見得比你這種靠個人槍法準建立起來的威望低。

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而不僅僅會崇拜力量。

第二、你的背後究竟沒有支持你的資源。

假如有兩個人,A和B。

從全公司的角度看,A的貢獻也許很大,為公司賺錢了,而B呢,也許不如A。

但是,如果你仔細想想,A的背後是誰?

如果A的背後沒有支持他的人,那他的綜合實力,就不如B。

你說你為全公司賺了錢,可是全公司的股份是分散的,大一點的上市公司,也許董事長本人都不到10%,大部分的股份也許在機構手裡,在基金手裡,整個執行團隊都未必有多少。

那麼,誰來支持你呢?全體股民麼?他們認識你麼?他們知道你的價值麼?他們知道你為了他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麼?

事實上,當你背後的主體不明確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是在孤軍奮戰。

他也許沒有你的貢獻大,但是他的背後可能很具體,就是某個小股東高管,他就是站在別人隊伍裡的人。

那他就是有支持的,就是有人替他說話,這個聲音和支持是看得見,聽得到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A為了全體,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但是全體沒法成為A的資源,沒法挺A。所以,A落選很正常。

而B呢,他就是為了某個高管做事,那某個高管就會為了他發聲,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發聲,於是B勝出。

你可以認為這一切都不合理,但在人類沒有找到更好的選拔制度之前,不合理還會繼續存在。

第三、你的溢價到底是多少?

我知道大多數人都喜歡多做少說的人,就像大多數人都討厭多說少做的人一樣。

因為這符合人類的情感,我們都會反感拍馬屁的人,都會喜歡實幹的人。

但是很少有人想明白了這種情感的來源究竟是什麼?

是我們道德高麼?是我們認死理麼?

其實都不是。

真實的原因是那些怕馬屁的人付出少,得到的多,從我們的角度上看,他們沾了我們的便宜;

而那些實幹的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從我們的角度上看,我們沾了他們的便宜。

真相就這麼簡單,我們喜歡那些讓我們沾便宜的,而不喜歡那些沾了我們便宜的。

這是人的本能,趨利避害而已。

如果你想明白這件事,就會知道一個事實。

那些說的多的人,實際上,是在抬高自己的溢價,而不僅僅是華而不實。

這個道理就是下面這句話:

你的價值,取決於有多少人,對你足夠了解。

同一塊玉石,放在地攤上,賣500,放在商店裡賣5000,拿到拍賣會上,也許就是五十萬,五百萬了。

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流量不同。

地攤上,一天就幾個人經過,看了兩眼,而且,來的人往往沒有錢;

商店裡,人流量更大,最重要的是,去商店裡的顧客,比去地攤上的顧客,購買力更強。

那拍賣會呢?它會在新聞上發佈,讓全球的人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在賣。

地攤,就像一個人在自己的部門內,在自己的組內,瞭解自己能力的,只有幾個一起做項目的同事。他們不僅人少,而且沒有話語權。

商店,就像你讓企業高層,老闆,瞭解你的能力,瞭解你的貢獻。這些人,在你的企業內,顯然比你的同事更有地位,更有話語權。

那什麼是拍賣會呢?就是行業。如果全行業的老闆們都知道有你這麼一匹千里馬,那即使你們企業倒閉了,一樣有無數人排著隊三顧茅廬。

所以,有很多人心裡瞧不起那些在行業會議上胡扯的“磚家”們,瞧不起那些出沒於發佈會的“高管”們。

覺得他們就會扯淡,實際上,活都是自己乾的,而他們卻頂著光環,竊取了自己勞動果實的冠名權。

但實際上,他們的做法,就是在利用溢價原理。打響自己的個人品牌,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瞭解自己,從而,抬高自己的溢價。

遊戲到這裡就結束了麼?這就是最優的做法了麼?

其實遠遠沒有。比如我們看看十年前以李開復為代表的這群前輩們是怎麼玩的?

他們把溢價玩出了新高度,這就是追求行業間的套利,所謂的獲取跨行紅利。

首先,他們這批人都是斜槓,在自己的本行裡,用打響個人品牌的方式獲取最大溢價,同時是個投資人,打入到投資圈內,再同時,是個自媒體人,打入到媒體圈內。

你會發現,所有的資源會產生共振疊加效應。

比如,在投資圈內,因為你是某些行業的圈內人,你能夠提供很多真實有用的“內幕”,那你就有溢價。

這就像在海邊,水,不值錢,遍地都是,可是,你把它帶到沙漠裡,它就很值錢,因為沙漠裡缺水。

海就像你的行業,水就像行業信息,而沙漠就像投資圈。在你行業裡不值錢的東西,換個圈子,未必不值錢。

這是第一次溢價,跨行業溢價。

那麼反過來,當你與投資圈很熟的時候,就產生了信任感,如果你在本行創業,你去拉投資,就比別人更容易。因為同樣是投,不如投一個自己瞭解的創業者。

這是第二次溢價,跨行業反哺本行業式的溢價。

這沒有完,你同時還是媒體圈的人。那你就可以自己捧自己公司。

它可以產生第三次溢價。

這樣的排列組合有很多的,玩法也有很多。如果你斜槓更多,你會享受更多跨行業的這種溢價。

所以我們看到了,如果你鑽牛角尖,認定埋頭幹活,酒香不怕巷子深,那麼你的溢價是最低的,沒人能夠了解你的價值;

如果你在公司內宣傳自己,你會更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就像杜拉拉昇職記,你終於開竅了,入行了;

如果你在行業內宣傳自己,就不會因為一個公司的沒落而跟著沒落,你會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如果你跨行業打好這副牌,那麼這個遊戲才真的開始有意思起來,因為它可以有無數種玩法。

至此,你才剛剛成為一個有意思的遊戲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