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纪晓岚笔下一趣闻,看罢之后,方知“为富不仁”并非虚言

乾隆朝风流才子纪晓岚曾写了这么一个段子,至今听来,仍觉有趣。看罢之后,方知“为富不仁”四字并非虚言!

话说某日,一山西老客来到京城,住在信成旅馆之中。此老客衣着华贵,骑乘高头大马,又有三个随从,足见是个有钱阔爷。此次他来京城,只为出钱捐个官做。

纪晓岚笔下一趣闻,看罢之后,方知“为富不仁”并非虚言


老客每日在旅馆内一掷千金,十分逍遥。不想一日晌午,有个衣着破烂的老头来到旅馆门前,声称要见这位山西老客。

随从见这老头如同乞丐,因此将老头拒之门外不肯让见。老头进不去,便缩在门前苦苦等候。转天早上,老客出门游玩,老头将其拦住,跪在他面前苦苦哀求,述说家中苦难,妻女生病等钱活命,求老客还他银子。

老客态度冷漠,命随从将老头拖到一边。老头跑过去跪地再求,二次被拖到路边,随从呵斥:“见你老迈才不打你,你再往前,我们便不客气”。路人纷纷围观,老头愤愤不平,说出前因后果。

纪晓岚笔下一趣闻,看罢之后,方知“为富不仁”并非虚言


他说自己前些年也算家境殷实,这个山西老客流落京城,险些在他家门口冻饿而死,自己心软将他救活,给他吃喝又送给一百两银子作为经商费用。如今此人富贵了,自己却落魄了。听闻他来京城捐官,便找他帮衬自己一把,救救妻女性命。自己不贪富贵,只要他把那一百两银子还给自己便可。然而此人不但不还,还让人把他拖开。”老头声泪俱下,令人动容。

山西老客则不予理会,推开围观之人便要离去。人们见他如此狠心,纷纷拦住路不让他离开。此时有个跟他住在同家旅馆的阔爷杨某对山西老客行了个礼,而后问道:“那老者说的真否真实?”

山西老客说:“他说的不假,但我恨我自己没有能力报答这份恩情。”

明明有钱,却非说没钱,杨某气不打一处来,对他说道:“假如有人拿一百两银子借给你,一年内归还,不要分毫利息,你肯把这一百两都报答那老人吗?”

纪晓岚笔下一趣闻,看罢之后,方知“为富不仁”并非虚言


山西老客十分勉强说愿意。杨某说道:“你写张借据给我,一百两银子由我负责。”

山西老客见围观者怒目而视,无奈之下只好写了字据,交给杨某。杨某看过之后,哈哈大笑,而后打开一个破箱子,从中取出纹银一百两交给山西老客。山西老客极不情愿将银子交给老头。

老头千恩万谢,杨某说自己备下一桌酒席,想请山西老客和那个老头一块儿喝几杯。酒席宴上,老头频频道谢,满脸笑容,而山西老客则愁眉苦脸,马马虎虎喝了几杯酒后,甩袖离去。

翌日,杨某离开旅馆不知去向。山西老客在收拾自己箱子时,竟发现少了一百两银子,箱子上的锁头和封条原封不动,找不到任何可疑。

纪晓岚笔下一趣闻,看罢之后,方知“为富不仁”并非虚言


再细查,发现自己最为珍贵的狐皮袄不见了,原本存在狐皮袄的箱子之中,有张借据,正是当日他写给杨某那张。

此事真正新鲜,明明封条和锁头没动,钱物却不翼而飞。有人告知山西老客,那个杨某并非阔爷,而是个怪盗,此人能耐之大令人叫绝,他看中的东西,管保神不知鬼不觉拿到手,至于如何拿到,谁也不知道。

山西老客丢了银子和狐皮袄,而且名声传出去已经臭遍街,他只能速速离开京城。

纪晓岚笔下一趣闻,看罢之后,方知“为富不仁”并非虚言


纪晓岚将这个段子写入《阅微草堂笔记》当中,真假难辨,当时他正在京城为官,说不定是道听途说的坊间小段。真假放一边,只说山西老客的行为实在让人气愤,常言道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然山西老客却似乎不懂这个道理,他纯属一个“为富不仁”之徒,似这种人早晚把自己算计了。

当然,“为富不仁”这句成语并非用在所有富人身上都合适,我更倾向于那句“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富人、穷人,好人、坏人,是没有办法界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