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能吃會過天津衛,最難忘是“老味兒”

《舌尖上的中國》等各種美食紀錄片曾掀起熱議,近年各大IP古裝影視劇也開始對食物細節用心良苦,原本深藏在市井角落的“非遺”美食,逐漸融入現代化市場,備受矚目。

有人說,飲食文化往往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性情”,最能展現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態度和氛圍。能吃會過的天津衛,在吃的問題上從不馬虎,從小吃到名菜,海味到麵食,酸甜苦辣鹹,皆有講究和歷史。據瞭解,保護美食類“非遺”項目,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製作技藝早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煎餅餜子、祥禾餑餑鋪已經成了全國出名的“網紅”津味代表;沙窩蘿蔔、楊村糕乾等吃貨們津津樂道的天津地產小吃各有各的傳承和歷史;津沽龍鬚麵、熬糖馬家、蛤蟆吐蜜、一品燒餅和子火燒、駱駝房子燒雞、陳官屯冬菜、東馬房豆腐絲……老味道在本地老人們心目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這些津味十足的“非遺”美食,味道里藏著的是歷經歲月的傳承和故事,鐫刻著這座城的文化與回憶。

更多精彩報道,

詳見今日出版的《每日新報》新報星期六週刊。

七塊版多角度報道,

帶您感受【津味非遺】。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天津煎餅餜子製作技藝

每個天津衛心裡大概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套最地道正宗的煎餅餜子。在第四批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德祿齋煎餅餜子製作技藝、二嫂子煎餅餜子製作技藝和津老味煎餅餜子製作技藝成為新一批代表性項目。 近年來,煎餅餜子已經成了繼“津門三絕”之後,又一聞名全國的津門美食。

祥禾餑餑傳統糕點製作技藝

現在祥禾餑餑鋪的少東家楊明的太爺爺最早在老家滄州做點心,爺爺後來到了北京學徒還是做點心,爸爸傳承下來好手藝,成為天津國營祥德齋鼎鼎大名的老師傅。 退休後,楊老爺子放不下老手藝,開了個小店面叫祥禾餑餑鋪。好手藝不怕巷子深,專門研究宮廷生活的專家和故宮文創工作人員找上門來, 指定祥禾打造故宮御膳糕點系列;亮相《舌尖3》第六集《點心》;香港食神蔡瀾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津,就為這一口純正的手作糕點。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馬家藥糖古法制作技藝和馬家豆根糖製作技藝

在天津說糖,幾乎沒有不知道熬糖馬家的。上點年紀的,懷念牙口好時的嘎嘣脆地嚼著硬糖的勁頭兒,不管家境如何,那馬家的各種糖是歲月裡最甜蜜的回憶;年輕的,“追尋傳統”也是一種時尚,各種手工製糖的味道承載的是津門老字號的驕傲。馬家藥糖古法制作技藝和豆根糖製作技藝也已被列為紅橋區非遺保護項目。

劉氏蛤蟆吐蜜小貨兒系列製作技藝

一看到“蛤蟆吐蜜”這個名字,咱天津人首先想到的是,“這名字可夠哏兒的。”之所以起名叫“蛤蟆吐蜜”是因為其形似一隻蹲坐的青蛙,而一側的表皮自然裂開,餡料從裂口中流出,彷彿一隻青蛙從口中吐出一股蜜汁。“劉氏蛤蟆吐蜜系列”也早已入選了和平區非遺項目。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沙窩蘿蔔種植與窖藏技藝

過去,青蘿蔔可是澡堂、茶館、戲園子裡的標配之一,還作為國禮走出國門,也為創匯立了功。食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和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強說,天津的特有名品青蘿蔔統稱為衛青蘿蔔,“衛”指天津衛。而這衛青蘿蔔家族中,沙窩蘿蔔名氣最大。三百年的種植歷史、較早的出口歷史以及不斷探索的種植技術,讓沙窩蘿蔔的種植與窖藏技藝更是早在 2009年10月就入選了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駱駝房子清真燒雞

2009年6月駱駝房子燒雞被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品牌, 用老闆劉金柱的話說,“非遺” 講究傳承有序,清真燒雞製作方法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曆史,始傳於山東李氏,後因其獨女逃荒來至天津,延續父親所授燒雞製作手藝謀生,於 1970 年將配方傳給徒弟、天津河東區人士韓廷玉,韓廷玉於1991年將技藝傳給了他。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津沽龍鬚麵製作技藝

津城“女面王”、中國註冊麵點大師商洪芳,用將近20年的時間練就一手抻龍鬚麵絕活兒——津沽龍鬚麵製作技藝兩年前就入選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頗具藝術性的抻面過程,也被比喻為“像在跳舞蹈”,生動十足。

子火燒、一品燒餅製作技藝

乾隆三十九年,途經薊州前往東陵拜謁的乾隆,在品嚐當地兩味小吃後龍心大悅,其中一道被御賜“一品”,稱為“一品燒餅”,另一道則由其親賜改名“子火燒”。 兩道小吃傳至第十四代,2009 年也被列入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楊村糕乾製作工藝

對於楊村本地人來說,這道極富地域標誌性的傳統小吃,是不少人的“舌尖”記憶。2007 年楊村糕乾製作工藝入選天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村糕乾製作工藝傳承至第十五代,傳人已不再侷限於杜姓後代,對於楊村糕乾從工藝到口感的把握還是沿襲著杜家兄弟創始之初的老味和傳統制作技藝。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冬菜製作技藝(陳官屯冬菜製作技藝)

追根溯源,冬菜興起於靜海區陳官屯鎮並被逐漸發揚光大。2017年,起源於明朝時期的陳官屯冬菜正式成為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陳官屯鎮的紀家莊村,陳官屯冬菜製作技藝的第十二代傳承人紀執來時至今日依然遵循著祖祖輩輩傳承的醃製冬菜的古法。

赤土扣肉製作技藝

過去臨近春節,天津東麗赤土村的七八趟街滿是扣肉香味,村裡趙成林家做的赤土扣肉十里飄香,街頭巷尾都聞得到。“隔村一望百千里,不走半步卻聞香。”從清宮滿漢全席到尋常百姓餐桌,趙成林赤土扣肉已作為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傳承下來。

東馬房豆腐絲製作技藝

從清康熙年間算起,武清東馬房村的豆腐絲已經傳了至少三百多年。當年曾被康熙點評為“味壓京城”的東馬房豆腐絲,如今其製作工藝已成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趙大肚子(毒藥)豬肉燒麥製作技藝

但凡從天津民間賣出點兒名堂的美食,一般都會有個接地氣的字號。狗不理呀,耳朵眼兒呀,已經是老年間傳下來的名牌了,現在叫老姑二姐老姨的砂鍋肉串包子店鋪,聽名字就透著親切,就瀰漫著好吃的氣息。津南葛沽鎮上有家入了非遺的燒麥,字號名稱就是純正的天津風格——“趙大肚子(毒藥)燒麥”。燒麥製作技藝傳承人趙國權兩年前把失傳了六七十年的燒麥技藝挖掘出來,掛上“趙大肚子燒麥”牌匾的當天,就有一位老先生聞訊而來,“多少年沒見啦,趙大肚子終於又出來了,今天就得嚐嚐這個‘毒藥’燒麥。”

一系列精彩欄目

將與讀者共同分享天津多彩生活

能吃会过天津卫,最难忘是“老味儿”

新報記者 吳非


  • 每日新報公眾平臺

  • 我們瞭解天津這座城

  • 商務合作186226089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