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首蘇東坡的詞想必每個人在中學時都背誦過。詞寫於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雖然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其中使蘇軾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清泉寺,就位於蘄水,也就是這篇文章要介紹的主角,如今湖北省的浠水縣。

大別山橫亙千里,其南麓的餘脈在浠水大地上自東北向西南蜿蜒傾斜。層嵐疊嶂之中,林深谷幽、百溪競發,在浠水境內一路灑下了無數的湖塘池堰,造就了浠水縣"頭枕兩庫,腰繫三河,腳踏一江眾湖"的山水田園風光,浠水縣因此而獲得"千湖之縣"的美稱。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浠水三角山旅遊風景區

浠水的歷史

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設置希水縣,屬豫州西陽郡,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改縣名為浠水,唐代又稱蘭溪,因與浙江蘭溪同名,後又複名浠水。

而現在,浠水縣是中國湖北省黃岡市下轄的一個縣,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為1949.3平方公里。浠水縣位於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游北岸,隸屬黃岡市。處在九江、黃石、武漢的長江開放開發區內,長江水道、柳界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平行過境;黃石長江大橋直跨浠水散花;京九鐵路橫穿境內,並建有客貨兩站,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的網絡。

浠水的人

古時候的浠水也是人才輩出,無論文、武、商、政,都有過不少出彩的人物,浠水人不僅勤勞聰明,而且勇敢堅貞。

元至正十一年(1351),蘄黃農民舉義反元,9月攻佔蘄水縣域,擁徐壽輝(羅田人)為皇帝,立國號“天完”,改元“治平”,建都於蘄水縣城 。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邑人文質考中武狀元,授錦衣衛都督。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巴河人陳沆中狀元,被授修撰及四川道監察御史等職。

清道光十八年(1838),浠水縣吳林茂店生產的“安息香”馳名海外,遠銷歐美。後於清末參加南洋及巴拿馬博覽會,獲獎牌3枚及“天下第一香”匾額1塊。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浠水安息香

浠水縣轄15個鄉鎮(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1949.3平方公里。是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鄉,也是陳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聞一多


1937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逼京。清華大學教授聞一多返故鄉巴河,旋赴長沙任教。次年遷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聞投身反內戰,爭和平的鬥爭。1946年7月15日,昆明市各界人士1000餘人,為李公樸先生舉行追悼會,聞一多作“最後一次講演”,當日下午一多在《民主週刊》社舉行記者招待會後回家,在途中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先生雖然已經逝去,但是他“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紅燭精神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仍然激勵著浠水人。

浠水的景

浠水縣因河而得名,因水而揚名。千百年來,優美綺麗的自然風光,讓多少名人志士留連忘返,留下多少千古仰頌的勝蹟。鍾靈毓秀的山水,孕育出多少讓人魂牽夢縈的人文風情,流傳下多少美麗動人的歷史傳說。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浠河晨光

浠河是一條人文薈萃的河流。百里浠河,以兩岸清泉白石、岸芷汀蘭的優美自然風光而著稱於世。自古以來,諸如王羲之、杜牧、李白、杜甫、劉禹錫、陸羽、蘇軾、黃庭堅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來浠河遊歷,評點浠河秀色,留下了斗方禪林、清泉古寺、浠川八景等不勝枚舉的人文景觀。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佛教名山斗方山驚現佛光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清泉古寺

同時,浠水也有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和美麗傳說。

送瘟神。在農曆五月十八日(俗稱大端陽)舉行。所謂瘟神實際是一隻篾扎紙糊的大船,所以也叫送瘟船。這船跟真的差不多大小,船艙裡有桌椅酒席。臨近黃昏的時候,幾名壯漢抬著瘟船,飛快地從北門跑到南門,後面緊跟著敲鑼打鼓的。沿途人家聽見鑼鼓聲,就出來放鞭炮,撒茶花米,這就叫送瘟船。等船抬到南門大河老龍洞對面的河灘,十多名道士一起誦經,然後就點上一把火,投向那瘟船,這時鑼鼓齊響,鞭炮紛飛,直到那瘟船灰飛煙滅。毛澤東的《送瘟神》詩中所描述的"借問瘟君何所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就是這種習俗的寫照。

盂蘭節是農曆七月十五,俗話說:"七月半,鬼下畈"。相傳這天閻王爺放假,鬼門關裡各家各戶死去的人都要回家來看看,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備好酒菜,招待列祖列宗們,還要燒些紙錢,讓他們帶回去用。除了各家自己舉行家庭祭祀外,這天還要在十字路口舉行盂蘭大會,超度那些孤魂野鬼和在縣城歷次戰難中犧牲的軍人及百姓。放河燈時會用竹蔑片紮成小臉盆那樣大小的圓形燈,四面再糊上紅黃白各色的蓮花瓣,下面糊成綠色的蓮花墩,中間插上一支點燃的紅蠟燭,從浠河上游進行漂流。那燈就隨著流水,靜靜地向下遊移動。據說是一個個的亡靈坐在這蓮花燈上,走上那極樂世界轉世再生了。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盂蘭節漂河燈

巴河天獅的樣式、玩法與眾不同,唯巴河獨有。巴河的天獅是金鉑彩紙紮成,兩根竹竿支起,由一個人舉起來玩耍。每逢佳節來臨或重大祭祀盛典,巴河青壯男子從家裡拿出天獅,成群結隊地聚集在一起,隨著鑼鼓喧天的節奏,舉著天獅,上下翻飛,左右穿插,蔚為壯觀。傳說巴河這種獨特的天獅舞與他們的祖庭武落鍾離山和始祖廩君極有淵源。

武落鍾離山位於長陽龍舟坪西南30公里處, 據史載為土家族先民--巴人的發祥地,相傳是巴人祖先廩君誕生地及擲劍稱王處。至今巴人遺蹟猶存,山上有赤穴、黑穴、向王廟、德濟亭、石神臺、盔頭巖、天獅洞等祭祖景點。武落鍾離山被視為湘鄂川黔土家人尋根祭祖的聖山,朝拜者絡繹不絕。天獅洞洞口,雄踞一頭由水漿石凝成的巨獅,清泉從獅胯下飛瀉而出,蒸騰著縷縷白氣,好似天獅一般。三千多年前,巴族首領廩君就誕生在這裡,傳說這頭天獅就是他的座騎。廩君就從這裡率領他的部落走向四方。在東漢時期,巴人"五溪蠻"暴動,朝廷鎮壓下去後,流放七千餘口到鄂東巴水等五水地區。為了紀念先祖,巴人就把這種祭祀大禮的活動保留下來,一直流傳至今。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巴河天獅

浠水的美食

巴河藕的傳說。在鄂東地區流傳著一首歌謠:"樊口的鯿魚武昌的酒,黃州的豆腐芝麻湖的藕"。芝麻湖的藕就是巴河藕,比別處多一兩個孔,鮮嫩白脆,煮不變色。人們都說芝麻湖的藕是宰相姚明恭的小姐變的,這位小姐聽說未婚夫死了,哭斷肝腸,終身不嫁,是一位忠貞淑女。最後她投芝麻湖自盡,沉屍的地方長出了一朵潔白的蓮花,所以這芝麻湖生出的藕,就較別處不一樣。聞一多先生也曾對九孔藕大加讚賞,“心較比干多一竅,貌若西子勝三分”。陸游、胡風等文人墨客也寫下不少讚美巴河蓮藕的詩句。每年夏季,芝麻湖裡綠荷盈盈,紅花朵朵,白花泛泛,湖面上白霧繚繞,縹縹緲緲,數月不散,這一景象令南來北往的遊客心曠神怡、久久回味。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巴河藕

茅山馬口螃蟹。蟹類甚多,有海蟹、江蟹、湖蟹、河蟹之分。河蟹在立秋前後最肥,有“七月(農曆)的尖,八月的圓”和“九月重陽,蟹子淌黃”之說。蟹黃即螃蟹體內的卵巢和消化腺,橘黃色,味美。湖北蘄春縣與浠水縣交界外的茅山和廣濟馬口湖一帶盛產螃蟹,歷史上頗負盛名,用茅山、馬口產的蟹黃烹製的蟹黃豆腐、蟹黃魚翅、蟹黃鮰魚等菜餚為本地高級宴席佳餚。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茅山馬口螃蟹

浠水糯米封缸酒是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的特產。浠水糯米封缸酒呈黃褐色,具有香氣濃郁,酸甜醇和的獨特風味,含有發酵微生物分解產生的多種糖類、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有滋補保健之功效。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浠水糯米封缸酒

浠水包面。和北方的餃子、混沌以及廣東的雲吞不一樣,包面外形像元寶,象徵著財源滾滾。四時八節,來一碗包面,是全家團圓最好的慶祝;招待親友,來一碗包面,是主人好客最好的表達;老鄉相聚,來一碗包面,是訴說鄉愁最好的寄託。包面的皮子,最好用優質小麥粉,加上半碗水和成麵糰,用擀麵杖一次次擀開來,一張薄薄的大圓餅,再切成一堆小小的四方塊兒。包面製作很簡單,放上肉餡,對摺,再對摺,將裡層的兩個角兒的邊緣朝懷裡一捏,就是一個做好的包面了,在筲箕上或者案板上有序擺好。最大的特點是擀的皮子顏色雪白、有嚼勁兒。至於包面肉則是包面最為關鍵的主料,包面味道好不好,主要在於包面肉是否鮮香。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浠水包面

浠水湯麵。每一根面都是師傅們每天清晨開始親手和麵,揉麵,扯麵……一環扣一環地製作出來的。一束一束的手工面韌勁十足,粗圓的麵條十分勁道。煮好後在碗裡多泡個幾分鐘也不會坨,湯是湯,面是面,分明的很。湯麵的牛肉選用的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黃牛肉,煮得很軟爛,還帶著一點筋,口感層次豐富。沒有加湯底前的麵條是死的,只有加上了大骨熬製的鮮湯,才能讓麵條生動起來,再加上小蔥、醃菜、酸豆角、豆子,一份完美的浠水湯麵便打造完成。不管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浠水湯麵都是人們最適合的選擇。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浠水湯麵

現在武漢的光谷創業街就有這麼一家麵店,完美復刻了浠水湯麵的製作方法,爽滑的麵條、鮮白醇厚的湯汁、汁水四溢的勁道牛肉,再加上溫暖舒適的就餐環境和親民的價格,不僅滿足了周圍上班族一日三餐的需求,也使得在外地的浠水人能時常品嚐到正宗的浠水湯麵,得以暫時慰藉思鄉之情。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正宗浠水湯麵店

無論是浠水的人,還是浠水的景,還是浠水的美食,都是荊楚大地上獨一無二的存在,越來越多的浠水人會靠著自身的努力建設好浠水,讓全中國的人都知道湖北有個浠水縣,讓他們都知道浠水的青山美如畫卷,浠水的綠水流淌詩篇,浠水的的筆架聳立雲天,浠水的土地孕育俊彥。文武根脈鑄風骨,望天湖畔出狀元,中國有個浠水縣,山清水秀好家園,南國詩都薪火傳,紅燭精神照萬年。


連蘇軾都寫詩詠贊的“千湖之縣”,人才輩出,聞一多是其中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