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老父親抱著兒子一起跳樓:不會溝通只會讓事情惡化


老父親抱著兒子一起跳樓:不會溝通只會讓事情惡化


1

今年7月,在揚州檢察院,檢察官對著一箇中年人說: 建議你重新審視自身平時在處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方面的態度和方式。問問自己,呵斥孩子到底是因為愛孩子,還是自己缺乏管理情緒和有效溝通的能力?”

原來中年人叫老李,他有個讀初中的兒子,名叫小李,那天他抱著兒子一起從二樓跳了下去。

原來小李平時愛玩手機,那天老李下班之後就喝了點酒,而他的老婆看見孩子一直玩玩,就對著老李抱怨孩子玩手機時間太長了。

老李讓孩子去洗澡,但是孩子一直磨磨蹭蹭,最後孩子準備起來拿衣服的時候,被老李以為小李要離家出走。

老李動手打小李,不甘被打的小李就還手,酒精上頭又氣上心頭的老李一下就抱著小李從二樓跳了下去。

缺乏有效溝通的兩人,一步步將事情激化了起來,父親老李沒有控制住情緒,對孩子用命令式的語言說話。初中生小李,則是對父母的話語置若未聞。

父親暴力說話,孩子冷暴力應對。這樣的溝通方式是無效的,才會將事情激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在發展心理學上有個參照性溝通,當溝通失敗的話,應該歸咎於聽者。

而在這次事件中,兩人的溝通失敗,原因在於孩子沒有學會如何聽取家長的話。

近日人民日報微博發出了一則微博,讓孩子聰明的捷徑:是有效交談。

什麼樣的孩子才叫聰明?早走路,早說話,或是能在2到3歲的時候背誦大量的古詩?都不是,是有效交談。

讓孩子學會傾聽能力,可以讓孩子懂得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更加的懂得自省。改過自身的錯誤。

可是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老父親抱著兒子一起跳樓:不會溝通只會讓事情惡化


2

懂得聽比直接說更重要。

近日陪著孩子在看《窗邊的小豆豆》,書中的小豆豆上的一年級真的很讓人羨慕。

幼年的小豆豆是個小話癆,同時也是疑問特別多的孩子,就算被老師罰站,也有一堆的問題等著老師。

而當小豆豆來到巴學園時,校長小林先生認真的聽小豆豆說了4個小時的話。

從這時候,小豆豆下定決心要跟小林先生成為好朋友。而當小豆豆頭上帶著一個美麗的蝴蝶結時上學時。

小林先生一臉苦逼的詢問小豆豆,蝴蝶結哪裡來的?

小豆豆告知小林先生,蝴蝶結是阿姨贈送,是外國貨。

小林先生一臉恍然大悟說道:昨天沒代見你的蝴蝶結漂亮,一直纏著要,我找遍自由之丘的蝴蝶結店,也找不到原來是外國貨。

接著先生對小豆豆說 :小豆豆,美代總是吵著要這樣的蝴蝶結,你上學的時候,可不可以不戴這個蝴蝶結呢?如果這樣,就太謝謝你了,實在對不起,拜託了。

小豆豆想想,決定答應小林先生的要求,畢竟此時的先生不像校長,而是一個被女兒纏得很無奈,又買不到蝴蝶結的爸爸,還是挺可憐的。

小林先生就像朋友一樣跟小豆豆商量,給與了小豆豆足夠的尊重。同時又將自己的述求完美的讓小豆豆聽到了。

從小林先生足足聽了小豆豆說話4個小時開始,小豆豆便將這個事情映入心底,一步步潛移默化,學會了傾聽。

懂得傾聽的孩子,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更懂得體貼他人。


老父親抱著兒子一起跳樓:不會溝通只會讓事情惡化


3

暴力溝通會讓孩子閉上心門,不樂意開口

前幾天,我從公司去孩子的學校接孩子放學,剛走出辦公室的園區,就在路邊看見一個媽媽對著一個6歲多的小男生罵罵咧咧:嘴巴給你是幹嘛用的?是用來說的。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還是不懂得告訴我,你要幹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要幹嘛?

孩子滿臉委屈一聲不吭,眼淚默默得往下掉。右手環住左手的模樣,看的我好是心疼。

心疼孩子一聲不吭,不肯跟媽媽說話,同時也心疼媽媽,想跟孩子溝通,但是找不到方法讓孩子說話,而長期這樣打罵孩子,孩子長大之後會丟失語言功能。

今年在我手底下有個同事,剛接觸的時候他一句話都不愛說。公司的同事都說他,真的存在感太低,成為透明人了。

而在跟他接觸的過程中,我問他,是不是你不愛說話,你爸媽會一直罵你?

他說,恰恰相反,是爸媽一直罵,所以更不愛說話了。

爸媽長期的責罵,孩子長期的沉默,讓父子的關係一直都僵硬著,回去晚了就不停的怪他吵到他們睡覺了。

這樣的家庭讓孩子不曾感受到溫暖,而是處處都是責備,家長越是責備,孩子越是不樂意說話,久而久之缺乏溝通能力的孩子在社會中會處處碰壁。


老父親抱著兒子一起跳樓:不會溝通只會讓事情惡化

4

可以這樣打開孩子的心扉

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的是拿出耐心,不斷的去改善跟孩子之間的關係。那麼要做到有效溝通,需要的是以下幾點。

1. 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同時也在教會孩子懂得傾聽。

在閱讀《海蒂》這本書的時候書中克拉拉的奶奶因為海蒂一直學不會讀書而跟海蒂聊天,她先聽海蒂說,是羊倌兒皮特告訴了海蒂,那些字母在他眼裡是無法學會的東西。

但是克拉拉的奶奶很堅定的告訴海蒂,要相信我,你一定會學會讀書的。

而海蒂也因為相信了克拉拉奶奶的話,在牧師已經放棄教她的時候,她反而開始學會了。

當你懂得傾聽孩子的話語,同時也是在讓孩子懂得傾聽。

懂得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唯有認真溝通,才能將對話事情完美的解決。

2. 共情的力量是強大的。

近期閱讀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 ,作者阿爾法黛說,當年孩子不開心的感受遭到否認或忽視時,通常會變得更加難過。

有時候孩子知識想讓你瞭解他們的感受,這樣傾聽他們就會有效果。

書中舉了個例子:孩子告訴爸爸老師分發了一塊泥巴,他使用泥巴捏了一隻兔子, 可是兔子掉到地板上,把兔子的耳朵都給摔碎了。現在他的兔子只有一隻耳朵了。

爸爸簡單的回答了個噢。孩子接著說:我試著用膠水把耳朵粘上,但還是往下掉。爸爸說:那你一定很失望。我敢說,你一定希望自己說一句咒語,兔子就能長出一隻新耳朵。

爸爸使用幻想的方式,滿足了孩子的想要修復孩子的小願望,讓孩子懂得,你明白他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更加肯跟你聊天。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始終明白孩子的感受,沒有說兩句話就冷場,從而引導了孩子說出了他的感受,他的做法,他的想法。

懂得共情,才能讓你與孩子的距離更加接近。才能更好的明白孩子的想法,才能更好的跟孩子聊天。

3. 跟孩子說話要懂得適可而止。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場演講上說過:面對孩子,你不能喋喋不休,告訴孩子你該怎樣做,你要如何如何去做。

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很煩,他們不想跟你們說話。最好的方法是把嘴巴閉上。

當孩子告訴你一件事的時候,你只要說出你的看法就好了,孩子會把你的話,記心間。如果說話太多,孩子會自動屏蔽你的話。

下次遇見事情,他們就不樂意跟你分享了,不會想去告訴你,他到底做了什麼。

給與孩子意見,不能將事情說得太白,要讓孩子去自行思考,明白你的意思,他們自然而然會按照你說的去做。


老父親抱著兒子一起跳樓:不會溝通只會讓事情惡化

5

赫茲裡特曾經說過: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

有效的溝通是雙向的,傾聽和訴說。跟孩子溝通也是如此,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訴求,當你在訴求時,也需要剋制住脾氣讓孩子聽進去。

而不是喋喋不休讓孩子堵上耳朵,從而關閉了溝通的大門。與至於一件事不斷的將矛盾上升,最後無法控制。

跟孩子溝通就要先傾聽孩子的需求,不用著急給與孩子建議,但是要明白孩子的感受,而給與建議的話,只要短短的幾句話就夠了,不需要長話連篇。

明白孩子的感受,足以讓孩子感激你。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當孩子越來越大,就該閉上嘴巴,偶爾給與幾句話,讓孩子自行去判斷是非對錯。

跟孩子聊天是件技術活,只有不斷的去嘗試,不斷的是去做到,不斷的去改變,才能打開孩子的嘴巴。

讓孩子樂意跟你聊天,讓孩子對你敞開心扉,做一件事時會跟家長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