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為何要將明清兩朝的大內祕檔付之一炬?

上官熙


1908年,慈禧和光緒死後,年幼的溥儀繼位,載灃成了攝政王。

(載灃)

攝政王總攬大權,成了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所以,一個非常風光的攝政典禮就非常重要了。為了符合祖制,載灃想到了多爾袞。於是命人去“內閣大庫”查閱當年多爾袞任攝政王時,典禮的相關檔案。

內閣大庫就相當於大內檔案館,裡面收藏著明清兩朝數百年的檔案資料,數量巨大,堆積如山。想在這裡找到一份資料,是非常費工費時的事情。結果奉命前來查閱的官員,根本查不出個所以然來。

於是,他們上奏稱,內閣大庫裡堆積了大量的陳年檔案,毫無用處,還不如焚燬算了。結果得到回覆:你們自己去撿,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焚燬。

既然得到了批准,那些好奇的內閣成員立刻來到了庫房,整理搜尋,希望能找到點有價值的東西。既然馬上就要燒燬了,不如倒騰兩件當傳家寶吧。


此時,學部參事羅振玉,覺得有必要做點什麼。本身就喜好收藏的羅振玉,開始四處奔走,希望能把這些檔案保存下來。後來,他找到了張之洞,成功的保住了這批檔案。

(羅振玉)

這些檔案裝了8000個大麻袋,被羅振玉運到了已經空置的國子監,暫時安定了。

清亡之後,這些檔案的命運又岌岌可危了。

1921年末,包括羅振玉整理出檔案在內,故宮內所有的大內檔案被分成兩批變賣了。第一批總重十幾萬斤,主要是明朝永樂至萬曆年間的檔案。這一批的買家是十多個商人,他們合夥湊了3000塊銀元,買走了。

第二批是從崇禎年間到宣統年間的檔案,重約15萬斤,被北京一個紙店掌櫃程運增買走了。

羅振玉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立刻找到程運增,願意高價收回他手上的所有大內檔案——其中有一大半,已經被運到造紙廠,準備銷燬化漿,重新造紙了。


羅振玉傾家蕩產,再一次保住了大部分的檔案。

(整理出來的部分檔案)

因為生活窘迫,羅振玉又把部分檔案轉賣給了另一位收藏家,此後,大內檔案不斷的轉手買賣,其中也有不少損毀丟失。

新中國之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集到了一千多萬件大內檔案,開始進行龐大的整理研究工作。

幸好,當時沒有一把火把他們全部燒了,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為我們研究明清史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七追風


據當事人回憶,1908年,載灃被任命為攝政王的時候,照例要舉行一個就職儀式。可是滿清幾百年間,只有一個多爾袞做過攝政王,沒有別的先例可以參照。

於是載灃就下令部下到大內查找當時的資料,可是大內的文件庫裡文檔堆積如山,不僅有滿清時期的,還有明朝的文檔。檔案室的官員也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培訓,沒有科學分類管理。亂堆亂放,可以說是雜亂無章,根本就沒有什麼規矩。在這樣的文檔裡找到當年多爾袞就職的資料,比大海撈針都難,官員們一看頭就大了。

秘檔是國家檔案,是歷史的縮影。歷史是史官記載的,史官是皇帝豢養的,什麼都只能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寫,他們寫出的歷史,已經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因此,人們很難在歷代王朝史官編纂的《起居錄》或者大事記裡看到歷史的真相。

國家檔案就不同了,它包括大臣奏章、中央文件、皇帝批示和朝廷跟各國往來外交公函等等。它是瞭解歷史的窗口,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

載灃等了幾日,部下來稟報,找不到需要的東西,因為庫房裡資料太多,說白了,是給自己推卸保管不利的責任,順帶跟載灃說,有些陳年檔案,尤其是前明的,實屬無用,要不要燒掉處理一些?

載灃沒把這個建議當回事,就回答沒問題。

但這麼重要的東西,載灃為什麼漫不經心,以至於要叫人燒掉呢?

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說說載灃這個人。

如果我們不去人云亦云,真實的載灃不是那麼愚蠢、也不是那麼頑固,而是一個非常平庸,還有點底線的人。

我們不妨截取載灃人生幾個片段,來看看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有骨氣的載灃。

庚子之亂,義和團殺死了德國公使克林德,其夫人要求慈禧償命,慈禧是最高領導人,怎麼會償命呢?慈禧把責任推給了部下,於是清廷處置了12個替罪羊來頂缸:莊親王載勳賜令自盡;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流放新疆,永遠監禁;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斬立決。這還不算,滿清還必須要到德國道歉。

1901年,載灃代表皇帝光緒、代表大清就庚子之亂德國公使被殺一事當面向德皇道歉。

當時德國皇帝認為滿清是戰敗國,想羞辱一下載灃,就命他行跪拜禮。

但載灃不卑不亢、據理力爭說:我是代表我哥哥光緒來給你賠禮的,我們是平級,我怎麼能給你跪拜。

德皇一聽這個中國小夥子說的有理,自己理屈詞窮,不得不放棄跪拜要求。

與時俱進的載灃。

載灃是個平易近人和比較開通的人,在朝廷各種勢力的明爭暗鬥中,一直保持著相對超然的態度,表現出謙抑退讓的性格,博得不少人的好感。

在晚清朝廷中,載灃也是一位思想開明和新潮的人物。他經常閱讀西方的報刊,喜歡西方的自然科學。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回憶,父親載灃是滿清王公中最先穿起西服的,他還在家裡裝起了電話,用上了汽車。

1910年,載灃的弟弟載濤從海外回來建議在全國實行剪辮子,掌握滿清大權的載灃對剪辮子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因為清廷的曖昧態度,當時滿清的官員和警察、學生以及士兵中絕大多數人已經剪掉辮子。

接受失敗,拒絕復辟。

載灃作為當時大清的實際統治者,在滿清王朝的末日到來前,一定是做過垂死掙扎,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在滿清退出歷史舞臺後,他很快接受了這個事實,不再逆流而動,非常難得。

1912年元月2月12日,隆裕太后以皇帝的名義頒發了退位詔書,宣統小皇帝退位。

載灃如釋重負,他從宮裡回到家中,非常輕鬆地說:"這下好了,我能回家抱孩子了。

載灃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了從帝國權力的巔峰到一個平民的過渡,心態釋然,確實了不起。

1912年9月,孫中山曾會見過載灃,對他的急流勇退,順應大局表示肯定。在會見中,孫文題照相贈予他,載灃回答說:"我擁護民國,大勢所趨,感謝民國政府對我們的照顧。"

載灃的回答不是客套話,而是他確實放下了。

1917年,辮帥張勳逆流而動,上演了一幕復辟醜劇,載灃表現得非常超脫,自始至終都沒有摻和。對於張勳的復辟,他只是淡淡地給出了兩個字的評語——"胡鬧"。

後來溥儀潛往東北,載灃獨認"凶多吉少",持反對態度。

溥儀到東北受日本人操縱,當了兒皇帝,建立了偽滿洲國。

溥儀曾多次要父親載灃舉家到東北去,日方也派代表頻頻給載灃接觸,而載灃非常冷靜,沒有隨波逐流。不但自己不會去,還把最小的兒子溥任,女兒韞娛、韞歡都留在自己身邊不放。

因此說,載灃這個人,你說他老實也好,無能也罷,但他沒有慈禧那麼頑固,也沒有主張復辟的宗社黨那麼戀棧權力,總體來說是個非常平庸的人。

這麼一個平庸的人,對大內秘檔不管不問、放任自流是非常正常的。在晚清那個多事之秋,每個處於權力中心的人,都心神不定,人心惶惶,載灃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載灃並沒有處心積慮要燒燬那些檔案。如果那樣,檔案還會保留下來?

檔案之所以大部分得以流傳,得虧學部參事羅振玉,他想方設法,把這些看似無用的檔案轉移到了國子監,得以保全。後來大清滅亡之後,這些明清檔案被民間商人紛紛買走,他也想盡辦法從回收商那裡搶救下來一批,免得它們被重新打成紙漿造紙的命運,雖然老羅後來跟溥儀到東北,在偽滿洲國任職,當過一段漢奸,但一碼歸一碼,功是功過是過,過不掩功嘛,值得大家稱頌。

也許正因為載灃的糊塗和無能,那麼多國家瑰寶才得以保存下來,流傳於世,給後人研究明清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歷來現實


文字獄的延續罷了!

清朝是歷史上文字獄最瘋狂的一個朝代,具史書記載康熙1661年到1722年先後文字獄事件20多起,殺害知識分子達600多人,牽連人數達3000餘,且皆為漢人。

乾隆一朝文字獄事件130多起,達到有史以來最頂峰,乾隆焚燬《明實錄》。結果今人無法得知大明信史。修《四庫全書》,搜索天下藏書,毀滅一多半滿清不滿意的中華傳世文獻,(收錄圖書3500餘種,禁燬圖書3100餘種),差不多是錄一半,毀一半,所以又有部分學者稱之為《四庫毀書》。

四庫全書》成,漢文化亡一半。致使今天研究中華史難上加難。

連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四庫全書都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了。

就連滿族學者徐建順教授也說:“清朝銷燬了中國古代的大批書籍,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美化本朝,醜化前朝,為此不惜大改史實,以至於明清是離我們最近的這兩個朝代,其歷史卻是最迷糊的狀態 ”。

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還搞亂了古書的格式,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於內廷,還頒之於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裡面,也曾經有過很多很有些骨氣的人。”

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被一頁一頁撕毀的。



華夏一老卒


中國一直有修史列傳的傳統,很多前朝的珍貴資料得以保存,據說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有一批大內密檔被載豐全給燒了,也不知道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後來經過專家教授研究叉知道,這一批資料並沒有完全被燒掉,而是被瓜分掉了,那到底是怎麼個瓜分法呢?

載灃登基為攝政王從大內密檔中尋找先例未果,怒燒檔案。

清朝統治天下近三百年,真正意義上面的攝政王只有二個,一個是開國的多爾袞,一個是亡國的載灃。

  1. 在慈禧太后去世不久,清朝為了避免重新陷入女人干政的局面,便選舉出了載灃作為朝廷之中的攝政王來統領外朝,由隆裕太后統治後宮,畢竟溥儀當時只有幾歲,實在太小了。


  2. 因為清朝是一個比較注重禮儀的朝代,攝政王登基都是要舉行大典的,但是因為近幾朝都沒有先例,只能從大內密檔中尋找。

  3. 而檔案之中因為資料實在太多又雜亂無章,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多爾袞做攝政王時的禮儀流程,使得載灃十分生氣,就下令說把哪裡面沒用的都燒掉,但是沒有專業人員,一群太監誰也分不清到底那個重要不重要,所以在當時損失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檔案管理員的堅守自盜和民國政府的濫賣。

因為載灃下令要將這些都燒掉,所以許多看管這裡的太監和官員都抱著燒掉不如自己帶回家的心理,便開始了監守自盜的行經。

  1. 當時很多說是負責清理的官員和太監抱著這種心理,每天上班來清理大時候都會帶許多資料回家,一來二去,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這場盜竊行動之中。


  2. 時間到民國的時候,這批大內密檔被羅振玉保存在國子監之中,可還是沒能躲過這些有心人,民國政府當時因為缺錢,就盯上了這批資料,然後用卡車幾輛幾輛的運送出去賣,據說有二千多麻袋被日本人買走了,最後換來幾萬大洋。

這些重要資料在戰亂時期得不到重視,最後還是靠著新中國成立組織專家對國子監的大內密檔進行搶救性發掘,這才使得我們後人有機會一賭真顏。


無根樹花正孤


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為何要將明清兩朝的大內秘檔付之一炬?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公眾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若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這句話用在清內閣大庫身上,簡直再恰當不過了。

何謂“內閣大庫”?

內閣大庫是清朝中央最重要的檔案庫,它藏著清代內閣和共同重要的檔案文獻,包括題本、實錄、史書、起居注、表章等,種類繁多、數量巨大。

內閣大庫隸屬內閣,位於紫禁城東南隅,西鄰內閣大堂,北對文華殿,坐南朝北,由東西兩座庫房組成,紅本庫(俗稱西庫)和實錄庫(俗稱東庫,全稱實錄表章庫),內閣大庫就是這兩座庫房的總稱,每座庫房分上下兩層,總面積1295平方,由典籍廳和滿本房負責管理。

內閣大庫

內閣大庫的管理極為嚴格,清代規定,任何人都不得隨意查閱檔案,據《樞垣記略》記載:凡京內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軍機處恭聽諭旨、恭讀硃筆及閱看各處奏摺者,方得在軍機堂簾內拱立,事畢即出,其餘部院內外大小官員,不得擅入,其簾前窗外、階下,均不許閒人窺視。”三百年來,除了舍人省吏能看到庫內文件的目錄,很多翰林院的學士一輩子都沒有進過內閣大庫。

如此重要的地方,清政府卻無力保存,內閣大庫年久失修,相關部門屢次請求修繕,都被清廷以缺錢拒絕,光緒二十四年,內閣大庫嚴重滲漏,實在拖不下去了,清廷正準備修繕,八國聯軍帶著洋槍、洋炮進京了,修繕的事兒也就擱置了,內閣大庫迎來了殘酷的命運。

李鴻章奏請“置爐焚化”30萬件

雖然光緒二十四年的大修沒有開展,但還是做了一些準備工作的,就是這些準備工作讓內閣大庫損失30萬件。

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初六,內閣大學士李鴻章清查庫存,發現歷年積累的硃批紅本存的滿滿的,格子上已經放不下了,樓上也存了大量的本章,堆的到處都是,影響修繕工作,“非全行挪出,開工不易”,經過仔細清點,最終李鴻章上奏朝廷,建議“將所有經過多年潮溼、黴爛之副本檢出,派員運往空閒之處,置爐焚化,以清庫儲......不誤開工”。

三月二十五日,內閣中書奉命清查,最終將硃批紅本4500捆,約30萬件挪出來全部燒掉,因為正本副本混雜在一起,很多正本也被一起燒掉了。

載灃

載灃再次焚燒“無用舊檔”

光緒三十四年冬,宣統帝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他讓內閣大臣到大庫裡尋找多爾袞當年擔任攝政王舉行典禮的檔案,想以此為參考舉辦一個盛大的攝政儀式,內閣大臣在堆積如山、塵封多年的庫房裡一無所獲,就以大庫混亂為由稟告載灃,載灃下令將大庫裡的“無用之舊檔”焚燬,以此來減輕庫存,就這樣,從宣統元年八月初一開始,每天都從大庫往外挑選無用的檔案,到了月底,一共挑選出乾隆到同治朝紅本16062捆,全部露天堆在大庫外面。

內閣大庫的這次修繕,於宣統二年正月二十七日開工,六月底竣工,歷時半年,耗資56752兩白銀,修繕完畢,完好的檔案搬回大庫,其他發黴的檔案,就等著一聲令下焚燒成灰燼。

消息一出,翰林院的官員們紛紛入庫尋寶,有人翻找自己或者名人科舉的試卷,還有人從中找到了珍貴的古籍,學部參事羅振玉知道後立即前去查看,在堆積如山的檔案裡隨便翻翻就找很多珍貴的史料,他立即建議張之洞終止焚燒,劃撥學部,經過張之洞的奔走呼號,這批200多萬件檔案最終死裡逃生,運到學部,羅振玉等人用麻袋裝好暈倒了國子監南學敬一廳暫存,雖然逃過一劫,但是經過這些不專業的移動,對檔案造成了很大傷害。

由此可見,攝政王載灃雖然下達了焚燒令,但是在張之洞和羅振玉的極力營救下,這些珍貴的檔案資料最終逃過了這一劫,但卻引出了“八千麻袋事件”。

八千麻袋事件

1912年清帝退位,北洋政府接收了這批檔案,從學部搬到了端門門洞,這批檔案赤裸裸的放置了數年,1916年,教育部以“教育經費困難”為由,將這批檔案公開拍賣,共8000麻袋,15萬斤重的檔案已4000塊大洋賣給了北京西單牌樓的同懋增紙店,買到手後,紙店將檔案漬水後打成捆,裝上卡車,準備送到唐山、定興兩家造紙廠製成紙漿。一些零星檔案被紙店賣出,有人從中拿了硃批諭旨和題本沒給了羅振玉,羅振玉立即認出這是內閣大庫,立即派人追查,最終找到同懋增紙店,羅振玉用了三倍價格1.2萬元買下7000袋。

羅振玉

幾年後,羅振玉個人財力不濟,感到僅憑一己之力無法整理保存,無奈之下,於1924年,除了自己留一部分,將12萬斤檔案以1.6萬元專賣給了前駐日公使、社會知名人士李盛鐸,他自留的5萬多件後來運到了旅順,歸偽滿洲國所有,1936年移交給了奉天圖書館。

李盛鐸買下檔案後,感到個人能力、財力有限,1929年,以1.8萬元賣給了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這些檔案几經周折,損毀嚴重,經過整理,最終留下了7萬斤,1936年,史語所遷往南京,傅斯年等人裝了100箱,最終,幾經周折,最終的落腳地是臺灣。

震驚社會的“八千麻袋事件”,由於羅振玉的出資購買,最終免於化為紙漿,後來數易其主,一再遷移,造成不少檔案的流逝,清代二百多年的大內檔案歷經災難,所剩無幾了。


葛大小姐


魯迅本人都參與過密檔淘寶,這批密檔的歷史價值極高。

載灃擔當攝政王,為走向共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他有效的縮短了大清國祚,沒有載灃,搞不好大清還能多活幾十年(誇張的說法,大清沒那命數),他可以兢兢業業的做一件事,也只能做個專職或專項任務的能臣。但是做為攝政王,很顯然,他的高度不夠,沒有大局觀,缺乏統籌治理手段,哪怕只是讓他議政,也是主張偏左,弊大於利,慈禧缺的是眼光和格局,但她不乏手段,否則活不了那麼多年,而載灃是眼光、格局、手段統統沒有,出手就是昏招。

他有效的將滿漢矛盾推到大清建國以來的巔峰,以前好歹有群漢臣替朝廷穩定地方,載灃一接手就遭到整個官僚系統的反彈,當時的狀況,“本家”已經無人可用,慈禧但凡有一丁丁點辦法也不會重用漢臣。乾隆如果不是出於對眾多漢臣的焦慮,也不會搞出叫魂案這個大烏龍,載灃能不知道麼?

歷代皇帝也好,慈禧太后也罷,都缺乏智商?就他載灃是聰明的?可他還是將重權分封嫡系,而這些從來沒有從政經歷的生瓜蛋子則成功的引起了全國官僚的震怒,全國空降滿貴,滿貴們有樣學樣的繼續“開枝散葉”拉自己的嫡系,控制從中央到地方的實權,督撫們的投訴無效,逐步轉化為恨意,革命黨一聲槍響,大夥兒登時散夥,這就是載灃的功績。所以我說載灃為走向共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長相挺精明,奈何腦子不大好使,出手就是魚死網破的絕戶計。

我國的古文獻有公認的四大發現:

明清檔案;說是明清檔案,其實連宋代的資料都有。

殷墟甲骨文;

敦煌藏經洞遺書;

居延漢簡。

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為何要將明清兩朝的大內秘檔付之一炬?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一下,此舉可稱文史災難,他的這種行為比焚書“坑”儒的乾隆帝不逞多讓,史書有無數種方法作假,但是很多歷史檔案卻無法作假,這種說法並不矛盾,因為即便是皇帝也有能力有限的時候,他沒有辦法清理所有相關資料,所以通過奏摺、文書我們能還原出一段段與正史記載不大相同的史料,這就是皇家文檔的重要性,大清開國前期,滿文奏摺和滿文文書也有類似作用,很多掰扯不清的事件,都能通過奏摺梳理清楚。

皇帝能力有限,他沒有辦法清理所有相關資料?

是啊,很奇怪麼?本文所要講的載灃燒檔事件就源於此,明清記錄浩如煙海,他受位攝政王自然要風風光光的,奈何大清就多爾袞一個攝政王的儀式可供參考,於是乎,載灃派人去內閣大庫去找多爾袞的典禮儀式文檔。

內閣大庫的作用就是所有內政外交的重要檔案,全部收在大庫中,明清近600年的寶貴資料全在裡面,有多重要呢?沒用的早燒了,留下的本身就肯定有其留存價值,很多密檔,包括大臣們也都是聽說過沒見過,重要性可想而知。又有多少呢?“堆積如山”,根本沒法找尋,所以大臣們回稟,沒法找,太亂了,也沒有人整理,潛臺詞就是你看著辦吧。載灃的指示是:有用的留,沒用的燒。有用沒用的評判標準?沒有!

於是八千麻袋事件的帷幕緩緩拉開,進去內閣大庫,官員們開始整理,但不少人夾帶私貨,反正是要燒掉的,自己留下也沒什麼,所以很多密檔被官員偷回家中。

這時候,一個小人物坐不住了,他深知文檔資料的重要性,而自己僅僅是個學部參事,在內閣說話也沒人重視,所以直接上報給了直屬領導張之洞,這個為搶救文檔不遺餘力的小人物就是羅振玉。

張之洞和羅振玉的想法一致,都明白大內密檔的重要性,奈何內閣一群狍子們根本不明白,也解釋不清楚,官員們也是嫌麻煩,直接燒了最好。張之洞的主張是,秘密保護留存,可是羅振玉缺的不只是主意,還有贖檔費用和存放地點等等,連個配合的人都沒有。

箱子是沒有,一個學部參事身無餘財,索性用麻袋裝,運費自己出,整整八千個麻袋被挪到了學部廢屋,學部同僚不滿,羅振玉沒轍,又搬去了國子監,科舉都廢了,國子監自然也廢了,密檔在這裡安全保存了3年。

時過境遷,原來的學部變成了教育部,檔案的所有權也一併交付,但同樣沒有人重視,也就更沒有人妥善保管了,北洋政府打算修建歷史博物館,需要重要文史資料填充,這才被時任教育總長的付增湘發現,馬上派人去淘寶,二人之中,有一人就是在教育部工作的魯迅,並且,魯迅在其著作中揭發了付增湘的監守自盜行為,付增湘每借走一批,都有所挑選,僅僅把剩下的還了回來。

後來北洋政府窮到啥樣子呢,曹錕賄選總統幾乎是盡人皆知,但是沒有辦法,當時就是缺錢,博物館也沒辦法,工資發不出就賣家當,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清密檔,這批“廢紙”能賣不少錢,最終被多人合資3000元購買,又被某文具店老闆收購,後來被上文提過的小人物原學部參事羅振玉發現,當時已經流入民間不少,他找到文具店老闆全部買下,有倒賣給滿清遺老李盛鐸,而李盛鐸僅僅是買下了一部分,其他經手繼續零售,流入民間,羅振玉又將剩下的40大箱檔案賣給了日本人松崎,實在是可惜......

這批檔案最終在解放後才得到真正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後,這些珍貴的明清檔案被國家全部收購,至少上百年沒整理過的文檔,也逐步的整理、分類、保管,現在留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至此,這些檔案才得以妥善保存,雖然已經遺失了很多,但好在國家避免了這批珍貴檔案的進一步損毀,無異於為我國曆史研究“建造”了彌足珍貴的密檔寶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