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战防炮、榴弹炮、山炮、步兵炮分别适用什么环境?

夏杰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底,第74军奉命接受衡阳地区的日军投降,当时缴获和接收了相当数量的日械,不过作为最早的美械部队之一,施中诚所部对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歪把子和九九式轻机枪等轻武器,乃至于九二式重机枪和野战“利器“”九二步兵炮,都是打心里瞧不上眼。所以整编第74师后来在山东战场虽然屡遭损失,及至在孟良崮被全歼,我军也没有缴获其九二步兵炮的记录。

(王若卿和德制榴弹炮)

当然,这些装备对于国械部队和八路军、新四军而言,大规模换装仍属求之不得。单就第74军在而言,在改制为整编师投入山东战场之前,军属重火力是美式105毫米榴弹炮一营、师属火力为美式75毫米山炮一营,团属火力为37毫米战防炮一连,营级支援火力则主要是迫击炮、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因此提问中的三类火炮赫然全部在列,装备层级也十分清晰。

根据记录,该军改制为整编第74师后的1947年春,总共拥有美制105毫米榴弹炮12门,美制75毫米山炮54门,美制37毫米战防炮36门,81毫米和60毫米迫击炮共204门,火箭筒36具和火焰喷射器54具。之所以将各类火炮分别装备到整编师(军)、整编旅(师)和步兵团,并且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九二式步兵炮,那都是有讲究的,准确显示了几类火炮功能和性质的不同。

(第74军的美制山炮)

榴弹炮

榴弹炮属于“战役压制火力”,也是二战期间“重炮”称谓的主要炮种,是一种口径较大射程较远的曲射炮,几乎可以发射榴弹、燃烧弹、杀伤子母弹、碎甲弹、照明弹、发烟弹等所有弹种,威力巨大,通常部署在战场二线进行火力压制或火力覆盖。但是因为口径大射程远,也必然造成自重较大,须由牵引车拖曳,在摩托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战争中,装备数量必然大受影响。侵华日军在师团级都没有装备,一般编入独立的“重炮旅团”或“重炮联队”,划归军甚至方面军直辖。

抗战爆发之前,国民政府所属兵工厂也没有生产大口径榴弹炮的能力,只能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进口了24门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俗称为“32倍15榴”(战斗全重5512公斤、射程可达13公里以上),在抗战初期作用甚大。可惜由于不能自产、以及机动不易,出现损失无法补充,到抗战后期已所剩无几,一直到美援105毫米榴弹炮的到来。当时除新一军装备了两个榴炮营外,嫡系美械军也最多装备一营12门的105毫米榴弹炮,属于稀罕物,说明一下,整74师上孟良崮时没有携带榴弹炮,因为实在太笨重了。

(32倍15榴)

山炮

东北人骂蠢货也用了这个名词,山炮属于“战场掩护火力”,它其实就是一种“轻型榴弹炮”,问世的理由就是要求携带方便、适应各种作战环境,口径在105毫米以下(最常见的是75毫米口径)。相比重型榴炮,山炮的机动和使用更加灵活,甚至可以拆卸分装,直接拉上战场开火。比如日军最早分类的“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中,后者就是把炮兵联队的山炮用军马“驮载”,更适合在江南山地的作战,其实这也是山炮的名字由来。

比如日军的“41式山炮”全重只有725公斤,最大射程为6500米,分别是“32倍15榴”的13%和48%,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这显然不能部署在距离战场太远的阵地上,因此是日军师团、旅团和中国军队军一级等战役单位的主力火炮。第74军在抗战后期批量接收了美制75毫米山炮,以每营18门的数量装备给各师(后来的整编旅),所以孟良崮战役中,两军对射的主要火炮就是山炮,战后被俘的整74师军官还对华野的山炮使用提出了意见。

(四野的榴弹炮)



战防炮

它的全称是“战车防御炮”,也经常被称作“反坦克炮”,在战场上属于“步兵支援火力”,它与前两种火炮的最大区别是“直射”,所以要求炮管细长以保证初速,看过《长沙保卫战》的应该记得,李本忠团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时口称的“直炮”就是这玩意。尽管设计初衷是为了对付装甲目标,但在战场实践中完全可以用来轰击对方的火炮和机枪阵地、碉堡和工事等等,射击精准射速较快,唯一的缺点是考虑到自重问题,所以一般口径不大。

抗战爆发前的“调整师”(即所谓德械师)已经列装了进口的德制37毫米战防炮,平均每师装备一连四门,但是数量太少并且口径又小,因此无法有效的阻挡日军的装甲车和坦克进攻,如果数量充足,就鬼子那些“薄皮大馅”的豆战车,早就被轰趴下了。1941年前后,第74军还得到了苏援的部分火炮,其中包括4门榴弹炮、8门76毫米野战炮和4门37毫米战防炮,总体而言,数量还是较少,直到美制战防炮的到来,每个团才有条件装备了一个战防炮连。

(德械师战防炮)

步兵炮

步兵炮属于“步兵伴随火力”,一般装备到步兵营以下单位,所以鬼子称九二步炮为“大队炮”,即每个步兵大队编制一个步兵炮小队(二门)。严格意义上说,步兵炮泛指所有归属步兵自身携带和运用的轻型火炮,比如后来出现的无座力炮等等,因此与其说是某一类型的火炮,不如视作是因应战术要求而发展起来具备一定特性火炮的统称。比如九二步兵炮就兼具平射和曲射两种功能,完全是日本人为士兵的身材矮小和假想敌的装备水平,有针对性地研发出来的。

“九二步兵炮”的口径为50毫米,自重只有212公斤,还可以分解后人力运输,对战区环境和道路状况的要求几乎降到了最低点.完全可以说,九二式步兵炮是当时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作战的火炮。《大决战平津战役》中专门有个镜头,四野战士把分拆后的步兵炮运上房顶,再迅速组装起来直接轰击敌人,效果特好。

(九二步兵炮)

那么既然效能如此优秀,第74军为什么放弃装备了呢?无它,对步兵而言该炮仍属笨重,并且初速低无法对付装甲目标和混凝土工事,远不如大口径迫击炮和火箭筒管用,而第74军已经有条件大量装备上述两款武器。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个个来说:

战防炮

战防炮就是反坦克炮,当然是用于反坦克的,当然也可以用于做直瞄炮火压制。

今天科技已经很发达,但各国仍然装备不少反坦克炮,只是不再是二战那种专业反坦克炮,而是具有反坦克能力的榴弹炮。

在二战时期,战防炮就是用于专业反坦克。它的炮弹一般是穿甲弹,炮弹出膛的初速很高,所以对火炮炮管有较高的要求。

山炮

山炮是可以拆卸而火炮。

以往山地作战,汽车和马车都无法经过狭窄的山路。

所以研发了山炮,可以拆卸为几个部分,由骡马甚至士兵背负,在山地行军。

到了山地战场,可以将山炮组装起来,随时进行火力支援。

山炮需要组装和拆卸,所以结构较为复杂,性能相对要差一些,而且造价更高。

今天仍然有山炮存在,这种火炮不会过时。

步兵炮

步兵炮其实是一种轻型榴弹炮,只是重量很轻,口径比较小,一般装备基层部队(日军是大队,德军是团)。

这种步兵炮实际都配备到营级,用于营作为直接的炮火支援。

步兵炮可以发射炮弹直瞄摧毁敌人工事,比如碉堡之类。它也可以发射榴弹,做火力压制,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然而,步兵炮是性能最差的野炮,因为必须强调重量轻,利于步兵用于前线支援。

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火炮也可以做精确打击,步兵炮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二战后很快消失。

榴弹炮

所有的大口径身管火炮都可以称为榴弹炮,因为都可以发射榴弹。


萨沙


战防炮: 即为反坦克炮主要用于对集团装甲目标的防御作战,比较著名的型号有:

1.德国PAK 38式37mm反坦克炮

2.德国PAK 40式37mm反坦克炮

3.苏联1941年式85mm反坦克炮

4.德国88mm反坦克炮

榴弹炮:

榴弹炮是一种重型曲射火炮,在苏联BM 13喀秋莎火箭炮出现之前是各国陆军装备量最大,对地压制火力最强是各国陆军对支援步兵的速度最快对敌方地面目标伤害最高的重型火炮一般情况下是集群使用比较著名的有:

1.美制105mm榴弹炮

2.日制九二式步兵炮

3.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32倍镜105mm榴弹炮这种火炮还有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32倍15榴,此种火炮曾于抗日战争前期被国民政府从德国引进具体数目不详,由于当时中国没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所以这种火炮所配用的炮弹和做牵引的卡车也一同从德国进口从这种火炮曾在淞沪会战期间给予日军装甲目标毁灭性打击由于当时这种火炮很珍贵在完成一轮攻击以后就要立刻转移阵地,以免被日军火炮实施报复性打击由于当时的中国国防工业体系不完善无法给这种神器制作相应零配件所以它真正上场的机会并不多,这种火炮曾在抗日战争前期参与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少部分曾参与了台儿庄战役之后便在中国抗日战场上销声匿迹了,该行火炮在国内还有一门保存在江苏南京军事博物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笔者留言:如果当时中国有自己的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那么小日本儿它算个鸟!

山炮:

是一种野战炮即是在山地作战使用的火炮,一般口径在75mm以下这种火炮有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

1.重量轻

2.可拆卸性强

3.可适用于全天候条件下任何地形地貌的作战行动。

步兵炮:

是一种可以随时伴随步兵行进的轻型火炮这种火炮一般配发于一线作战单位不用请示,可以不经上级批准就可以随时调用的火炮

以上为笔者的个人见解如有不足请各位大神赐教。






空军六航


战防炮是反坦克炮的旧称,主要用来打坦克,还兼有对付敌方的碉堡的功能,优势早期的反坦克炮口径不大,象37毫米57毫米的反坦克炮都是可以由炮班的成员直接推着走,这样可以很方便的跟上步兵的行动,不过到了后来反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象到了75毫米这个级别,就很难再用人力移动了。如果要是按照大类来分,战防炮属于加农炮。
这个是德国的37毫米战防炮,可以用人力移动,不过到了战争的后期,坦克是打不动了,所以就被淘汰了。

而山炮,步兵炮都是榴弹炮下边的一个分支。榴弹炮传统上是炮管长度在30倍口径以下,射角可以大于45度的火炮,现在的榴弹炮都应该叫做加榴炮,就是身管长度已经是加农炮了,但是最大俯仰角还是榴弹炮的角度。
日本的四一式山炮
找了一张四一式山炮分解携带的照片,不太清楚,凑活看吧,山炮的部件加上炮弹可以拆成几部分,要是多带炮弹的话,还要更多的马。

山炮应该算是在山地使用的轻型榴弹炮,由于在早期运输手段比较落后,在山地作战时,很多时候都要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所以在山地使用的火炮,要求重量轻,而且可以分离成几个部分携带运输,所以山炮一般都比较轻,而且可以拆成几个部分运输,所以普通的山炮和同样口径的榴弹炮相比,射程会近一些精度也要差一点。到了二战以后,随着军队的整体机械化摩托化,传统的山炮已经很少见了,山炮的任务由轻型榴弹炮承担,而到了大型直升机的成熟,在山地部署炮兵就是直升机的事情了,美军早在越战时期就已经是用直升机吊着105榴弹炮满天飞了。
榴弹炮,这个是苏联的122榴弹炮,中国仿制的型号是54式122毫米榴弹炮,在不久以前的叙利亚还在使用。


九二式步兵炮,这个炮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李云龙念念不忘的玩意。
九二步兵炮分解以后携带的样子。

步兵炮是一种存在时间很短的炮种,一战以后,各个国家认为步兵部队必须要有自己的炮火支援,所以专门为步兵部队研制了步兵炮,装备在营团一级的步兵部队,中国人最熟悉的九二式步兵炮就是日军在大队一级的火力配置,不过步兵炮装备使用了没多久,各个国家发现,专门开发一种步兵炮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步兵炮的操作都还是按照炮兵的要求来使用,原来设想由步兵人员来操作步兵炮这个想法行不通,这样还不如增加步兵团里边的炮兵数量,而营一级的支援火炮由迫击炮取代,迫击炮更轻便,能够跟上步兵运动的节奏,而且操作简单,普通步兵经过一段训练也可以熟练使用,而随着无后坐力炮的成熟,步兵炮的反坦克任务也有了接班人,所以步兵炮也很快就被淘汰了,不过在中国由于日军的92步兵炮重量轻,适合当时中国的道路条件,还是使用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苏制火炮大量进入装备部队以后才被淘汰。


红色手电筒


战防炮

是反坦克炮的另一种说法,是一种长身管的直瞄火炮,专门用于打击敌人坦克的,当然有时也会用于对敌机枪等固定工事的打击。一战中随着坦克的出现,人们发现步兵手中的机枪和短身管的榴弹炮几乎无法对坦克这一新型武器产生威胁,为了使步兵能够在坦克的攻击下守住阵地,迫切需要为步兵装备一种具备强大穿甲能力的直瞄火炮。因为是为一线步兵提供直接的反坦克支援,最初战防炮的设计非常注重机动性,不过随着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战防炮的口径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型化了,从37毫米口径增加到了88毫米甚至128毫米超重型反坦克炮。至于其使用环境,只要有坦克出现的地方,都要为步兵部署战防炮以应付敌军的坦克冲击。



榴弹炮

榴弹炮是一种曲射武器,为步兵提供远程的火力支援,因为主要发射高爆弹,不需要炮弹有太大的初速度,所以榴弹炮的炮管比较短。二战德军将105毫米口径以上的重型曲射火炮列入正规的榴弹炮,作为师级以上的支援火力。广泛来说,一般只要是曲射武器都可以称作是榴弹炮,如步兵装备的迫击炮、步兵炮等。榴弹炮作为步兵最重要的支援火力,只要有步兵出现的战场都会有榴弹炮。


山炮

山炮即用于山地作战的火炮,口径一般在75毫米以下,实际上和一般步兵装备的75毫米野炮是一样的,只不过还有其他的显著特点,第一个就是轻量化,第二个就是可拆卸性,各主要部件可以拆开分别携带,从而具备在山地地形实施机动的能力。山炮和其他野战炮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拆卸,山炮的整体紧密性不强,火炮射程自然也比一般的野战炮要低,一般用于山地和密林等复杂的作战环境。


步兵炮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配属给步兵作战的火炮,相比于那些师级以上的重型榴弹炮(平时隶属于师级或者军级司令部,作战时才临时加强给前线步兵),二战德军将直接配属给步兵团、营编制的轻型榴弹炮称作步兵炮,这种火炮编制隶属于步兵团或营,无需向上级请示即可直接伴随步兵作战。步兵炮分为轻型的75毫米步兵炮和重型的150毫米步兵炮,这种火炮比师级的相同口径榴弹炮要轻许多,火炮身管更短,射程也近许多,但是机动性较高,适应各种战场环境。此外连排级的各型迫击炮以及轻型战防炮(反坦克炮)其实也可以算作是步兵炮,也是直接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火炮。


战略论


从火炮的发展史来看,榴弹炮、山炮、野战炮、步兵炮、战防炮都是各个历史阶段所衍生的各种类型火炮,从关系上讲也算是一脉相承。大致的关系就是榴弹炮和加农炮是统称,榴弹炮包括了山炮、野战炮、步兵炮、战防炮,从时间的发展顺序上来讲,应该是先有野战炮、然后到山炮再到步兵炮最后再到战防炮。而这些火炮除了根据各个历史阶段衍生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使用环境的不同。

最先开始的应该是野战炮,因为在以前火炮的口径、体积重量都很大不便于机动作战,而拿破仑时代法国将这些大口径、大重量大体积的火炮缩小,能够使用马车拉动进行野外机动作战,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所以就被称为"野战炮",也就是说凡是能够机动作战的火炮都可以称为野战炮,而且口径根据每个时代机动载具的不同而不同。
像加农炮和榴弹炮都是属于野战炮,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农炮上山有多辛苦

而在野战炮之后的衍生型就是山炮,这一时代火炮可以用马车拉动进行机动作战,极大的方便了炮兵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是野战炮在平原地形作战时还比较方便,一旦到达山区地形就不那么好用,因为火炮的炮管很长不方便,且对于山区地形来说重量还是很大。所以将野战炮的体积、重量、口径再一次缩小就成了山炮。由于炮关比平常的野战炮更短,在进行大仰角曲射时可以打击山背面的敌人。

而步兵炮是为了让火炮进一步跟随步兵进行支援作战而衍生的一款支援性火炮,再一次将山炮的体积、重量再一次缩小,能够让步兵更加轻便的移动它,这就是步兵炮,所以它的射程相比同时期的山炮和榴弹炮的射程更加近,射程通常都在5公里以内。而且重量特别轻,以日本的92式步兵炮为例全重只有212公斤,将火炮拆开来就可以人托马拉进行野外全地形作战。

而战防炮是一战坦克出现后的产物,从火炮的生管背景来说应该属于加农炮,也就是反坦克炮的另外一个称呼,因为主要布置在防御阵地的正面用于直面打击对方的坦克。而加农炮的一个特点就是后座力大、重量也大,但口径不一定大。因为对付坦克的装甲炮弹就必须拥有更高的初速和动能进行穿甲,要像一根针一样打进装甲里面。所以像PAK-35型37毫米战防炮为了抵消巨大的后座力,整座炮声的重量高达420多公斤比70毫米口径的92式步兵炮的重量还要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战防炮

战防炮也称反坦克炮,是一种直接瞄准对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火炮,主要用于对付2000米以内的装甲目标。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广泛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坦克火炮、反坦克导弹等所取代。

战防炮是直瞄火炮,应该归为加农炮,使用穿甲弹、破甲弹攻击坦克。


2.榴弹炮

榴弹炮是个大炮种,是一种身管较短,射角较高,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野战炮,射程比加农炮更远,可以作为远程支援火力。榴弹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

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垂直方向下落,因而弹片可均匀地射向四面八方。榴弹炮可以配用燃烧弹、榴弹、特种弹、杀伤子母弹、碎甲弹、制导弹、增程弹、照明弹、发烟弹、宣传弹等多种弹药,采用改变装药、改变射角可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和多发炮弹同时着地。


3.山炮

山炮是轻型榴弹炮的一种,口径一般不超过105mm,发射弹种以榴弹为主,弹道弯曲,射程较近,重量轻,机动能力强,适合在山地等复杂地形使用,能做大部件的分解结合,可用骡马拖曳、驮载或用人力搬运。(该武器现已淘汰)

山炮就是为步兵在山区等不良地形作战时提供轻便易于机动的支援火力。


4.步兵炮

步兵炮是伴随步兵行动的一种后装管退平射炮,一般配属步兵连、营、团级单位,它重量轻、灵活、不受地形限制,主要装备于步兵用来打敌坦克,摧毁敌碉堡和火力点。

通常会以直接射击方式来支援步兵作战,广义上可包含迫击炮、兼具发射高爆榴弹能力的反战车炮(火箭炮、无后座力炮或小口径加农炮)以及专为步兵而发展的轻量化榴弹炮,在狭义的定义上则是专指后者。


5.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

迫击炮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和后装迫击炮;按炮身结构可分为滑膛迫击炮和线膛迫击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驼载式、车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连、排、班)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特别适合于用来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星辰532


许多人都以为战防炮就是反坦克炮,其实这是不对的。战防炮是前线步兵使用的直瞄平射轻型火炮,属于小囗径加农炮,口径20~57毫米,是由团一级配属给营级单位使用的二线支援火力,随团级单位行动,它在进攻时负责敲掉敌人的火力点:像碉堡、机枪阵地、迫击炮阵地、战防炮阵地、前线观察哨所、前进指挥所等高价值目标,而在防御时主要负责打击敌方装甲目标和伴随步兵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步兵炮,现在已被105/122毫米轻型榴弹炮淘汰。

榴弹炮则是提供骨干打击火力的间瞄曲射火炮,105/122毫米口径以下轻型榴弹炮多以营、连建制配属给团级单位使用,130/152/155毫米口径以上的中型、重型榴弹炮则由军师级单位掌握。

105毫米和155毫米火炮口径是北约标准口径,而122毫米、130毫米、152毫米火炮口径则是苏联为首的华约标准口径,我国也曾采用,现已优化,陆军淘汰了130毫米并用155毫米取代了152毫米口径。

现代榴弹炮丰富了弹道从而强化了原本很弱的直瞄平射能力,发展成了加农榴弹炮,简称加榴炮。

山炮是一种用于山地作战的中型加榴炮,火炮口径一般在75~105毫米,并对战斗全重有较苛刻的要求,105毫米口径山炮一般都在2吨以下,且要求分解后能由本炮班短徒背负机动。我军装备的一种轻型105毫米山炮,分解后竟可由一个5人组炮班背负,战技性能十分先进,至今仍在保密中,其密级之高,以至其2006年仅在公开发表的军事刊物上亮相过一次就再无音讯,但那年中印边界谈判打破了自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以来的僵局,取得了很大进展,这都是题外话了。

步兵炮,顾名思议就是由伴随步兵行动并由步兵直接使用的轻型火炮,口径多为70~75毫米,一般以排级建制配属给营级单位掌握,必要时可以班级建制下放到连甚至是排,它射程较近,最大曲射在5000米左右,平射在1200米以内,特点是炮身低矮,平射时火线低到堪比重机枪,战斗全重多在0.6吨以下,战场机动性极佳,可由2~3人操作和短距拖拽转移阵地,敌方极难捕捉到它的位置,发现后也较难摧毁。

步兵炮现已被各种30/35/40毫米榴弹发射器和火箭筒取代。它的代表作是二战时日军开发的九二式75毫米步兵炮和纳粹德国装备的G18式75毫米步兵炮以及我们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

就简单说这么多了,不再展开说了。


guozhongren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几个火炮的概念,除榴弹炮依然保留外, 其他几种只在二战结束前存在。

战车防御炮

战防炮就是“战车防御炮”,设计出来就是用来打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由于其穿甲弹穿透力比较强,用来作为直瞄火力打碉堡,工事,墙壁这些也都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装药较少,其后效不怎么强,基本无法用来杀伤步兵。而且这只是一门弹道低伸的加农炮,直瞄距离也就是2000m以内,射程还是比较近的。

Pak 36战防炮和其炮弹

榴弹炮

榴弹炮,山炮,步兵炮从弹道上讲都属于榴弹炮(howitzer),只是射程、编制、配发单位不一样,造成了这种分别。榴弹炮在二战到今天的军事术语种,专指口径超过90mm的野战炮,装备到师属榴弹炮营的压制火炮。在二战期间,野战榴弹炮出现过90mm,105mm,122mm,152mm,155mm,170mm,203mm和240mm。榴弹炮弹道弯曲,适合越过山丘、打击到后面的目标,炮弹装药量大,爆炸威力强,都是用做压制火力,打乱地方成建制部队的进攻阵型,摧毁敌方的表面工事和建筑,甚至敌方的装甲和机械化目标。榴弹炮一般配发到师属炮兵团中使用,调动级别是比较高的。比如二战期间,一个美国步兵师的师属炮兵团3个105mm榴弹炮营和一个155mm榴弹炮营;苏联一个步兵师拥有一个师属炮兵团,下属3个炮兵营,配备122mm榴弹炮,76.2mm加农炮和57mm战防炮。

二战苏军M30火炮

山炮

山炮(Mountain Gun)其实是一种轻量化的野战榴弹炮,由于重量较轻,便于拆解,即便是山地作战环境也可以使用,故而得名,最早的山炮由美国人发明。它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够拆分成数个部件,分别运输,赶到战场时再进行组装。一般山炮的口径有75mm,76.2mm,105mm等口径。山炮与野战炮相比,有一个特点就是炮身短,弹丸初速低,因此射程并不远,一般在5km以下。由于口径较小,弹丸重量不高,因此射速比较快。由于射程较近,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已经逐渐被更加轻量化的迫击炮所取代,二战期间美国、苏联的步兵师中已经见不到75mm山炮了。不过日本和中国还在继续使用,日本是把四一式75mm编制到步兵联队,当作联队炮用。国军则是把75mm山炮编入步兵师的师属炮营,装备12门。美苏德已经淘汰的东西,日本联队用的东西,被我们当成师属压制火力,这个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博福斯75mm山炮

日本步兵联队装备的四一式75mm山炮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种火炮和山炮非常类似,那就是野炮。野炮和山炮的口径都是75mm为主,区别在于75mm野炮的身管更长,射程更远。比如李云龙口中的“意大利炮”——法国M1897就是一种野炮。这种火炮与山炮一样拥有非凡的射速,爆炸威力则与山炮相近。

步兵炮

最后要介绍的是步兵炮。步兵炮是一种身管比山炮还要短的火炮,由于射程短,重量不如迫击炮,基本上只活跃在一战前后。到了二战期间已经被迫击炮、战防炮取代。这种火炮最初起源是一战时期的堑壕战,用来打击地方战壕和暗堡中的机枪火力点。虽然它的身管非常短,但其实是平射炮,是作为一种直射火力在用的,射程只有2000m左右。到了二战期间,除了日本和意大利,其他国家已经不用步兵炮了。步兵炮的口径比较小,比如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仅有70mm,意大利的步兵炮只有47mm。这种炮由于是用来压制地方机枪和迫击炮火力点的,射速的要求也很高,可以装备榴弹和榴霰弹。八路军正在操作一门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

抗日战争期间,九二式步兵炮是作为步兵大队炮来使用的,配备给炮兵中队使用。这种炮直射效果好,射速高,因此日本兵还是很青睐它的。


宣仔


战防炮、榴弹炮、山炮、步兵炮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环境?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作为一个军迷,我对于这些炮类的种型以及区别还是有过不少研究的,下面我便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简单做一个叙述。

首先来说战防炮,顾名思义,战防炮是一种偏向于防守的炮,例如在打仗的时候,会有装甲车,会有坦克,而面对这些铁疙瘩,普通炮是很难给其造成杀伤的。但是战防炮却不一样,战防炮的炮弹往往采用特殊材料制成,有着极强的穿透能力,除此之外,战防炮往往在战争时期,是用于正面战场的一种炮型。




当然现在战防炮很少用了,因为科技的发展,战防炮成为了鸡肋,相比于威力巨大的反坦克导弹等等武器,战防炮的作用就有点小了。

接着我给大家说一下榴弹炮,相信一些喜欢看军事类电影的人,都见过不少榴弹炮,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大家在看经典军事电影大决战三部曲的时候,每次战役打响之前,都会出现万炮齐鸣的画面,然后在一轮炮轰过后,解放战士才发起冲锋,其实这里用的就是榴弹炮。



而榴弹炮的射程远,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很多炮弹也有三四十公里的射程,因此榴弹炮是大兵团攻坚作战必备之利器,但是在双方大兵团作战的时候,榴弹炮就不适应了,因为这会伤到自己人。

其次我给大家在说一下山炮,山炮名字已经表达出了他的用途,就是山地作战,当然山炮能够山地作战,最大的原因就是山炮往往便于携带,拆卸和组装都很方便,是山地作战必不可少的东西。



最后给大家再说一下步兵炮,其实步兵炮就是迫击炮,相信在电视里面,大家对于迫击炮都不陌生,而步兵炮便于携带,往往步兵就可以操作,不像榴弹炮或者战防炮等等,需要专门的炮兵部队去操作,当然步兵炮在战斗中,往往一个团都有配属,是很常见的大炮类型。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