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年級老師直播這樣講《千人糕》,把握重難點讓孩子學得更輕鬆

《千人糕》這篇課文通過寫爸爸和孩子的三次對話,從談千人糕,嘗千人糕到探討千人糕的製作過程,向我們展示了千人糕的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教育我們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二年級老師直播這樣講《千人糕》,把握重難點讓孩子學得更輕鬆

一、網課學習期間,生字書寫是重中之重。

網課學習,老師對於每個學生的書寫狀況,尤其是書寫規範問題,不能及時檢測並給予有效性指導,一靠學生自覺,二靠家長監督,三靠老師課堂講解、強調、作業反饋。

1.二類字。

合體字中形聲字居多,除了可以用形聲字“聲旁表讀音,形旁表字義”來識記,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

“熬”上邊是音旁,下邊是形旁,四點底和“火”有關,把蔬菜等加水放在文火上煮就是“熬”,

還可以用猜謎的方法:竹高草低秋波裡——算。

2.一類字的書寫端正是重點。

筆順易錯字:甘,注意第三筆是“豎”;能,右半部分是先寫“撇”;桌,第一筆是“豎”。

書寫要注意以下幾個生字:“甘”書寫在田字格的正中間,第1筆橫要長,第3筆豎的起筆高於第2筆豎;“菜”,草字頭的橫要寫得稍長一點,下邊的“採”中“撇”要寫得短而平,最後兩筆撇和捺要寫舒展。

容易寫錯的字:具,裡面是三橫;買,容易多加一點。

二年級老師直播這樣講《千人糕》,把握重難點讓孩子學得更輕鬆

二、課文學習,讀中感受人物態度變化,梳理千人糕的製作過程,感受勞動成果得來不易。

(一)從三組對話,感受孩子對千人糕的三次態度變化。

在上課的時候,先讓孩子們朗讀全文,並思考:文中的孩子對千人糕有幾次態度變化,將相關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這篇課文,我的思路和區裡統一錄製的微課思路有很多不同。對於我設置的這個問題,對二年級孩子確有難度,但是對於理解全文更有幫助。所以課件做完後,我晚上私信同年級兩位老師討論我這個問題的設置,以把握學情。兩位老師意見不同,還是需要我自己斟酌。確實這個問題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有難度,所以最後思考再三,我佈置完讀文的問題後,進行了提醒:可以從人物的對話中感受人物的態度。)

1.第一組對話:好奇。

在聽到千人糕時,孩子的態度是:好奇。

我們可以用同義詞替換的方法理解“好奇”就是:奇怪,也可以結合語境,聯繫上前後文知道:好奇就是對事情有疑問,想弄明白。

在聽到爸爸回答之後,孩子心裡有了更深一步的疑問: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別大。這裡的“特別”指的是:非常、十分。

二年級老師直播這樣講《千人糕》,把握重難點讓孩子學得更輕鬆

2.第二組對話:嘗糕後,不以為然

在品嚐過米糕之後,從孩子的話:“這就是平時吃過的糕嘛!您給我買過”以及“笑了”,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以為這塊糕非常普通,對於他被人稱為“千人糕”不以為然。

“難道他的味道很特別嗎?”這一句中的“特別”跟第四小節中的意思就不同了,這裡“特別”指的是:與眾不同,獨特,不普通。

3.第三組對話: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在課文的最後一小節,從“的確”一詞,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三組對話,人物的語氣和態度,需要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反覆的練讀,可以角色扮演朗讀,也可以和家長分角色朗讀。

二年級老師直播這樣講《千人糕》,把握重難點讓孩子學得更輕鬆

(二)讀千人糕的製作過程,感受勞動成果的不容易

孩子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態度變化,是因為爸爸耐心的講解,讓孩子對糕的製作過程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千人糕怎麼做成的呢?在第七小節,孩子說:“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還加了糖。”簡單的一句話是孩子對米糕製作過程的簡單認知。

爸爸的補充就更加深入全面了。

1、大米得來不易

製作米糕的材料雖然只有米粉和糖,但這看似簡單的材料卻來之不易,在爸爸的話中“農民種稻子需要種子、農具、肥料、水......”省略號省略的是農民種稻子還需要的其他物資。

種大米不僅需要用的物資非常多,種植過程也非常的繁瑣,從播種,育苗,插秧,澆水,噴藥,收割,每一粒米都藏著農民伯伯們的辛勞付出。

讀完課文之後,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老師大屏幕上打出的圖片,說一說農民伯伯們辛勤勞動的場景。如果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可以藉助我們讀背過的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想象情景,體會農民伯伯們的辛苦。

二年級老師直播這樣講《千人糕》,把握重難點讓孩子學得更輕鬆

2、除了大米,製作米糕還需要糖。

“熬糖的時候,要有工具,還得有火.......”省略號表示要做成糖,除了例句中寫的,還省略了很多人的勞動。

米糕做好,還有非常多的人付出勞動:就算米糕做好了,還得要人包裝、送貨、銷售,從三個關聯詞以及包裝送貨,銷售,這一系列環節,都讓我們感受到了米糕擺到我們餐桌前要經過非常多人的勞動,非常的不容易。

3、複述千人糕的製作過程。

讀完第這幾小節之後,可以讓孩子藉助插圖及爸爸的話說,說說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能做成的。這也就是對課文內容的複述,複述的時候不用要求一字不差,更不用要求每一個環節都不漏,只要大致說出流程即可。

我們知道了做一塊米糕要經過那麼多人的勞動,所以爸爸說:“你看一塊平平常常的糕,經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的面前。”

也怪不得聽了爸爸的話之後,這個孩子說:“爸爸,這糕的確應該叫‘千人糕’’啊!”

二年級老師直播這樣講《千人糕》,把握重難點讓孩子學得更輕鬆

4.理解課題

學完課文之後,我們明白了,一塊普普通通的米糕之所以被稱為千人糕,就是因為每一塊米糕的背後是無數人的勞動付出。我們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和所有生活用品。

5.拓展練習(結合課後題)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物品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比如我們的衣服,文具,日用品等,可以讓孩子依照千人糕的製作過程,說說衣服、文具等的製作工序。

比如說一件衣服需要經過:種棉花,摘棉花,紡紗,織布,服裝加工,銷售等才能夠到千家萬戶,為人們保暖防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