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去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長首次為負,這意味著什麼?


去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增長首次為負,這意味著我國儲蓄紅利結束了。我國儲蓄紅利的結束有幾種原因:一是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科技公司通過金融創新推出各種理財產品,例如微信理財,騰訊通過和券商、保險、基金公司等合作推出的這些理財產品適合中產理財,快捷方便,通過點擊微信錢包-理財通就可以實現。利息收益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比如各類貨幣基金能隨時兌現,流通性極強,即比銀行定期存款收益高,又隨時可以存取,因此,分流了銀行大量存款,現在銀行存款就剩下老人去銀行存款了,年輕人根本不會把錢存進銀行。另外,還有那些口碑比較好的P2P公司,比如陸金所等,也都分流了一部分銀行存款,老百姓理財渠道的拓寬是銀行存款負增長的主因。

二是80後,90後,00後開始成為社會的主流,對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敢於透支未來,大部人是不會存款的,而是通過信用透支去投資,通過信用透支去過上高品質的生活,這些人有很多銀行的信用卡,存款的事情他們不會考慮。

三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民間金融快速擴張,大量民間金融機構資金來源都是從銀行分流出來的。

四是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創新吸引了大量資金,這些資金也是從銀行分流出來。

綜上所述,我國儲蓄紅利的結束,倒逼我國銀行業轉型升級,原來銀行躺著賺錢的時代結束了,銀行的好日子結束了。銀行業如何轉型升級呢?筆者認為,銀行應該回歸金融本質,銀行應該服務實體經濟,錢炒錢的時代結束了,銀行應該更好的為中國經濟的各行各業升級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意味著現在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存在銀行吃定期利息,存單丟失,密碼忘記等情況讓你東奔西走,隨著非銀行業金額機構的大幅增長,導致銀行存款越來越少,而各種基金產品越來越多,使用也方便靈活,隨存隨取,利息和在銀行的定期存款一樣,那麼大眾肯定選擇靈活方便的了。



像以餘額寶為首的基金理財廣受好評,微信的零錢通、京東的小金庫等等一大批網上理財產品利率和銀行定期五年存款的利息差不多,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吧。導致了現在銀行的資金成本獲取成本更高,再也沒有愛存不存的心態了。銀行業的高成本,給他們帶來了巨大轉型壓力。


短短几年餘額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用戶突破了3億人次。基金已經達到了1.5萬億的規模。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限購的地步了,已經被約談了好幾次了,在不自廢武功那麼一張張A4紙會不斷的施壓。最後下場大家應該明白吧。

這就是為什麼最近不斷的下發文件,不斷的整改,如果銀行業在不轉型,那麼未來依然會有不斷的壓力。那麼你們現在理財傾向於銀行還是網上的各種理財產品呢?比如支付寶的餘額寶,微信的零錢通等等!




星期二資訊


很簡單,居民儲蓄增長開始為負說明中國老百姓不愛存錢了,更願消費了。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中國老百姓這些年也一直在加槓桿,手裡的錢有限了。

老百姓的加槓桿集中來看,是從2014年的四季度開始,主要投向還是在房地產市場上。當年年初的房價下跌潮,使得政府擔心,於是不斷刺激地產市場,先是2014年9月30日,央行降準並降低首付比例,當年11月開始降息,在2015年3月再度降低首付比例。

在這樣的刺激之下,老百姓買房更加兇猛,特別是2016年春節前後,一線城市陷入了搶房的白熱化階段,買千萬房子如買大白菜的瘋狂。

2014年四季度到2017年三季度,這3年中房貸規模增加了10.1萬億,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房地產市場上50%的交易額是由房貸實現的,也可想而知,中國老百姓借了銀行多少錢。

大家都成房奴了,自然消費會變少,至於儲蓄那就更少了。可以想象的是,中國居民儲蓄2016年就是頂點,後續會不斷下降。


牛熊交易室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長首次為負,個人認為,這意味著國民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再度印證了房子對於國民的重要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萬億元,比2016年淨增加了3.4萬億元,同比增長10.2%;而同時2017年的存款數據顯示,全面居民存款增加13.51萬億元,同比少增加1.36萬億(這個存款包含銀行存款和非銀存款)。

兩相比較,雖然不能認為儲蓄少增的部分全部用於消費,但我們絕對可以認為消費的增長降低了儲蓄的增幅。而消費的高速增長以及儲蓄增幅的降低,無疑表明近兩年我國國民的消費觀念正在逐漸升級,而我國擴大內需的政策已經初步顯現效果。

除此之外,儲蓄增幅的下降或將是去年房地產市場火爆去引發的。

眾所周知,2017年房價大幅上漲,不少地區甚至出現一日一漲的情況。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國民大都屬於風險規避型,也就是說心理上是典型的買漲殺跌的類型,房價大漲的情況下導致大量的居民出現衝動性購房行為,且市場出現大量的房地產投機者,而這些都直接導致儲蓄的減少和貸款的增加。

所以,個人認為儲蓄增幅的降低一方面是消費觀念的轉變,而另一方面則是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炒作引發的。那麼,究竟哪一方面占主導地位,這個或許只能留到今年的年度經濟數據來證明了。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個人觀點不代表君銀投顧官方觀點,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民眾投顧


朋友,我很樂意回答你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一生在金融系統工作的老司機,我對這個問題感觸很深,也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諸多聯想。

是這樣的,據央行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164.1萬,增加了13.51萬億元,同比少增1.3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4.6萬億元,同比出現首次下降。從這裡可看出金融機構存款一改往年大幅增長態勢,首次出現增勢下降趨勢,尤其是居民儲蓄存款首次出現負增長,這是以往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當然,對居民儲蓄存款負增長到底該如何看?並非一些人所說的諸如危險、經濟前景暗淡之類的那樣,應正確、全面看待這個問題,主要應不從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

比如從銀行角度看,肯定帶來的是不利的影響,因為居民儲蓄是銀行存款增長的重要來源,佔2017年存款總餘額的34%,如果居民儲蓄存款負增長態勢得不到扭轉,那麼對銀行意味著存款資源呈枯竭之勢,信貸投放能力減弱,支持實體經濟能力下降,有可能引發資金流動性風險;

而且為留住存款和獲得存款市場佔有份額,各銀行會展開更為激烈的存款競爭,通過上浮利率或其他方式來保持存款增長的優勢,如前段時間各行紛紛上浮存款利率,有的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了50至60%,甚至上浮100%,這樣勢必會加大銀行資金組織成本,從而抬高社會資金總體成本。

從宏觀和經濟角度看,由於銀行資源來源受到限制,導致資金運用能力下降及組織資金成本升高等綜合疊加因素,實體經濟獲得信貸支持的比率會降低、獲得貸款的難度將加大、獲得信貸支持的成本也會大幅上升,這樣對當前我國正在休養生息的實體經濟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會在很大程程度上延緩經濟企穩回升的過程,對未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活力帶來影響。

當然,銀行信貸資金來源還可通過央行增發貨幣來實現,但這樣又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最終損害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從居民角度看,這標誌著我國民眾投資理財意識的普遍覺醒和提高,不再受銀行存款長期負利率政策的困擾,紛紛將自己的資金投向理財領域、股市、債券市場及其他投資領域,對銀行存款形成了分流衝擊;

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民眾消費理念的改變和消費意識的提高,不再將自己存款全部存在銀行以防教育、醫療、購房等方面之需,這也表明我國民生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民眾有能力消費,也敢於消費,這實質為內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帶來動力。

當然,這也表明民眾手頭的錢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樓市購房或者股市被套牢,用於存入銀行的閒錢在減少。

朋友,說到這裡,我想你應該對居民儲蓄存款首次出現負增長的利弊有比較全面的瞭解了。有疑惑之處,歡迎你私信我們再好好交流。祝你生活如意,幸福快樂!


開偉觀察


經濟問題很難明確的說是好或者不好。儲蓄增長首次為負也是一樣。

餘額寶2013年開始上線,這5、6年時間裡對廣大用戶的貢獻除了自己3億多用戶和1.58萬億規模以外,也很好的教育了一次市場,讓更多人瞭解貨幣基金,也讓很多人有了理財意識並付諸實際行動。



這些本來應該存在銀行的錢都流到了餘額寶和其他理財產品裡,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這方面講,銀行儲蓄規模減少是受用戶習慣影響,是負面的。

可正面的影響是,推動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改革,雖然沒有餘額寶銀行也會推手機銀行,也會推網絡支付,但時間和易用性是否能與現在相比就不好說了。

銀行存款減少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大家消費意識加強了,貨幣只有流通才有價值,但我們國家很多人掙了錢第一想到的不是消費而是儲蓄,這也是我國儲蓄規模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大家都習慣了儲蓄,過怕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窮日子,怕了,不敢不存錢。



但現在存款規模減少,是不是也可以說明大家開始改變這種只存不花心觀點,開始變的敢花錢了呢?

貨幣適當流通對經濟的正向幫助非常大,如果是這個原因導致存款規模下降,反倒是值得鼓勵和慶賀的事情了。


逸然決然


根據數據顯示,從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從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歷史最低值。過去,大家都喜歡將錢存在銀行裡,畢竟存在銀行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因此我國也是世界上儲蓄率較高的國家,近些年來,大家卻很少將錢存在銀行,這是為什麼了?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銀行存款受到很大的衝擊,畢竟銀行存款的利率是真的很低。以“餘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理財產品的迅速發展受到很多年輕朋友的歡迎。另外居民儲蓄存款的負增長說明居民消費增加,中國人都有節儉的意識,所以消費意識很弱,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的消費意識正在逐漸增強。

居民儲蓄率的下降,意味著銀行需要開始著手轉型,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國經濟也正向好的方向發展。大家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在評論區和老虎君互動哦!


環球老虎財經


居民儲蓄存款下降並不是什麼壞事

這是居民儲蓄存款增長首次出現負值,至於其中意義,我想不得不提經典的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我們知道有句話講“拉動經濟的有三駕馬車”和“拉動內需”,簡單解釋這兩句話,消費和投資作為其中兩架馬車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在兩架馬車當中消費是我國比較欠缺的,歷史發展讓我國居民傾向於為未來而儲蓄,並不熱衷於消費,因此我們總在激發居民的消費能力,以達到經濟的穩定發展。

我們本應慶幸國民終於開始走入消費時代,慢慢調整收入的去向,但各類其他儲蓄的增加立馬將我們的設想上潑了一盆涼水,其中住戶存款的增加讓我們感慨萬千,他反映了我國快速增長的房價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房屋的奴隸。

但數據中同樣有讓我們振奮的數字,比如非金融存款,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均有增加,說明國民金融素養的上升,不在單單滿足於銀行存款的儲蓄方式,而更加註重財產的增值,加之互聯網時代各類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給了大眾更多的選擇,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餘額寶和微信的零錢通,這些理財產品的出現不僅給了公眾更高的收益,還迫使著銀行機構進行改革,雖說有安全風險,但以目前的局勢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未來,我相信居民儲蓄還是會有所下降,直到各類金融機構以及網商達到一種平衡,在這場變革中,各方將相得益彰,共同進步!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我們首先要確認,居民儲蓄存款是什麼?

咱們國家的儲蓄存款,特指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存款。這裡麵包含活期和定期存款。注意:很多朋友如果把銀行的理財產品理解為儲蓄,就出現了觀念錯誤。理財產品為貨幣基金,是一種投資產生收益的行為,本身含有風險,收益具有不確定性,甚至有虧損風險。

那麼,儲蓄存款增長為負,這意味著什麼?

1.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加速了存款分流。

大家的觀念正在轉變,隨著以支付寶餘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在近幾年飛速發展,並且這些基金產品,收益率普遍都比銀行儲蓄利率高,歷史上也基本都如期按約兌付,加上口碑效應,造成了大量的群眾去存以貨幣基金為基礎的理財產品,也就造成了銀行儲蓄流向了這裡。

以餘額寶為例,以天弘基金為基礎的餘額寶,曾經一度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在2016年,單隻基金的規模甚至超越了招商銀行整個銀行的定期和活期存儲量的總和。

以上為支付寶餘額寶的增長情況。

以上是招商銀行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總額。

不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增長,也逐步迎來了更深更廣的金融監管。

還是以餘額寶為例,從限存25萬,到限存10萬,到9點搶購,到利率下滑,到餘額寶基金一分三,然後到了18年6月份的單日限售1萬元,一系列的組合拳,直擊要害,這次餘額寶的規模終於縮小了。

不過,互聯網金融從出現到發展到監管,不管怎樣,群眾已經形成了用互聯網金融理財的習慣,未來如果監管放鬆,不排除互聯網金融大規模爆發的可能。

2.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居民槓桿率大幅度上升。

在16年下半年和17年上半年,伴隨著隨著三四線城市房產去庫存,存貸款利率持續走低等影響,房地產價格大幅攀升。那時,小編所在的廊坊地區,基本出現了每週每平漲價幾百元,每月每平漲價上千元的房地產售價增幅。

儲蓄利率的走低,讓大量的存款,從現金走向了房產,加槓桿買房已經屢見不鮮。據證券時報統計的數據,2017年,居民貸款增加7.1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8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3萬億元。

由於很多人“上車”,房產價格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不過,這個現象,在17年下半年和18年上半年得到了扭轉,18年上半年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持續的加息,中國未來也可能繼續以加息為主,18年很可能變成一個緊縮年。

3.居民的消費意識,正在逐漸轉變。

從前文的數據大家可以看,中短期貸款增加了1.8萬億,這裡面應該有很大部分用於居民的日常消費等行為。隨著社保、商保等日益完善,各種短期貸款等金融業務的開展,人們更願意去短期消費,這造成了存款的下降。

那麼,居民存款利率下降,會對經濟造成哪些影響?

1.貸款成本更高。

我們說,由於大家現在都更偏向存儲互聯網金融等理財產品。這讓銀行獲取存款變得更難,銀行想要拉存款,勢必要提高存款利率,而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就在於存貸款利率的利差,存款成本提高了,反映到貸款利率也會相應的提高,也就是實體企業經營過程中,會付出更多的貸款融資成本,才能製作出和以前類似的產品。

貸款成本提高,又轉移到了商品售價上來,於是,許多競爭力不強的實體企業,在利率逐漸提高的過程中,由於消費者不接受高價產品而遭遇淘汰,這也是很多企業說現在經濟不景氣,生意不好做的原因。而能做出高價格產品還能被消費者接受的企業,才能繼續存活下去,這是一個洗牌的過程。不過,我們消費者最終還是為利率的提高買了單。

2.無錢放貸,經濟走向緊縮。

存款規模下滑,迫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壓縮經營規模和信貸增長預期,減少放貸。也影響到銀行利潤,使銀行融資的成本更高,增加了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

18年,伴隨著美國加息,土耳其加息,印度加息,印尼加息,開始了全球加息之旅。

存款利率下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事,因為存款利率下降不是迅速下降的,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也會十分深遠。


王小雷


爺爺那一代沒什麼錢,父親那一代人民幣變得不值錢了,但是都開始攢錢了,結個婚,從開始的幾萬到現在的十幾二十萬乃至更多。再買個車,生活好的在城裡或鎮上買了房,幾十年的存款瞬奸玩玩了!然後又開始了新一輪攢錢了。😂😂而且現在人們都知道開始理財了,每天都能看到老人的養老金投資被騙了,買金熱裡的“大媽們”等等,到了我這一代啊,工資平平,工資定期轉入支付寶,家裡也要求能養活自己就好,😂😂,但是我不能這樣啊!等手裡有點錢,開始投資或是創業吧!我自己的感覺就是創業後悔幾年,不創業後悔一輩子。時代發展到這一步,有很多的新興行業,老行業也更新換代了,不斷在創新,總有一塊在等著我進入呢!還能提供新的工作崗位。錢不存銀行是不可能的,央媽不允許的,存一部分,更多的是投資理財吧!哈哈,今天週六還上班呢!問我工資多少,2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