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德国的统一进程要把奥地利排除在外?

叶子评论


德国统一有其历史的特殊性,将奥地利纳入德意志帝国范围内既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现实的。

其实在德国统一前一直有两种统一德国的方案,一种是建立所有日耳曼人的德意志帝国,包括普鲁士、以及巴伐利亚、符腾堡、黑森等邦国,当然,也包括奥地利(1867年改组成奥匈双元帝国),其疆域北抵北海,南至地中海,西临法国,东边则与沙俄接壤。此种方案在1848年-1849年德意志邦联法兰克福会议上被否定,之后建立排除奥地利帝国的小德意志方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且最终,德国也是按小德意志方案完成统一的。

大德意志范围(红线部分)

之所以说将奥地利纳入统一的德国及不可行,也不现实,主要是基于历史以及现实政治原因。

俾斯麦像

所谓历史原因,一是普鲁士与德意志同时并列为当时的德意志邦联内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奥地利虽然在19世纪60年代后开始衰败,实力稍弱于新兴崛起的普鲁士,但它一直是欧洲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其君主也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名义上的皇帝。如此两个国家,怎能共同生活在一个政治体制之下?普鲁士在完成王朝战争之后,考虑到这个问题:与其把奥地利纳入帝国横生事端,不如就让它在外面飘着吧。而且,自从俾斯麦主导普鲁士政局以后,普鲁士便一直奉行小德意志的统一方案。二是奥地利的民族问题十分复杂。奥地利名义上虽然是日耳曼国家,但它领土的东部,主体却是匈牙利民族,而且他们的人口数量不比奥地利境内的日耳曼人少很多。这便很麻烦了,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就必须把奥地利纳入德意志民族的范围,但它境内的其他民族如何处理?奥地利肯定不会愿意割舍他的东部地区以成全民族大义。而且,匈牙利民族也不愿意始终被外族统治,在1867年,奥地利皇帝迫于境内匈牙利民族的独立风潮,被迫将奥地利帝国更名为奥匈双元帝国,以表示匈牙利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用同样的地位。但即便如此,匈牙利要求独立的呼声一直的未曾消失。

小德意志帝国(蓝色)与奥匈帝国(红色)

所谓政治原因,其实是基于两个国家的态度。一个是当时自诩为欧洲霸主的法国,另一个则是英国。很显然,法国是不会容许自己的身边出现如此强大的邻邦的。虽然法国乐意见到普鲁士和奥地利窝里斗,消耗自己的力量,但是却不能容忍一方太强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故而大德意志的方案,也就是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的方案是不能为法国所接受的。;迫于法皇的威胁,先成立小德意志帝国,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而英国其实报的态度与法国相同,他也想坐收渔翁之利,所不同的是,他关注的双方是法国与德国(或者普鲁士)。普鲁士的崛起可以牵制法国,避免法国在欧陆独霸,但是也要避免德国太过强大,反而成为英国的新的对手。要把奥地利纳入德国,英国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不会同意。所以说,成立小德意志帝国,把奥地利排除在外,也是当时的政治现实下一个不得已的妥协或者说选择。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如果你觉得这些跟着巴登大公一起向威廉欢呼的人是要缔造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那你就把德意志各邦君主的觉悟想的太高了)

要讨论为什么1870年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时候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必须首先正确的理解1870年的这个小德意志帝国的性质。如果你把这个帝国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那你的出发点就错了。1870年建立的这个德意志帝国绝对不是什么统一的民族国家,最符合它性质的描述应该是一个比较紧密的联盟,或者如俾斯麦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比较紧密的邦联”。


(美因河是以俾斯麦为首的普鲁士贵族心目中“新教的北德意志”和“天主教的南德意志的分界线”)

1870年的德意志帝国沿着美因河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美因河以北的部分是1867年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对这部分地区,普鲁士的霸权和统治是不言而喻的。俾斯麦从不掩饰普鲁士对美因河以北的新教德意志地区的野心,也从没有否认过普鲁士要把这些领土纳入普鲁士版图。1867年以后普鲁士吞并了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侯邦、拿骚这些小邦,随后普鲁士战争部就把普鲁士的义务兵役法推广到了这些被吞并的小邦领土上。如果说这只是普鲁士吞并的必然结果,那么1867年以后随着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普鲁士的义务兵役制也被推进到了那些名义上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小邦领土上。而小邦完全无力抗拒。所以美因河以北的德意志确实通过普鲁士的霸权而被统一起来了。

(普鲁士的北方和南德意志各邦的关系)

但是在美因河以南普鲁士对待南德意志各邦的态度要比对待北德意志的小邦温和太多了。事实上迟至1869年俾斯麦都曾经公开表示“或许有一天美因河以南的德意志各邦”要被纳入到统一的德意志国家里去,但至少他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了。迟至二十世纪初,巴伐利亚王国依然保持着自己驻罗马、巴黎、圣彼得堡和维也纳的外交使馆。如果你觉得这是正常的。那么迟至20世纪初,加拿大还没有自己的外交使馆,你觉得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里的巴伐利亚在外交上保持着比英帝国的自治领加拿大还大的外交自主权还正常么?

(美因河是心理上的分界线,但事实上南北德意志并不是严格的按照美因河划分的)

事实上在德意志帝国之内以美因河为界,存在着名义上仅仅是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但事实上已经统一起来的北德意志,和以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萨克森王国和巴登大公国半独立的南德意志各邦。

如果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统一国家,那么德意志帝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应该具备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一个邦的法律都因为帝国宪法的通过而自动降格变成地方法。如果存在着违宪的内容还应该依照帝国宪法进行修改。但事实上1870年通过帝国宪法之后,只有天主教中央党的议员提出动议,应该对各邦宪法与帝国宪法抵触的部分进行修改。而他们提出的修改内容也仅包括与天主教信仰自由有关的部分。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其他党派的支持。


(在这位帝国宰相和教皇之间还有一个可怕的对手,天主教中央党)

《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了,但是却没有为此对任何一邦的宪法进行修改,德意志帝国和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对帝国宪法和各邦宪法的差异采取了鸵鸟政策,都装看不到。结果就是1871到1918年之间的四十多年里,一个柏林人当他去投票选举普鲁士邦议会议员的时候,他的选举权是依照三级选举制的,而当他去投票选举帝国议会议员的时候,他的选举权是一人一票的普选制的。

德意志帝国宰相和普鲁士总理虽然在很多时候都由同一个人担任,但事实上这两个职位从来没有合二为一。俾斯麦曾经在帝国建立之后一度把普鲁士总理的职位让给1862年帮助他成为普鲁士总理的恩人罗恩将军,但是只持续了不到一年,就不得不要求要么罗恩辞职,要么自己辞职,因为俾斯麦发现如果不兼任普鲁士总理,那么帝国宰相就什么也办不成。

(兴登堡之后的德军东线最高统帅巴伐利亚的利奥波德王子,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女婿)

如果我们认识到德意志帝国这种畸形的政治制度,我们就很容易的发现为什么1870年的德意志帝国根本容不下奥地利。首先是如果奥地利作为奥匈帝国的德意志人部分整体加入这个帝国,那它的实力就太强了。如果奥地利、波希米亚、西里西亚整体加入德意志帝国,那么它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还是工业发展水平都远比巴伐利亚来得强大。如果它同时还保持着自己的哈布斯堡王室,那么巴伐利亚的鲁普雷希特摄政王还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儿女亲家。则在这个强大的奥地利的支持下,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这些1866年曾经和奥地利一起流血牺牲抵抗普鲁士的国家,很可能在德意志帝国之内形成一个国中之国。而帝国在它的宪法框架之内还无法阻止,如果要越过宪法框架去武力镇压就可能遭到列强的干预。

(帝国议会大厦利的中央党议员,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反对党被吞并的旧汉诺威王国的代表“韦尔夫党”)

其次是奥地利和奥匈帝国之内的德意志人大部分都信奉天主教,如果他们加入帝国,在帝国普选的议会里天主教党的势力就会更大。在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上,随着普选权的授予,崛起的最快的两个党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的中央党。那是崛起的天主教中央党和它的小伙伴巴伐利亚人民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今天德国的基民盟和基社盟。而如果在奥匈帝国同样风头正盛的奥地利基督教社会党也与他们建立三党同盟,天主教党将一举越过社民党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大党。

那是俾斯麦除了发动政变之外毫无办法,但一旦发动政变,就必然导致南德意志各邦的反抗,再次招致列强的干预。所以俾斯麦从1866年就认定绝不能摧毁奥地利帝国,更不能把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因为俾斯麦追求的与其说是德意志统一不如说是普鲁士扩张。俾斯麦想要的就是让普鲁士夺取美因河以北,而德意志帝国只是这个北德意志的大普鲁士为了维护自己安全和和平的皮包公司而已。


克罗采和春天


德国统一进程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普鲁士为什么将奥地利排除在外,主要是基于两点考量:

普鲁士并非德国正统,但是想争当德国统一以后的正统

众所周知,德国在统一以前,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即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表面上幅员广阔,实际上却四分五裂。除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以外,还有几十个或大或小的邦。而奥地利是其中的正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国家。

因此,德国要想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最有可能成为德国皇帝的是奥地利皇帝,因为当时的“正统身份”还是非常重要,普鲁士偏居一隅,就算统一,也没有威信号令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统一以后的德国。

在这种情况之下,普鲁士才不得不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因为把奥地利排除在外以后,就没有哪一方势力有能力和普鲁士正当正统了。这样的德国,对于普鲁士而言,才达到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目的;

另一方面,当时的奥地利太强了,普鲁士不得不避其锋芒

在德国统一以前,奥地利还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普鲁士崛起以后,虽然打败了奥地利,但是奥地利依然还有很强的国力,普鲁士也无法彻底灭掉奥地利。

因此,在德国统一的进程中,如果奥地利和普鲁士都存在于其中的话,一山不容二虎,两强必然会大打出手。而就算一方暂时屈服,在德国统一以后,也会是德国解体的潜在威胁。况且,普鲁士只想单独掌控德国。因此,德国的统一进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也是自然之中了。

归根到底,德国的统一是由“庶子”普鲁士完成的,必须把“嫡子”奥地利排除在外。反过来,如国德国的统一是由奥地利主导的,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奥地利也不至于把普鲁士排除在外。


苏绽


关于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之后,为何将奥地利排除在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为大家解答。

德意志统一后内部政治形势需要

由于德意志地区在中世纪,几乎为神圣罗马帝国所覆盖。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长期持有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其政治影响力在德意志地区非常深厚,即使普鲁士在18世纪的迅速崛起,成功的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后,奥地利也仍然是该地区的重要影响势力。为了减少奥地利对普属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确保德意志地区只有一个政权作为代表发声,普鲁士必然需要将奥地利排除在由普鲁士建立的新德意志地区之外。

奥匈帝国二元君主制政体多民族性质影响

我们知道奥地利是纯粹的德意志民族构成,但是此时的奥地利自从被拿破仑打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神坛之后,就不断深耕发展东部的匈牙利、波西米亚、被意大利和部分南斯拉夫等多民族地区,当普鲁士打败法国,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时,面对已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奥匈帝国,普鲁士是不愿与奥地利组成不纯粹的德意志国家的,所以与其说是将奥地利排除在外,不如说是将奥匈帝国排除在外。

减少奥地利天主教对南部德意志地区的影响

德意志地区是一个宗教情况十分复杂的区域,原本该地区的宗教完全由天主教所支配。但在新教领袖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兴起后,德意志北部地区基本都已成为了新教国家,这其中的代表就有普鲁士与英国控制的汉诺威。当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地区之后,为了保证南部德意志信仰天主教的各邦不受奥地利的天主教信仰影响,则也必然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奥地利失去干预德意志内部宗教问题的理由。

普鲁士不具备吞并奥地利的实力

虽然普鲁士通过俾斯麦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以及多年的经济建设,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匈帝国即使实力有所减弱,也依然是欧洲的传统五强之一,其领土涵盖着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及被意大利和部分南斯拉夫地区。所以普鲁士在没有能力吞并奥地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受到奥地利的反噬,只有先将它排除在德意志的政治版图之外,以后在考虑。而二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真实反映。

欧洲三强不会坐视普鲁士吞并奥地利打破大陆势力平衡

此时的欧洲强国,并不仅仅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还有着英国、法国和俄国这三个强国。它们可以容忍普鲁士在德意志范围内强大后,挑战并削弱奥地利的实力。但是绝对不会希望看到一个吞并了奥地利,成为中欧霸主的德意志来挑战它们所代表的欧洲主宰地位。

所以,从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政治需要还是民族宗教问题,亦或是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外部列强的干预影响,都注定了普鲁士对德意志的统一,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在排除奥地利之后完成小德意志的统一。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从中世纪晚期卢森堡王朝绝嗣,哈布斯堡家族重新获得皇位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就一直被该家族占据,成为了德意志诸邦国名义上的领袖,虽然其对诸侯们的控制力愈加软弱,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又加剧了德意志诸邦国与皇权间的离心力,直到三十年战争结束时,以和约的形式明确了各邦国的独立性,战败的哈布斯堡皇室对此无能为力。

在此之间,出于卢森堡王朝西捷斯蒙皇帝的提携,名不见经传的霍亨索伦家族,得以成为勃兰登堡选候,就此登上了德意志的政治舞台。该家族在近代早期的相关政治斗争及军事冲突中,都以妥善、精巧的外交手段,得以避开政治陷阱,成为能与胜利者分享战利品的一方,实力急剧增强。到公元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成为新成立的普鲁士王国的世袭统治者。(详细过程,可参见兰克著《普鲁士史》第一卷)。

由于坚持王权专制和整军经武的国策,被欧洲文人们始终诟病的普鲁士王国的军事实力愈加强大,在奥地利王位争夺战、七年战争等事件中,均取得了对名义上的宗主——哈布斯堡皇室的军事胜利。虽然由于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帝国对德意志的入侵,打断了普鲁士处心积虑夺取德意志霸权的历程,但这个“科西嘉怪物”顺手牵羊覆灭了神圣罗马帝国,这却从客观上帮助了普鲁士摆脱了长期以来束缚自身发展的桎梏。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随着德意志民族复兴的潮流兴起,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然而,是恢复到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领导的、以奥地利帝国为中心的旧帝国体制;还是重新建立一个以普鲁士王国为主体的德意志新联邦。这个问题在当时横亘于德意志诸邦国的上空。

在政治家尚未就此展开行动前,两国的学术界已经开始了争锋相对的舆论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鲁士学派的聚贝尔、达尔曼、特赖奇克与维也纳学派的菲克尔、迈勒等人的论战,其焦点就是德意志统一后的国家政权,是应该局限于狭隘的德意志民族;还是包容基督教信仰下的多民族。双方舌剑唇枪、拥护者们摇旗呐喊,好不热闹。

最终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提出的以纯粹的德意志民族为统一基础,摈弃掉多民族的奥地利帝国的“小德意志方案”,得到了梅克伦堡、奥尔登堡、吕贝克、汉堡等北德意志邦国的支持;而奥地利恢复旧有神圣罗马帝国体制的德意志邦联的方案,得到了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等多数邦国的支持,两个集团虎视眈眈,只有血与火的战斗,才能给出答案咯。

普奥战争的过程,相比大家都很熟悉,这里自不必展开细说,在俾斯麦的强力主导下,在萨多瓦会战中获胜的普鲁士军队,并没有乘胜深入奥地利,反倒是以相对宽容的条件,与老对手订立了和约,因为俾斯麦所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是迫使奥地利帝国退出了德意志民族的大家庭,使之永远失去了领导德意志的资格,而这才是普鲁士及霍亨索伦家族几个世纪以来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道路就此被打开。


史海悠游闾春晖


在历史上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德意志更多的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这片3570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出现超过300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这些邦国彼此之间不断上演着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大戏。名义上这些邦国共同组成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然而用伏尔泰的话说“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甚至压根不是一个帝国”。所谓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只是一种无实权的象征,各邦国诸侯都是独立的主体,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室根本无法号令他们。奥地利就是当时众多的德意志邦国之一:奥地利这个名字最早见诸记录是在996年,最初是巴本堡王朝的边疆领地区,1156年奥地利升格为公国。1246年奥地利的巴本堡王朝绝嗣,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从1699年起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开始兼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实力最为强大者。1805年8月9日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诸邦同英、俄等国结成的反法同盟被拿破仑击败,在拿破仑的压力下奥地利王室不再兼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至此德意志连名义上的共主也不复存在。

拿破仑的入侵尽管摧毁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但与此同时也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理念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到了德意志,各邦国内部都涌现出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一开始是各邦国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同一语言、同一文化、同一法理根基的重视,到了1818年普鲁士发起的德意志关税同盟逐步扩展至德意志邦联中的其他各邦国,消除了邦间贸易的繁琐、矛盾和恶性竞争。交通的不断改善使邦内和邦间的商贸和往来旅行变得愈加便捷,进一步加速了中欧说德语的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德意志诸邦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程度空前密切起来之后构筑统一的政治实体以消除各邦之间的壁垒就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作为德意志最大的两个邦国逐渐脱颖而出:曾兼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奥地利是德意志邦国中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强国,其领土囊括了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面积高达65万平方公里。然而作为传统强国的奥地利也有自己的缺陷:过于庞大的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复杂,彼此之间的矛盾错综纠葛,难以形成凝聚力。饱受国内民族矛盾困扰的奥地利在接受新的政治文明、工业文明、军事理念时总是比普鲁士慢上好几拍。1862年9月23日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后开始积极致力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他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却并不是将历史上整个德意志地区的范围全部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之下,而是在将奥地利排除之后完成德意志其他邦国的统一。事实上在当时围绕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出现了所谓“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两种不同的方案,而大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统一之后的德意志国家是否应当包括奥地利。那么俾斯麦为何最终选择了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的“小德意志”方案呢?

其一是为了避免因吞并奥地利带来的欧洲地缘格局的震荡引起列强干预: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一体系的本质在于维持欧洲列强的均势:欧洲形成了英、法、奥、普、俄五大强国,列强之间既互相勾结又彼此牵制。如果普鲁士吞并奥地利势必改变整个欧洲的地缘格局,对英、法、俄而言都是不愿看到这一幕的——毕竟一个囊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对其将是极大的威胁,这点我们看看之后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局面就不难理解。尽管当时英、法、俄无法未卜先知预料到德国会膨胀到何等地步,但绝不希望中欧突然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因此如果普鲁士执意吞并奥地利极有可能引发英、法、俄的干涉。

其二占领奥地利是会带来可观的利益,但之后的治理问题却足以令统一后的德意志焦头烂额——事实上当时的奥地利能否被视为一个德意志民族的国家都难以确定:在奥地利治下有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加起来几乎是奥地利境内德语民族的3倍左右。如果普鲁士吞并奥地利实际上完成的并不是德意志的统一,而是要代替奥地利接管其境内大量的斯拉夫民族,复杂的民族关系将使普鲁士在吞并奥地利后不仅难以因此提升国力,反而会成为牵制消耗普鲁士财力和军力的无底深渊,精明的俾斯麦自然不愿背负这个包袱。

其三德意志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主体构建的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之前的巴伐利亚、黑森、汉诺威、萨克森等德意志诸侯国依然存在,只不过被置于统一的联邦管辖之下。既然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联邦制,那么如果普鲁士吞并了奥地利自然也得保留奥地利作为帝国之下的一个邦,如此一来在德意志帝国内部就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邦国之间的竞争关系,而这势必会削弱普鲁士在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中的地位。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关于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之后,为何将奥地利排除在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为大家解答。

德意志统一后内部政治形势需要

由于德意志地区在中世纪,几乎为神圣罗马帝国所覆盖。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长期持有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其政治影响力在德意志地区非常深厚,即使普鲁士在18世纪的迅速崛起,成功的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后,奥地利也仍然是该地区的重要影响势力。为了减少奥地利对普属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确保德意志地区只有一个政权作为代表发声,普鲁士必然需要将奥地利排除在由普鲁士建立的新德意志地区之外。

奥匈帝国二元君主制政体多民族性质影响

我们知道奥地利是纯粹的德意志民族构成,但是此时的奥地利自从被拿破仑打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神坛之后,就不断深耕发展东部的匈牙利、波西米亚、被意大利和部分南斯拉夫等多民族地区,当普鲁士打败法国,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时,面对已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奥匈帝国,普鲁士是不愿与奥地利组成不纯粹的德意志国家的,所以与其说是将奥地利排除在外,不如说是将奥匈帝国排除在外。

减少奥地利天主教对南部德意志地区的影响

德意志地区是一个宗教情况十分复杂的区域,原本该地区的宗教完全由天主教所支配。但在新教领袖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兴起后,德意志北部地区基本都已成为了新教国家,这其中的代表就有普鲁士与英国控制的汉诺威。当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地区之后,为了保证南部德意志信仰天主教的各邦不受奥地利的天主教信仰影响,则也必然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奥地利失去干预德意志内部宗教问题的理由。

普鲁士不具备吞并奥地利的实力

虽然普鲁士通过俾斯麦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以及多年的经济建设,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匈帝国即使实力有所减弱,也依然是欧洲的传统五强之一,其领土涵盖着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及被意大利和部分南斯拉夫地区。所以普鲁士在没有能力吞并奥地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受到奥地利的反噬,只有先将它排除在德意志的政治版图之外,以后在考虑。而二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真实反映。

欧洲三强不会坐视普鲁士吞并奥地利打破大陆势力平衡

此时的欧洲强国,并不仅仅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还有着英国、法国和俄国这三个强国。它们可以容忍普鲁士在德意志范围内强大后,挑战并削弱奥地利的实力。但是绝对不会希望看到一个吞并了奥地利,成为中欧霸主的德意志来挑战它们所代表的欧洲主宰地位。

所以,从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政治需要还是民族宗教问题,亦或是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外部列强的干预影响,都注定了普鲁士对德意志的统一,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在排除奥地利之后完成小德意志的统一。


阿瑞koi


许多问题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说普鲁士不要奥地利的,怎么解释1938年的德奥合并甚至希特勒本人就是奥地利人的事实?

真实的原因是,奥地利帝国不是一个纯粹的德意志国家。

奥匈种族分布,红色为德意志人


这听起来很滑稽,不过确实是一个事实——奥地利帝国国内斯拉夫人数量几乎是德意志人的三倍。


从历史上看,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之后,德意志的民族意识觉醒,“哪里有人说德语,那里就是德意志”的呼声响彻云霄。围绕着统一的方式出现了两种主要思潮,以奥地利帝国为核心的“大德意志”和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小德意志”。


1862年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坚定地主张后者,他的下面一段话几乎可以直接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不能把一个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的沉重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德意志并不会因为输入大量的斯拉夫血液而强大起来”。为了 “把奥地利排除出德国,把德意志邦联毁灭”,这位“铁血宰相”决不允许长期存在普、奥分割德意志霸权的“二元政治”,一定要与奥地利一决雌雄:“德意志诸邦相互关系的戈尔迪之结(形容缠绕不已、难以理清的问题)不能用脉脉含情的二元办法解开,只有用军刀斩开。”

普奥战争


这也正是俾斯麦在普奥战争大获全胜后收兵的原因——“与奥地利的争端已经解决,现在我们必须恢复旧日的友谊。”俾斯麦告诫头脑发热的普鲁士总参谋部,“要是敌军放弃维也纳,向匈牙利撤退,我们是否还要去追击?我们一旦越过多瑙河……就失去同后方的联系;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帝国,让普鲁士听天由命。”


因此,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奥匈帝国这个多民族混合体之后,德国与纯粹的德意志奥地利的合并才成为风潮,不幸的是,这忤逆了列强的意志,所以今天的德国与奥地利仍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德语国家——有一个关于德国前总理科尔的笑话就是,“谁说科尔不懂外语,他在会见奥地利总理时根本不需要翻译”……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杂史谭


奥地利

奥地利自1278年开始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1815年成立以奥地利帝国为首的德意志邦联,是德意志地区名义上的霸主,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邦联解散;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为奥匈帝国,“一战”后帝国解体;1918年奥地利成立共和国,1938年被德国吞并,1945年被盟军占领;1955年重新独立成为永久中立国。其首都维也纳闻名于世,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

普鲁士

普鲁士原本是德意志众多邦国中,偏安东北一隅很不起眼的小邦;18世纪中期普鲁士迅速崛起,形成了与奥地利两强并立的局面,奥地利无法独占整个德意志;19世纪,普鲁士王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3次战争,建立起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将奥地利这样传统的德意志诸侯都排除在德意志联邦之外。为何普鲁士要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德意志的前身是罗马帝国,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意大利北部及捷克、波兰等,其主体是德语区的日耳曼各诸侯。

但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即选帝侯制度。而奥地利的王室具有选帝侯资格,长期获得皇帝的头衔。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取缔之后而成立了德意志邦联,这个邦联的大权仍由奥地利操控。普鲁士如果不将奥地利排挤出局,就难以消除奥地利的强大影响。

②德意志南部的大多诸侯为天主教国家,与奥地利的宗教信仰一致,这些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愿意站到奥地利一起。普鲁士如果不将奥地利排除出局,很难建立一种权威统治。

③普鲁士虽然军事上超过了奥地利,但还不具备兼并奥地利的实力。奥地利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毕竟是欧洲传统5强之一。

3对纳粹的遏制

“一战”后,奥匈帝国遭到肢解,新建立的奥地利举步艰难,很想与德国合并,却遭到了战胜国的制止;“二战”前,希特勒促成了德奥合并,两个日尔曼国家实现了融合,但“二战”后德国与奥地利的关系又回到了原点。

如果普鲁士兼并了奥地利,将会改变欧洲的势力版图,这就大大不利于稳定欧洲局势,更不利于英、法、俄等国利益,所以他们也不容许普鲁士兼并奥地利,谁都不愿看到新建立的德国过于强大,所以对纳粹釆取强硬的遏制政策:1919年凡尔赛条约明令禁止德国和奥地利以任何形式进行合并;1945年雅尔塔会议规定对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由苏、美分别控制。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德意志诸侯四分五裂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诸侯们互相攻伐倾轧,使得德意志民族松散软弱。面对这样的境况,也有成员想要改变——一个是北方的普鲁士,另一个就是南方的奥地利。

当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诸侯国的同时,将德意志的主体——奥地利给踢了出去。那么,普鲁士为什么要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呢?主要还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


德意志的主导者并非普鲁士,而是奥地利

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以后,分裂成了大大小小300多个诸侯国,而帝国的主体事务由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奥地利所主导,奥地利大公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庞大的奥地利帝国,曾经也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经济繁荣富庶,然而随着在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奥地利帝国元气大伤,在列国中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如果说到实力,虽然东部的普鲁士王国也非常强大,但是与奥地利帝国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

一山不容二虎,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主

随着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发展,资本主义不断壮大,然而因为德意志地区四分五裂的现实状态,严重阻碍了德意志的民族工业与资本主义发展。

当时的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都有统一德意志的野心,也有相当的实力,然而双方对于统一的方案产生了分歧。
奥地利帝国不仅仅管理着奥地利地区,还统治着匈牙利、克罗地亚等众多异族。奥地利虽然想统一德意志,却也不想放弃这些地区,希望建立起一个德意志与众多其他民族混杂的庞大帝国;而普鲁士则不同,普鲁士一心一意建立纯粹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所以对于奥地利的方案,非常排斥。

更何况,当时的奥地利帝国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之一,也是世界主要列强之一。如果普鲁士让奥地利留在德意志境内,必然造成激烈的竞争分歧,普鲁士的主导地位一定会受到挑战。所以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中,逐渐将奥地利给踢了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