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孩子在学校里攀比,当你的孩子有一天认为你给他丢人了,你怎么办?

天边的云在唱歌


当有一天只是一种假设,但是考虑到这种情况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不妨顺着这个假设来探讨一下,假设真的有这么一天,我们比方说去到大学里面去给孩子送东西,结果正好碰上他们在做活动,所有人都在,孩子看到你感到无地自容,一生气抛开了,你怎么办?

在讨论怎么办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虚荣心形成的过程!

孩子喜欢攀比的根源就是来自于虚荣心,所谓的虚荣就是假装自己在某一方面很牛,比方说穿着、比方说吃穿用度等等方面,即使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也要装出土豪的样子来,孩子的这种虚荣心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所谓的不受委屈,盲目攀比,过个生日看到人家举办豪华生日派对,自己借钱也要给孩子办一个,美其名曰培养贵族气质;再比如,为了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有面子,给孩子配备豪华的手机、手表等用品等等,父母无形之中就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一定不能丢了面子,要把别人比下去!

孩子的虚荣心带来的是不切实际的攀比,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而内心里日益积攒起来的却是无比的自卑!

因为毕竟自己什么实力,什么实际情况自己最清楚,当跟朋友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时候,其实根本就没玩到心里去,因为脑子里早就在考虑花销如何填平的问题了,长此以往,不但会陷入债务陷阱,而且也会在冲动过后倍感孤独,这种孤独带来的压力最终就会形成自卑的情绪,而自卑的情绪又往往会导致畸形人格的形成,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就像媒体上曝光的大学里面的校园贷,很多学生深陷高利贷的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不惜触犯法律,可以说这样的行为与天之骄子的称呼完全不匹配!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家长的行为思想会深深的影响到孩子的日常行为模式,让孩子具备健康向上的心态是家长给到孩子最大的人生财富,因为只有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让你的孩子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泰然自若,充满自信,而一旦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担心的呢?


葛老师教育新智汇


这种情况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也不可能遇到了,因为我的孩子们已大学毕业了。

那么我为什么没有遇到过呢?可能与我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有关,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个不攀比,真诚的人,对任何人都友爱真诚,并且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眼红,想要美好的必须通过自己努力争取,不允许与别人攀比,偶尔孩子小时候看到同学有好东西,回来向我说明要求,只要是正当的我都满足。

记得儿子在上初中的时候,看到同学家买了跑步机,而他当时也在跑步锻炼,遇到雨雪天气,就没有办法在外跑步了。他放学回来,跟我说了,言语中流露出也想要,当时我没有明确答应他,说考虑一下。晚上,与他爸商量,觉得儿子的想法有道理,可以每天都锻炼,而且家人都可以用。于是第二天就买了。还有他房中的电脑也是在他高一时,为他安装的,那时他说上网查资料方便。但这件事我们做的不是太好,因为也方便了他玩游戏。所以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好好权衡一下利弊,利大于弊才能满足他。

但我的孩子从没为与人攀比说过我给他丢脸了。

俗话说身传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及其人格品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若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得是什么样的人,即使不是也要努力做好,让孩子看到,他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做。


遇见星语


我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我回想一下,他在学校里有过攀比的时候吗?应该没有。

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我家在农村,孩子的同学家庭条件都差不多,没有那种特别有钱的,孩子没有机会攀比。其次,我家的条件在他的同学中算中上,不管是吃还是穿、用等方面,只要是合理范围之内的,孩子的要求能得到满足。这样他就不会和别人攀比。第三,最主要的,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面,哪里还会注意别人吃什么穿什么。他就跟别人比学习。

上了大学之后,有一次我儿子跟我提到,说他班的同学都是从城市里考上来的,连小县城的都没有,家里的条件都不错,只有他是农村的。我就鼓励他说,这首先说明你很优秀,同时你要多向同学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至于物质上的需求,要等你毕业之后自己去争取,那才能体现你的价值。


我的孩子没有说过我给他丢人的话。我想他应该知道,他的父母为人正派,勤奋努力,善良热情,大度宽容,在亲戚朋友那里口碑都很好,怎么会给他丢人呢?

他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开家长会。回来之后他跟我说,妈妈,我们班同学看见你,说你怎么和我们校长挺像的。听他的语气,对我还是挺满意的。

总之,我分享的只是我个人的经历。我觉得,如果孩子攀比,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想想自己的榜样力量,想想自己是不是努力的为孩子提供好的成长条件。如果孩子嫌弃父母丢人,家长也要反思自己,一言一行是否恰当得体。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做家长的也要不断学习进步,不要让孩子瞧不起!


Sj未名人


当有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说明早期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吧。

我孩子跟我讲过:“妈妈,我们班同学杨某某,家里好有钱啊,住着大别墅。”

我:“你羡慕吗?”

他:“羡慕。”

我:“我也羡慕。但羡慕不代表他比你强。”

他:“可他房子比我家大啊?”

我:“他睡几个屋?”

他:“1个。”

我:“你呢?”

他:“1个。”

我:“你们不是一样的吗?”

他:“他家的车是路虎。”

我:“他家车几个轮子?”

他:“4个。”

我:“我们家的呢?”

他:“也是4个。”

我:“那不是一样的吗?”

---------------------------------

我:“他成绩好吗,品德好吗?老师同学喜欢他吗?”

他:“不好,同学们说他爱炫耀,不喜欢他。”

我:“那你呢?”

他:“我成绩比他好,同学们喜欢我。”

我:“那你比他富有。”

---------------------------------

类似的对话我们家有很多,我经常告诉孩子,我们不穷,但是也不富。我们在快乐和精神上富有就好了。


给陪读妈妈颁个奖


实话实说,我作为一个学生的时候,曾经认为父母给我丢脸了!

多少年过去了啊,仍然不能忘却自己当时的那种愧疚感,实在愧对生我养我的爸妈!



我那个时候本身家里经济不就怎么行,考虑到家里经济情况,本来是想读完高中就不上的,哪知道还是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师范大学。真的是喜极而泣,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那时候父母还是毅然而然决定送我去上大学!

到了快开学的时候问题来了,谁送我去上大学?毕竟那时候没出过家门,父母也是老一辈子农民。

哎,这里就不说了,现在想想真难受!

那是03年啊,交通又不发达,真的是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才到。看到这个城市,相比自己以前待了十几年的地方,真的是天壤之别啊!

就在刚进学校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件让我后悔一生的事情,带着我爸跑到学校公园睡了一晚上。真不知道怎么想的,毕竟那时候觉得跟人家城里面人不一样,身上的味道都不一样。

于是我努力工作,努力赚钱,终于在这个城市有了立足之地。可是,现在我想回到以前那个小地方,才知道回不去了


二中数学大川


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首先肯定会伤心难过,悔恨交加,悔的是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好,恨的是养了一只白眼狼。当然,悔归悔、恨归恨,还是需要冷静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作为父亲有没有责任?只有通过反思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才有可能想办法去消解。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就是这种情况,他的家境不太好,结婚也比较晚,妻子没有工作并有残疾,结婚好几年都没有生孩子,后收养了一个女儿。女儿虽然是收养的,可夫妻却把她视为掌上明珠,比亲生的还亲,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省吃俭用供女儿上完了高中,之后又不惜倾其所有帮女儿买了户口和工作。

这对夫妻为这个养女可以说是操尽了心、费尽了神,然而并没有讨得她的欢心。养女从小到大夫妻俩总是宠着、惯着她,不让受一点委屈,而受委屈的永远是他们。虽然家境不好,但养女的要求夫妻俩就是不吃不喝,也会想办法先去满足她。有了工作后,养女的欲望更是越来越高,还常常爱与同事去攀比,觉得人家的父母是多么地好,而自己的父母既穷酸又没文化,而且长得丑,因此觉得让她很没面子。工作之后也很少回家了,平时跟同事也从不谈起自己的父母。

一次养母想女儿,就带着平时舍不得吃的土鸡旦,去看望很长时间没回家的女儿。可女儿对养母的到来,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同事问起她们的关系时,她竟然说是一位远房亲戚,让养母觉得无地自容,含着泪水拖着那条伤残的腿一拐一拐独自回到了家。回家后夫妻俩大哭了一场,后来与养女的关系也基本上没有多少来往。

其实走到这一步,除了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是与家庭有关系,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多少存在问题,跟家境不好、贫富并没有必然联系。许多家穷的孩子照样有出息,甚至更懂得心痛父母,孝顺父母。前几年就报道过几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个是带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去读大学,一个是带着年少的妹妹上大学,他们能够知恩图报。中国有句老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老话就是教育人不能忘本。

像我同事的这种情况,反映出孩子的心态有问题,既爱慕虚荣,又缺少自信,并且没有担当,所以会把自己的不如意迁怒于父母,这的确是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凡是富有善良和同情心的孩子,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所以让孩子成熟的不是年龄,而是经历。一般富养出来的孩子,没有吃过苦,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比较自私自利,他们不同情下层人群的生活,嫌弃清洁工衣服的肮脏,不理解工人们烈日炎炎下的辛苦……其实很多坏毛病都是从小惯出来的,等到孩子大了就悔之晚了,所以不得不吞下苦果。


军旅小故事与教育



孩子攀比是正常的。

但孩子的观念,往往跟家长的教育有关。作为家长应该树立一种自食其力、奋力拼搏、劳动光荣的观念。

这一观念,大人要说到做到,不慕虚荣,勤恳劳动。尤其在孩子面前,就要展现出来,自豪生活。如果家长慕虚荣,轻视自己的工作,甚至看不起自己。而一个连自己都看不起的人,怎么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呢?

家长,有了劳动光荣的观念,还没用。还要经常给孩子讲工作的艰辛及意义等,有可能带孩子一起参与到工作中去。激励孩子,感受家长工作之不易、艰辛。懂得发奋学习,过上不一样的日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孩子真正认识到父母之不易,育儿之艰辛。孩子就不会抱怨父母,还会为父母而自豪。

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认为你给他丢人了,这是孩子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俗语言,子不嫌母丑。孩子怎么能抱怨父母给他丢脸呢?父母何错之有?父母生你养你,不是白养你,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希望你比父母有本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自己有本事才好!才是真本事。其实有本事的人,是不会抱怨别人的,包括父母。有本事的人,会把一切苦难当作人生的跳板,包括父母的艰难。有本事的人,也没有时间抱怨,只会奋发上进,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让父母沾光。而不是抱怨父母。抱怨父母的人,也是没用的人,像这样的人,大人得狠狠批他一顿——白养狼!生之何用?

当然,孩子抱怨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出了什么问题。凡事有果必有因。自食其果,这是万古不变的定律。


一点浅见,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交流。

田戈教育,专注教育。更多精彩期待分享!


田戈教育


首先,家长也要审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与周边相互攀比的情况。如果家长自我认知,自己的存在感是建立在与周边相互攀比的过程中,将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这是孩子的攀比行为就来源于父母。父母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领孩子的价值观。

其次,不要答应孩子过分的要求。孩子的攀比行为会出现,满足孩子一次又一次过分的要求,直到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有一天孩子就会感到你给他丢人了。第一次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的时候,就应该掐灭攀比的火种,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欲望的一次又一次的升级。

再次,要和孩子真诚平等的交流。与孩子交流,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然作为父母首先在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摆正三观。让孩子的自信避免建立在与别人的攀比中。让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去获得满足感,在达成一个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寻找获得感,在正确的体验中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孩子嫌家长给他丢脸。毕竟总有攀比失败的时候。

最后我想,陪伴孩子成长,就是家长的再次成长,也是完善家长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幸福的事。不知我的回答满不满意。


路边的路C


同类事物、或者某一方面相当的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出现“比较”。在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之前,每个家庭有很多孩子,后出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进入由哥哥、姐姐和他构成的比较系统当中。独生子女家庭里面只有一个小孩,上学后,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社会比较系统。

“比较”是普遍存在地现象。适当、适度的比较是有益的,可以发现优劣,以便采取措施扬善救失,让不好的变好,好的变更好。

攀比与比较不同,它指的是不切实际地跟强于自己的一方比,这里的比拼,带有虚荣和盲目性,可能引发不良甚至可怕的后果。

因此,作为家长,从小就要引导孩子欢迎适度比较,杜绝攀比。

如果有一天,孩子在学校里攀比,认为我没有其他家长优秀而让他觉得脸上无光,我不会因恼怒立刻教训孩子,而会耐心向孩子问清楚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同时反思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

孩子年龄小,经历的事情也非常少,他或许能看到一些事物的表象,却没有足够的水平认识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针对不同情况,我将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

如果孩子觉得我的职业不如别人好,我会告诉他由于社会分工造成各种各样的职业存在,只要合法,靠自己付出来获得回报的岗位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尊重。我从事现在这个职业是因为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或者是由于机缘巧合。随后有机会就带他去我工作的地方看看,让他对我工作方面有更多的了解,在那里他也会看到我如何努力工作。

如果孩子认为我学历不如别的家长高,我会告诉他我也想有更高的学历,但是因为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我需要早点参加工作,后来自己工作手头宽裕了,又该结婚成家。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义务,所以人要在每个阶段现有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希望孩子能把握好学习的机会,我会尽自己能力在经济方面保障他学到他想学到的学历。我还会告诉孩子,虽然我没很高的学历,但我从来没有放弃提高自己,一有时间我就在看书学习。

如果孩子是羡慕别人家的大房子或者好车子,我家没有而怪罪于我,我会告诉他每个人所拥有的东西不一样,因为消费偏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有形的东西,有些人看重无形但很有价值的东西。再说,谁也不能拥有所有东西,总会有欠缺。别人有的东西我们可能没有,我们有的东西别人也可能没有。然后我会与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建立健康的消费观。

不管孩子由于什么原因认为我给他丢人,主要责任都在我。我会引以为戒,加强与孩子沟通和教育,引导孩子与同学只进行有益的比较。与同学比较——看谁刻苦努力,看谁认真踏实等等,也就是比那些通过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的方面。用比较促进大家一起进步,从而使孩子周围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育儿智汇


打他一顿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