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无心插柳53


干什么?

除了大家能想到的事情,还有很多想不到的,比如说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是“空对月”,这酒场必然是安排在了晚上。


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赏月”也是部分人的志趣,古代晚上嘛又没个手机、电视、电脑啥的,看看月亮这一自然奇景,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实古代人晚上干什么跟有没有电真的没有太多的联系,这主要跟人们的身份和生活旨趣有关,比如说爱读书的匡衡,大晚上也要看书,但是家里没钱买蜡,也没钱买油灯,怎么办?

把墙凿个洞,借光看书被,凿壁借光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对读书人来说可以凿壁借光,但是在普通人来说,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基本上有很多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惯。


这行不仅可以节省生活成本,还有利于繁育子嗣,毕竟农耕经济下,劳动力就是生产力,男丁多的家庭天然具有生存的优势,而且社会伦理层面也鼓励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最好的例证。

月黑风高时,贼胆高起时,这时候对于从事盗贼行业的人,简直就是天赐良时,正是出来活动的好时机,夜行衣也是专为这一部分设计制造,虽然干的勾当不上档次,主要是晚上也不睡觉,进行的还是高危行业活动。

要说古代的官员晚上干什么?恐怕必要的同行交谊是少不了的,在这一方面不用考虑其他,单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就能说明这部分人的旨趣,美味佳肴、古色声乐、伉俪佳人,一样不缺。

粗暴点讲就是喝酒吃肉泡妞唱歌,全都齐活了,而且把当时宴会时各个人关注的重点都做了细致入微的绘画,比如有人正在跟女子攀谈,不知道有没有“约”的可能,还有一些是同僚之间的悄悄话。


话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间谍画,也就是说古代虽然没有电,但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乃至三教九流,其实大家的业余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因为生活的本色是不会简单的以有没有电来衡量,自大会有适配于那个时代的业余活动出现!


历史三日谈


我认为古代时期虽然没有电,但他们会用火啊。他们会用古代时期的灯,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再说每个月里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会对人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没有月光时候也天上满星星✨。我家在农村,我小时候偶尔会断电。我还记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还是能做一些事情。(虽然不想现在一样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里虽然没电,但晚上我不会觉得太黑,因为满天都是星星✨特别美。

可能古代时期,人们的睡觉时间可能比现在早,睡眠质量比现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们来说觉得落后,没电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时候我们家人很早就睡觉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妈妈都是五点起床,我们小孩子们六点起床。但现在社会六点起床就很早了。(我当时爸爸们每次批评我没有早起,现在我已经忘记了六点起床是怎样一个感觉[捂脸][捂脸][捂脸])

总体来说,人类用电历史比不用电得历史比起来,用电时间才超过100多年,所以我认为现在电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我对电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时候还是想念小时候没有电的日子,当时我们小孩子门,一到晚上就开始玩捉迷藏。还有些时候看着天上的星星联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门对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带着很美好的想法。但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星星了。看星星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呲牙][呲牙](现在人们得星星都在手里那就是手机)。所以我有些时候狠羡慕古代忍得生活,虽然没有现在一样各色各样的灯,但也有着丰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结构比较乱,希望你们理解[呲牙]

你们夜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欢迎你们[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也过过无电灯无自来水的生活。六十年代的无电生活在农村很普遍很普遍,只要夜幕降临,鸡归狗属人收工归家满屋黑洞洞的抻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的年代。农民用的是桐油灯,洋油灯,马灯,风一大一下就吹熄了,全家人哇之一声齐叫,哇!不要把饭放进鼻孔里去了,不好弄出来的哟。

老人还讲了一个好笑的故事,洋油灯被风吹熄后两亲家你怕我偷吃桌上的肉,她也怕对方偷吃桌上的肉,因为那年代要肉票肉,肉也紧张又没钱又穷,所以两亲家抽手按住对方的手说,”亲家今年的肉卖这个价”。这就是证明六十年代的无电灯无富裕生活的写照。我们都是从那个艰苦岁月中度过来的人。都六十了,祖国和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奋斗拼搏了几十年才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好了要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


牛才玉


别古人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国家电路改革,就是那种木头线杆换水泥杆,不知道是资金问题还是什么问题,一直停电一年半,从当年夏天到隔年快过年时在有电的。刚开始不习惯,点煤油灯,一到晚上瞎灯摸火的,做啥都不方便,但是一个月后就习惯了。和你们讲讲没电的幸福生活吧!夏天,放学后趁着天没黑就把作业写完,晚饭后就开始串门找小伙伴玩了,只要是有月亮的晚上,基本都是晚上9点过后回家睡觉,礼拜五,六晚上基本都是半夜回家,抓鱼,戴黄鳝,烧火,打泥仗,打花牌,打弹子等等。还有就是农村的“稻场”,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就是一个村都在一起打稻谷的地方,干净,平整,面积大,晚上基本一个村的人都带着草席去乘凉,大人们几家几家聚在一起都在拉家常,讲鬼故事,小孩就玩丢手绢游戏。最好玩的就是躲猫猫,稻场四周都是各家堆的草堆,高约3米-4米,长10-20米左右,就在这里面藏猫猫。男孩大点的就会偷偷爬到草堆上,在上面摔跤,讲故事,整个夏天和初秋都是美好回忆,到深秋,天气寒冷了,大人们无聊就自己组建戏团,唱黄梅戏。天天晚上一个村都聚在一起看戏,孩子们就打闹,玩炮竹。也特别热闹,冬天晚上活动就比较少了,吃完就早早就睡觉了,来年一样疯玩[捂脸]。


舆论愚论


回答这个问题我也记忆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当地也无电的,煤油以票供应,每人一个月二两,我很少的时侯坐煤油边,一边调大光,一边写字,父母跟常说调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乡里就有电灯泡,15w的,从晚上六点到十一点就电,其它吋间关电,也无风扇,热天的时候只靠手摇的葵叶扇扇风,每户一粒电灯,每月电费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电,无限制使用,各家才有电风扇,黑白电视,童年的生活是艰苦的,艰苦以经过去,美好在未来吧。


阿忠蟹店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时回的老家,那时冀中一带有电用的不多,多数都是点油灯。女人们织布纺钱做针线活多数都是在夜里(白天要下地干农活),就靠那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日落而息"对于母亲们那实在是太奢侈了,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纺线,纳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过的事了。一盏油灯放在磨棚里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亲们必须要做的。凡是从那时过来的人都知道做为母亲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艰难。世上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

虽然没有电,学子们照样会在暗弱的油灯下苦读。要叫父母过上好日子,父亲累弯了的背,母亲熬红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学子们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

“夜读经史七八部,

油灯常燎发,每每额上黄”。

(这是我当时写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诗中的两句)


手机用户6614498158一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还是比较适合额。原因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在农村晚上也是没有电的。我感觉和古代普通老百姓相差不会太多

晚上标配是煤油灯,蜡烛还是后期有电后,又经常停电,才用的。

记得那个时候晚上其实也很好玩的,可能感觉比现在有电后,晚上就是看电视,手机,电脑的生活更加有趣。首先当时晚上就是小伙伴儿一起玩的时间,大自然给我们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可以晚上做游戏,捉鱼,串门等等,每天总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大人们的事感觉也挺多,邻居之间每天有说不完的话。

古代人,普通老百姓我估计也差不多就这个状态了。

至于古代那些贵族,文人雅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以说古代晚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不会比我们现代人差的!


土蜂蜜要吗


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屯有几个会讲的,都聚一起听,天天听到半夜,回家都不敢进院子,听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里人出来接,那时老房子,哪家都死过人,真有点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还记得那,我想古人也是这么熬过来的。


chaoqian2019


听老人讲过这样一个笑话。过去年代,农村没电。汉子们下了一天地,晚上吃个滚瓜肚圆。那时候又没有娱乐活动,天一擦黑,就上床睡觉了。这人家穷,两口子一气生了五、六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唯一的一床被子。本来就穷的揭不开锅,再加上这几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紧巴。两口子发誓,不能再这样生下去了。那年月落后,没什么避孕措施,怎么办呢?两口子最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汉子睡在窗台上。行,就这样!当晚立竿见影。没成想,夜里汉子翻身,一下子滚到了女的身上,结果……

各位看官,你笑了吗?由此看来,落后没电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情啊!


东音八度


从前古代没有电,在很多影视剧里,皇家与有钱人家是奌大灯笼,用蜡烛。穷人是奌小油灯,用植物油或动物油,那时候还没有煤油呢,或者直接用木柴火把照亮。解放前后,用上煤油灯。1968年我上山下乡插队到山西,我靠近小煤油灯看书或纳鞋底,经常把额前头发燎胡了,经常把鼻孔熏的黑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