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延津人物:刘存才

延津一中,万人大校。由于时代发展,年龄关系,自然规律,老教师光荣退休,大批大批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的年轻教师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但这中间,却有一位古稀老人,退休以后又被学校返聘工作,直到今天已九十高龄,仍像年轻教师一样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他有什么绝招?为什么别人退休回家养老,他却一直未下火线?让我们回头看看老人走过的路,寻求这其中的奥秘吧!

延津人物:刘存才


一、从求学到教学

1、动乱年代苦求学

他叫刘存才,生于1929年10月,共产党员,延津县塔铺乡太平庄人。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古老的延津大地,已经八岁的刘存才刚刚上了几个月的私塾就因学校停办而退学。1939年,不甘心当睁眼瞎的刘存才再次走进私塾校门。那时的农村私塾只教一些死记硬背的《论语》、《孟子》等四书。刘存才感到枯燥无味,背着老师偷偷的自学起了算盘,不久又结合珠算学起了算术。直到抗战后到延津城里报考小学五年级,结果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录取。考上五年级后,由于平时的勤奋好学,刘存才发现五年级以上的课程基本上熟悉,于是不久就跳班进入六年级学习,第二年(1940年)考上延津初级师范。经过一段学习,寒假后考试刘存才取得全班第四名的好成绩。1947年春,学校因战乱再次停办,刘存才也再次被迫辍学,回家割草锄地,一面不忘自学。1948年5月,学校在小店西闫屯复课,刘因病迟至8月才入校复课。1949年底,汲县师范招生,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都想报考,但学校不提倡去,因为在延津师范再上两年,毕业以后就可以安排工作,但是学校领导破格鼓励刘存才报考汲县师范,因为他们都看到刘存才是个人才,想让他到高一级的学校深造,将来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果然,刘存才不负众望,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录取。

2、 少先队工作有声有色

1952年7月,刘存才汲师毕业,分配到原阳县教育科,被共青团原阳县委和原阳县教育科委任为全县少先队总辅导员。他深入小学,大力开展和组织发展工作,全县少年儿童全部戴上红领巾。他带领大家开展工艺品的制造、小五年计划,涌现出许寨小学任国美杂交瓜,贾村小学的三球仪等先进典型,受到团县委和团中央的表彰。四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刘存才早已不在原阳县工作,但《原阳县志》、《原阳县教育志》均有这样的记载:“我县少先队工作自从聘任刘存才同志担任总辅导员后,不管是组织发展或平时活动,均得到长足进展。”

3、 教学业务骨干

1956年,新中国教育事业大发展,刘存才被推荐考取新乡师专数学专业学习深造。一年后毕业,分配到我县胙城中学(时称延津七中)任教。1958年转入位邱中学(时称延津六中)。1959年——1960年度初中升高中的数学考试,刘存才教的班级全县第一名。一下子在全县教育界名声大震。延津一中校长马连善求贤若渴,亲自出面把刘存才调入延津一中任教。从那至今,刘存才在延津一中整整奋斗了四十七个春秋(2018——1961),谱写出一曲曲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凯歌。 单说教学一项,刘存才堪称数学业务的尖子和骨干。他自从1957年教初中,连年任班主任并初三年级课,到一中任教后,1962至1965年年教三个班的数学,单就改作业一项,工作量之重就可想而知,但他从不感觉到担子重,从不喊冤叫屈,也从不炫耀表现自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默默地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所教的数学成绩年年(1962至1965年)居全县第一,1963年全县高中招生一百多人,他所教的三个班被录取90多人,他所担任的班主任的班级42人被录取了38人,全县的学生个人分数排队,前60名都是一中学生,全省重点中学汲县一中在延津录取10人,他所担任班主任的班录取6人,占五分之三。


延津人物:刘存才


二、他这样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1、六个杂草面窝头

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刘存才老师在位邱学校任教,他班学生朱兴道考上了原阳师范,因为经常吃不饱饭,动了邪念,将学生伙上的一两饭票涂改为一斤,学校领导大怒,以开除论处。无奈,朱兴道哭着,从原阳师范步行回延津县王楼老家,行至位邱,已有80里路的行程,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处于那种饥荒的年景,不像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公共汽车,最差的也要有辆自行车,那时吃饭都是大问题,行路只能靠步行,五、六十年前的经济困难时期,是今天的人们不可想像的。朱兴道同学徒步80里行至位邱,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就想到刚刚离开的母校找口吃的,歇歇脚再走。他来到学校食堂厨房寻找吃的,一眼发现笼扇上的黑杂草面窝头,饿急了的朱兴道忘记了文明礼貌和买饭程序,像一只饿狼抓了两个杂草面窝头就往嘴里塞,急得炊事员直喊“咋了咋了?你怎么不问三不问四抓住就吃,你是谁?你的饭票呢?”说着把他领到校领导办公室。校领导一见是刘老师送走的毕业生,这么不文明不礼貌,鄙视地把他交给刘老师处理:“刘老师,你班的学生,你领走处理吧!”

刘老师问明情况,顿时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学生抓住馍就吃是不对,可他不是被逼到这一步的吗?再说那是什么好吃的馍啊?由于经济萧条,生活紧张,学校伙上经常无米下锅,只好从水库里捞些杂草,掺一点粗面,揉成杂草面团,让学生们充饥,学生们吃不进,咽不肚,不吃又没其他吃的 。刘老师想到这里,不但不黑着脸批评该生,而是同情地劝他不要哭,和气地指出他的过错,然后把该生送出校园,路过饭厅时,刘老师一时兴起,走进饭厅对炊事员喊了一声“我提前买几个馍”,说着两手一掬,两只手抓了六个杂草馍送给该生。并嘱咐该生晚两天再来找他。

两天后,朱兴道同学再次找到刘老师,原来是刘老师给原阳师范校领导写了一封信,陈述该生的错误,经过批评教育有悔改之心,恳请校领导接受该生继续就读。就这样,朱兴道同学的一场风波被刘老师平息了。

二十年后,朱兴道在村里当支部书记,专程开车登门看望刘存才老师,感谢刘老师在三年困难时期的特殊环境里,顶着压力、冒着危险塞给他六个杂草馍,又写信讲情,使他复学,救了他一命(政治生命)。

2、孪生兄弟照片背后的故事

刘存才老师客厅有一幅很显眼的合影照片,中间是刘老师,两旁两个英气勃勃的青年,大眼双眼皮,白净四方脸,长相一模一样,一问刘老师,却又引出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原来这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原籍是辽宁人,其父母在河南省电力建筑部门工作,流动性强,没有固定地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父母在新乡市建电厂时,把两个孩子送到延津一中初中部上初中,刘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当时孩子很调皮,见到其他孩子喝饮料,也要强行喝人家的。人家不让喝,就趁人家不注意时,给人家饮料瓶里尿尿。问题反映到刘老师那里,刘老师没有黑着脸当众呵斥,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问情况,讲道理,然后又在班里“周会”上,开展“同学之间如何相处”为主题的大讨论,班干部等骨干学生人人发言,不指名道姓批评那位犯错误的同学,只是讲同学与同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应如何相处,家里富应该怎么办,家里穷应该怎么办,一辈同学三辈亲等等。后来,这对孪生兄弟到新乡上高中,毕业以后,他们的父母突然有一天开着车来延津看望刘老师,说经过和其他学校一对比,学生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竟然都没有刘老师处理得方法对头,有的老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老师处理不当,引起学生家长结怨仇,不比不知道,一比显高低,他们的两个孩子经过那次事件之后,变得懂事多了,为此他们特地前来对刘老师表示感谢!2013年冬季的一天,这对孪生兄弟本人又开着车,从焦作建筑工地特地来延津,再次看望刘老师,还把当年的同班同学叫来几人,在延津宾馆开了一大桌,共叙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


延津人物:刘存才


三、 他的简短一句话改变了学生命运

1、“我给你想个办法”

1963年,刘存才老师在延津县中学(延津一中的前身)任教,初中升高中正在录取的时候。一天,刘老师从办公室到学生寝室查看,在女生寝室门口,看到一个正在痛哭流涕的女孩,有的女生在看,有的女生在劝,刘老师一问,原来是因为落榜了!刘老师想,这么多没考上的学生,好多都像没事人一样,像这位小女孩这样伤心地哭得鼻一把泪一把的不多!于是把这位女生叫到办公室,问明情况后,刘老师问他:“高中没考上,假如能上师范,你上不上?”女孩答:“上。”刘老师说:“我给你想个办法——。”

原来,汲县师范学校马校长是刘老师刚参加工作时的“直系领导”,对当年刘老师勤奋地工作很赏识,两人的关系处得很好。刘老师利用这一关系,给马校长写了一封信,声称这位女孩是自己的一个亲戚,家庭困难,学习勤奋,想请马校长想办法帮助女孩上学。又交代女孩来到马校长处要勤快、文明、礼貌等等。

女孩拿着刘老师的信找到马校长,马校长按“备取”生录取了女孩。“备取”是当时录取学生的一种方法,有些学生考上之后,因种种原因不上而另选高门,学校可以从“备取”生中补充,一人不上,三个人有机会补充。后来,这位“女孩”成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干部。

2、“你坐那儿学习吧”

刘存才老师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需,在关键时刻打破常规、拉学生一把的事儿,举不胜举。1962年5月,东屯初中撤销,其他学生一窝蜂似的回家了,只有一个姓张的男生,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恋恋不舍地不想走,学校司务长周维汉老师一问该生“人家都走了,你咋不走”时,该生几乎想掉泪,说:“我没地方上学!”周老师说“我给你出个注意,你到县中找刘存才老师吧!他有办法让你上学!”

这位张姓男生果然到延津县中学找到了刘存才老师,把情况说了之后,刘老师就说了一句话:“你坐那学习吧!”原来,刘老师所教的班只有40多人,教室里有的是位置,刘老师破格收了这位学生。仅仅两个月后,初中升高中,这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高中录取。

3、“上我班吧”

“文革”中的1974年至1976年,刘老师在延津一中教过一个学生叫司光珍,是一位被写进《延津一中校志·校友英才》的人物。他在自传中写道:“因父亲‘右派’问题,不能升入高中(当时是推荐)。后在父亲同事的帮助下,返回河南,到离家二百多里的延津一中上学,1976年高中毕业,考入河南电力工业学校深造。他在这里所说的“父亲同事”就是刘存才老师。

原来,司光珍是内黄县人,父亲司之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中共延津县委党校理论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开除了,与妻子回老家内黄县务农。司光珍1973年初中毕业后,因是右派子弟不准上学。司之民领着孩子来延津一中找校领导讲情,希望校领导看在他在延津教育界工作多年的情分,能让他的孩子上学。但校领导迫于形势,不敢收。正巧刘存才碰上,一说情况,刘存才说:“上我班吧!”欣然收下了。司光珍在刘老师班上三年,从没当右派子女对待,也不声张,谁也不知。

后来的司光珍当上了市火电厂副总工程师、支部书记、副厂长,进行技术革新,荣获省科技进步奖。风光、腾达之时,他没有忘记上学时这一段难忘的经历。2005年的一天,他和父亲开车从内黄县专程来到延津看望刘存才老师,并根据刘老师的爱好买了一套《二十四史》精装本赠送给了刘老师。


延津人物:刘存才


四、 路见不平一声吼

1、 不发文凭为哪般

2001年春节过后,刘存才到退休教师李国兴家送报纸,和李老师刚过门的儿媳妇闲谈了几句话,没想到几句闲谈谈出一个问题,为这位“新媳妇”解决了一大困难。

原来,李老师的儿媳妇叫赵尚珍,是胙城乡的不在编教师,说起为什么不在编,赵尚珍满面愁容,向刘老师娓娓道来她的满腹委屈,说着说着几乎想掉泪,碍于老公公和刘老师两位长辈面,尚珍强忍泪水诉说:她在新乡一家名牌大学办的继续教育学院苦读三年,各门功课均考试合格,和院校领导及全班同学的毕业合影照都照过了,大学毕业证也办过了,就是不发给她。1991年毕业,如今是2001年,其他同学如期拿到了大学文凭,按照政策随即解决了编制工资问题,她却至今拿个临时工工资。9年来,她问了无数次,跑了无数趟。对方不是支吾 ,推脱,就是编造谎言,说什么“录取你录错了,你上了三年学,占便宜了”等,尚珍是位农村姑娘,父母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没有能力和“大学教授”打官司见高低,一年又一年,只好把苦水往肚里咽!

刘存才老师一听,简直气得头发蒙,听没几句就连连说“那他不对”,“ 他胡闹”,最后一跺脚“简直是欺人太甚”!第二天,和赵尚珍两口开车直奔新乡某高校,找到校长,说明情况后,校长也说应该给毕业证,随即给办事员打电话。刘老师和赵尚珍找到办事员,搬出花名册,花名册上清清楚楚有“赵尚珍”的毕业证,只不过“花落他家”,领取人是沁阳县的男性赵尚珍。

刘老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第二天,刘老师单枪匹马独自一人到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找熟人咨询,熟人一听也义愤填膺,说此事有先例,被罚30万元,补偿受害人晚转正十年的工资和伤害,刘老师你告他吧!

回到家,刘老师把情况给赵尚珍及其公公李国兴汇报,李国兴老师主张以“和为贵”,只要补发给毕业证就算了,商量结果决定由刘老师再到省教育厅档案室查证一下。

刘老师单枪匹马独自一人又到了郑州市。在省教育厅档案室,档案上清清楚楚:“赵尚珍,延津县,女”,学校底册却是“沁阳县”,刘老师把情况一说,省厅的同志听了也都很气愤,异口同声主张告他。

刘老师再次来到新乡市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将前后经过一说,校长随即答应纠正,刘老师义正词严地说“限你一星期”,校长连连点头“没问题”,并派司机开车把刘老师送到家。

果然没出一星期,赵尚珍拿到了大学文凭!虽然迟到十年,但它毕竟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果实啊!大学文凭拿到手,很快调入延津一中,多年的忧愁烟消云散!

2、 打赢一场“民告官”官司

1975年3月的一天,塔铺公社陈书记和塔铺高中杨校长来到太平庄,行至刘存才家门口,这天是周日,刘老师恰好在家,经谈话得知,塔铺高中响应号召搞勤工俭学,想把太平庄东地的地弄几亩种。刘老师笑着应付说“那好!那好!”两位领导接着找到支部书记,来到太平庄东地沙岗上,陈书记指着说,“岗东是吕店村的地,四五十亩,高中种,就这吧!”支部书记心中嘀咕,迫于书记的高压,只好点头称是。

谁知,塔铺高中离太平庄路远,老师学生种地本身就是闹剧,只种了一季小麦,长得稀稀拉拉像秃胡,就不种了,根据公社革命委员会决定,高中的地交给机械厂种,机械厂门前一块地离高中近,让高中种。仅仅“离得近”并不是种好地的条件,种好种坏对师生们是个锻炼,这个不说,再后来,塔铺高中被撤销。公社机械厂作为社办小厂,种地似乎天经地义,种着吕店500亩和太平庄50亩地,一直种到1997年,本应依据政策退回原主,没想到这一退却退出了一场官司。

从1975年到1997年长达20多年,吕店的地多,太平庄地少,机械厂种太平庄的地又是从高中接管来的,加上机械厂人事的变动,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光知道机械厂种吕店的地,在退地时一股脑全退给了吕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何况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借给高中的50亩地退给了吕店”,反常的消息,不公正的待遇,在太平庄像炸开了锅,两个邻村围绕着50亩地,你争我夺,加上两个村历史上遗留的隔阂,矛盾一触即发。面对此情此景,刘存才作为太平庄为数不多的在外工作人员,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讲党性,讲原则,一面积极协助村委会干部据理力争,和对方诉诸公堂打官司,不向恶势力低头,一面劝导街坊邻里众乡亲依法办事,走法律渠道,不冲动,不闹事,不出格,重证据,讲事实,以理服人。面对延津县政府行政处理决定书判定“该争议地五十亩所有权归吕店村所有”的错判,太平庄群众义愤填膺,要集体大规模上访,刘存才坚决制止说,那是围攻,没有用!绝对不能办!关键是拿出证据!于是,在他的倡导下一面按照县政府行政处理决定书的要求,不服本决定,十五日内向新乡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或在三十日内向延津县人民法院起诉,选择了向县法院起诉,一面协助村两委班子成员,广泛走访调查有关当事人,知情人,获取29份强有力的证明材料,由于证据充分,事实清楚,延津县人民法院经过充分调查取证,于1999年11月5日下达了长达四千字的《行政判决书》,明确判决“撤销延津县人民政府延政行处字(1999)第04号处理决定”,一场长达三年的民告官官司以太平庄群众的胜诉宣告结束。刘存才也因有主见有智谋依法办事而赢得了乡亲们的拥戴。

作者简介:张法祥,县广电局原编辑记者,现供职于县关工委。著有《延津乡村记忆》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