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曾國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曾國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敬畏,乃人生大智慧。

《圍爐夜話》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也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

敬畏,其實就是人類對待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態度。敬為尊敬,畏為畏懼,合在一起是因尊敬而畏懼。一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會走得遠,走得穩。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懂得適可而止,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應該敬畏的東西。

曾國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生活,沒有敬畏的話,一切將變得輕浮而不屑。豐子愷曾經說:“我最近的心為四件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據女兒回憶,豐子愷不僅教他們平等待人,還教他們愛世間的一切生命,小至螞蟻。本來踩死一隻螞蟻不當一回事,有一次被豐子愷看見了,他連忙阻止說:“螞蟻也有家,也有爸爸媽媽在等它。你踩死了它,它的爸爸媽媽要哭了。”

《菜根譚》裡亦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對天道有敬畏,方可以順勢而行,趨吉避凶。對人道有敬畏,方可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對地道有敬畏,方可以法地之厚德,成仁柔寬博之心。對生命有敬畏,才會珍惜生命,活在當下。對祖先、父母、師長有敬畏,使家道興旺,師道傳承。

曾國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敬畏之心自可自律。曾國潘在《誡子書》中寫道:“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只有心懷敬畏之人,才會牢記“慎獨”二字,才有危機感,才能知方圓、守規矩,踏踏實實幹事、乾乾淨淨做人。只有心存敬畏,方能行之高遠。

因上努力,不虛今生此行。果上隨緣,尊重自然規律。不刻意追逐,不盲目攀比,做正知的事,走正見的路。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行事有約束,心中有信仰。養成一點浩然之氣,守在規矩中,居在方圓內。一切安寧都會不期而至,一切美好都會如約綻放。

生在天地間,行在紅塵中,當如悅紅日、心懷光明,更當如履薄冰、敬天畏地,如此方可走的久遠。

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曾國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