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曾国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曾国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敬畏,乃人生大智慧。

《围炉夜话》说: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也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因尊敬而畏惧。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真正的智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适可而止,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应该敬畏的东西。

曾国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生活,没有敬畏的话,一切将变得轻浮而不屑。丰子恺曾经说:“我最近的心为四件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据女儿回忆,丰子恺不仅教他们平等待人,还教他们爱世间的一切生命,小至蚂蚁。本来踩死一只蚂蚁不当一回事,有一次被丰子恺看见了,他连忙阻止说:“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它。你踩死了它,它的爸爸妈妈要哭了。”

《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对天道有敬畏,方可以顺势而行,趋吉避凶。对人道有敬畏,方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对地道有敬畏,方可以法地之厚德,成仁柔宽博之心。对生命有敬畏,才会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对祖先、父母、师长有敬畏,使家道兴旺,师道传承。

曾国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敬畏之心自可自律。曾国潘在《诫子书》中写道:“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只有心怀敬畏之人,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只有心存敬畏,方能行之高远。

因上努力,不虚今生此行。果上随缘,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追逐,不盲目攀比,做正知的事,走正见的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行事有约束,心中有信仰。养成一点浩然之气,守在规矩中,居在方圆内。一切安宁都会不期而至,一切美好都会如约绽放。

生在天地间,行在红尘中,当如悦红日、心怀光明,更当如履薄冰、敬天畏地,如此方可走的久远。

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曾国藩: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