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金匮之盟:一个谎言骗了世人千年,也许这才是真相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第二天,遵照“金匮之盟”的太后遗嘱,弟弟赵光义即位,即宋太宗。

这段历史挺有意思,因为它充满悬念,真真假假,千年来争议不断,莫衷一是。最大的问题在于,这桩疑案已经没有破案的可能了,除非有新的证据在以后的考古中出现,因为现在看到的资料是被赵光义大量修改过的,i作案现场已经被破坏了。

所以现在,我们也只能靠一些推断,去分析下那些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寻找一条能够解释的通的方向。

解铃还须系铃人,杜太后才是本案的关键,因为金匮之盟是她让人写的,下面我们以杜太后的视觉来分析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

金匮之盟:一个谎言骗了世人千年,也许这才是真相

解铃还须系铃人:杜太后在历史上留下的三个镜头

镜头一: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取代后周儿皇帝柴宗训,建立北宋政权。当有人跑来告诉赵母,杜氏说:

“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这老太太还挺高兴。

镜头二:

赵匡胤加冕皇帝时,封母亲为皇太后,在朝堂上接受群臣跪拜,杜太后闷闷不乐,左右问何故。杜太后说:

“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

杜太后开始担忧万一儿子当不好这个皇帝,驾驭不了这个国家,连普通老百姓都做不成了。

态度与几天前的高兴劲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镜头三:

一年以后,杜太后病危,问伺候床前的赵匡胤:“你知道自己怎么得的天下吗?”,赵匡胤想了想说:“这是祖宗与太后您积善积德的结果。”太后摇了摇头,说出自己的观点:

“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这段话便是金匮之盟的由来,嘱咐赵匡胤要传位于弟弟赵光义,不要传给儿子,以免犯后周母弱子幼的错误。并且叫来赵普,写下盟约,签上名字,藏在‘金匮’内,命令谨慎守信的宫人好好的保管,然后才闭眼死去。

这就是史书上关于杜太后全部的资料,120多个字。

金匮之盟:一个谎言骗了世人千年,也许这才是真相

杜太后像

读者的疑问

疑问一:杜太后为什么在短短几天之内,对儿子继承皇位的态度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案例说,赵匡胤皇位加冕封赏的盛典,任何人都要高高兴兴的,不会说些不吉利的话,而这老太太却当众当心赵匡胤做不好皇帝,下场不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也许是老太太太高兴了,乐极生悲;也许是老太太本来就有些糊涂,想到什么说什么;也许老太太太疼爱孩子了,有点担心倒也符合常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疑问,本应该关起门来捞家常的话,为什么选择朝堂上说。

疑问二:杜太后临终的时候,是怎么知道赵匡胤必定死在弟弟的前面的?

杜太后是961年死的,这一年赵匡胤34岁,赵光义22岁,赵德昭10岁,赵德芳2岁。

按理说赵匡胤刚刚34岁的年纪,身体健康,活个一二十年没问题,还远未到考虑必须明确皇位要传给弟弟的程度。从后面976年赵匡胤死的时候,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那时候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18岁,都是成年人,可以继承皇位。

难道这又是老太太糊涂了?

疑问三:一向不关心朝政的杜太后,为什么临死之前突然关心起皇位传承的问题

杜太后在史料上总共出现短短3个镜头,120几个字,可以看出老太太就是一个家庭主妇,深居后宫,对政治毫不感兴趣,也从未参与任何国家大事,践行后宫不干政的传统。

那么,为什么在临终之前突然想干政了呢,并且敢于的还是国之根本的皇位传承的大事。另外,杜太后临死前应该还有其它遗言,为什么没有只言片语的记录?

是不是感觉这块内容,修改的痕迹很明显?

疑问四:杜太后临死前,为什么只有赵匡胤和赵普二人在场,赵光义在哪里?

按理说,母亲临终前,子女都会伺候左右,做临终前的告别,居然没有赵光义!

赵匡胤在合理,赵普在也合理,因为赵普是杜太后的干儿子。唯独赵光义不再,不合理。唯一的解释就是,赵光义想极力的撇清与金匮之盟的关系,告诉后人他不知道这回事,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拥有皇位的继承权。

与之呼应的,是982年,赵光义平了赵廷美的谋反,赵普拿出金匮之盟的文件,赵光义惊讶的说出:“原来真有这么一回事!”

疑问五:金匮之盟最后的内容,明明是交给宫人保管,为什么最后是赵普拿出来?

对于这一点很明显的前后矛盾,史料上给出的解释是,赵普偶然的机会发现的。早不发现,晚不发现,等赵德昭、赵德芳死掉,赵廷美谋反被贬之后才发现,时间选择的很好。

另外,如果真有这份约书,赵匡胤是知道的,为什么不早点找出来毁掉?既然赵普能找到,赵匡胤不可能找不到,都不用他找,别人也会主动送过来。

这一点解释不通,唯一的解释就是,找份盟书,是后来赵普伪造的,唯一的作用就是给这场不合法的皇位争夺画上一个句号,留给后人看的。

因为当时的人们看明白了,也不敢说出来。

这就是沿着杜太后的线索,产生的一些疑问,供大家讨论。当然,如果按照金匮之盟不存在的假设,就会产生其它几个疑问需要解释的通。

金匮之盟:一个谎言骗了世人千年,也许这才是真相

历史本就是一场戏

如果金匮之盟不存在,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疑问一:赵匡胤和赵光义为什么都按照金匮之盟的内容,确立弟弟为继承人

赵匡胤先封赵光义为开封尹,后又加封赵光义晋王,符合五代十国的传统,开封尹+亲王,即皇位继承人。

赵光义即位后,封弟弟赵廷美开封尹+魏王,明确赵廷美为皇位继承人。

为什么?

合理的解释只能说,赵匡胤时期,与赵光义时期不同。

赵匡胤时期,刚建国不久,在带兵出征的时候,需要一个可信的人来掌国。而自己的儿子还小,赵光义是自己的亲弟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只不过没想到,赵光义不地道,掌国的过程中,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也想当皇帝,开始悄悄的培植自己的势力了。等到赵匡胤发现之后,赵光义的势力赢强大到束手无策的地步。

这就是为什么赵匡胤迟迟不给赵光义封王,最终不得不封晋王的原因,想稳住赵光义,用时间换空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976年初,赵匡胤想迁都洛阳,摆脱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也可以验证上面这一点。

至于赵光义为什么确立赵廷美为皇位的继承人,我想这个解释应该很简单,因为赵光义想把戏做的真一点,做做样子罢了,反正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疑问二:为什么赤裸裸的夺权,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也没有野史或者私人笔记记录

我想,这正是赵光义的厉害之处,他不断的通过收买人心,做去太祖化,让世人觉得他是一个好皇帝。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削弱武将的实力,把国家牢牢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还有谁敢造反。至于少数的知情人,谁又敢公开说出来呢?

结束

以上内容只是本人胡乱推断的结果,总觉得这桩疑案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自知有很多地方牵强附会,也算是自己的一种观点吧。

真相可能就是金匮之盟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写好的剧本。

(最后一篇写金匮之盟,以后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