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足球今後路在何方?

請問361


“國足選拔隊輸,選拔隊輸,選拔隊輸完國奧輸,國奧輸,國奧輸完國足U20輸,U20輸,U20輸完U19輸的已經沒得輸。”前期的接連輸球,讓網友編成了順口溜。想想都覺得可氣,不知道是因為男足不爭氣還是順口溜的惡語,反正就是心裡不舒服!

俗語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屢戰屢敗則另當別論了。顯而易見,男足就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男足有著熱身賽之王的美譽,但是正式比賽,就會把國足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近幾年,足協也推行了一些改革,但依然是治標不治本。

針對青少年的培養簡直有點可笑,一些足球學校都變成了貴族學校。這並沒有讓更多的人去關注足球,也沒有讓更多的孩子踢球。現在青少年的培養,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需要引起重視的。我們應該認真遵循足球規律,大力發展青少年足球,從而提高我們的整體實力。我們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違背其規律去發展。我們常說少年強則國強,足球也是如此,如果青少年足球都沒有發展起來,成年國足又如何能夠有好的成績呢?只有我們的足球有了廣大的群眾基礎,讓更多的孩子愛上足球並且有球踢,中國足球才能夠有未來。

我們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違背其規律去發展。而是從此時開始堅持走正確的足球發展規律道路,相信不就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看到中國足球的未來和希望!





我想想起個什麼名字呢


2012年,孫繼海,劉建宏,張璐等足球界人士曾經在清華大學參加“足球產業論壇”。這個論壇的主題是“中國足球的春天來了嗎?”旨在探討“中國足球路在何方?”

劉建宏的意見是,中國足球人缺乏野心,太“安貧樂道”了。應該首先像外國球員學習“進取心”。而且,如果真的想搞好足球必須從整個社會抓起。

張路的意見是,中國足球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要10到20年的時間。從足球發展規律來說,一個小孩練習足球在7到12歲,那麼20年後,這批27到32歲的球員才會有所建樹。

孫繼海的意見是,中國人不適合踢足球,因為整個社會體制和老百姓的思想裡面就不認可足球。大家都不知道踢足球可以養家餬口,可以發財暴富,怎麼可能有人踢球。這個關於孫繼海的人生和觀點,我在我的文章《留洋英雄傳》裡做過詳細闡述和解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這個“論壇”最後總結的觀點是,只有國家牽頭,整個社會來配合這件事。讓社會認識到“足球能帶來什麼?”,再用10到20年的時間,中國足球才能迎來真正的希望。

著名球員郝海東“郝大炮”也曾為這事,瘋狂懟過“足協”。首先,他認為中國足球必須要找懂球的人來做。然後,他對足協的一些表示質疑,包括“在中超設置準國字隊伍”和影響很大的“歸化”事件。他還認為,作為中國足球人,如果連說真話的膽量也沒有。那麼大家都別玩了。

作為一個球迷,我覺得,中國足球要想發展起來,應該踏踏實實的從根本做起,首先反對“應試教育”,再者,把球場還給孩子,不要在鎖門了。最後,建立完善健康的職業足球各級聯賽。


超級弗蘭克08


中國足球的出路,這是一個大工程啊。我實在懶得查資料,就根據我個人看法來寫寫吧。水平有限。

首先,中國經濟整體水平決定了搞足球的難度。中國整體經濟水平還沒達到藏富於民和整體富裕,體育產業還沒有完全爆發。很多人說非洲和南美經濟水平不好,但是足球產業很不錯。實際上南美區和非洲區都屬於歐洲足球的礦區或者說是下級聯賽,高級人才都到了歐洲。尤其是非洲有天賦的都被歐洲搞走了成了人家產業的一部分。

而中國本身聯賽水平受經濟水平的影響缺少足夠的產業收入。這麼說吧,如果沒有政治因素吸引財團投入,中國超球隊靠門票,比賽日收入,球衣收入,轉播費,贊助等收入很難存活。你看中超這些球隊的贊助商基本就是國慶背景和地產背景為主。不求像娜娜,曼聯那樣經營,能像熱刺那樣自給自足的都沒幾隻。中超球隊都這樣,作為下級的中甲和中乙更別提了。

更別說在下級聯賽。英格蘭那麼小一個國家,有這地區聯賽,英乙,英甲,英冠,英超多級模式。而中國,說實話中乙以下根本沒有市場也沒有啥關注。但是正是層層級級的聯賽才能構成足夠多的足球人口和基石。

你們總看到頂層的國腳收入千萬,沒看到下面的幾千塊收入都在被欠薪。而且足球相對其他娛樂項目來說佔地面積大要求高。對於有著多種娛樂選擇的年輕人來說有幾個人回去看地區聯賽會去踢呢?

而且最要命的是由於我國經濟原因業餘球員很難生活,1.收入少,2.容易被人說不務正業,3.成功機會渺茫,4.未來生活缺少保障。而中國發展的現狀決定我們只要努力工作還能混個溫飽。

不像南美,非洲我可以通過足球改變命運。如果改變不了也爛不到哪裡去。也不像日本,踢不出來我也能過上一個普通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畢竟有著良好社會福利。

所以中國足球的未來在於中國的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當我們不用去拼命工作也能有不錯的收入,打零工也能養活一家人時。我覺得這時人民和社會最終會去發展體育產業,足球產業。有了足夠多的層級和足夠多的球隊時才能有著足夠的足球人口從而最終提升水平。





子衿足球


中國足球今後路在何方?

青訓!青訓!青訓!

從娃娃抓起,鄧師幾十年前就說過!我們要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他們才是未來。

不管是足球愛好者還是足球運動員,唯有踢球的人多了,我們的足球選材面才更大,出人才的幾率才會更大。目前的階段最需要的是有足夠多數量的孩子踏上綠營場開始踢球並喜歡踢球。

從這些年來看,足球培訓班是越來越多了,質量不好說。但是足球似乎已經成了大城市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選擇之一,這是一個好的趨勢。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青訓如下;

1,老牌且名氣較大的青訓隊伍:

魯能青訓、綠城青訓、根寶足校;

這三個青訓隊伍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也比較出名,培養了不少國腳和中超球員。踏踏實實在早年搞青訓的學校,現在逐步開始收穫了,名氣也漸漸大了起來,這是一種好現象。

像魯能巴西學校,是大投資大手筆和高眼光的戰略思維,值得佩服。

2,新的青訓隊伍:

上港青訓,國安青訓,董路的足球小將;恆大足校;大連一方青訓,富力足校等等

基本上每個中超球隊都有自己的青訓

這裡我提一下,很多人說恆大沒青訓,恆大一直不自己培養人,有失偏頗。恆大在中超的時間比較短,好像是12年才建的足球學校,青訓是個長期工程,短期見不到效果。可喜的是這二年也逐步看到不少球員進入各年齡國字號梯隊。學校開始進入收穫期。

其實上港也一樣,正如聯賽,上港和恆大、魯能目前也是青訓級別隊伍中奪冠的熱門球隊

各級別聯賽

有了青訓,踢球的人口多了,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們有比賽可踢,這就像我們學習了一定要考試一樣,只有檢驗自己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汲取更多的經驗,以便自身更多的進步。做好低級別聯賽,青超聯賽,年輕球員是漲球最快的時候,需要很多的比賽來讓自己提高。

在2017年,中國足協和全國校足辦的聯合推動下,正式推出的一項青少年足球賽事。賽事元年,參賽隊伍總共87支。2018賽季,青超聯賽進行全面升級,由17年U-14、U-15和U-16三個年齡組別增加為U-13、U-14、U-15、U-17和U-19五個年齡組別。參賽球隊也由17年的87支增加為260餘支,賽事總規模由564場激增至2200餘場。平均每個星期都會有近100場各年齡段的青超聯賽在全國多地舉行。相信經過大量比賽的歷練小球員們肯定會有所收穫。在去年的亞少賽上,國少U15以小組第一的成績打進的亞少賽正賽。這個成績雖然粗的看上去並不是多麼值得我們驕傲的一個成績,但要知道在此之前02年齡段在亞少賽預賽中折戟沉沙,而去年年底01年齡段的亞青賽預賽也遺憾出局,說明這個年齡段我們的球員的確擁有相對比較強的競爭力。說明我們的青訓這在一點點展露成果。

總結

從娃娃抓起,青訓堅持下去中國足球定將走出低谷,但是青訓出成績沒那麼快。再好的培訓體系,出人才10年-20年總要有的。切勿急功近利,中國足球已經頹廢這麼多年了,別想著一步登天,踏踏實實的做好青訓,未來才會更加光明。愛中國足球不容易,因為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但是我會一直陪你戰鬥。


footballGirl


中國足球路在遠方!

平心而論中國足協為了提高國足的成績煞費苦心,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結果確不容樂觀,縱觀十年內國足的變化,說沒變化不可能,說有變化成績卻不理想。一次次的換帥,一次次的改革,請來世界級主教練裡皮親自掛帥出征,成績也不理想。在面對敘利亞比賽過後,裡皮辭去國足主教練一職。他說“我不想點評這場比賽。一個球隊到了場上應該全力以赴執行教練的部署。如果球員在場上害怕,沒有鬥志,不能連續傳球,不能踢出練的內容,就是我主教練的責任”

我們應該去反思,一位世界級名帥,一場比賽過後如此的氣憤,如此的失去理智。難道真的就是他一個人的原因,我覺得不是,足球是一項團體運動,我們需要的是團隊精神更需要有硬漢精神。我們想要搞好足球就要從娃娃抓起,要有一套完成的體系去有效的執行,更要讓每一位足球運動員去熱愛專注於這項運動。

我們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去改變,我相信每一位中國球迷都願意去等待。在未來的某一天我相信中國足球必定會站在亞洲之巔,更會站在世界的舞臺。加油中國男足!





追風少年Y


中國足球,是廣大球迷心中的一個痛,欲罷還休!一次次的滿懷希望的出發,收穫的盡是苦澀!於是,在屢屢失敗後,沒有了心勁,迷失了方向,到萬劫不復!回想起中國足球,從高豐文、戚務生等老一代足球人,接力帶領中國隊衝擊世界盃功敗垂成,直到神奇教練米盧帶領中國隊殺人韓日世界盃決賽圏,完成了那一代人的使命。從那以後,中國足壇黑幕重重,假球、賭球、黑哨充斥中國足壇,醜聞不斷。國家隊的風格也搖搖擺不定。今天學德國,明天學巴西,最終成了四不像。於是,有人調侃,足球分兩種,一種是世界足球,一種是中國足球。瞎折騰動搖了足球發展的根基,足球成了過街老鼠。由此帶來的惡果不斷顯現!國家隊成績慘不忍睹,一潰千里!就連國際教練裡皮,連高薪都不掙了,趕緊逃離中國。可見,中國隊的水平達到何種程度?!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運動,有著喜歡它的廣大球迷,足球必須搞上去。中國足球的究竟路在何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中國足球要去功利化。管辦分離!成立職業聯盟,由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紮實搞好聯賽。把資金投入到青訓之中,抓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夯實中國足球的根本,10年、20年之後,中國足球肯定能夠有很大的進步。好在,中國足球正在覺醒,已經開始行動。各位看官,你的看法哪?請大家關注,發表你的觀點。





聊聊體育吧


中國足球的問題是體制問題,不是一兩個方法政策就能短期改變的。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崛起。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人就一直在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即有中長期的小康目標,又有五年一次的發展規劃,然後一點一點踏踏實實地努力實現。三十年過去以後,我們突然發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而且在可預期的十幾年內就會超過美國,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質的提高。

回到中國足球,我們在亞洲曾經有很好的起點,但最大的問題是短視,沒有一個長期目標和細化的實施計劃。這些年來我們學過南斯拉夫、學過西班牙、學過德國、學過巴西,但都沒有一個堅持下來。行政官員五年一屆的任期限制了長期戰略的實施,這也導致中國足球一直在轉圈式地走彎路,最終耗盡了中國足球本就不多的底子。

從長遠來看,中國足球的崛起是必然的,因為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導致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這其中文體的發展就成為了必然,無論是經濟投入還是參與人數都會得到持續地大體量水平。但這需要多久,誰也不知道,也許我們這一代看不到了。

總而言之,我始終認為,一定要有堅定的中長期戰略規劃,不要計較短期成績,堅定按照市場規矩去發展足球,然後一步一步紮實地去落實,中國足球一定會發展起來。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可以讓中國足球短期內有所改變,比如像越南重點培養一批孩子的方式。短期內幾個規劃球員取得較好成績,增強球迷熱情,帶動足球產業發展,我也非常贊成,但絕對不能太多。

作為一個足球產業工作者以及業餘足球愛好者,我衷心希望中國足球能夠越來越好,也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



體育欣聲


想這次疫情一樣,快速解決問題。中央很重視,2020.2050都有計劃,規劃,遠景!我們需要更多免費的比賽,各個級別的比賽,各省,各市,各區,各社區!把數據好的球員送到它該去的位置!建立好制度,能者上!肯定會好起來!不可能每個聯賽都能請外面的球員,低級別聯賽就可以出明星,出好數據的人!又不存在黑幫控制比賽了,好時機!





大森的流金歲月


中國足球今後路在何方?唉……還有路嗎?中國足球職業化至今已有26年,今年學德國,明年學巴西,後年學西班牙,幾十年來把世界各國的打法學了個遍,最終學誰不像誰,技術水平是逐年下降,到現在已淪落到見誰輸誰的地步了。

最近,中國足協又開始大力倡導歸化外援,看來中國球員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把最後的賭注壓在老外身上了,只是老外真的好使嗎?人家既不是炎黃子孫又不是龍的傳人,真會使出全力為咱服務嗎?筆者有些頭大。

筆者認為還是那句老話說的好,中國人的事最終還是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踏踏實實做好青訓工作才是正途,看看人家日韓的年輕球員是什麼技術水平,在歐洲五大聯賽叱吒風雲的韓國國腳孫興慜就是出自青訓隊,這應該給了我們最大的啟示。

筆者在這裡衷心希望中國足球越來越好,早日騰飛。加油!


峰瞧頁博


看著李鐵帶領的隊伍在東亞杯踢日本和韓國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即使是在對對人家第二陣或者是第三陣的時候已經沒有招架之力了。雖然韓國和日本的這兩支隊伍本屆不能算強。像韓國隊那麼多腳射門只在腳球上進了一個,可見前鋒的把握機會能力也一般,但即使這樣面對韓國我們也只能被動防守,幾腳傳遞交換球權,這種比賽看的真的窩心。看著李鐵在場下那樣的喊也更多的能感受到鐵子的不易,是的,出球慢、意識不佳、技術不過硬等等因素加到一起輸球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即使一名出色的教練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多年養成的技術、意識糾正過來。但毫無疑問能入選國足的至少是我們國家能選出的最好球員之一。

目前看來我們的足球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先不說世界盃的目標,就是在亞洲進入前五、前六也需要相當一段的時間了。而我們重新培養新的力量的同時其他的國家也在進步,本來存在的差距不會一下追上,的確需要一條好的路線堅持下去,一點點的接近。其實足球真的是一個急不得項目,沒有今天訓練明天上場就行了的。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培養。做好青訓就尤為重要了,無論怎麼樣也希望我們國家的足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