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陽明先生為何未進入明朝帝國權力中心?

心宸先生


想知道的歷史,不得不說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驛站x,感謝關注與點評。

我們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的聖人,他是陽明心學的開創者,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是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還是個著名的軍事家。對於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始終沒有走進權力的中心‘’內閣‘’,這就讓人感到奇怪。


首先我們還是來了解一下,‘’內閣‘’到底是個什麼機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三省六部制,設立了內閣這個機構,內閣直接對皇帝負責,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和辦公廳。內閣負責幫助皇帝處理全部事務,是個實權機構,明朝官員都以進入內閣為最高榮耀。

那麼進入內閣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對明朝內閣入選官員,歸納了以下五個條件:

1、優秀

說到優秀,那是有考核評定標準的,官員在制定的考核標準下,綜合考評成績一定是非常突出的。明朝對於官員的考核,有著非常具體的規範,各級官員都有參考標準,從政績,人品,完成的任務,執行力等方面來進行評定,明朝有專門的考核機構。


2、經驗

從政經驗豐富,才能應對和處理各種事務。通過評定,被評為優秀後,是進入內閣的前提條件。當然光優秀還是不夠的,要想進入內閣,這個官員還必須是德高望重,人緣不錯,在朝廷上下有良好的口碑。能做到這點確實不易,因為在官場上,各個派別之間,相互排擠和打壓的,並不少見。

3、名聲

做官的有官道,為官要有個好名聲,除了自己政績突出,還要有一定的個性,要不是在其位,謀其政,政績與眾不同。要不就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如海瑞一般。再者就是在某一領域有飆高的人氣,粉絲無數,有轟動效應。

4、服眾

能讓很多人崇拜的人,必定是一個能為很多人辦實事的官員,這樣的人肯定是眾望所歸的。能做到這一點其實是最難的,因為每一個官員,都有自己的政治傾向,他們代表著某一個集團的利益,幾乎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然就不會有階級之間的矛盾。


5、皇帝的信任

這是最關鍵,如果皇帝特別喜歡,他非要讓某一個官員進內閣,就算有反對的聲音,也沒有關係,畢竟皇帝才是最大的老闆,誰還真的敢跟皇帝較真,除非不想混啦。制度歸制度,皇帝可以直接欽點。

參考這五個條件,我們來看看王陽明是否合格。王陽明優秀,那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他不但文采斐然,學問精深,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平定江西匪患。以少勝多,平定朱宸濠叛亂,都說明他無比優秀。說到經驗,王陽明顯然差一點,因為他仕途並不是很順暢,而且他也沒有用心放在做官上,官場經驗並不豐富,因此處處受排擠。王陽明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但他個性獨特,如罵劉瑾,被杖責四十。如寫詩譏笑明世宗追諡父母的事。都讓他名聲大噪,可這不是被當權者喜歡的名聲。王陽明的心學,讓現代人很折服,可在當時還是以朱熹理學為主流,陽明心學還是個另類,接受的人並不多。皇帝的信任那就更談不上,明武宗是個玩家,他只信太監劉瑾,王陽明沒有入他的法眼。明世宗雖說很欣賞王陽明的才能,可因為王陽明寫詩譏諷他追諡父母的事,對王陽明耿耿於懷。綜合以上的一切,王陽明根本不具備進內閣的條件。



史道驛站x


我的觀點從三個角度考慮:

1、嘉靖,天分極高,天下之才均為我用。陽明是人才,他亦想用。

1.1楊廷和時代,嘉靖不想為了用一個人去讓楊廷和心生芥蒂,畢竟大禮儀才是他的大事。

1.2 嚴嵩時代,內閣不缺人,而各省是非不斷,需要陽明先生去幫他處理。

2.、陽明先生,也欲入閣,爭取更大平臺。

2.1 入閣如同如同戰爭,總要有輸贏,而絕對的輸贏是不存在的,輸贏都是人為事後總結的,可能是打擊對方,可能是陷害對方,無論如何,和致良知是違背的。故,陽明只能順天命,不能為之。

2.2 先生已成聖人,投機取巧獻媚溜鬚拍馬之事自是不能再做,身份不允許,自然不能取得和帝國決策者的直接面談機會。

3、陽明先生之眾學生,能力不一,品德不一。

3.1 有極力推薦的,但能力不足,影響面小,有心有力,但不足以成就陽明先生進入權力核心的位置。

3.2 有能力者,受黨派因素,個人因素等等,並未真心成就陽明先生,舉旗吶喊者多,實踐者少。

歷史已發生,先生似明月,大志大德未能大展宏圖,知也,命也。


心宸先生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書法家、軍事家和教育家,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被譽為有明一代最偉大的儒家人物,可以與孔孟並稱的牛人。

日本與沙俄交戰時期的日方靈魂人物大將東鄉平八郎,隨身佩有一印,在眾人為他設立的慶功宴上向眾人展示過,上面刻著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文武雙全,但是在大明王朝,只有入閣才算是進入權力中心,只有當上內閣首輔才算是執政,那麼為何如此厲害的陽明先生王守仁為何沒有能夠進入大明王朝的權力中心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t家世。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按理說王華是非常有資格入閣的,但是在正德初年,王華被任命為南京吏部尚書,雖然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但那是說的北京的吏部,南京的吏部尚書基本就是養老之所,而王華本人也不是十分熱衷名利,所以最後在南京吏部尚書任上致仕,終生未能入閣,如果王華入閣的話,那麼對王守仁的仕途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t個人成績。明代中後期有非庶吉士不入閣的潛規則,雖然不是絕對,但是基本上能夠入閣的90%以上都是庶吉士,而王守仁的殿試成績是第十名,而當年只取前三名入翰林院,所以王守仁十分遺憾的未能選中庶吉士。

第三、\t未遇明主。王守仁政治生涯的前期是正德朝,後期是嘉靖朝,正德不是太待見王守仁,王守仁抓住了造反的寧王朱宸濠正德都想放掉重新抓,而嘉靖對王守仁的態度是能用但是不大用,而且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有軍功被封為新建伯,成了勳戚,自然不能算純粹的文官了,而不是純文官也是不能入閣的。

第四、\t心學未得到政府承認。當時畢竟還是理學的天下,所以王守仁做為心學領袖也會受到多方的打壓,直到萬曆之後,心學才正式取代理學成為儒家的官方學術。

綜合以上幾點,便是陽陽明先生王守仁未能進入明朝權力中心的主要原因。


飛凡看歷史


陽明先生雖然是一代大儒,實現了“三不朽”,但是卻未能進入明帝國的核心層,挽救時弊,扶大廈於將傾,這不能不說是先生莫大的遺憾,也是明帝國的遺憾!

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朝政日非,以劉瑾為代表的宦官掌握了明朝大權,陽明先生深受排擠,被髮配到貴州龍場,仕途遭受巨大打擊。

劉瑾倒臺後,陽明仕途迎來了轉機,得到當時兵部尚書張瓊賞識,平定了寧王之亂,在事功上達到巔峰。但是,陽明並未因此取悅皇帝,反而遭受小人饞毀。政治失意,令陽明心生退意,從此走上了講學傳道的道路。

縱觀陽明一生,仕途坎坷,與當時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關,政治越黑暗,有理想有氣節的正直之士,越是難有出頭之日,此時,政治核心層多是一些蠅營狗苟,趨炎附勢之徒。

陽明生活的時代,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是一個小人得志的時代,他未能進入核心層發揮更大作用,也不難理解。

但是,歷史是公平的,她關上一扇門,也為人打開一扇窗,政治失意的陽明先生,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問之中,終成一代大思想家!


孟章先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王陽明出生在一個顯赫世家,其父親曾中過狀元,據傳他出生的時候,上天警示,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出生後一直到五歲,王守仁都不會講話,但是卻已經能將祖父所讀之書默記。

王陽明二十二歲中舉,此後屢試不第,一直沒有高中進士。期間諸多與其交好的朋友,以及很看好欣賞他的長輩,對於他的失敗都紛紛勸慰。讓他不要灰心,這次不行,下車一定能行。而王守仁自己則並不拘泥於科舉的失敗中,他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早年的王陽明並沒有開創自己的思想學說,而是贊同朱熹的“格物致知”,他想要實踐“格物致知”的思想,因此便對著開始“格”竹子,一連對著一大片竹子好幾天,期間不吃不喝,想要知道竹子的真理,但是卻毫無所獲,不僅如此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從此之後,王守仁便對朱熹的思想產生了懷疑,最終開創出了自己的思想學說。王陽明開創的“心學”比在政治上的成就要高, 孫中山曾經說過:“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由此可見王守仁的影響力。

在政治上,王陽明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雖然功績頗多,但是卻一直都沒有進入內閣。許多人對此頗有疑問,那麼是什麼原因,或者是什麼阻擋了王守仁進入內閣呢?

 大明要想入閣就一個門檻“非翰林不得入閣”,內閣是明朝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政單位,內閣主要負責對於全國各大事務的統籌規劃,可以說內閣擁有著決策國家大事的權力,而能夠進入內閣的大臣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在處理正事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權力自然也是非常大的。《明史·職官志》:“內閣固翰林職業”,霍韜也說過:“至今入閣,拘定詞林一途。”王陽明雖然是大明最牛的哲學家,思想家,但是是以參加禮部會試考了個二甲第七名進入仕途,沒進翰林院。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駕崩,世宗即位。六月十六日,因王陽明掃蕩叛賊使地方上得以安寧,立了大功,朝廷新政之際,世宗遣特使前來下旨,將王陽明召回朝廷,褒獎其功績,並命其輔佐新政。七月行至浙江省錢塘時,遭朝廷輔臣阻攔,不能繼續上京。朝廷任命他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輔臣阻止王陽明上京的理由是,因武宗國葬,資費浩繁,不宜行宴賞之事。據說當時阻攔王陽明上京的輔臣是身居要職的大學士楊廷和。

楊延和倒臺之後,王陽明的機會應該來了。但是 “大禮議”的事情。王陽明不僅沒替嘉靖說話,反而寫了幾首詩諷刺嘉靖和大臣們閒的沒事瞎忙乎。得罪了嘉靖。得再加上王陽明戰功越來越大,成功開創“心學”並著書立說,傳播思想追隨者越來越多之後,皇帝也不免會心生顧忌,嘉靖三年當吏部想皇帝舉薦王守仁,認為他才堪將相,當處內閣秉機樞時,皇帝也沒接受這個建議。

如果王陽明能夠入閣成,以他的治政能力,學術影響力,他的開拓眼界,也許明朝的風貌會大不同一樣吧。


君有凌有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王陽明是明代一位在文學和理學有著重大成就的人,尤其是理學方面,他的心學對後世影響深遠。就是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政治方面遠遠沒有像他在文化領域貢獻那麼大,並未進入明朝內閣權力中心,而成為引領時代的風雲人物,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共同探討:

首先明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王陽明一介書生,雖有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正德十四年)有功,但未得到嘉賞。這話說白了,就是皇帝不重視。嘉靖六年,叛軍蘇盧、王受聽在兩廣總督王陽明平定下歸降,后王陽明繼續圍剿,終於剿滅叛軍。《明史》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王陽明)者。”縱然王陽明軍功頗高,但與真正武將還差點火候。雖明世宗曾對其賞識任命他為南京兵部尚書,但很短暫。所以朝廷一直不重用,無法實現王陽明真正抱負。

政治上宦官擋道,尤其是觸怒宦官劉瑾,杖罰之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後來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也即龍場悟道,遂成就王陽明心學大業。但王陽明的心學卻遭到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人極力排斥,因為東林書院繼承的是儒家正統,而心學大多新奇,流於禪學。再者東林黨人充實於朝廷內閣,王陽明自然排斥在外。

統治者對其學說不屑一顧,甚至打擊。王陽明心學在當時民間流傳較廣,影響很大,但一直受官方不允。況且朱程學說在當時更為猛烈。嘉靖評價他說:“守仁放言自肆,詆譭先儒,…用詐任情,壞人心術。近年士子傳習邪說,皆其倡導。”說心學即歪理邪說。皇帝如此,上自下效。所以王陽明在當時朝中並不受人歡迎待見,自然無法接近權利中心。

直到王陽明死後萬曆年間,萬曆皇帝在王陽明弟子推崇下才將心學當成儒教理論,得以發展創新。綜上所述,王陽明的一生仕途並不如意,並沒有實現其遠大政治抱負,而他創立的心學卻成就他與孔子、孟子齊名的一代聖人。





迎春花笑


這與人的歷史感及祖先崇拜有關,而由於歷史漫長,中國人有特別"敏而好古"的歷史迷信,認為古代的一切都好,好得不得了。

例如一把戰國時期的尿壺一一雅稱虎子,現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然而當時不過是一個供人撒尿用的器具而已,與其它溺器毫無二致!

孔二也好,豬熹也好,王B安也好…當時都不過是一個供人沘尿的普通夜壺,絕對不會有人拿它們當寶貝,但歷史久了,一定會有人拿它當寶,並鑿定它具有無窮的魔力。

儒史皆出於巫,″六經皆史",儒史一家,由於巫儒之徒善於操弄歷史,所以特別注意自己言行的傳世性和成史性,往往養一幫閒人,專門為自己的言行樹碑立傳,以長期流傳…孔二,豬熹,王B安都是這麼幹的…

欺史盜名,是巫儒的專利之一!


文刀沐子


不止王陽明,幾乎所有的大儒最終的命運都是遠離政治中心,究其原因,應該與思想家或者說政治家與官場的對立性。

真正的政治家與官場是對立的。

以王陽明為例,那時的王陽明不僅是個官二代,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還受到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的賞識,這是妥妥的政治新星。但掌握帝國權力的,卻不是內閣首輔,而是宦官劉瑾。

宦官干政,一般都會擾亂政治生態,因為宦官本身缺乏系統的學習,不具有政治才能,所以他們會拼命拉攏靠近自己的文官,這樣一來,就極容易形成黨爭。王陽明在這個背景下從政,註定了他政途的坎坷。

接受了傳統儒家教育的年輕文官,一般都比較缺乏勾心鬥角的能力,他們不懂得“團結一大片,打擊一小撮”的政治規律,他們會把目光放到皇帝身上。雖然皇帝是帝國的權力來源,但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卻是宦官。文官們天真地相信皇帝只是被宦官們矇蔽了,認為只要打擊宦官勢力就能正本清源。但事實是,文官與宦官的鬥爭,從來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官們瞧不起的宦官以及依附宦官的文官,一直是他們最大的政治障礙。

王陽明只是文官群體中的一員,他無法像宦官一樣輕易地從皇帝身上獲取權力,又難以根除宦官勢力,因此他只能在官場之上浮沉。除了王陽明,像海瑞、朱熹、陳亮等人也都難以在政治漩渦中保全自身,他們本身的特質,註定了他們只能等待一個伯樂,等待一個屬於他們的平臺,而自身卻難以衝破政治樊籠。


解儒



梅里一了


亂世出英雄,陽明先生的才華是實打實的,與溜鬚拍馬,濫竽充數有區別,和平年代能混出既有官位,又出學術成果,已經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