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阳明先生为何未进入明朝帝国权力中心?

心宸先生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他是阳明心学的开创者,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是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个著名的军事家。对于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始终没有走进权力的中心‘’内阁‘’,这就让人感到奇怪。


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内阁‘’到底是个什么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三省六部制,设立了内阁这个机构,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和办公厅。内阁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全部事务,是个实权机构,明朝官员都以进入内阁为最高荣耀。

那么进入内阁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对明朝内阁入选官员,归纳了以下五个条件:

1、优秀

说到优秀,那是有考核评定标准的,官员在制定的考核标准下,综合考评成绩一定是非常突出的。明朝对于官员的考核,有着非常具体的规范,各级官员都有参考标准,从政绩,人品,完成的任务,执行力等方面来进行评定,明朝有专门的考核机构。


2、经验

从政经验丰富,才能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通过评定,被评为优秀后,是进入内阁的前提条件。当然光优秀还是不够的,要想进入内阁,这个官员还必须是德高望重,人缘不错,在朝廷上下有良好的口碑。能做到这点确实不易,因为在官场上,各个派别之间,相互排挤和打压的,并不少见。

3、名声

做官的有官道,为官要有个好名声,除了自己政绩突出,还要有一定的个性,要不是在其位,谋其政,政绩与众不同。要不就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如海瑞一般。再者就是在某一领域有飙高的人气,粉丝无数,有轰动效应。

4、服众

能让很多人崇拜的人,必定是一个能为很多人办实事的官员,这样的人肯定是众望所归的。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最难的,因为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他们代表着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然就不会有阶级之间的矛盾。


5、皇帝的信任

这是最关键,如果皇帝特别喜欢,他非要让某一个官员进内阁,就算有反对的声音,也没有关系,毕竟皇帝才是最大的老板,谁还真的敢跟皇帝较真,除非不想混啦。制度归制度,皇帝可以直接钦点。

参考这五个条件,我们来看看王阳明是否合格。王阳明优秀,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他不但文采斐然,学问精深,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平定江西匪患。以少胜多,平定朱宸濠叛乱,都说明他无比优秀。说到经验,王阳明显然差一点,因为他仕途并不是很顺畅,而且他也没有用心放在做官上,官场经验并不丰富,因此处处受排挤。王阳明的名声还是不错的,但他个性独特,如骂刘瑾,被杖责四十。如写诗讥笑明世宗追谥父母的事。都让他名声大噪,可这不是被当权者喜欢的名声。王阳明的心学,让现代人很折服,可在当时还是以朱熹理学为主流,阳明心学还是个另类,接受的人并不多。皇帝的信任那就更谈不上,明武宗是个玩家,他只信太监刘瑾,王阳明没有入他的法眼。明世宗虽说很欣赏王阳明的才能,可因为王阳明写诗讥讽他追谥父母的事,对王阳明耿耿于怀。综合以上的一切,王阳明根本不具备进内阁的条件。



史道驿站x


我的观点从三个角度考虑:

1、嘉靖,天分极高,天下之才均为我用。阳明是人才,他亦想用。

1.1杨廷和时代,嘉靖不想为了用一个人去让杨廷和心生芥蒂,毕竟大礼仪才是他的大事。

1.2 严嵩时代,内阁不缺人,而各省是非不断,需要阳明先生去帮他处理。

2.、阳明先生,也欲入阁,争取更大平台。

2.1 入阁如同如同战争,总要有输赢,而绝对的输赢是不存在的,输赢都是人为事后总结的,可能是打击对方,可能是陷害对方,无论如何,和致良知是违背的。故,阳明只能顺天命,不能为之。

2.2 先生已成圣人,投机取巧献媚溜须拍马之事自是不能再做,身份不允许,自然不能取得和帝国决策者的直接面谈机会。

3、阳明先生之众学生,能力不一,品德不一。

3.1 有极力推荐的,但能力不足,影响面小,有心有力,但不足以成就阳明先生进入权力核心的位置。

3.2 有能力者,受党派因素,个人因素等等,并未真心成就阳明先生,举旗呐喊者多,实践者少。

历史已发生,先生似明月,大志大德未能大展宏图,知也,命也。


心宸先生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书法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有明一代最伟大的儒家人物,可以与孔孟并称的牛人。

日本与沙俄交战时期的日方灵魂人物大将东乡平八郎,随身佩有一印,在众人为他设立的庆功宴上向众人展示过,上面刻着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文武双全,但是在大明王朝,只有入阁才算是进入权力中心,只有当上内阁首辅才算是执政,那么为何如此厉害的阳明先生王守仁为何没有能够进入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呢?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t家世。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按理说王华是非常有资格入阁的,但是在正德初年,王华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尚书,虽然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但那是说的北京的吏部,南京的吏部尚书基本就是养老之所,而王华本人也不是十分热衷名利,所以最后在南京吏部尚书任上致仕,终生未能入阁,如果王华入阁的话,那么对王守仁的仕途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t个人成绩。明代中后期有非庶吉士不入阁的潜规则,虽然不是绝对,但是基本上能够入阁的90%以上都是庶吉士,而王守仁的殿试成绩是第十名,而当年只取前三名入翰林院,所以王守仁十分遗憾的未能选中庶吉士。

第三、\t未遇明主。王守仁政治生涯的前期是正德朝,后期是嘉靖朝,正德不是太待见王守仁,王守仁抓住了造反的宁王朱宸濠正德都想放掉重新抓,而嘉靖对王守仁的态度是能用但是不大用,而且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成了勋戚,自然不能算纯粹的文官了,而不是纯文官也是不能入阁的。

第四、\t心学未得到政府承认。当时毕竟还是理学的天下,所以王守仁做为心学领袖也会受到多方的打压,直到万历之后,心学才正式取代理学成为儒家的官方学术。

综合以上几点,便是阳阳明先生王守仁未能进入明朝权力中心的主要原因。


飞凡看历史


阳明先生虽然是一代大儒,实现了“三不朽”,但是却未能进入明帝国的核心层,挽救时弊,扶大厦于将倾,这不能不说是先生莫大的遗憾,也是明帝国的遗憾!

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以刘瑾为代表的宦官掌握了明朝大权,阳明先生深受排挤,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仕途遭受巨大打击。

刘瑾倒台后,阳明仕途迎来了转机,得到当时兵部尚书张琼赏识,平定了宁王之乱,在事功上达到巅峰。但是,阳明并未因此取悦皇帝,反而遭受小人馋毁。政治失意,令阳明心生退意,从此走上了讲学传道的道路。

纵观阳明一生,仕途坎坷,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政治越黑暗,有理想有气节的正直之士,越是难有出头之日,此时,政治核心层多是一些蝇营狗苟,趋炎附势之徒。

阳明生活的时代,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是一个小人得志的时代,他未能进入核心层发挥更大作用,也不难理解。

但是,历史是公平的,她关上一扇门,也为人打开一扇窗,政治失意的阳明先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问之中,终成一代大思想家!


孟章先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王阳明出生在一个显赫世家,其父亲曾中过状元,据传他出生的时候,上天警示,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一直到五岁,王守仁都不会讲话,但是却已经能将祖父所读之书默记。

王阳明二十二岁中举,此后屡试不第,一直没有高中进士。期间诸多与其交好的朋友,以及很看好欣赏他的长辈,对于他的失败都纷纷劝慰。让他不要灰心,这次不行,下车一定能行。而王守仁自己则并不拘泥于科举的失败中,他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早年的王阳明并没有开创自己的思想学说,而是赞同朱熹的“格物致知”,他想要实践“格物致知”的思想,因此便对着开始“格”竹子,一连对着一大片竹子好几天,期间不吃不喝,想要知道竹子的真理,但是却毫无所获,不仅如此还因此生了一场大病。从此之后,王守仁便对朱熹的思想产生了怀疑,最终开创出了自己的思想学说。王阳明开创的“心学”比在政治上的成就要高, 孙中山曾经说过:“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由此可见王守仁的影响力。

在政治上,王阳明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虽然功绩颇多,但是却一直都没有进入内阁。许多人对此颇有疑问,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什么阻挡了王守仁进入内阁呢?

 大明要想入阁就一个门槛“非翰林不得入阁”,内阁是明朝一个比较特殊的行政单位,内阁主要负责对于全国各大事务的统筹规划,可以说内阁拥有着决策国家大事的权力,而能够进入内阁的大臣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在处理正事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权力自然也是非常大的。《明史·职官志》:“内阁固翰林职业”,霍韬也说过:“至今入阁,拘定词林一途。”王阳明虽然是大明最牛的哲学家,思想家,但是是以参加礼部会试考了个二甲第七名进入仕途,没进翰林院。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驾崩,世宗即位。六月十六日,因王阳明扫荡叛贼使地方上得以安宁,立了大功,朝廷新政之际,世宗遣特使前来下旨,将王阳明召回朝廷,褒奖其功绩,并命其辅佐新政。七月行至浙江省钱塘时,遭朝廷辅臣阻拦,不能继续上京。朝廷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辅臣阻止王阳明上京的理由是,因武宗国葬,资费浩繁,不宜行宴赏之事。据说当时阻拦王阳明上京的辅臣是身居要职的大学士杨廷和。

杨延和倒台之后,王阳明的机会应该来了。但是 “大礼议”的事情。王阳明不仅没替嘉靖说话,反而写了几首诗讽刺嘉靖和大臣们闲的没事瞎忙乎。得罪了嘉靖。得再加上王阳明战功越来越大,成功开创“心学”并著书立说,传播思想追随者越来越多之后,皇帝也不免会心生顾忌,嘉靖三年当吏部想皇帝举荐王守仁,认为他才堪将相,当处内阁秉机枢时,皇帝也没接受这个建议。

如果王阳明能够入阁成,以他的治政能力,学术影响力,他的开拓眼界,也许明朝的风貌会大不同一样吧。


君有凌有


很想回答这个问题:王阳明是明代一位在文学和理学有着重大成就的人,尤其是理学方面,他的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就是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政治方面远远没有像他在文化领域贡献那么大,并未进入明朝内阁权力中心,而成为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共同探讨:

首先明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王阳明一介书生,虽有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正德十四年)有功,但未得到嘉赏。这话说白了,就是皇帝不重视。嘉靖六年,叛军苏卢、王受听在两广总督王阳明平定下归降,后王阳明继续围剿,终于剿灭叛军。《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纵然王阳明军功颇高,但与真正武将还差点火候。虽明世宗曾对其赏识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但很短暂。所以朝廷一直不重用,无法实现王阳明真正抱负。

政治上宦官挡道,尤其是触怒宦官刘瑾,杖罚之后被贬到贵州龙场。后来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即龙场悟道,遂成就王阳明心学大业。但王阳明的心学却遭到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人极力排斥,因为东林书院继承的是儒家正统,而心学大多新奇,流于禅学。再者东林党人充实于朝廷内阁,王阳明自然排斥在外。

统治者对其学说不屑一顾,甚至打击。王阳明心学在当时民间流传较广,影响很大,但一直受官方不允。况且朱程学说在当时更为猛烈。嘉靖评价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说心学即歪理邪说。皇帝如此,上自下效。所以王阳明在当时朝中并不受人欢迎待见,自然无法接近权利中心。

直到王阳明死后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在王阳明弟子推崇下才将心学当成儒教理论,得以发展创新。综上所述,王阳明的一生仕途并不如意,并没有实现其远大政治抱负,而他创立的心学却成就他与孔子、孟子齐名的一代圣人。





迎春花笑


这与人的历史感及祖先崇拜有关,而由于历史漫长,中国人有特别"敏而好古"的历史迷信,认为古代的一切都好,好得不得了。

例如一把战国时期的尿壶一一雅称虎子,现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然而当时不过是一个供人撒尿用的器具而已,与其它溺器毫无二致!

孔二也好,猪熹也好,王B安也好…当时都不过是一个供人沘尿的普通夜壶,绝对不会有人拿它们当宝贝,但历史久了,一定会有人拿它当宝,并凿定它具有无穷的魔力。

儒史皆出于巫,″六经皆史",儒史一家,由于巫儒之徒善于操弄历史,所以特别注意自己言行的传世性和成史性,往往养一帮闲人,专门为自己的言行树碑立传,以长期流传…孔二,猪熹,王B安都是这么干的…

欺史盗名,是巫儒的专利之一!


文刀沐子


不止王阳明,几乎所有的大儒最终的命运都是远离政治中心,究其原因,应该与思想家或者说政治家与官场的对立性。

真正的政治家与官场是对立的。

以王阳明为例,那时的王阳明不仅是个官二代,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还受到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赏识,这是妥妥的政治新星。但掌握帝国权力的,却不是内阁首辅,而是宦官刘瑾。

宦官干政,一般都会扰乱政治生态,因为宦官本身缺乏系统的学习,不具有政治才能,所以他们会拼命拉拢靠近自己的文官,这样一来,就极容易形成党争。王阳明在这个背景下从政,注定了他政途的坎坷。

接受了传统儒家教育的年轻文官,一般都比较缺乏勾心斗角的能力,他们不懂得“团结一大片,打击一小撮”的政治规律,他们会把目光放到皇帝身上。虽然皇帝是帝国的权力来源,但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却是宦官。文官们天真地相信皇帝只是被宦官们蒙蔽了,认为只要打击宦官势力就能正本清源。但事实是,文官与宦官的斗争,从来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官们瞧不起的宦官以及依附宦官的文官,一直是他们最大的政治障碍。

王阳明只是文官群体中的一员,他无法像宦官一样轻易地从皇帝身上获取权力,又难以根除宦官势力,因此他只能在官场之上浮沉。除了王阳明,像海瑞、朱熹、陈亮等人也都难以在政治漩涡中保全自身,他们本身的特质,注定了他们只能等待一个伯乐,等待一个属于他们的平台,而自身却难以冲破政治樊笼。


解儒



梅里一了


乱世出英雄,阳明先生的才华是实打实的,与溜须拍马,滥竽充数有区别,和平年代能混出既有官位,又出学术成果,已经不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