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爽权倾朝野,弟弟掌管禁军,为何最后输给了没有实权的司马懿?

泥丫


汉末三国是个超级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而生的,是层出不穷的奇人异士。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人尽掌天下兵权却向政敌束手投降,最终落得被诛灭三族的下场,实在是窝囊至极。此人,便是曹操的养孙曹爽。


曹爽字昭伯,是大司马曹真(曹操的养子)的长子,年少时经常出入宫廷,因为性格谨慎、为人持重颇受文帝曹丕的欣赏,并与明帝曹叡自幼交好。等到曹叡继位后,曹爽得到刻意提拔,由散骑常侍做起,最终晋升为武卫将军,负责统领宿卫禁兵。等到曹真薨逝后,曹爽又继承其父的邵陵侯爵位。



明帝临终前曾发布遗命,准备进拜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以曹爽等人为辅,共同辅佐太子曹芳登基、治国。然而明帝的想法却遭到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的横加阻拦,两人以曹宇生性驽钝、难堪大任为由,劝说明帝将辅政大权交给曹爽、司马懿,并得到后者同意。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驾崩,曹芳继位为帝,曹爽被进拜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一起辅政。


曹爽辅政之初,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后才敢采取行动,而司马懿也对曹爽以礼相待,二人关系融洽,颇有种亲密无间的意思。然而随着曹爽地位的巩固、名望的增加,在他身边逐渐聚集起一帮趋炎附势的小人,他们为了讨好曹爽,便多次怂恿他要大权独揽,不要事事都想司马懿请教。其中,尤以散骑侍郎丁谧为甚。



曹爽素无主见,觉得丁谧所言有理,于是在他的建议下,将司马懿晋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并乘机削去他的军权。紧接着,曹爽又命弟弟曹羲、曹训、曹彦分掌禁军,表弟夏侯玄总统诸将,亲信何晏、邓飏、丁谧主管尚书台,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由此尽掌天下兵权、人事权、监察权等等,完全架空司马懿。


司马懿虽然不甘心被架空,但他深知曹爽此时气势正盛、党徒众多,一时间还不能与其抗衡,便开始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屡屡装病在家休养,但暗地里却一直在培植党羽、拉拢反曹爽势力,以等待反戈一击的时刻。曹爽是个没脑子的憨货,以为司马懿真的老迈不堪任事,便开始变得更加独断专行、飞扬跋扈。



在正始八年(247年)左右,曹爽的专横跋扈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此时的他,不仅敢于把郭太后驱逐至永宁宫,享用皇帝级的饮食、车马和衣服,甚至还把明帝的数位才人纳为妻妾,其行为已构成严重的“狂悖”、“僭越”罪。不仅如此,曹爽还任意欺凌朝臣、勒索州郡牧守,由是引起朝野内外的强烈愤慨。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老臣便在暗中与司马懿勾结,意在罢黜曹爽、挽救国家。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爽兄弟率领心腹党羽,同魏帝曹芳一起,集体出城拜祭明帝的高平陵。此时,在家中装病多年的司马懿,利用洛阳城内防守空虚的良机,马上从病床上跳下来,而后火速召集党羽,假借郭太后之名关闭洛阳城门,并宣布曹爽集团一系列罪状,准备对他们“一锅端”。



司马懿起事后,任用大司农桓范为中领军,命其火速接管曹羲统领的禁军,而后者却出城投奔曹爽。桓范见到曹爽后,建议他利用手握天下兵马大权的优势,赶紧率军进驻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命令号召天下勤王,并保证若能实施此计,必能平定内乱、诛杀司马懿。然而曹爽兄弟都是憨货,因为担心家眷在洛阳城内的安全,竟然迟迟拿不定主意。


就在曹爽兄弟犹豫不决之际,司马懿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来做说客,假意承诺他们只要肯交出兵权、官职,便可以既往不咎,并继续享受奢华的侯爵生活。曹爽兄弟一向信任许允、陈泰的为人,所以闻言大喜,并就此决定交权投降(“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爽於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乃通宣王奏事。”见《三国志·卷九》)。



然而令曹爽兄弟没想到的是,他们刚一交权,司马懿便“食言自肥”,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其三族(“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引文同上)。可叹曹爽手握一把“好牌”,却因为轻信政敌而走上绝路,实在是愚蠢至极。



文史砖家


曹爽权倾朝野不假,他弟弟羲掌管禁军不假,司马懿当时没有实权也不假,但曹爽就是输了,司马懿就是赢了,这其中,虽然固然有很大运气的成分存在。

但是司马懿的智谋碾压曹爽,这才是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完胜曹爽的关键。

曹爽为非作歹,司马懿韬光养晦

曹爽是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他在入驻中枢之前,资历和威望都非常浅。他的名望远不如司马懿这样德高望重、战功卓著的元老。

魏明帝临终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其中曹爽是被突击提拔的,而司马懿作为曹魏三朝元老,若不在辅政大臣之列,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魏明帝突击提拔曹爽担任辅政大臣,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司马懿。

一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算尊敬,毕竟司马懿是三朝元老。有什么事,曹爽也会找司马懿商量,两个人相安无事。后来曹爽在何晏、丁谧、邓飏的撺掇下,大肆排挤司马懿,司马懿见状就装怂,远离朝堂,避其锋芒。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於人。乃以晏、飏、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宣王遂称疾避爽。-《三国志·魏志·曹爽列传》

曹爽独揽朝政,却完全没有理政的能力。他提拔重用的,都是他的心腹。而这些人和曹爽一样才智低劣,把朝政搞得一团糟。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曹爽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完全掌握了曹魏的禁军。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三国志·魏志·曹爽列传》

曹爽身居高位,以宰辅的身份执掌曹魏,理应尽心竭力,匡君辅国,他却胡作非为,把曹魏都快玩崩了。

重臣普遍不满,司马懿乘机联合朝臣对付曹爽

曹爽胡作非为的行为,引发了很多曹魏重臣的不满。这些朝臣认为,如果再任由曹爽这么搞下去,曹魏迟早完蛋。


曹魏重臣对曹爽不满的情绪,很快被司马懿所知悉。司马懿绝对翻身的机会来了。

尽管司马懿被排除在中枢之外,但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在军队担任高级将领,而且司马懿平时装病,暗地里却偷偷养了三千死士。这三千死士平时在市井,司马懿一声招呼,他们立马聚拢在司马懿身边,为司马家族效劳。

有了这些这些力量,司马懿还拉上高柔、蒋济这些重臣,一起发动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曹爽兄弟和亲信,陪同少帝曹芳去郊外谒陵。司马懿马上行动,他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攻占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这就意味着司马懿掐断了曹羲和禁军之间的联系,曹羲无法联络禁军支援他和曹爽。

而且,司马懿还让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这就意味着司马懿占领了曹爽和曹羲的大本营,曹爽和曹羲根本无力反抗。

所以,尽管曹爽权倾朝野,他弟弟羲掌管禁军。看似拥有绝对优势,但是司马懿两招就化解掉了曹爽和曹羲的大部分优势。

但是曹爽和曹羲还是有最后一个优势,那就是皇帝曹芳在自己手里。这是个重要砝码。可惜曹爽并没有利用,而是直接放弃了。

使诈骗曹爽投降,言而无信灭其三族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桓范乘乱溜出洛阳,投奔了曹爽。

司马懿听到情况,大喊糟了,对蒋济说:“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虽然桓范很有计谋,但是曹爽这样的庸才,驽马恋栈,一定不会听头他的。不值得忧虑”。

桓范见到曹爽之后,力劝曹爽把曹芳带到许昌去,同时以曹芳的名义,下令各地勤王,讨伐司马懿。但是曹爽犹豫不决。

与此同时,司马懿让蒋济又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是想罢免他们的官职,不会害他们的姓名,同时还能保他们富贵。司马懿又派曹爽非常信任的部将尹大目去劝降曹爽,声称曹爽只要投降,一切好商量。

曹爽轻信了司马懿,决定投降司马懿。不久,司马懿以曹爽谋反的名义,灭曹爽三族。

既而有司劾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的智商,简直就是碾压曹爽。曹爽根本没有和司马懿过招的机会,就被司马懿干翻了,这就是智商的优势。

结语

在高平陵之变中,虽然曹爽拥有实力优势,但是司马懿拥有自己的智商优势。

司马懿凭借智商优势,完胜曹爽的实力优势。

实力当然重要,但是智商更重要。司马懿在智商方面,绝对是超一流,对曹爽进行了降为打击,曹爽焉能不败?


袁卫宇


曹爽权倾朝野,弟弟掌管禁军,为何最后输给了没有实权的司马懿?

  有兵有权,最后却被人家灭了,曹爽,实在是不行,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为什么会输?文一点,用辛宪英这个女人的话来说,就是:“曹爽与太傅俱受托之任,而独专权势,行以骄奢,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

  曹爽在政治上,小白。他开罪了哪些人?

  在朝中,他把大刀对准了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司马懿四朝元老,别说此前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单凭他的资历,就该供起来,何况司马懿这个时候,还是个忠良,是功臣的代表人物,曹爽上来就要撵人,不带这么玩的。

  曹爽架空了司马懿,独掌权柄,安排了无数亲党,这厮,也实在是没有自知之明,谁都知道,曹爽要不是皇族出身,要不是姓得好,他凭什么与司马懿并列呢?这下好了,上位也就上位了,但却排挤无数功臣,阿狗阿猫都升级了,让立下不世之功的那些老臣们,情何以堪?这还不算,就连燕王曹宇,这个贤王,他给耍计,把人赶出京城,凉了皇族和功臣们的心。

  相较于朝政,他私德也有亏。曹爽上位后,各种不法,什么贪污纳贿,什么接收明帝后宫,自比皇帝规格……这些都是能置人于死地的,更别说各种败仗,各种损耗了,怎么说呢,无大能。

  在后宫,他把郭太后给撵了。虽然人家郭太后不是曹芳亲妈,但是大义在那里摆着,曹爽一上来,就把人家郭太后给迁到永宁宫——要是扶自己人也就罢了,可曹爽也没这么干,聪明人不得拉拢她,然后借此掌控小皇帝呢嘛?他倒好,把人家皇太后给软禁了起来,犯上之心,路人皆知。

  曹爽政治无知,高平陵政变发生时,小皇帝曹芳就在他身边,因为当时是去祭魏明帝的,司马懿请皇太后懿旨,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接管曹爽的职权,接收他兄弟的禁军,曹爽收到弹劾表,不敢告知曹芳。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放弃了自己手中最好的皇帝牌,没有借机讨伐司马懿,而是傻傻地回洛阳投降。

  总之,曹爽无能无德无知,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即使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站出来灭了他,早晚而已。(文/宛如清扬)

是为抛砖引玉之答。


宛如清扬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那么,在政变之前,司马懿并无实权,司马懿为何能够战胜曹爽?

在曹叡死后,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曹爽的父亲曹真历任三朝,先后抵抗诸葛亮北伐和东吴北伐,为曹魏大将,为人也十分将士之心,朝中威望极高,曹叡对他非常倚重,在他病逝之后任命曹爽接替曹真爵位。曹爽作为曹氏宗亲,刚开始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之时,对司马懿颇为敬重,朝中之事都和司马懿商议,之后听从丁谧之策,架空司马懿,让司马懿担任太傅虚职,朝中之事也不再过问司马懿;让自己弟弟曹羲掌管宫内禁军,并且任用了许多名声浮夸之人,独揽朝政,这些人经常妄改朝议,任人唯亲,引起了朝中许多人的不满,但是朝中军权和政权都在曹爽之手,当时也无人敢言。司马懿也被曹爽彻底压制,而这一压制就是十年。

在公元249年曹爽兄弟陪同少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当时曹爽同乡桓范建议曹爽,如果出城最好是不要都去,曹爽兄弟中留下一人在城中以防不测,曹爽认为朝廷军政大权都在自己手中,没有什么好顾虑的,所以不听桓范建议直接带领曹羲一起出城,因为他在前一年曾经派李胜试探司马懿情况,司马懿病重不久将逝,没人能威胁到自己。

此时认清形势的人很少,很多人都以为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曹魏肱骨大臣为国家而欲除曹爽,而大司农桓范认识得很清楚,他知道司马懿其实是打算诛杀曹爽以代之,让司马氏上位,他逃出洛阳城面见曹爽,司马懿听说桓范逃跑后大惊,想着桓范如果给曹爽出主意,那么自己就完了,蒋济却说桓范足智多谋,但曹爽只会考虑家中老小,肯定不会听从桓范的建议,让司马懿放心。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时,曹魏许多大臣都是支持司马懿的,并且都认为司马懿是为曹魏政权着想,削除擅权之臣,再加上曹爽兄弟不得人心,弄的朝政混乱不堪,所以都支持司马懿,但就靠这些还不足以绊倒曹爽兄弟,曹爽天子在手,而且自己又有大权,可以完全无视司马懿,挟天子而号召魏国其他力量与之对抗,司马懿单凭占据洛阳城完全不是对手,但正如桓范所说曹爽兄弟真是和猪狗一样窝囊,自己直接主动放弃给是司马懿送助攻,有这样的领导,任谁在有能力也无济于事。而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政变成功之后,任用之人也是自己心腹之人,这些人能力是有,但是都是忠于司马家之人,之后更是为司马氏篡权做了莫大贡献,实在是讽刺。

司马懿能够战胜曹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诸多世家大族对士族领袖司马懿鼎力支持,而对曹爽的改革则强烈抵制乃至仇视;

曹爽接受魏明帝曹睿的托孤重任后,他实际上担任的角色是曹睿治国方针的延续者和魏国国策的改革者,尤其是魏国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改革者。而众所周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称帝时,为获取魏国诸多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遂特意交由世家大族来掌控的人才选拔制度。将选拔人才制度交由世家大族把持的魏文帝曹丕。

这个作为曹丕称帝之交易筹码的人才选拔制度,虽然初期选拔人才时确实兼顾了被选拔人员的家世、品德和才能,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世家大族子弟凭借父祖辈高官的“推荐”当上高官,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原则逐渐变得越来越任人唯亲化和唯家世化。

曹爽的这样一改革,简直就是在变相地砸世家大族子弟们的饭碗和前途,各世家大族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者,肯定会非常不愿意,于是他们开始支持世家大族的领袖司马懿,希图司马懿掌权后能够恢复九品中正制原来有利于他们的那种人才选拔模式,而司马懿家族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受益者,自然乐见与各世家大族合作对抗曹爽。于是,在获取各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拥护方面,曹爽败于司马懿。

二,大多数中间派对曹爽改革派逐渐失望,并踊跃向司马懿一方投靠;

曹爽在执政初期,因为太顾及舆论压力,遂被各世家大族玩弄于股掌之间,之后曹爽为了雪耻,也为了加快改革进程,便开始施展强硬的执政风格和强势的处事态度,这在执政效率提升的不经意间,也得罪了本可以从新政中受益进而支持改革派的大多数中间派。

对于父亲的好友蒋济,曹芳刚登基称帝时,蒋济担任中领军职务,可任人唯亲的曹爽愣是将蒋济封为太尉,并借机让弟弟曹羲顶替蒋济当上了中领军。多年前,蒋济和曹真是至交好友,如今好友儿子大权在握了,自己却被这位贤侄剥夺了兵权,曹爽的这种不信任感,自然让蒋济心里非常难受。同时,他对曹爽搞的政治改革也腹诽不已,且多次直言不讳地抨击时政,渐渐地,他与同样不支持改革的司马懿越走越近。

同时,曹爽把甄德和郭建的后台老板郭太后也得罪透了。不久,郭太后被曹爽强行迁到永宁宫,失去了垂帘听政的权力。这样,不能通过参政为家族人谋福利的郭太后也自然而然地向司马家族靠拢。对于自诩曹魏忠臣的司马懿三弟司马孚,曹爽虽然依旧让其担任尚书令,但尚书台的主要职权,已被曹爽的亲信何晏、丁谧、邓飏等人完全掌握,司马孚彻底被架空,为保全家族重掌实权,司马孚只得投向哥哥司马懿一方。

总之,除了大司农桓范和小时玩伴毌丘俭,曹爽的一意孤行,将很多本可以结为盟友的中间派硬生生推给了实力已经非常强大的司马懿一派。所以,在笼络广大中间派方面,曹爽败于司马懿。

三,皇族宗室的持续势弱及曹爽对此势力的猜忌忌惮,导致曹爽派无宗室相助而进一步孤立化;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驾崩前,曹睿本打算让燕王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献、秦朗这五人联合辅政,不过,由于中书省孙姿、刘放的从中干预及暗箱操作,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等四位宗室大臣均被剥夺了辅政权。取而代之的是,太尉司马懿和曹睿新任的大将军曹爽掌握了辅政大权。排挤掉诸多曹魏宗室进而掌握辅政大权的这一经历,既令曹爽得尝跻身为唯一宗室大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快意,又令曹爽对曾有资格与自己共同辅政之宗室大臣们心怀忌惮,就如魏文帝曹丕猜忌诸藩王一样。









富士康一哥


《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邹忌身高八尺,神采焕发,容貌俊美。

一日清晨,他穿戴打扮好,看着镜子问妻子: “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俊美?”

妻子说:“您俊美得很,徐公哪能跟您比。”

徐公是齐国出了名的美男子,邹忌不自信,又去问了到家拜访的客人,结果客人也是一样的回答。

翌日,徐公来家里做客,邹忌细细打量他,发现徐公比自己俊美得多,自己根本比不上他。

邹忌不禁感叹:“妻子说我俊美,是偏爱我;客人说我俊美,是有求于我啊!”




邹忌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因为他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曹爽就不一样了,受了魏明帝的临终托付,加上自己是曹氏子孙,便以为功高盖主,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以为天下离了他就不行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爽是一个浮躁不安,不能容忍且善于嫉妒的人。他想要大权在握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排挤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有眼光,也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他知道曹爽的性格。在这种时候,避开他的锋芒,任意曹爽打压,在家装病等待时机。 在曹爽以为成功打压司马懿后,他不仅独揽朝政大权,到处树立亲信党羽,多次更改制度,还开始了自己骄奢无度的生活。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相同,皇宫里才有的东西,在他家里到处都是。同时还违规修建宫殿供自己享乐玩用………而曹爽这种的做法,正中司马懿的下怀。





等到曹爽带领所有的人都出去祭祀时,司马懿开始反攻。最后将权力不费摧毁之力,从曹爽的手中夺过来。本来曹爽还有反击的机会,奈何智商情商都占线了。不仅白白丢失了自己的卿卿性命,还将曹操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危险都会时刻来临,这些挑战来自于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避免。只能将伤害系数减低到最低程度。


火涅国度


我来浅谈一下。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政治斗争向来取决于人,而不是权力和武器。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事例很多。曹爽兄弟的失败是败在人,而不是权势。纵观曹爽的为人,他只是一个纵情享乐、缺谋少识之徒。远不是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对手。这一点,从司农桓范多次提醒曹爽兄弟要尽早除掉司马父子而曹爽未听从就能看出来。

其次,曹爽兄弟并非帅才。政治斗争就如同一场战争,统帅如果缺乏胆识判断,再好的军队也要输的精光。掌管禁军也未必能赢。况且禁军的一部已经在司马师的控制之下。曹爽兄弟执政十年,声色犬马,莺歌燕舞,贪图安逸,而司马懿父子却是枕戈待旦,伺机待动。对于司马父子的动向,曹爽兄弟没有任何防范。

第三,高平陵之变发生,曹爽更是显出惊慌失措之举。没有及时召集亲信商议对策,南下许昌勤王。而是等待对方消息,准备妥协。而此时的司马懿只是占领了首都洛阳,并无绝对的胜算。是曹爽兄弟的态度,坚定了司马懿必胜的信心。


优秀的米老鼠96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将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曹芳继位后,赐给曹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可是曹爽还不满足,听从亲信丁谧的计策,“明升暗降”,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削去司马懿的军权。

同时,曹爽任命兄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从此,曹爽兄弟们牢牢将禁军抓在手里。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的表弟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掌握地方军队。

而司马懿呢,是有名无实的太傅,赋闲在家,3000死士还是司马师暗中阴养的。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也被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尉。

不夸张地说,司马懿和曹爽差距太大了,一个只是暗地里蓄养的3000死士,另一个掌握京城大部分禁兵,还有部分边军;一个是赋闲在家,另一个是大将军。这实力对比,太悬殊了。然而双方争斗结果却大跌眼镜,拥有数十万军队的曹爽完败,被诛灭三族,分析如下。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将郭太后幽禁在永宁宫,真正掌握了曹魏大权,“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就是当时曹爽的真实写照。曹爽任用自己的亲信丁谧、何晏、邓飏为尚书,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等等。曹爽重用这些浮华而毫无声望的闲人,掌握了朝政大权。

权臣曹爽有点飘了,他认为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人能够和自己一较高下了,连与自己父亲齐名的太傅司马懿也不能。于是他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准备。最过分的是,曹爽还私自将魏明帝曹叡的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曹爽在取得大权后,开始贪图享受,多次与何晏等人饮酒作乐,如当年的魏明帝曹叡后期一样奢侈。

曹爽不听同乡大司农桓范曹爽兄弟不宜同时离开的建议,每次都是和兄弟们一同离开京城洛阳游玩打猎。公元249年,曹爽兄弟几人都陪着皇帝曹芳离开了京城,前去高平陵给曹叡扫墓。

这一次,老态龙钟的司马懿抓住了机会,从病床上一跃而起,迅速召集3000死士,抢占皇宫和洛阳城门。

司马懿向被曹爽幽闭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想要请太后罢免曹爽。他与蒋济等人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任命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职权;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

那么此时的曹爽是如何应对的呢?

虽然曹爽掌握大部分兵权,却驽马恋栈

曹爽在接到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报告后,一时惊慌失措,不敢禀告曹芳。当时从洛阳逃出的大司农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全国兵马讨伐司马懿。曹爽由于担忧在京城的家人安危,犹豫未决。他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没有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将自己的家人弃之不顾。

虽然此时的曹爽还是大将军,还掌握着曹魏全国大部分兵力,可是司马懿认为曹爽“驽马恋栈”,认为曹爽不会丢弃自己的一家老小不管不顾的。曹爽因“驽马恋栈”,最后反而丢失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家老小的性命。

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晋书》)

虽然司马懿仅有3000死士,却奋力一搏

司马懿在被曹爽架空后,一直暗中联络反对曹爽的老臣,暗中培养3000死士。这最后这几年中,司马懿一直等待机会,等曹爽完全放下戒备,这才动手。其实,司马懿还是在赌,赌曹爽“驽马恋栈”,舍不得放弃自己在京城的家人。3000死士和曹魏数十万军队相比,力量确实相差悬殊。司马懿这是奋力一搏,最后成功了。

结语:

高平陵之变,曹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没有他的父亲曹真的杀伐果断,还在幻想如果自己放下武器,就可以继续当一个富家翁。而司马懿久经战阵,也懂得抓住机会,抓住曹爽的弱点,一击必中,将政敌曹爽彻底搞垮。

“驽马恋栈”就是贪图享乐,没有大志向的意思。司马懿“看透了”曹爽,用“驽马恋栈”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曹爽的缺点,于是在曹爽兄弟几人陪着皇帝曹芳前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了政变。他这是在赌博,用自己的3000死士对抗曹爽掌握的数十万军队,他赌赢了。


魁哥说历史


想要你灭亡,先让你疯狂!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一场大病要了命,8岁的曹芳继承了皇位,明帝在临终前将皇权交给了司马懿和曹爽,来辅佐幼帝,有人将曹叡的这次托孤给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小乳猪托给狼外婆照看!”

曹叡托孤

原因是曹爽、司马懿都是外人,都有对皇权的觊觎之心!曹爽是曹操收养的儿子曹真的儿子,虽然姓曹,但是跟曹操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司马懿呢?是被曹操定义为:“鹰视狼顾”之人,不可亲掌兵权,时刻要防范的人,害怕他变成狼外婆,窜谋曹氏天下!

今天这个托孤,比较有意思了,全部托付给了两个想要皇权的人!无论怎样,人家曹叡就是这么干的!

曹叡驾鹤西去以后,曹芳年幼执掌不了国事,国家一切事务由托孤重臣曹爽和司马懿决断,皇权这个神奇的指挥棒,让朝臣开始了新一轮的站队,有人选择曹爽、有人选择司马懿,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观望!

在少帝给予曹爽“剑履上殿,入朝不拜、赞拜不名”的神奇待遇后,权力让曹爽失去了重心,开始飘飘然了,开始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执政之旅!

曹爽剧照

通过曹爽的一系列骚操作,确实把朝廷经营的固若金汤,司马懿被边缘化,扔在了一边,确实如题主所说:“无权、无兵”的状态。曹爽权力的整体布置:

架空司马懿

东汉末年的朝官制度,掌握权力的是大将军和太尉,大将军主管军事,太尉主管国政,军政两条线,本来相安无事,但是曹爽玩了一手“明升暗降”将司马懿搞成了三公之一的太傅,从实权派变成了虚职——国家名誉副主席!通过这一招,将司马懿的国政权力掌握在手中。

掌握军队

皇城的巩固,依托的是武装力量,拱卫京师的部队是一个皇权稳定的核心,曹爽深知这一点,将拱卫京师的五大部队(大内侍卫和禁军,御林军,皇城巡防部队,九门防御力量,皇城外周部队),天子亲掌御林军以及内卫部队,大将军亲掌巡防部队和九门防御力量,曹爽通过职权将自己弟弟,安插在军队中,掌握军队的大部分权力。

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

来把军队牢牢的掌控了,在了自己的手中。

掌控朝廷

东汉时期,国家运转权力机构,主要在在上书,主管天下的人员的差距和整体,主要目的是选官,基本上掌控了诗人的上升通道和渠道。

在如此形势下,似乎曹爽把曹魏天下掌控的滴水不漏,将三朝老臣司马懿,已经放在了边缘,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但他忘记了世间还有一个大道叫做义和天下人心,打了他一败涂地。

任用自己的亲信,掌控京城!得罪了士人,把士人都推给了自己的对手司马懿。

曹爽的第一个昏招就是,重用曾经曹叡不用的一些人,将他们强行安置在重点岗位上,而且这些人与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来自于汝南,曹爽所作所为给天下人一个重要的信号:重用汝南士人。

无疑,曹爽此举得罪了其他州郡士人,尤其是得罪了南阳士人、颍川士人、山阳士人的大族,曹爽此举是典型的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同时得罪了曾经还在岗位上的一些现任官员,曹爽为了扶正自己人,必然让别人下岗,这个矛盾是尖锐,其中有一个叫王观,就是一个在一线的受害者,也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的时候,最卖力的一个小伙子,充分反映了当时官场对曹爽一干人等的仇恨。

骄奢淫逸,贪污受贿,仗势欺人,志强凌弱,把持观望太多的诗人全部推给了司马懿。

自从曹爽任命丁、邓、桓等4人上台之后,开始大肆挥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开始打压对手,任用自己的亲信,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将本来在朝堂上,持观望态度的士族全部推向了司马懿这一边,司马懿对这伙人保持的态度是拉拢,通过这一招的实施,曹爽将自己本来就不够强壮的力量又进一步的削弱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卢毓,被罗织罪名下狱,司马懿聚全力营救,才幸免于难!这是一个残害士人的代表!

幽禁皇太后,得罪皇族,将曹氏家族的力量推向了司马懿一边。

曹爽最大的错误就是将有名无分的太后推到了司马懿这一边,按照曹丕的规定:皇后不能参政,太后本身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但是作为皇帝曹芳的母亲,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曹爽为了将这个话语权降到最低,采取了一个极端手法,将皇太后幽禁起来,让他不得参与朝政,曹爽敢于对皇后下手,其他的皇族的待遇,肯定也是一落千丈,此举将曹氏皇族一干人等得罪的一塌糊涂,给将来司马懿发动政变,立马下诏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僭越礼制,曹爽将自己推向了儒家人的对立面。

曹爽经过一番操作和连续换人,自以为将朝廷巩固的固若金汤,然后开始翘辫子了,骄奢淫逸,拉帮结伙,自己的行为虽然做得隐秘,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司马懿把谋反的罪名加在草爽的头上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人给曹爽说话,也没有一个人认为司马懿给扣的罪名不合理,说明了一个问题,曹爽的行为确实过激了,危害到了大家心目中的天子皇权,已经有违天道,违背常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天作孽,不可活”的状态。

僭越礼制在尊儒尊孔的时代,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所有的士人以和这样人交往,视为耻辱,而曹爽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用天子仪仗,坐天子车驾,处处跟天子一样,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臣子,违背了“君君臣臣”的伦理关系!已经将全天下士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此时已经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随时都有可能崩盘的后果,但是曹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旧我行我素,祸乱天下。

曹爽执政的时代,没有给司马懿很多表现机会,也没有给司马懿一个表演机会,司马懿上台的表演只是最后,装病和发动高平陵之变。

综上所述,曹爽通过手段,攫取了政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把自己孤立了起来,失去了执政之基,把自己的敌人全部变成了司马懿的盟友,把自己搞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曹爽自作孽,让司马懿顺利赢得了高平陵成功!


小人物F


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可是曹爽却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架空司马懿。司马懿通过诈病,让曹爽放松了警惕。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桓范带着兵符逃出洛阳,建议曹爽利用虎符和皇帝在自己手上的优势,下诏命令各路兵马勤王,讨伐叛贼司马懿。可是曹爽却接受了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的劝降,拒绝了桓范的建议。

曹爽为什么不听桓范建议讨伐司马懿,而选择束手就擒呢?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曹爽的军事表现实在差劲

公元244年,大将军曹爽不顾司马懿反对,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汉中。却在兴势被王平不到2万汉中守军挡在兴势。远在洛阳的司马懿意识到大事不妙,写信劝阻曹爽说,进不能打败蜀汉,退又会被蜀汉截击,到时候谁来承担失败的责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郭淮率先撤退,最终,毫无进展的曹爽终于被迫撤退。但是果然如同司马懿的预料,现在撤退已经太迟了。蜀汉军队在曹爽退军路上截击魏军,魏军大败。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只能抛弃粮草、军马等物资,仓皇逃窜。此战魏国不仅损兵折将,还让魏国关中地区积蓄多年的物资损失殆尽,王平更以兴势大捷扬名天下,为蜀汉续命二十年。反观司马懿,虽然有卤城之战的失利,但是对手毕竟是诸葛亮,而且尽量减少了损失,最终还是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入侵。

明明司马懿都写信告知了危险,郭淮都已经先一步撤退了,曹爽依然一意孤行继续进攻,最后居然败给了一介小将王平手上。兴势之战以后曹爽依然刚愎自用,不采纳司马懿的建议,第二年又被吴国打败。司马懿先后平定新城孟达,辽东公孙渊,击败吴将朱然、吓退诸葛恪,两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可谓功勋卓著。曹爽却是征伐无功,损兵折将。军事上的表现司马懿远远好于曹爽,以至于曹爽在军队中的威望远远低于司马懿。司马懿即使失去兵权,依旧能够调遣军队占据洛阳。曹爽即使听从桓范建议,用虎符调遣各路大军讨伐司马懿,谁也不愿意把性命交给一个军事废材手上,军队真的会听他的么?

曹爽的政治表现更为不堪

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明帝托孤大臣,可是曹爽却处处针对排斥司马懿。还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对此居然不毫抵抗,任由曹爽将其架空。曹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俨然把自己当成皇帝一般肆意妄为。我们可以说司马懿是乱臣贼子,因为司马氏最终篡夺了曹魏江山。但是试想一下当时的人会怎样看待司马懿呢?

“王莽谦恭未篡时”,在高平陵兵变之前,司马懿的表现可谓无懈可击。同为托孤大臣,却被曹爽剥夺兵权,如果司马懿不愿意交出兵权,同为托孤大臣,司马懿权力又不比曹爽差,曹爽又能拿司马懿怎样呢?在其他臣子甚至皇帝看来,是司马懿顾全大局,不愿意与曹爽争权让敌国乘虚而入,主动放弃权利。而当曹爽守阻兴势,司马懿没有坐观成败,反而写信提醒曹爽尽早退兵,当时看来,可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典范。军权被架空的司马懿这段时间也没有闲着。他组织屯田。兴修水利,为魏国的经济民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反观曹爽,虚耗国力,独断专权,任人唯亲,不纳忠言,穷奢极欲,侵吞财产。饮食起居自比皇帝,还将郭太后软禁永宁宫。这样的行为,与篡位何异?都说司马氏“弄权欺幼主”,此时“弄权欺幼主”却是曹爽。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恐怕曹爽下一步就是登基称帝了吧!曹爽此时的胡作非为已经让朝廷大臣,乡野民众都感到不满。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其实是众望所归。

综述,军心和民心,都站在了司马懿这一边,放弃抵抗是曹爽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亭殿阁


首先简单介绍下两个人:

1.曹爽,昭伯,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人)大司马曹真之子,三国曹魏宗室权臣。

2.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今河南焦作温县)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曹爽为何输给司马懿?

一、曹爽无权谋,锋芒毕露太得罪人。

二、曹爽低估了司马懿。

三、曹爽无智。

四、司马懿善于权谋,懂得隐忍之道。

五、司马懿懂得政治之道,置人于死地而无形。

六、司马懿步步为营,曹爽脾气用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