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康熙遗诏真假,雍正继位是阴谋吗?

泛滥的文字


康熙傳位詔書用漢、滿、蒙等文字分別寫一遍,漢字的于是繁體於字,所以說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于四阿哥,根本就立不住腳,更何況十四叫胤禵,老四叫胤禎,漢字都不好改,更別說還有滿文及蒙文。

對於民間瘋傳的胤禎夥同隆科多偷改康熙遺詔,那是老八一黨幾其他黨羽的污衊,一旦成功老四就是煬帝、紂王的下場,不抹黑當今聖上如何造反得天下?

胤禎為什麼對老八胤禩、老九胤禟下死手而放過老十?老十胤䄉就是一個胸無點墨的草包,老九胤禟則不同,多數針對胤禎的主意都來自於他,老八胤禩則是頭目,所以他倆必須死。隆科多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和老八一黨攪和在一起,胤禎能容得下他?

如果在胤禎登基後,老八一黨老老實實的,不在搞瘋搞雨,未必沒有一個好下場,都是野心害了他們。


独自孤身上路


雍正的皇位一直被世人怀疑,认为他是阴谋篡位者,他擅自修改康熙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雍正的修改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奇妙,但这也只是一个民间传言。老百姓总是喜欢给名人的事迹增添一些神秘色彩,不止是雍正,就连如来佛祖也有类似的故事。

如来借灵山

当初如来准备修炼的时候,由于没有合适的地方修行,便向万法教主提出借灵鹫山一年用于修炼。万法教主觉得如来很有诚意,便借给了他,但必须要如来立下字据,免得日后产生纠纷。于是如来便用笔墨在纸上写下“借灵鹫山一年”。

一年以后,万法教主找如来要求归还灵鹫山,但当拿出字据一年,原来的“借灵鹫山一年”变成了“借灵鹫山十年”!万法教主郁闷了,记得当初是写的一年啊,怎么就变成十年了呢?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等。

十年后,万法教主又准备去找如来。这次他先在家里拿出当年的字据来看,免得像上次一样白跑一趟。当他打开字据的时候,整个人都傻了,字据上的十年如今变成了“千年”,不知什么时候上面多了一撇!

这次万法教主亏大了,本来只是出于好心把山借给如来,没想到这一借就要不回来了。

历史上关于雍正修改遗诏其实也和“如来借灵山”的故事一样,只是流传于民间,老百姓把自己的想法编成故事流传了下来。

在清朝,立储君是一件非常机密的事,而且立储君的诏书是由几种文字编写而成,除了汉字还有满文。就以汉字来说,古代是没有简体字的,“于”字的繁体字应该是“於”。因此雍正根本不可能把十字改成於字!


水煮汗青


一、康熙遗诏真假?

据正史记载,康熙1722年病故,隆科多拿出遗诏,说大行皇帝的遗言是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原因是他为人行事作风很像我。于是胤禛就在隆科多等重臣的支持下登基称帝,改年号为雍正。但民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说康熙遗诏是要传位给十四子,雍把“十”改成了“于”,属于篡位。民间的这种说法与当时的宫廷警卫、公文制度及诏书制度都不相符,发诏书是内阁职责,与隆科多无关,若真有传位十四子遗诏,应该写是“传为皇十四子”若把“十”改成了“于”,就读不通了,所以这类说法也不准确。雍正到底是合法继承还是篡位,没有足够资料来说明,一直是一个疑问。不过我相信,继承皇位这么大的事情,应该是按遗诏继承的。

二、雍正继位是阴谋吗?

1、雍正个人能力

雍正,生于康熙十七年,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与十四子允禵是亲兄弟。21岁时,封为贝勒,32岁晋升为雍亲王。雍正年轻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经书和史书,写得一手好字,还热爱佛学。除了汉文,对当时的满文也是比较精通。自然科学知识略通一二,武术科目也学习过。最主要是理论结合了实践,雍正随从康熙办理一些政事。康熙二次亲征葛尔丹,雍正从军,掌管正红旗大营。西巡五台山,南巡江浙,雍正一直随从。各地考察及处理政事,使雍正能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了从政的能力。

2、雍正的主要对手

康熙晚年废除太子后,就没有再设立太子,于是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开始了。皇八子以贤王自举,公开活动,拉拢了一部分支持者,其中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的支持,四子的主张是“仁义”。雍正也积极参加争夺,他采用外松内紧的策略,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加紧活动。他的小集团里有步军统领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他的主张是整顿积习,刷新朝政。可以看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都是为了自己家的江山社稷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不存在什么阴谋。

三、雍正的历史评价

雍正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解决了一些社会积弊,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使清代沿着康熙时期发展的轨道向前推进,为日后的乾隆时代的发展开辟道路,从而出现康雍乾三朝盛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繁荣时代。从清王朝看,雍正的一系列定制,稳固了清朝的统治。


视觉黄河


如果说清朝被黑的最惨的皇帝,那就是雍正无疑了。并且在后来,民间还有列举的雍正的“十大罪状”,里面就有谋父,弑兄这两条。很多人都在怀疑,当年康熙帝的遗诏并不是要传位给雍正,但雍正自己篡改遗诏,夺得了皇位,但事实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这个怀疑是从何而来呢?可能就是因为当时九子夺嫡的状况太过惨烈,而四阿哥胤禛的表现,在当时并不是那么突出。并且在雍正继位后,面对曾经夺嫡的兄弟们毫不留情,有很多人曾诟病他的心狠手辣,这可能也是传出这种说法的一个根据。还有当时的十四阿哥手握兵权,又深得康熙的喜爱,人们当时都以为皇位会传位十四阿哥。

而诏书中存在疑点的地方只有1个字,那就是究竟是传位于四皇子,还是传位十四皇子,“于”和“十”只有一个小勾那样微妙的差别。但当时就是为了害怕有人篡改,所以有两份诏书,一份是用汉文写的,另一份是用满文写的,满文书写比较复杂,那两个字就不止是细微的差别了。而事实证明,康熙帝的意思,就是要传位给四阿哥胤禛。

而篡改诏书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一些野史中的传闻,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关注,吸引人们的视线。还有当时有哪些看不惯雍正的人,就会用这种方式来诋毁他。但根据事实证明,雍正其实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也为康乾盛世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他被仇视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当年发动的文字狱,导致文化专制,但其实他这一举动也实属无奈,当时雍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办法,虽然是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但却切实伤害了那些文人集团的利益,所以拿起笔杆子作为武器,对雍正发起了进攻,雍正才不得不搞出了文化专制这一出。


分享更快乐


雍正的继位,可以说是清朝最神秘的未解之谜之一。

不管是民间还是史学家们,对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都有很多争论。

不过就康熙遗诏真假的问题而言,有书君认为,雍正假传遗诏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首先,非常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雍正将遗诏中所谓的“传位十四子”稍加修改,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乍一看这种说法,好像非常合理,而且显得特别巧妙机智,但稍微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于”是现代汉字简化之后的写法,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即便再退一步来讲,存在这种简写的模式,但在清朝,帝王诏书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各式一份。即便雍正能把汉文的版本搞定,剩下的两份也马上就会出现漏洞。

康熙尽管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帝王,但在立储问题上,却屡次出现错误,这也直接导致了诸多子嗣互相之间为了太子之位互相争夺,也就是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

在九子夺嫡前期,雍正皇帝,也就是老四,其实并不占很大优势,但他却非常难得地没有选择站队。

在当时,夺嫡主要有两派,一派是支持皇太子,另一派是支持老八,也就是大家在《宫》《步步惊心》里看到的八爷。

双方之间为了削弱对方的势力,可谓不择手段,甚至直接在康熙皇帝面前也毫不顾忌,这对康熙的感情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因为康熙心中,还是更偏向于嫡长子继承,所以对于老八,甚至是老十四,康熙在位时就已经明确表示过不会让他们继承皇位。

可惜太子实在不争气,所以也才有太子的两立两废。

等到康熙的耐心彻底被耗尽,两派势力衰微,有能力有想法,并且不轻易表露自己志向的皇四子,渐渐得到了关注。

就算抛开遗诏不谈,在康熙晚年让老四雍正去主持天坛祭天仪式,这其实就是非常强烈的一个信号,因为在古时,这是帝王才享有的资格。

因此,不管是看当时争夺储位的局面,还是从反面驳斥修改遗诏,都可以反映出,雍正继位是有比较强的合法性的。

而且,雍正继位后勤政爱民,不管是不是阴谋,对百姓大众都是一种福音。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别闹,遗诏肯定的真的。传位十四皇子的说法,那是底层老百姓无知的想象——遗诏是拿满文写的,“十”和“于”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所以遗诏里的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这句话,和满文翻译一下就知道,根本没法篡改。就好像今天中国外国开国际会议,会议记录会用各国文字写成,但最终会确认一个文字的版本,在其他解释有争议的时候,以这个蓝本为准。

对遗诏来说,蓝本就是满文。

雍正继位真正存疑的地方,是继位程序上的瑕疵。

首先是雍正自己说了一段很诡异的话:

“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作为皇子继承的问题,年老的康熙肯定是有预期的,所以怎么可能是”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与此联系起来的BUG就是:康熙的正式遗诏十一月十六日才拿出来。

这就比较尴尬了。

正常情况,不应该是康熙前脚死,后脚就出遗诏吗?等三天是几个意思?

其次是,雍正七年,出了一本书《大义觉迷录》。

在这本书里,雍正说康熙死的时候,大家都在场……

但这时候,雍正的兄弟姐妹们,已经被雍正弄死的差不多了。

所以大义觉迷录,并不能解释雍正的合法性问题。

然而,由于皇子继承问题涉及到的事项众多,要说雍正一手遮天,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只能说,当初的程序瑕疵导致了雍正继位的一些疑团,却并不能证明雍正继位是阴谋。至于民间的传闻,更多的都是说书艺人糊口的工具,就更不能当真了。


酒骑风


首先可以肯定,现有的几份康熙遗照都不是康熙写的。

那么是不是说明雍正就是篡位呢?

也不能这么说。

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大行皇帝遗诏呢?

一般皇帝临终之前,会留下遗诏。这个遗诏一般都很短,可能就一张纸条,只是简单地写下身后事的安排,比如谁当下一任皇帝。比如下图是道光遗诏。

当然这个遗诏是没法公布于天下的,因为太短了,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式的文件。

皇帝去世后,新的皇帝会组织一个写作班子,根据老皇帝留下的话,起草一份正式的遗诏。

这份遗诏一般会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文辞雅驯。在这份遗诏里,会以老皇帝的口吻总结一下自己的执政历程,然后再把新皇帝夸一番。当然,这些都是新皇帝想说的话。

这份遗诏肯定不能事先准备好,也不可能在老皇帝去世后短时间内写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康熙去世三天后雍正才公布遗诏。

当然,这样的遗诏其实是没有证明力的,因为是先确定谁是皇帝,再写的遗诏。

有证明力的是康熙亲手写的简版遗诏,但可惜的是,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份遗诏。

因此,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雍正一定没有篡位。但是根据各种史料可以推测雍正没有篡位,这个基本可以视为史学界的定论了。

首先,传说的康熙传位给十四子胤禵的说法是靠不住的。你见过哪个皇帝在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还让继承人在边疆带兵的?等继承人赶回来继承皇位的时候,黄花菜早凉了。这个时候康熙哪怕自己御驾亲征都不会让继承人外出带兵的。

其次,当时外国传教士以及朝鲜使节都记载康熙传位给雍正,他们都没有理由替雍正避讳。这说明在雍正继位之初,并没有出现篡位的传言。朝鲜使节的记载中还有个细节,就是康熙青睐孙子弘历,希望雍正能把他培养成接班人。

最后,根据康熙生前的所作所为,基本可以认定他是信任雍正的。这个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其实到了康熙晚年,能与胤禛竞争的也只有三阿哥胤祉而已。但是胤祉争储之存表现得比较明显,不像胤禛那样表现得与世无争。


梦露居士


我是茶馆,我来回答。

康熙帝虽然是‘万岁爷’,但人终有一死,这是无法逃避的宿命。所以到了康熙晚年,众位阿哥为了储位展开了血腥的争夺战。

结果男一号太子爷胤礽(yin reng),男二号八阿哥胤禩(yin si)意外落选,反而配角四阿哥胤禛 (yin zhen)却脱颖而出,荣登大宝。这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怀疑雍正搞暗箱操作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比如某位小鲜肉,力压众多老戏骨,成为最佳演员,那人们肯定怀疑背后有资本在搞鬼。所以自雍正当上皇帝后,有关他阴谋继位的传言一直没断,清朝人们也是很爱八卦的。

雍正一看传言四起,为了证明自己是继位合法的,专门写了一本书《大义觉迷录》。这本书中雍正对自己十项罪一一进行了辩解,十项罪就是逼母、谋父、弑兄、屠弟、淫色、好谀、贪财、好杀、任佞、酗酒。

这些罪看着触目惊心,虽然雍正一一辩解了,非但没有止住那些传言,反而弄巧成拙,让天下人第一次详细的知道原来还有十项罪这一说。于是人们觉得雍正玩了把此地无银三百两,更加怀疑其继位合法性了。

关于雍正继位是阴谋还是合法,有三种说法:修改遗诏篡位、合法继位、直接夺位。

一、修改遗诏篡位

顾名思义,篡位就是从合法皇位继承者手中夺取皇位,而雍正就是修改了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将其改成了‘于’字,这样一来遗诏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清朝时,一直使用的是繁体字,如果想将‘十(拾)’改成‘于(於)’,而且不漏痕迹,这事在清朝比较难办,毕竟没有PS技术。

第二、清朝官方行文时,习惯于将‘十四皇子’写成‘皇十四子’。如此一来雍正即使有高新技术,将‘十(拾)’改成了‘于(於)’,那么遗诏就从‘传位皇十四子’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简直完全不通顺。有的朋友会问了,人家没写‘皇十四子’,只写了‘十四子’,那茶馆我就奇怪了,遗诏这么正式的文件,为何用口语,而不用书面语,完全不合规矩。

第三、清朝的传位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体,有的说是满、汉、蒙三种文字,无论几种吧,总之不可能是汉字一种。所以即便是汉文的‘十’改成了‘于’,即便康熙遗诏不按常理行为习惯,直接写的‘十四子’,那满文遗诏怎么改,雍正不可能开挂到这种程度。

所以关于雍正修改遗诏篡位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言,康熙根本就没有‘传位十四子’这样的遗诏。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雍正合法继位的依据,

合法继位说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去世当天,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曾召七位皇子和大臣隆科多进宫,当面向他们下达了让雍正继位的口谕,并让隆科多转告。

而且康熙在去世之前,已经为雍正继位铺路了。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十日,康熙让雍正代替自己去天坛祭天。如此重大的活动,让雍正代替,完全证明康熙想传位于雍正。

另外《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也就是专门记录康熙的事的官方文件。这本书中记录着康熙去世当天,曾三次召见雍正,这足以说明康熙对继承人早就安排好了。

康熙去世后三天,雍正公布了《康熙遗诏》,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朕意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所以无论是从口谕,还是《康熙遗诏》上来讲雍正都是合法继位的。

但是有人就认为,那个《康熙遗诏》是雍正编造的。事实上康熙去世前并没有留下遗诏,所以雍正是在没有诏书的情况下,夺得皇位,这也是无诏夺位说法。

茶馆说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雍正继是阴谋还是合法呢,茶馆我认为暂且不讨论《康熙遗诏》的真假,关键还在于康熙死之前,到底有没有让雍正继位的口谕。

康熙宣布口谕时,在场的有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在加上大臣隆科多。

这八人中除了皇十三子和隆科多是雍正一党外,其他的皇子和雍正是竞争关系,所以这个口谕不可能是假的。而且雍正后来承认,让他继承皇位一说,的确是隆科多告诉他的。如果口谕是假的,其他六位皇子,绝对会公布天下的。

至于《康熙遗诏》的真假,已经不太重要了,雍正继位是合理合法的,没有阴谋。雍正继位后屠兄杀弟,并非因为阴谋继位,不过是皇家内斗的正常现象而已,毕竟巩固皇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茶馆谈史


是不是阴谋,胤禛心知肚明,其余知情人大多早死,能活着的在保密方面都久经考验,至于“十”和“于”的问题,不值得浪费一秒钟去考虑,整个遗诏都不是康熙亲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何况其中的区区两个字呢。种种传闻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传乌雅氏待字闺中就和年羹尧好上了,进了皇宫八个月就生下了胤禛,所以年羹尧才要忠心耿耿的保自己亲儿子上位。

表面上胤禛对几个兄弟够狠,其实要我说,他是下手晚了,京师乃至全国风言风语乱传,到底谁传的胤禛心理有数,通过什么途径传的他也知道,换了一般人他那帮兄弟早就死了。

与本文论述无关,无论如何推论结果如何,我觉得这个皇帝当时还是胤禛做比较好,其他的几个人能力上真是差得很远,觊觎皇位的艺术家有之,假仁假义的阴谋党有之,自命不凡的生瓜蛋子有之,聪明都够聪明,但是以从政能力论,不会有人比胤禛强。

当时康熙帝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3:00-5:00

『······若我能欢喜去了······雍亲王四阿哥······人······贵重······我······很······像······大统······把······继位······坐说了······此谕旨······将······交付内阁。』

根据这缺字的满文遗诏(临终遗言笔记,在正式遗诏之前),如果用固定思维去考虑的话,胤禛继位毫无异议,但是中间可填充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了,也充满了各种变数,比如“四阿哥”和“人”之间,如果中间有100字呢。

据上,有推测说康熙帝真正想传位给老十四,但其行军在外无法立刻赶回京师,所以康熙帝感觉老四老成持重,所以让他暂时统理大局,等老十四回来以后,正式按礼制传位老十四胤禵。

为什么这遗诏就不能是直接传位给胤禛呢?因为康熙帝在凌晨1点多钟的时候传召要召见胤禛,以老四的智商,这么敏感的时期单独召见自己,这可能是他要面临天大的机遇,但是对于皇帝的命令,父亲的召唤,他生生拖了至少8个小时才到达皇宫,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所以后人们只能猜,猜想他通过某些渠道已经提前知道了自己暂时统理大局的决定,但胤禛对此并不甘心。

为何要让他暂时统理呢?因为血浓于水,他是胤禵的亲哥哥,所以康熙帝要求胤禛,在胤禵回京之前稳住局势,替亲弟弟出把力达到权柄顺利交接。可是胤禛对这种“乱命”是非常抵触的,在这段时间内,他可能已经展开行动,四处行贿,打通关节,收买关键人物等等。

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畅春园的事情也该安排安排了,快到中午十二点的时候,胤禛突然出现在畅春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真的好像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到了畅春园后,就只剩坚定的实施下去了,胤禛短短时间出入畅春园五次,如入无人之境,这证明,当时的康熙帝已经无力传召或者已经陷入不知时间长短的昏迷之中,否则即便是皇子也断不能如此满园子窜来窜去的。(或者说,内线通知了胤禛,康熙帝处于昏迷状态他才到了畅春园,然后马上安排封锁消息,威吓魏珠、赵昌,借兵隆科多晚间回宫,密令张廷玉独自隆宗门接驾。)

而就在胤禛满园子乱窜的时候,畅春园的局势已经发生改变,这也是推断康熙昏迷的力证,自胤禛不知道忙些什么的时候,畅春园一切皇子和大臣都进不去了,除了胤禛······所有人在什么时候知道康熙帝宾天的呢?康熙帝死后并且胤禛铺垫好一切,并将遗体运回大内以后,所有人才知道康熙帝死了······

当初畅春园“戒严”,总得有点原因吧,如果康熙帝神志还清楚为什么要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呢,没有这个道理,尤其是,无论他钦定的继位者是谁,这个时候都要让外界全部知晓才好,否则必将大乱,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康熙帝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终的“戒严”行为,必然是有人为干预的因素。

胤禛说,他接受遗命的时候,一群儿子全在场,其实呢,这个谎言用了整整七年时间才堪堪圆谎,该死的都死了,没死的不想死也不敢说了,还不是你想咋说就咋说。

这个问题的细节太多优秀作者写过了,所以我就不展开写了。

真正接触到遗诏的是谁呢,肯定是康熙帝的近臣、内侍,具体到人那就是侍卫长拉锡和养心殿总理太监赵昌、总管太监魏珠。

胤禛堂堂雍亲王,大清皇子,继位的雍正帝,他欠小小的侍卫拉锡什么,何以短短两个月让拉锡连升四级呢?他俩平素关系好?没听说过。胤禩自己都还没登基,就把侍卫长拉锡升到理藩院去了,紧接着又被提拔为本旗都统(蒙古正白旗),一时间成了家族的荣耀,拉锡一侍卫的水平能管理旗务已经不多了,再简拔提干,非其力所能及了。

这人好在嘴严,即便这样在大局初定的时候,也就是雍正帝自己都说,都不知道这几年能活过来的时候,开始下手开始肃清,拉锡属于第一批受虐对象,但拉锡稳如牛,本来就是侍卫,还干侍卫挺好,没有半点怨气(憋着呢),更无半字怨怼,通过雍正帝“大力考察”后,审核合格,复授满洲镶白旗都统,后来又任了肥差江宁将军,最后还能回京师做个领侍卫内大臣,和年羹尧同年死掉,这个······有些蹊跷,最后的职务离雍正太近了,很容易算计,但没有实证哈。

写隆科多的文章也太多了,咱们把这人过滤掉不写,大家只要注意一点就好,按满洲规制,遗诏必须是内阁满洲一品大学士草拟,隆科多一个二品武官他的“专权”是胤禛直接越制指定的,所以隆科多受宠些时日不是没道理的。

雍正帝用人就那几个,有年羹尧、田文镜、李卫、鄂尔泰,年羹尧被定点清除了,其实还有个张廷玉,闲扯一句,凡是对胤禛的好的,胤禛都会真心待他一辈子,比如---张廷玉,康熙帝宾天,什么亲王贝勒、王公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亲厚远近那么多人,都被封锁了消息,康熙帝“起驾”回宫,知道的只有两个人,或者说是一拨人和一个人,一拨人都是隆科多手下的嫡系侍卫,一个人则是张廷玉。

满洲皇帝赋予一汉臣配飨太庙,绝无仅有,让人想破头都想不明白。您说张廷玉本事大吧,他还真没什么本事,只是体制文章比较好,记性尚可,能力上可以说是没什么能力,乾隆帝上台最看不惯的就是他,也曾经问他,你觉得你有什么资格配飨太庙呢?张廷玉说没有,好嘞,你自己都说没有是吧,那就取消了吧。

这事膈应张廷玉一辈子,死了以后,乾隆帝来劲了,我们皇族说话是算数的呀,说配飨太庙就给你,哼哼~反正人都死了,你也不知道,我可没忤逆我爹的意思,不过这事张廷玉也有错,三朝老臣该知道伴君如伴虎,不如履薄冰的踏实做事,竟然让乾隆帝写配飨太庙保证书,也就难怪乾隆整他了。

反正您看什么人在雍正帝继位后大力提拔的,谁就有巨大的嫌疑,康熙帝死后回宫,只有张廷玉事先知道消息“迎驾”······而康熙大殓是胤禛一个人的决定,他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只是快到大殓的时候召集了诸位皇子和大臣,算是通知了一声,然后各位就留下吧,甭走了,算是限制人身自由了。

在所有人的一致强烈要求下,为什么胤禛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出示遗诏,他的继位是全国上下谁都想不到的,难免遭到质疑,正式遗诏不讲,满文口头遗诏为什么不公布,当时宣读的话,真假不论,好歹能给自己卸些压力,少让他人嚼舌,多好的事,偏不拿出来,原因只有一个,遗诏还没有新鲜出炉······

等到遗诏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某些人的性命就该收取了,为什么雍正继位后,质疑声不断,因为为了保险起见,康熙帝临终的服侍人员,养心殿总理太监赵昌和总管太监魏珠直接被杀掉,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段也太直接太明显了吧,实际的意思就是,他俩看了不该看的,所以死了,但是他们说过遗诏是假的了么?没有对吧,其奈我何,太简单粗暴了,不质疑才是怪事。


古今通史


公元1722年,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在那一年的一个寒冷冬夜里,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驾鹤西游。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即位,可是,雍正皇帝的即位显得并不太平,其间的波折我们暂且不论,单说康熙皇帝留下的那道遗照,就搞得满城风雨、扑朔迷离。

关于雍正皇帝即位,后世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雍正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是因为他阴谋地篡改了康熙皇帝的遗照。果真是这样的吗?不,有几个方面可以证明,雍正即位本就是康熙的本意,而不是雍正耍的篡改遗照的阴谋。

首先,关于雍正篡改遗照的普遍说法是,雍正把遗诏中“传位十四皇子”,篡改为了“传位于四皇子”,即把“十”字篡改成了“于”字,“十”改“于”看起来的确很容易,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经不起推敲的。要知道,简化字的出现那是新中国建国之后才有的事情,当年的雍正皇帝绝没有那么神的“预感”,他根本不可能把“于”字写成两百多后的、现在的这个样子,那个时候的“于”字当然写的是繁体,即“於”,也就是说,康熙皇帝的遗照应该是这样的写法:传位於四皇子,显然这是无法篡改的。

其次,康熙皇帝曾经两度废黜太子,结果搞得众多皇子对皇位“垂涎三尺”,后来更是引发了“夺嫡之争”,而在众位皇子争斗的过程中,他们一个个地失宠于拥有最高决定权的康熙皇帝,只有当时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至少在明面上,他一直表现得恪守孝道、友爱兄弟,雍正的谦逊和恭敬赢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大信任,换句话说,康熙把“大位”传给四皇子胤禛,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康熙晚年,贪污横行,国库空虚,再加上洪水等天灾,国家可谓是困难重重,而在众多的皇子中,也只有四皇子胤禛一直都是兢兢业业、谨慎务实,而且干起事来雷厉风行,颇见成效,这一点是其他皇子都难以相比的。胤禛的功绩,以及他对康熙皇帝命令的坚决执行,康熙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把皇位传给这样的人,康熙皇帝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最后,胤禛的儿子弘历(乾隆皇帝)自幼意气风发、聪慧过人,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皇帝曾当众夸奖弘历“有英雄之气”,所以,甚至还有人认为,胤禛之所以能够接康熙的班儿,多少也占了他儿子的光;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雍正即位本就是康熙的本意,并不是雍正搞的什么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