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我还是农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词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了词人的伤春惜春之情。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全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开让人欣喜,花落令人惆怅,只是,花开花落如似春水东流一样,是挡不住的,那些“似曾相识”的燕子,也终将翩翩归来,或许,曾经美好的感觉才是重要的!

除了伤春惜春之意,这句词也蕴含着深深的哲理,就像整首词要表达的那样,逝去的无法阻挡,新的也终将出现。或许你失恋了,但是,失恋有失恋的道理,她或者他,也许本来就不属于你,失去之后,你还会拥有属于你的“真正”爱人!

自古以来,惜春的诗词名句很多,类似的诗词名句,诸如: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晏殊,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官至右谏议大夫、礼部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有“宰相词人”之称。

晏殊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的婉约词风,他因之也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外,晏殊为人熟知的诗词及名句还有: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出自《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作为“三重境界”的第一重;

第二重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第三重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清平乐·红笺小字》)。

该词尾句会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他略)


沧海人间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的意思依我的理解应该是:守在身边的糟糠之妻,无可奈何地老了,虽然还不至于篷头垢面,老态龙钟,但是每天心思都花在孙男孙女和购买养生保健品上,连网都不会上,顶多和一大帮疯婆子跳跳小区万人嫌的广场舞!根本找不到当年的风姿。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于我之时,虽然不是倾城之貌,好歹也是一朵乡花!如今早被这几十年风风雨雨吹打得落花流水了!哪里还有什么当年的激情。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位似曾相识的女性朋友鬼使神差地出现了!她是我初中的同学,当年一位活泼可爱开朗亮丽的形象始终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她就是一只报春的燕子,一次同学聚会后又不可阻挡地飞进了我的干涸了的脑海中。之后的故事至今还没能充分展开。我设计的许多剧情都被老伴无情地扼杀在我的幻想中。一次偶然于百般无聊的时候翻看旧书竟然发现这一句唐人诗句,觉得太符合我的此时此刻的心境了,本想大声吟出声来,可是此时老伴疑惑和不屑的眼神射了过来,我又无语😓了,……


牛姥姥6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词人晏殊写的《浣溪沙》。全词文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首词是说作者喝了点酒,独自一人在园子里徘徊,沿途上,空气里泛着淡淡的花香,此时夕阳西下,眼前呈现出亭台、落花,飞燕,这些景观,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几分感伤,忍不住轻轻叹息,感慨时光流逝,一年过去又一年,就像西下的夕阳、凋零的花朵、再次飞归的春燕。

词中有着逝去的无奈,也有着重归的喜悦,笔触细腻,感情丰富,特别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将作者心头那纠结复杂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细细品来,人生在世,何时何处,不是此种情境,时光的流逝,看不到,摸不着,更加留不住,除了无奈着看着花开花落,四季轮替,只能在新的一天、新的一年里,寻觅往昔的影子,就如同看到飞燕归来,只能是“似曾相识”,却也不知是不是真的“相识”。就如同今天的日子和昨天似乎没什么不同,但又似乎又有那么一些不同。

如果将“无可奈何花落去”喻为“失去”,将“似曾相似燕归来”喻为“重逢”,那么人生百年,每一天都是在“失去”与“重逢”中交织往复,周而复始。昨日里“失去”的,似乎又在今日“相逢”,但今日的自己还是昨日的自己吗?如果是,为何亭台已经发旧,如果不是,夕阳西下的情境不是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吗?

作者的思绪在这一片迷惘中,恍恍惚惚,仿佛明白了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明白,过去、现在、未来,曾经拥有的,已经逝去的,再次重逢的,熟悉而又有些陌生,就像小园的是花香,淡淡的若有若无。


文创金华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北宋词人晏殊的著名词句,句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小楼结合全词试作分析。

全词如下: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出身富贵,又曾官至宰相,物质生活优裕,精神生活潇洒出尘,这样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珠圆玉润,和婉明丽的词风。

据载,晏殊喜欢宴请宾客,且必以歌乐相佐,宴会将尽时,便遣退歌乐,取出笔札,写诗填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赞其“前辈风流,未之有比也”。这首《浣溪沙》,也是写于宴饮歌乐之后。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饮一杯酒,写一阙新词,在如此雅致的生活,晏殊却有更深层的人生思索。

还是去年那样的天气,还是在去年的旧亭台上,今天重复着同样的宴饮,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转?

夕阳落了,第二天就出升起,但是,逝去的一年时光,已不会回转。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春花凋零,让人无可奈何,时光流转,燕子归来,似曾相识,也许,就是去年来过的燕子。

宴饮过后,宾客散去,只有词人一人在小园香径上徘徊,独自品味着时光流转,流年暗换的兴味。

结全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的便是时光流转,流年暗换。花落去,是春去秋来,而燕归来,便是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一年便又过去了。

晏殊虽生活优渥,日日宴饮,但他并不是完全沉溺在这种生活之中,他在享受生活中变不断反思人生,就如这首词,他在一次平凡的宴饮,感受到了人生与自然界有常与无常的恒久规律,流露出对时光流转、流年暗换的淡淡伤感。

不过,同样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晏殊不同于李煜的大悲大喜,他始终把这一份思索与伤感安排在美丽的意境中,在美丽中思索,在美丽中伤感,始终保持一种优雅的人生状态。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著名词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篇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晏殊,生于公元991年,字同叔,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词人,散文家,政治家。7岁能作文,14岁以“神童”之名参加科举,官至宰相,晏殊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晏殊的词具有清新闲雅,情思细腻的特点,位高权重又有文学修养,是北宋仁宗时期官场领袖,文坛盟主。《浣溪沙》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从歌咏弹唱的酒宴退场,独自一人来到花园散步,抬头仰望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在晚霞夕照,落英缤纷的景色里,发出年华不在,人生苦短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亦悲,燕归亦喜,感伤春天的短暂,在人生的苦楚忧愁里找寻一抹绚丽的无奈。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种落花的场景,无法挽留的时光和黯淡凋零的感伤;“似曾相识燕归来”, 以及那只去年春天我们就相识,今年还能回归的燕子。两厢对比,一面是花落的感伤,一面是回归的喜悦,既伤感又温暖,说出了生命中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也常常有“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的场景,许多生命与我们缘分已尽,又有许多新的生命和我们重新开始。词人把“花落去”和“燕归来”同“无可奈何”“似曾相识”连在一起,完全是生命的升华,和对生命的新的领悟。

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都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朋友的告别,青春的消逝,那一次情感的受伤,不都掉进“无可奈何”的沮丧和绝望中。对藏在生命里的期望,过往的欢声笑语,无数熟悉的感觉,不都有“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

晏殊这种精彩的人生状态,好像就出自我们自己的生命情感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宋词最美的词句,更是晏殊一生最中意的句子,他还把这两句放在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的颔联: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在这首七律里,这两句也丝毫不显唐突,意境依旧雍容缠绵,但我觉得这样音调婉转的句子更适合词,在歌舞筵席上,拔动琴弦,悠悠吟唱,比起低低诵读,难道不更风雅,更有韵致吗?

据说这两句诗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据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晏殊到杭州上任路过维扬,在当地的大明寺墙壁上读到王琪的诗,极爱其才,设宴相邀一起散步于池上。

正值暮春时节,落花扬扬而下,晏殊提起自己心中所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至今没有得到下句,王琪应声便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番文学上的相惜,我们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假,从晏殊对这两句的喜爱,我们也能读出晏殊的真性情,在一个落满花的园子里,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而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题主所讲的这两句。它的字面意思是:对于百花的飘落与凋零,(我)无可奈何,只能长叹一声。那在屋檐下飞来飞去衔泥的春燕,看着也似曾相识。然而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春天的逝去,时令的变迁,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纵有千般不舍,纵有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好在令人欣慰的是,美好的事物逝去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同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只不过是“似曾相识“罢了。

所以这两句话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从惋惜到欣慰再到惆怅这样一种过程。

这首小令为什么这么出名,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

纵观整阙词,没有一个典故,没有难字深僻字,就像与人唠家常讲故事一般无二。作者所选的意象也没有什么出奇,无外乎就是夕阳、落花和归燕。然而正是这些平白无奇的语言和常见的景致,读起来让人朗朗上口,理解起来也毫不费力。“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其实好诗好词跟用典与否并无实质联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人能于诗词中不以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其中的”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就是不用典故,不用修饰性的句子。不用典故,就是推崇作品的”真“。比如以白居易《长恨歌》的壮彩,可谓字字珠讥,文采斐然。全诗几乎没用典故!

二、对仗工整,对句流利而含蓄,虚实结合。

“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对“燕”,“落去”对“归来”无一不表现出作者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

晏殊的词承五代冯延巳”花间词“的词风,闲雅而有情思,音韵谐和。他与其子晏几道被后人称为”大晏“”小晏“。

三、意蕴深远,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

纵观整阙词,说的无非是伤春惜春之事。与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和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同为伤春惜春之作。然,王观的侧重点是一个”惜“字,欧阳修的侧重点是一个”伤“字。而晏殊的则涵盖了两者,”伤“与”惜“的成分都有。而后来的苏轼则更上一层楼,才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这样豁达的境界。

在这首小令中,春花与归燕无疑是眼前美好的景致。但时至暮春,百花凋残,”绿肥红瘦“是最不愿意让人看到的,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不舍,虽然惋惜却也不能为力。好在美好事物流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虽然这种重现只是让人在恍惚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罢了,但生活至少不会像"黛玉葬花"那样徒留伤感。

人生到底应该怎样过呢?是沉湎于过去,还是放眼于未来,或是过好当下?作者不得而知,所以才会在下一句中写道”小园香径独徘徊“。在落英缤纷的园中小径上,独自徘徊,暗自沉思。

总结:这两句话是对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无限惆怅,而对“似曾相识”的春燕归来略感欣慰!进而扩大到人生中有些美好的事物无论如何不舍,如何挽留都无济于事,但我们聊以慰藉的是,有些似曾相识的美好终将会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失去的悲伤中,而应踏踏实实过好当下。引申一下,我们现代人应做的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浅浅阅读


题主,你好!我认为要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真正意思,要从句子来源出处及诗人表达意思、情感去理解。

1.诗句来源出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出自于北宋宰相晏殊所写《浣溪沙》。

晏殊,曾被称为“太平宰相”或“宰相词人”。他写的词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句的出现,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晏殊到扬州巡查,因为一看好诗,认识了诗句的作者王淇。

晏殊爱好诗词作赋,遇到了共同爱好的人,当然不可能放弃高手切嗟的机会。

于是,晏殊就把自己思索很久的上联“无可奈何花落去”抛出来,问王淇能不能对出下联。

王淇想了一下,就对出下联为“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听了大喜,觉得王淇很才华,对他仕途上多有提携。

后来,晏殊在写作诗句时,把王淇所对的句子也运用上。

2.表达的意思

刚才说该诗句出自《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全诗的意思是:喝着一杯酒,听着一曲新词,天气与去年相似,也是旧日的亭台。我着着西落的夕阳,感概它何时能回?

花儿的凋落总让人无可奈,似曾相识的燕子从飞回来了。我在小园香径中独自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句中用花儿凋谢、燕子回归都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不受任何的阻挡,也为下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铺垫。因为万物都变化了,都有归途,唯有自己孤独一人。

3.表达的情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惋惜着花的谢幕,欣慰着燕子的归来。

面对时间的流逝,诗人看到或感受到,人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总归因会流逝或消失,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

虽然有事物会消失,但也有新的事物会出现,新的事物出现总会很快代替旧的事物,也许无奈是短暂的,生活也很快充实起来。只不过这种新的事情毕竟不等于旧的美好事物。

在句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经纬国学


春花凋零,让人无可奈何,时光流转,燕子归来,似曾相识,也许,就是去年来过的燕子。结合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的是时光流转,流年暗换。花落去,是春去秋来,而燕归来,便是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既要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不美好,还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长路无言


杨慎的《词品》中曾写道:“无可奈何”二语工整,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都是描写暮春时节的景色,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使读者眼前能够清晰的浮现出春残花落,南燕北飞的画面。

所谓“无可奈何”,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这些都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不免使人有盛年难在的悲凉之感,就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道:“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所谓“似曾相识”,这句既写燕子,也对应上阕的“夕阳西下”,有时候美好的事物还会再次出现,但是出现的时候可能已经不是当初的心情了,有些东西即使会反复的出现,但是也不如第一次的感觉,纳兰曾道:“人生若只如初见”,这里作者已经上升到了人生的哲理,美好事物的重现毕竟不等于原封不动地重现,其中也掺杂着一种心情,似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伤感。

晏殊的这两句词,使他的这首《浣溪沙》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简单的十四个字写出了两种伤感,两倍的哀愁更加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霜露既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名作《浣溪沙》。此名句千古相传,脍炙人口。但你可知,此名句的下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切不是晏殊所作的。用当下流行语形容是盗用同时代诗人王淇的,往深里说是剽窃王淇的。

事件始末:宋仁宗时代晏殊作了宰相,有一次出巡至扬州,发现了一首好诗,竟然出自当地府衙主簿王淇之手,晏殊当时甚是惊讶。于是就差人相请王淇前来促膝长谈。且当场言明自己诗句有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煞费苦心思虑良久就是没得精妙下句,真是百愁莫展啊。王淇略加思索就欣然应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此下句对工精巧而自然,晏殊大喜,拍手连声称好。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读晏殊名作《浣溪沙》了。

晏殊,字同叔,祖籍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少有才名,当世誉为“神童”,皇帝亲自召见,赐进士及第。晏殊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指宰相),他不仅自己身居高位,同时也注重提携后辈。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弟子。可谓文才与德行并姝,晏殊在当世文坛威望甚高,有词集《漱玉词》。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人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译文:那花儿独自飘零我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赏析:花儿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花落去”亦是一道美丽风景,可在前面添加“无可奈何”之语,那就不再是美丽风景了,更不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了。喟叹:世间万物中这样美好的事物,也是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而凋残,自然之力难以抗拒啊。“燕归来”本来诗人因“花落去”心中失落寂寥,看到燕子又飞回来了,心中有了些许温暖,预示着春回大地,春暖又花开。但前面冠之“似曾相识”则又有流光易逝岁月沧桑之感。是啊,“燕归来”说明时间又过去一年,燕子能年年如此飞回来,可人呢?能吗?“似曾相识”四字精妙,虚实相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真可谓“年年岁岁燕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