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糜子是一種什麼樣的農作物?

老姚談植物


關注我【淺談植物】,更多關於植物方面的問題,歡迎一起交流學習。


糜子是很古老的栽培谷作物之一,正式中文名為稷,也叫黍,兩個名字均來源於著名中醫典籍《本草綱目》。最早在小麥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糜子為北方地區主要栽培的谷作物。



一、糜子的系統信息

糜子屬於禾本科黍蜀植物。黍屬對打五百種,中國有十八種已經二變種,包含引種和歸化。主要產於溫帶各省區。糜子主要栽培於我國西北、東北、西南、華南地區其中一些省份。



二,糜子的形態特徵

一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幹很粗壯;二是葉片細條壯披針形,葉面具長柔毛;三是花序緊密呈圓錐狀;四是卵狀小穗呈橢圓形。



淺談植物


糜子,在我們東北叫做“大黃米”,與穀子有著類似,但是實際上與穀子有很大的區別。我沒記錯的話,吉林老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有少量的種植,但是在2000年之後就看不到種植大黃米的地塊了。



大黃米,長相與穀子有一些類似。產量比較低,沒記錯的話大概產量只有300斤/畝左右,但是抗旱能力較強。而且,大黃米的採收也相對比較費勁,因為那時候都是靠人工收割、人工脫粒。並且,大黃米的籽粒也是很小的。


我們東北地區種植的大黃米主要以糯性的為主,燜飯之後相當的有粘性,特別是在裡面添加一些紅棗,那口感是非常出色的。我記著小時候最喜歡吃這種大黃米燜的飯了,但是不能吃太多,太黏、消化有些費勁。而且,在我們東北有一種說法就是處對象或者已經定親的男女不能吃大黃米燜的飯,有“黃”的寓意。但是到底吃了大黃米米飯能否讓熱戀的情侶分手這個真沒人試驗過。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我們這裡是河北省的東北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這裡生產隊每年都種糜子,糜子也叫黍子。我們這裡有一句諺語叫:三九買,豬打泥(泥:四聲丶),糜黍搭拉地。意思是說:如果在三九天比較溫和,明年糜黍就會大豐收,穗大顆粒重,把桔杆都壓彎了,穗都垂到地面上了。

糜子脫粒以後就叫大黃米,它是粘性的糧食,顆粒比小米要大一倍以上。粳黃米乾飯,是我們這裡過去最好吃的一種飯了。粳黃米飯就是粳米(旱稻米)和大黃米放在一起做出來一種米飯,這種米飯又香又粘太好吃了。現在,我們這裡有的大飯店裡還有這種粳黃米乾飯。

過去我們這裡砸碾子用的條帚都是糜子穗做成了,那時候每家都有一把糜子條帚,這是過去家家必須要使用的一件東西,因為過去吃麵,都得靠石頭碾子來碾才行,在石碾子上掃面必須要糜子條帚才行。“推碾子”是我們這一代人過去經常要乾的一種家務活。想趕那個年代,現在還真是有點兒心酸。

總之,說起糜子,就勾起了我青少年時的記憶。我對它太熟悉了,它給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留下了太多的回憶,它曾經給我帶來過快樂,也給我帶來過心酸和苦難。





少利17


說到“糜子”很多人都會剛到陌生,它不像大米、小米、高粱、小麥那樣在日常生活中那麼普及,但在我國它的種植歷史要比小麥長很多時間。

糜子又稱為黍或稷,後二者是糜子的品類細分,它們是禾本科、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脫粒之後有常被稱為“黃米”。

黍和稷是按照糜子的粳糯的屬性來區分的,有糯性的一般稱為“黍”,有粳性則稱為之為“稷”。

糜子起源於中國,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經有8000-10000年了,相比於外來品種——小麥,可謂是源遠流長。在漢代以前我國北方的糧食種植中糜子的種植面積僅次於穀子,隨著小麥種植的興起,糜子漸漸退居其後。

目前糜子的適宜種植區域很廣,但種植面積卻很少,主要集中在東北、內蒙、山陝等地區。例如,2016年糜子的種植面積僅為60萬公頃,而穀子的種植面積則在120萬公頃。糜子沒有像小麥、小米那樣大面積種植是什麼原因呢?

要說營養方面,糜子的營養含量並不次於小麥,糜子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小麥及大米,高達105-174克/千克。但是糜子有個缺點就是,不含麵筋蛋白,在製作麵食過程中不耐拉抻,不容易成型,在食用方式多樣性上比不上小麥。

不過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調整,更加提倡健康飲食,糜子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試著回答下,

①穀子→脫皮後叫小米,即社稷的"稷″,粒小色黃,山西,陝西,河北黃河流域均有種植,山西人主要用來熬稀粥(稀飯),少數用於熬稠粥、撈飯(類似蒸大米飯)。黃河流域我們先民最早種作物,由狗尾草篩選而來,幾千年來本土作物,與漢(華夏族)的胃口磨合最久。

②黍子→脫皮後叫大黃米,即軟糜子,粒大色淺黃,主要產山西北部(太原以北),尤雁門關以北的大同,朔州的當地主要作物之一,陝北,內蒙,張家囗一帶亦多見,總之比小米產地更北。山西主要用於釀山西黃酒,更重要的是磨成面後做黃糕,油糕,是雁北人的長久以來的食糧。

③而糜子中的 硬糜子,在山西種植面積少,僅見於山西忻州市西北: 河曲,偏關,保德,這種硬糜子當地人趨之若鶩,將其發酵名為酸湯,老百姓每天必喝,黃河對面的陝北亦是,也用其麵粉做成黃饃饃,舌尖上的中國有報道。

申明兩點: 1 以上均為黃顏色的穀物,另有黑色的等等,我不懂。2 也有人將糜子和穀子,黍子完全並列。

本人非農,見識有限,樂見討論!


三晉大地人文地理歷史


你好!小時候特別喜歡吃糜子面饃饃的清影說農非常高興為你解答關於糜子的前世今生。

糜子,簡單粗暴地說:它就是五穀雜糧中的一種粗糧農作物;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 ,清影說農小時候每年都看到父輩們耕種糜子,收割糜子,打碾糜子的全過程,彷彿就在眼前;可是,今天再也看不到播種糜子的場景了!

▲關於糜子,它的學名為:黍,或稷。屬一年生草本穀類作物。它主要由根到莖、又到葉子、花絮,果實等幾部分組成;生長的高度大約1米左右;糜子的籽實呈淡黃色,如果經過碾磨去皮之後俗稱為:黃小米;再經過磨坊粉碎機加工成麵粉,在我的家鄉稱為:米黃面。

▲同時,它和穀子類似,但是,果實顆粒比穀子大些,成熟時顏色亮度比穀子有光澤。



【一】種植

記得小時候,老人們經常說:幹撒的糜谷,拖泥的麥子。所以,即使乾旱少雨,不會影響播種的時機。

①播種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或者6月初為最佳階段。但是,還需要根據不同地域掌握好恰當的播種時間。

②至於糜子種植的密度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酌情處理,每畝播種可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需根據實際播種情況定奪,紙上談兵,往往與現實情況有差距。

③播種的深度一般為4釐米左右。但是,還是需要根據所處的土壤環境,採取深淺適宜的辦法,播種時,可採取適當的鎮壓土壤層面,做到土壤層面土質細碎如沙,有利於發芽出苗,才能夠保障糜子健康地生長。

【二】糜子種植的幾個關鍵點

①提前做好深耕整地,西北黃土高原,氣候乾燥,所以,一般選擇肥沃的地塊種植糜子,最好是比較平整的土壤環境。

②杜絕重茬或者迎茬,需要播種的前茬主要以黃豆、小扁豆、馬鈴薯、胡麻等作物為首選。切記!前茬農作物收割以後,一定要及時進行深耕翻地,同時要犁耙來回鎮壓土壤層面。其次,播種之前,需要將土壤層面,旋耕耙耱,做到上虛下實,表層土壤平整為宜。

③選品。根據各地生態條件和生產情況科學選種。而我們西北地區主要以黃糜子和榆糜2號為主。

④施肥,主要以農家基肥為主,採取春季整地一次性施入,平均每畝以農家底肥350公斤以上的浮動,同時,需要加入一些化學肥料,比如純氮,純鉀肥等。其次,當糜子出苗長到9個葉子到抽穗期,可趁著雨水追加地面肥,採取每畝追加尿素6公斤以內。



⑤自家籽種保存。小時候,爺爺總是挑選看著長勢旺盛,顆粒飽滿的糜子,特意選出來,專門進行脫粒,去除秕粒和雜質,經過晾曬完全乾燥,存放高出保存。到了來年播種的季節,拿出來直接使用播種。不像今天人們種植一些農作物,種子一定要經過和農藥的攪拌,才能下種。

⑥田間管理。及時清理雜草,及時預防病蟲害,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得田裡的作物健康生長,取得良好的收成。

⑦及時收穫。糜子成熟時,穗頭向下彎曲著,如果一旦生長過於成熟,導致顆粒容易脫落。所以,當糜子穗基部位籽粒進入蠟熟期,顆粒80%的脫水變硬時,需要及時收穫。記得小時候,糜子成熟期,媽媽總會在早晨收割,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糜子收割時落粒。



【三】在我的家鄉逐漸消失的農作物之一

糜子,在西北地區的甘肅省山區農村,現在種植的特別稀少,幾乎到了消失的地步。只是偶爾,有的農戶自己家想吃糜子面做的雜糧面饃饃 ,隨便耕種一點 ,收割打碾了自家吃。所以,糜子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逐漸退出農耕的視野之外。

【四】糜子做成的特色美食

①糜子經過去皮之後,加工成麵粉,在我的家鄉,可以做成當地人們喜歡吃的:米黃甜饃。經過特殊的發酵,做出來的米黃面饃饃,吃起來鬆軟可口, 老少皆宜。

②每年的正月十五,在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個風俗習慣,可用米黃面做成一種叫:燈盞糕的供品,特意供奉灶王爺。


【五】糜子秸稈製作成家用農具

經過人工脫粒的糜子秸稈,生活在農村的人們,非常好的利用糜子秸稈穗頭,經過人工扎製成為農家掃地的掃帚。而且是掃帚當中屬於上等材質的掃帚,也是農家喜歡用的掃帚之一。

總結:說了這麼多糜子的來龍去脈,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媽媽做的糜子面饃饃。夏天麥子黃了,在收割麥子的田間地頭,用開水沖泡一碗糜子面饃,待冷卻後吃吃喝喝,那個香味再也吃不出來了!何況,家鄉再也看不到糜子在田野裡,被風吹過,搖曳身姿的美景了!

回答完畢。若喜歡我所答,歡迎@清影說農,期待留言區交流學習!望我所答能助所需的朋友們,乃我之快樂也!

清影說農文字原創/圖片有的採集網絡/有的自己專門拍攝/於2019年11月4日晚


清影說農


糜子是一種什麼樣的農作物?

糜子是一種大眾的叫法,它的正式中名叫稷(ji ),這個名稱來源於《本草綱目》,在《中國植物誌》中確定為正式中名。它的別名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為黍(shu);在《畢氏:中國植物學》中記載為糜(mei)。在我國西北、華北、西南、東北、華南、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新疆偶爾有野生狀態的。由於長期栽培,品種很多。


糜子的外形特點: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高四十到一百公分,單生或少數叢生,有時有分叉,節上有毛。葉鞘鬆弛葉舌膜質;葉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圓錐花序開展,成熟時下垂,長二十公分左右;果實小球形,成熟後因品種不同有黃、乳白、褐色、紅色、黑色等多種顏色。通常七到十月開花結果。

糜子是人類最早栽培的穀物之一,穀粒富含澱粉,可供食用和釀酒。


脫殼後叫小米,非常好吃。
它的稈葉可作牲畜飼料。果穗軸在脫粒後是製作笤帚的好材料。


老姚談植物


《大黃米的媽媽》

😂😂😂

我家住遼西朝陽農村,每年的山地上都種上一些糜子。

(下圖就是我家的糜子)

這種作物耐旱,耐貧瘠,生長期短。

六十天左右就會成熟收穫,所以深受農民的喜愛。

不過它的產量可不敢恭維,一畝地就那麼三百多斤。

它最獨特的是黏性的穀物,是東北特色食品"黏豆包"和"粽子"原材料。

脫去外皮的米子就叫大黃米(黏穀子去皮叫小黃米)。

臘月裡東北農村人家都要蒸上幾鍋黏豆包,端午節都要包粽子,

(粽子)

是少不了大黃米的。

(豆包)

現在我家農貿市場,一市斤大黃米要4元錢。豇豆也要四元一斤(做豆包的餡的)

這是一種小眾,但有特色的莊稼。

回答完畢。


大美農村綠水


糜子在我們吉林省是一直都在種植的糧食作物,特別是在我們吉林省還沒有種植水稻的時候,糜子種植的面積是很大的,糜子磨出來的米叫大黃米,是可以代替水稻磨出來大米的,是我們吉林人非常喜歡吃的,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不是吃大黃米芸豆飯,就是吃由大黃米磨出的大黃米麵蒸的東北粘豆包,和用大黃米麵撒的粘糕,在每年的臘月初八,都是喝用大黃米與紅芸豆做的辣八粥的!

糜子磨出來的米,叫大黃米,是粘的,大黃米可以做飯吃,可以做粥喝,可以磨成大黃米麵,吉林省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用黃米麵蒸粘豆包,撒年糕,不管是做飯吃,做粥喝,還是吃粘包,還是撒粘糕,都是與吉林省特產的大紅芸豆配套的,都是離不開吉林省特產的大紅芸豆的!


70年代以後,吉林省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自從吉林省種植水稻開始,糜子的種植數量就減少了很多,水稻也有粘水稻的,粘水稻磨出來的米叫粘大米,也叫糯米的,有了粘大米,代替了一部分大黃米,雖然吉林省減少了糜子的種植面積,但是,在吉林省的農村,還是有很多農民種植糜子的,在吉林所有的超市和農貿市場,都有賣大黃米的,當然凡是有賣大黃米的地方,也都會賣大紅芸豆的!

大黃米加紅芸豆做出來的大黃米飯,又甜又粘又香,我每隔幾天也會做一頓大黃米芸豆飯的,大黃米麵蒸的粘豆包,撒的粘糕也是非常好吃,我在農村的時候,每年上凍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蒸一大缸粘豆包和粘糕的,吃的時候從外面拿回來用蓋簾子在大鍋裡一熥,鍋裡燉著菜,燒上一捆兩捆苞米杆子,菜也做好了,豆包也熥好了,火炕也熱了!

進了城之後,家裡的鍋小了,也沒法自己蒸粘豆包,撒粘糕了,但是在我們這個城市還是有賣粘豆包,賣粘糕的,特別是到了冬天上凍之後,賣粘豆包,賣粘糕的就多了,隨時到市場都可以買到粘豆包,粘糕吃的,大黃米麵還可以烙餅吃,做豆麵卷子吃,用大黃米麵做出的東西都是非常好吃的,我自己也是喜歡吃的!

吉林省種植的主要的糧食作物有玉米,大豆,高粱,穀子,糜子,芸豆,小豆,綠豆,小麥,以及後來才大面積種植的水稻,現在是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了,但是,其他農作物還是在種植著的,只不過種植面積減少了很多,而糜子,雖然種植的面積減少了,但是在吉林省的絕大部分地區,都還是在種植著的,因為吉林省的人是喜歡吃大黃米飯,喜歡吃大黃米麵蒸的粘豆包,撒的粘糕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也許是有所經歷的緣故,一聽到或者是看到糜子這兩個字,頓時能夠勾起滿滿的回憶!在過去社會生活相對艱苦、頓頓大米白麵還是奢望的時候,要是時不時能夠吃上幾頓糜子面餑餑,不僅僅是享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奢侈呢!

這個季節正是糜子收穫的時候。如果時光倒流20年,我和我的相親們可能正在地裡或者是自家的打穀場上收割或者打軋糜子,可惜的是現在我們這邊的農民都圖了省事,把原來種糜子的地塊改播玉米了。糜子的打軋和其它需要打軋的農作物不同,不用晾曬,趁青秧帶水分打軋脫粒會更乾淨。



剛剛收割到打穀場上的糜子,除了整秧打軋外,每家每戶都要專門挑揀疏捋一些長勢良好,穗頭碩大的糜子,用釗鐮或者鐮刀鉗下穗子來單獨摔打。所謂的釗鐮就是專門用來鉗取穀子或者糜子和黍子的一種專用農具,約莫三寸來長、兩寸來寬,無刃的長邊需要箍上布頭,縫好套頭。使用時把右手大拇指伸到套頭裡單指持好,左手拿一把糜子,讓釗鐮對準糜子需要鉗斷的部位,右手的其餘四指攬住糜子用力。之後,糜子的穗頭就和身稈分離了,我們這裡的農民就把這種活計叫作鉗糜子。



鉗下的糜子穗頭,摔打去籽粒後曬乾扎笤帚。過去農村人大多睡炕蓆(用壓扁的蘆葦編織的席子),糜秧笤帚掃炕,很好用。


糜子的莖葉和高度有些類似於穀子,是第二禾穀類作物。與穀子不同的是,糜子的莖葉上廣佈疣基毛,有時有分枝。成熟後的糜子就像穀子和水稻一樣,穗子下垂。

糜子耐旱,耐瘠薄,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悠久,考古研究表明,糜子起源於我國北方地區,在距今8000多年以前的興隆窪文化時代,糜子就已經成為當地人們日常食用的穀物之一了。我國糜子的栽培區域主要有西北和黃土高原春、夏糜子區以及東北和北方春糜子區、華北和青藏高原夏糜子區。夏糜子一般5月底6月初播種,中秋節前後收穫。



脫殼後的糜子就是黃米,黃米用溫水泡發,撈出瀝水,經過一晝夜的粉潤後,用磨面機才能磨出上好的糜子米麵。糜子米麵既可以像泡茶一樣用開水衝速食“茶等”,也可以調成麵糊攤烙子、攤煎餅,還可以用來蒸發糕、做炸糕和紅豆包等多種美食。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糜子面的蛋白質含量在12%,澱粉含量在70%左右,還含有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以及豐富的鈣、鎂、磷和鐵、鋅、銅等礦物質。食用糜子面有潤腸通便、美容養顏、明目安神、養胃補脾、清熱解毒功效。糜子入藥後主治療氣虛乏力、中暑頭暈、口渴等症。帶皮糜子,比較適合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近視、多發性神經炎、甲亢等消耗性疾病患者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