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安徽舒城:从出土文物看舒城古代文明,五千年光辉灿烂!

 作为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舒城县在历史上也有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舒城龙头古塔(摄影 | 李卫生)

 舒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备早期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散布在全县的数十处古文化遗址便是明证。到西周时,群舒国散处此间,这是舒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开始。

漫长岁月所留下的各种文物古迹,是研究舒城历史的可靠资料。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舒城县文物分布图(来源 | 《舒城县文物志》)

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全县调查和发掘出大量的历史文物。现将我县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文物,作些简略介绍。

  一、历代遗址和遗物的调查

我县旧石器时代遗址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到商、周这一时期,已查明有遗址二十多处。较大的有柏林乡的老鸭墩,石岗乡的谢河大墩,五里乡的黑虎城,范店乡的城西墩,五显乡的张墩,姚河乡的叶墩,洪庙乡的弯腰树等。

这些遗址都是当时人类居住的地方,至今仍可见到红烧土和灰坑等痕迹。采集的标本有石刀、石斧、石锛、石箭镞、陶网坠和各种纹饰的陶片。当

时人类抗火能力差,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大多选择在杭埠河、丰乐河沿岸的高台地定居。依山傍水便于渔猎,而又能避开自然灾害。发现的石器都是用比较坚硬的砾石、黑色燧石经过磨制加工的,坚硬而光滑。

通过这些石制工具,说明人类进行农业、渔猎业和制陶等手工业的情况。从陶片看有手工提制的也有轮制的。陶器上还刻划了绳纹、编织纹、云纹和附加堆纹,这些纹饰就是当时原始的文化艺术。这些遗物展现了人类早期社会的生活情景。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黑虎城遗址(来源 | 《杭埠河中游区域系统调查报告》)

 二、九里墩春秋墓的发掘

孔集乡九里墩,1980年9月曾发掘一座春秋时代墓葬。

此墓为长方形土坑墓,墓坑南边放置一排甬钟,南北两边均放置戈、矛、戟、殳等兵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则零乱堆置。

出土器物共183件,其中青铜器就有170余件。两件较大的青铜器建鼓座和甬钟尤为珍贵。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九里墩春秋墓位置示意图(来源 | 《舒城县文物志》)

建鼓座,直径80厘米、残高29厘米,重47公斤。此件上部略有残缺,为一圆形铜圈,无底,外围有四个铺首衔环,两个对称的虎头,两个龙尾式的钩形饰及四条互相缠绕的龙身盘踞在口沿上。虎头面目清晰,方眼大耳,张口作吼状,造型生动逼真。器身及龙体上均饰蟠螭纹。

鼓座的外围上下各铸一圈铭文,计190字。由于字迹铸造浮浅,加之锈蚀严重,大部模糊不清,难以通读,有待进一步研究。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春秋 龙虎纹鼓座(来源 | 《江淮群舒青铜器》)

甬钟四件,除大小差别外,造型完全相同。一件通高100厘米、钟口44.5*35厘米,重59.4公斤。形体呈扁圆形,圆柱形的长甬上有鼻,钲上有三个一组的长枚,共分六组。通体皆饰蟠螭纹,内填勾连雷纹,制作非常精美。

钟,是古击乐器,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钟顶有筒形的甬称为甬钟,大小相次组成悬挂,称为编钟。

据专家鉴定,编钟不仅能演奏单旋律的乐曲,还能演奏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多声部乐曲,也可以用来伴奏。它是古代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整体表现。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春秋 甬钟(来源 | 《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

九里墩出土的大型青铜器的铸造,是利用分铸和浑铸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焊接的技术。不论大小器物都布满纹饰,且极为精致。

这座墓出土的甬钟、簠、敦,兵器和车马器,器形和纹饰都与著名的寿县蔡侯墓同类器物相同。多数学者认为蔡侯墓是蔡昭侯之墓,属春秋晚期。则九里墩墓主人很可能是群舒中某一君主。它反映了春秋末期舒、蔡两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互相影响,是研究这时期舒国历史的可贵资料。

三、凤凰咀出土之春秋牺鼎

1959年10月,在县城东五里之凤凰咀发现一座春秋墓,出土牺鼎、铉鼎、盉、鬲等青铜器十多件和一批陶器,均极珍贵。尤以牺鼎,造型优美,纹饰流畅。外观为一动物形象,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曾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的展品,去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展览。原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称赞:“造型瑰玮,向未之见。信近代之奇珍,国家之宝藏。”并有诗云:“莫道春秋舒国小,牛形盆口邈难追。横铉遗制真谁偶,拍案惊看振世奇。”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春秋 牺鼎(来源 | 《舒城县文物志》)

 四、秦家桥的战国楚墓

  秦家桥乡杨店村发现古墓葬群。1978年春,清理了三座战国墓。三座墓均为土坑木椁墓,棺椁俱存。出土器物共75件。有铜器、陶器、漆器、玉器等。铜器中有两件刻纹铜壶,刻有细致的三角云纹。漆器中有一件金扣漆盒,器身用镀银的铜扣镶边,绘有云气纹、变形凤纹和几何纹。造型美观,敦厚坚实,至今光可鉴人,实为工艺美术精品。

从随葬器物有鼎、豆、壶、罐的组合看,都具有楚文化的特征。春秋末,群舒先后为楚国所灭亡,战国晚期楚都又东徙寿春,地处吴楚之间的舒城,受楚文化影响很大。所以,这些器物应是战国晚期楚国的遗物,它对研究楚文化有重要意义。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战国 玉瑗(来源 | 《舒城县文物志》)

我县出土文物除上述外,尚有战国时期的戈、矛、 剑、戟,西汉时期的铜弩机等兵器。宋代精美的影青瓷器,以及各个时代的铜镜,和工艺水平很高的玉雕等,就不再赘述了。

舒城这些千年古董,见证着“龙舒古国”的崛起与没落

  战国 戈(来源 | 《舒城县文物志》)

这些出土文物,证明舒城也具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这些文物是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刻体现我们的先人不畏艰险世代相承地,为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和改造山河,付出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缔造了不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它将激励我们发扬献身祖国的艰苦创业精神。

  图文编辑:束文杰(网号《出外龙舒人》主编,舒城籍知名媒体人、文史研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