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很多人仍然去银行存款而不购买理财奇怪吗?

经常有朋友问我:现在各种金融理财产品众多,收益也差异很大,有的收益非常高,理财已经成为老百姓最重要的投资方式之一,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宁愿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愿意去购买理财产品呢?

应该说,理财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金融投资方式,其中一句话特别流行和直击人的内心痛点: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有报道说,目前各种金融非金融理财产品规模达到百万亿之巨,可见理财产品受欢迎的程度。截至2017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为28.38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尽管发展快,但是与存款相比仍然规模不大。

但是另一句关于理财的不断提示的话却往往被人们忽略,那就是:理财非存款、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理财产品与任何事情一样,都像硬币有两个方面:正面是高收益,这是所有的都关注和重视的,甚至是人们孜孜以求的;背面是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这是很多人忽略的,甚至是那些已经出现风险的人仍然不愿意承认的。

在网上,你一旦说理财有风险、说高收益的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有风险,都会被有些网络喷子骂得狗血淋头,说你不懂,说你老了,说你思想保守,说自己投资了也拿到钱了,难道这里面的人除了那些职业水军以外,就没有那些互联网金融的那些从业人员吗?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宁愿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愿意去购买理财产品呢?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风险承受能力。

只要有人群,就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有的是投资激进型,只追求高收益而甘愿冒大的风险,当然也就有人是风险回避型,完全不能承受任何风险,所以这些人的存款理念是只求资金的安全基础上,兼顾收益,所以银行存款是他们的唯一和最好的选择。根据中国央行数据,中国银行业存款在2017年第三季度仍然有112.7万亿元,所以,银行存款长期以来仍然是一部分人的首选。

其次,银行在大众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安全形象

很多人最早接触的金融机构就是银行,在银行大一统的时代,只有银行一类金融机构,所以习惯成必然,把钱存在银行就是他们一生的选择,不仅如此,有一些老年人只认几大银行,就是那些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也都要反复询问是不是私人银行?是不是能保障资金的安全?虽然以前银行的理财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银行的存款肯定是比理财更安全的方式。

其三,一些在银行存款的人有一部分是老年人

老年人承受风险的能力弱,他们手中的钱是他们一生的积蓄,是他们的养老和保命的钱,他们没有风险识别能力,更无法判断哪些理财产品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他们不能承受一点点的风险损失,所以,选择银行存款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其四,即使那些投资理财的人也会在银行有一部分存款

虽然以前的理财产品有刚性兑付、有保本,但是也有一些理财产品出现了风险,甚至有一些大的理财平台跑路、破产倒闭,而由于资产管理新规的发布,所有的理财产品不能承诺保本和刚性兑付,所以理财产品的风险将逐步体现出来,所以就是那些长期投资的人也会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存款,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相对稳定的收益。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理财产品不仅仅是银行,其它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量也很大,银行理财产品只占整个理财产品市场份额不到29%。以2015年底数据为例,我国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总规模为81.18万亿。银行、信托、券商和保险是最大的理财机构。其中:银行23.5万亿,占28.95%;信托16.3万亿,占20.08%;券商11.89万亿,占14.65%;保险11.86万亿,占14.61%;基金公司16.65万亿,占20.51%,其中包括基金专户4.03万亿,基金子公司8.57万亿和私募基金4.05万亿;互联网P2P理财规模为9800亿,占1.21%。说现在有百万理财产品是指全部的理财产品,但是很多老年人难以分清楚哪些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还是金融机构?所以还是更青睐于银行存款。

其五,近期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存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目前有一些地方银行的定期五年存款已经超过5%,有报道有的银行的定期五年存款利率达到5。2—5.5%,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大银行的理财利率,所以,也会吸引一部分稳健类的投资者存款。

不管怎样,银行存款也罢,投资理财也罢,都是投资者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考虑和投资的逻辑,我们不能强迫人们去银行存款,正像我们也不能强迫人们去购买理财一样,所以,为什么购买理财亏损了就没有人说,而去银行存款就有人有那么多的疑问呢?偏见和无知有时候同样恐怖,强加于人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同样是一个人自以为是的结论。

曾经一些人由于自己的偏见,特别敌视银行:今天说银行存款不值得,明天说不如理财收益高,更有的说银行明天就倒闭了。也许上面的说法都是事实,但是如果我国的银行都破产倒闭了,那么其它金融机构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其它金融机构的资金也是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的。所以,不要以自己的偏见和傲慢看待所有的人,而应该给大家一个自主、平等的选择机会。

很多人仍然去银行存款而不购买理财奇怪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