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大唐灭得了强大的突厥,却没能灭得了吐蕃?

衢州土郎中


非不欲,力不能及也。

突厥人说到底还是游牧民族,摆脱了柔然人统治之后,虽然迅速壮大,并在草原上建立了强大的草原帝国,但是这样政权,崛起迅速,灭亡也快,缺乏政权的稳定性,尽管可能前期对外攻伐节节胜利,然后可能一次惨败,就可能前功尽弃,迅速灭亡。

曾经强大的突厥汗国

当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的时候,突厥正崛起北方,到北周和北齐对峙时,北方草原上已经统一而强大的突厥帝国。及至到北周灭北齐,杨隋篡北周时,突厥已成北方重要的边患,乃至于隋文帝不得不将女儿嫁入突厥,并采用多种外交政策瓦解突厥,最终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隋末之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北方与东突厥相邻的政权争相交好东突厥,其中就包括李渊,而突厥人也是多方下注,四处坐庄,谋取利益最大化。后来李唐夺取天下之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还驱兵进入关中,直逼长安城下,逼迫李世民订下“渭水之盟”。

不过李唐政权可是渗透着鲜卑战斗民族的基因,多年的混战,也磨练着中原人好战、善战的性格,渭水之盟之后不久,李唐在短时间的休养生息,就在渭水之盟2年之后629年,就派遣李靖率军突袭东突厥,结果一战而败东突厥,并生俘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派遣程知节、苏定方远征西突厥,平定西突厥,在其故地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后期后裔,到武则天前期,原本被攻灭的东突厥阿史那家族再次叛唐,重新建立后突厥帝国,后突厥帝国一直持续近半个多世纪,一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被唐朝与回鹘联合攻灭。至此突厥人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后突厥汗国

唐军之所以能攻灭突厥,是因为突厥人并不具备比唐军强的优势:

突厥骑兵战力强悍,唐军骑兵也不含糊,而且还有陌刀兵更为复杂强大的兵种,而且唐朝前期名将迭出,突厥的军力并不比唐军强悍,而唐朝有着稳定的政局支撑和丰富得多的物资支持,反之突厥则是不断的内乱,而且游牧民族的兵少民寡,占有明显的劣势。所以唐军灭亡突厥并不出奇。


反观是吐蕃人对唐军却有着重大优势。

首先吐蕃人占据着高原,地势上是向下攻击,占据地利,而唐军的反攻则是仰攻,吐蕃占据高原地利四处攻击,他们向北攻击安西都护府、向东攻击陇右、向东南攻击蜀地。

其次吐蕃人虽然经济没有唐朝发达,但是他们却有着稳定的赞普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松赞干布统一高原之后,吐蕃人有着稳定的统治核心统一进行对外攻伐,

第三吐蕃人生在高原、长在高原,早就适应高原气候,对外扩张,利则进至汉地攻城略地,掳掠人口和财富,败则退入高原,唐军追击也只能到达高原的边缘,现代人尚且很难以适应高原反应,遑论古代人了。

所以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唐朝大胜的时候不多,否则以李世民的气势能够将文成公主和亲嫁入吐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也嫁入吐蕃和亲。但是最终安西、陇右还是被吐蕃吞并,甚至还攻破了唐朝首都长安。

全盛时吐蕃吞并了安西、陇右、川西。

不过吐蕃终究是个文化落后民族,在佛教传入吐蕃后,开始全民族皈依佛教,在唐朝的晚期,吐蕃由于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而造成大分裂。并一直持续到蒙古人崛起之时。


大东北的小豆包


唐朝没有消灭吐蕃的原因很简单,打不过。

在建国初年,拥有那些在隋末战争中残存下来的勇将强兵的唐帝国尚有能力将入侵的吐蕃军逐退,因此松赞干布甘愿为唐帝国藩属。可到了七世纪下半叶时,唐朝在吐蕃面前已然落入明显的下风之势,几乎已经完全失去还手之力了。



乾封二年(667),禄东赞率军攻唐边境,“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

咸亨元年(670),吐蕃大举进军西域,“残羁縻十八州(掠安西四镇所辖羁縻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于是安西四镇并废”,是年四月,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5万出击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旷原)与吐蕃钦陵(禄东赞之子)40万军激战,唐军大败,全军覆没。吐蕃乘势攻陷了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迫使唐帝国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西州(新疆吐鲁番),天山以北、以东地区,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势力所控。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派中书令李敬玄等率兵18万再次进攻吐蕃。双方先战于龙支(今青海民和东南),吐蕃退走。唐军继续深入,在青海湖附近与论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激战,唐军大败。

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再次组集大军出击,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领兵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这是唐蕃战争中唐军第一次较大的胜利。但好景不长,696年,唐军就在甘肃临洮的素罗汗山前大败,仅阵亡数字就高达十万。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只好像西汉初年那样祭出和亲法宝,于710年将金城公主进献给了吐蕃国主,并在一年后割让了黄河河西九曲之地。

大唐被吐蕃百般折辱的惨况一直持续到雄主李隆基上台后才得以扭转。

陇右方面,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十万人马进犯临洮,唐玄宗命令薛讷、郭知运、王晙率军十余万迎击,在武街取得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

青海方面,双方围绕石堡城展开长期拉锯战,互有胜负,直到天宝七年(748年),唐将哥舒翰建神威军,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天宝八载(749年),收复石堡城。

西域方面,天宝六年(747年),唐将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个小国重新归附唐朝。天宝九年(750年),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天宝十二载,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

高仙芝破小勃律图

不过唐王朝也为此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军费剧增、藩镇坐大。751年怛逻斯会战惨败于阿拉伯大军之后,西域唐军元气大伤,唐朝便再次堕入颓势。755年安史之乱后,彻底的大溃败终于到来。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连吐蕃的一支偏师也可以攻克长安,拥立金城公主的侄子为唐朝皇帝。还好唐将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


766年,吐蕃军又占甘州、肃州。十一年(776),再占瓜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占沙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吐蕃复攻回纥,北庭、安西无援,相继陷于吐蕃。自此天山北路同河西地区的吐蕃势力连成一片。至贞元十七年(791),攻陷西州。安史之乱后不到半个世纪,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辖地皆为吐蕃所并。此时的吐蕃疆域,北至甘、肃、瓜、沙诸州和北庭、安西地区;东至剑南、西川大片地方,东南与南诏相接,南达天竺,西至大食,为吐蕃的鼎盛期。

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东进,吐蕃主力用于西线,对唐帝国的压力逐渐减小。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县)等州。西川节度使韦皋从成都西山攻入吐蕃,大破吐蕃于雅州,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迫使吐蕃撤兵。

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唐军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军中伏大败,士卒死亡三分之二,唐军生擒吐蕃军统帅也就是在吐蕃地位仅次于赞普的大相论莽热。

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衰落,内部分裂,陇右、青海大部分地区的吐蕃酋长投降唐帝国。咸通七年(866)二月,亲唐的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河西完全肃清。但唐帝国也处在藩镇作乱、农民起义的困境之中,对上述收复的诸州,只是有名义上的统治权而已。

唐蕃数百年战争,到最后没有赢家,都是输家。


海军史研究会员


吐蕃刚刚统一不久,有优秀领袖松赞干布领导,再加上吐蕃处于海拔很高的青藏高原,大唐军队灭不了实乃正常。

一、吐蕃刚统一不久,正处于上升期

在松赞干布之前,藏区大小部落林立,并没有强大统一的政权;松赞干布在位时,逐渐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刚刚统一后的政权,战斗力都比较强悍,何况是游牧民族,这个时候想灭了吐蕃自然不太可能。

二、松赞干布是位卓越的领袖

松赞干布13岁即位,上位后平叛内乱,调和了赞普王室和世袭贵族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社会矛盾大为缓解;迁都拉萨,加强各个地方的管理;改进灌溉技术,农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制定法律,加强了社会管理。

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吐蕃王朝出现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态势。

三、吐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更重要的一条,吐蕃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海拔高、距离远、气候独特,这些因素大唐很难克服。

1、海拔高,唐朝军队属于仰攻

吐蕃占领的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藏高原,海拔普遍在4000米以上。大唐军队要是攻击吐蕃的话,就需要从海拔1000多米的第二阶梯上升到第三阶梯,自古以来,仰攻的难度都很大,何况这么大幅度的仰攻,取胜的可能性太小了。

2、距离远,大唐后勤跟不上

青藏高原有着非常大的纵深,就算大唐军队爬上青藏高原,还要面临着上千里的奔袭(坐过汽车到拉萨的朋友想想那广袤无垠、连绵不断的雪山),以当时的后勤供应,极难!

吐蕃是游牧民族,只要有草的地方就能生存;大唐军队就不行了,首先是地形不熟悉,再一个能不能在高原上找到对方就是个难题。

吐蕃光耗就能把大唐军队好似在高原上。

3、高原气候,大唐士兵适应不了

到过拉萨的朋友可能知道,到了后还要适应一段时间,适应不了的话还要赶快回去。

原因就在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压小,在平原上生活惯了,一时适应不了。大家试想一下,大唐军队好不容易爬到了青藏高原上,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勤供应上了,结果一部分士兵东倒西歪,走几步都困难,还怎么和骁勇善战的游牧骑兵作战?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大唐就算兵强马壮,想要消灭吐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小杨品史


确实,吐蕃是唐朝近两百年中最强劲的对手,唐朝也从未征服过吐蕃,两者之间虽有过联姻,也有过短暂友好相处的时期,但更多的是战争、相互较量,而且,唐帝国也仅在最强盛时,曾经取得过胜利而已。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初在今青藏高原地区兴起的一个民族政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弃宗弄赞)征服了藏北、西康和青海诸羌部落,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吐蕃政权。之后,先后向东面的唐朝、西边的大食、南边的天竺、北边的西域各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随着吐蕃的外扩,它与唐朝直接接壤,双方利益发生了冲突,战争便成了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公元633年,吐蕃发兵击灭唐的蕃属吐谷浑,唐发兵征讨吐蕃,开始了长达二百年的唐蕃战争。

在周边属国中,唐初曾通过扶持南诏遏制了吐蕃南扩,而唐与南诏关系恶化后,南诏投靠吐蕃,从而改变了西南格局。安史之乱后,唐朝抽兵安乱,河陇诸地空虚,吐蕃趁势东进占领了河陇诸地。

总得来说,吐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其向唐朝西北地区的扩张,直接地影响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包括唐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攻防体系。

吐蕃的扩张,主要是其建立了一种以军事民主制为特点的军事制度,使其在唐蕃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胜多败少。对此,大唐帝国也在不断改变着在西北地区的攻防体系,同时,把和亲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来弥补唐朝军事力量上的不足。

有研究资料显示,吐蕃当时是与唐朝抗衡的强国,兵壮器利,国力雄厚,并具有相当高的建造铁索桥的技术。在短短的数十年内,便越过横断山脉的大小江河,占据了唐朝的嶲州、洱海地区,并在取成都为东府的战略行动中,于664—707年之间,在云南境内建造了几座铁索桥。

在地理气候上,唐朝也不占有优势,与吐蕃的战争中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也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山 (原 )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唐军始终无法对吐蕃腹地形成威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上的海拔高程分界线———赤岭也由此成为唐蕃双方实际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唐朝政权在近百年时间里只能据守海拔相对较低的赤岭以东的河湟谷地。

随着唐朝政治、军事力量的衰退,吐蕃势力不断东扩,安史之乱前属于内地的陇东变成了边塞,唐蕃在此时常发生军事冲突,以后,后陇东又逐渐成为吐蕃的移民区之一。





史说新传


这是因为突厥并不完全是被唐朝灭掉的。

  • 如果面对是最鼎盛时期的突厥,唐朝未必是其对手。不过,唐朝虽然没有和最强大时的突厥较量过,却遭遇了鼎盛时期的吐蕃,故而被打得非常狼狈。

首先说说突厥。

唐朝时的突厥,已经不是最强大的时候了。

  • 早在隋朝时期,突厥因为内斗过于激烈,消耗了自身的实力,被足智多谋的隋文帝杨坚抓住机会,抑制了他们的势头。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这个时候的突厥,早就分裂多年了。

  • 公元583年时,由于沙钵略、阿波、达头诸可汗的争斗,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突厥汗国,导致其实力大受损失。

因此,唐朝并没有真正面对过最强大时的突厥。

但是,唐朝却见证了吐蕃的崛起。

吐蕃是崛起于青藏高原的政权。就在唐朝对突厥做最后的争斗时,吐蕃的松赞干布也征服、兼并周围邻部,并迅速地发展着。


等到吐蕃发展到足以挑战唐朝的霸权,并且与远方的阿拉伯军队相较一二时,其实唐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因此,唐朝并没有办法像对待突厥那样,消灭吐蕃这个敌手,甚至还要让吐蕃占据其都城长安。

总而言之,唐朝消灭突厥,并不代表能消灭一切敌人吧。


HuiNanHistory


很多喜欢历史的读者大都会对汉朝、唐朝和明朝这三个朝代情有独钟,暂不说这几个朝代时间的长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这三个较为出名的朝代皆是汉人的王朝(此话没有种族矛盾的意思,只是加以叙述),正因如此,让很多人一提起这几个朝代都会有一种悠然的自信感、满足感以及获得感。特别是唐朝这个时期,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和特色,例如有一种服装叫做“唐服”,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

唐朝的强大不仅仅表现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还表现其发达的军事能力,有力的军事素质。像什么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词汇,皆可将其运用在唐朝身上。在这个朝代中,强大的军事力量曾让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国俯首称臣,只是以一句之力建设了一个在历史上唯一未修筑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正是这样的一个帝国,一些脑洞大开的小伙伴们就不断发问了,例如质问其既然都可以将突厥帝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却为何征服不了其西北边的吐蕃呢?

  1. 常年征战不是上策

在唐朝时期有着一番又一番的盛世,也有着一番有一番的好国运,这种国运建立在的是四周安宁的基础上,而安宁的前提便是征服。通过唐朝前期的努力,一些够得着,靠在边的一些具有威胁的国家都已经该收拾的收拾了,该教训的教训了,也是因为此举,唐朝才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空间、发展机会,以及发展契机,毕竟拥有一个稳定的局面,才是度发展有利的。倘若一个国家内忧外患检具,这个国家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为前期战争的努力和作用,才有了唐朝后期发展的稳定,所以由此看出唐朝的征服是一种具有目的,具有想法的征战,而不是盲目的,无目的。当这个目的达成后,唐朝便趁机进行发展,毕竟一个国家再富有,再有财力,其也不能支持连年的征战,也不能支持连年战争,所以在征服了突厥这个强敌后,在征服了一系列妨碍其发展的“小伙伴”后,唐朝便不适合,也不能够继续发动军事了,毕竟趁着这个时候大力发展经济,采取无为而治才是上策。

  1. 吐蕃地区的情况较为恶劣,没比要去进行征服

就唐朝的地图来进行看,吐蕃地区是在西北处,这个地方用较为嫌弃的话来说便是黄沙遍地,且海拔较高,不适合唐朝委任官员去进行工作和统治,再加上吐蕃的距离较远,若是唐朝想去征战,所经历的路程我们暂且不说,其中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及国内的民怨便在无形中给唐朝在无形中加重了负担,加重了压力。再用网上一句暴躁且话糙理不糙的句子解释我觉得能够让读者更加的读懂,这句话便是:“为啥不守着自家的别墅,非要去抢别人的瓦房?”

  1. 其本身的强大以及高原反应的天佑

就吐蕃这个国家而言,虽然是少数民族,虽然其地的区域较为恶劣,但这个国家的战斗力仍然是不可小视的,再加上其距离较远,唐朝的征战对比吐蕃的防御,实际上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战术,暂不说其部队是否能够和唐军一战,就唐军远征的补给线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事实。

当然除了其本身的强大,补给线的牵制,其中的高原反应也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唐军大多是在中原地区生活,对于吐蕃地区的高原反应一定是抗拒不了的,就算其熬过了粮少、天寒的折磨也一定过不了“高原反应”这关。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魔法攻击” 啊!


木剑温不胜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唐朝强大之时,吐蕃其实还处于崛起阶段。在此期间,唐朝曾经多次击败吐蕃,将吐蕃堵在西藏高原上动弹不得。


(高宗初年)

太宗朝时一仗让吐蕃附庸三十年,高宗和武周时期吃了点小亏,但是总体问题不大。玄宗朝时又是压着吐蕃打,将吐蕃包围。

但是归根结底,唐朝强大的时候对吐蕃不感兴趣,吐蕃在那么高的高原上面,上去也费劲,在上面活着也费劲,关键是无利可图。吐蕃人如果能乖乖待在高原,唐朝是绝对不屑于和吐蕃打架的。

(玄宗朝)

唐朝和吐蕃打仗的原因在于吐蕃不甘寂寞,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此后几十年都奉行着对外扩张的政策,其野心包括青海(当时吐谷浑),甘凉地区,和广袤的西域。这和唐朝的根本利益起了冲突。如果西域和甘凉地区被吐蕃人夺走了,唐朝就会失去和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西域,甚至欧洲的重要战略物资(战马)就无法传入唐朝。唐朝对北方的控制也会大大衰弱。

因此吐蕃只要想向北扩张一天,就永远是李唐的敌人。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运骤衰,吐蕃人趁机疯狂进攻西域和甘凉,唐朝由于内乱,无暇西顾,吐蕃人得逞。


此后吐蕃走向强大,甚至多次攻入唐都长安。

但是在唐朝衰微之际,还是一波彻底带走吐蕃。


守仁读仁


为什么大唐灭得了强大的突厥,却没能灭得了吐蕃?

  大唐能灭突厥:

  唐王朝建立时,国力强盛,军队作战能力相当强,经验也丰富,相对的突厥却处在由盛转衰的时期,又因为没有集中统一的政权,分化之后战力打了个折扣,被灭也就正常。

  大唐不能灭吐蕃:

  1、比较难缠:唐王朝建立时,吐蕃还弱得很,难入天朝上国的眼,但米粒之珠也敢放光华,吐蕃竟然入侵大唐,结果被打得大败,最后求和,进贡称臣,多次要求和亲。当然了,里面也有不少门道,咱们不细说,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先进的文化,吐蕃老实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政权很膈应人,大唐稳定强大的时候,它就老实得很,大唐一旦有什么不稳,它就兴风作乱,大唐大兵压境吧,打一打它就装死。吐蕃军作战能力其实挺强,而唐西部人口并不多,动兵难度很大,就这样,打一打摸一摸,也很难彻底消灭。

  2、吐蕃这地方,地形于唐不利,它易守难攻,而唐作战则困难许多。除了运粮征兵有难度,最大的难点在于它处在高原,进去就有强烈的高原反应,严重缺氧造成呼吸都成问题,要作战,是难上加难。当然,相应的,吐蕃军来到低海拔地区作战也有问题,所以吐蕃和唐相缠百年之久,都灭不掉吃不下。

  吐蕃兴盛的时候,大唐已步入中期,这个时候唐朝的疆域已比隋晚期大了近一倍多(?),虽然明面上比较好看,可是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耗尽了国力,所以唐玄宗时代,基本不扩张了。如果是关系一直恶劣,那就不能打也得打,可是吐蕃时好时坏,不算坚决对立,唐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容忍它的存在。吐蕃是块硬骨头,嚼不烂吞不下,何况真的打下来,怎么治理这个地方,是件相当难的事情,好处并不大,这样亏本的事情,大唐是不会做的。(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这里是历史有点酷,以下是我对这道题地一些个人见解。

大唐为什么能够灭了强大地突厥?

突厥汗国因为在隋朝地分化离间政策下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在现在的蒙古国和我国的内蒙古一带,西突厥在现在的新疆地区和周边的几个斯坦国一带。

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称帝的时候突厥的吉利可汗就率兵来犯。由于没做任何准备,无兵可防。唐太宗李世民只能硬着头皮亲自上阵,在长安的渭水河畔,与突厥的吉利可汗签署了渭水之盟。突厥吉利可汗很高兴,拍拍屁股走人了。他这次侵犯中原只是顺道走走,没想到捞到一个大好处。但唐太宗李世民却不这么觉得。对于大唐和他李世民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奇耻大辱。

突厥的吉利可汗回去高兴没多久,内部就发生了叛乱。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唐太宗李世民一边鼓励这个叛乱的部落,一边命令大将军李靖率领大唐军队进攻东突厥。唐朝大军分兵进攻东突厥,打的东突厥毫无招架之力,并成功俘虏了东突厥的吉利可汗,就此东突厥灭亡。大唐王朝在东突厥的领地上分设立都督府,并入大唐帝国的版图。

西突厥则在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被唐朝灭掉了。


综上所述,唐朝之所以能够灭掉强大的突厥汗国。

  1. 第一有前朝隋朝的助攻,把突厥汗国从统一到分化,分裂。
  2. 第二唐朝出于自身周边安全稳定的因素,灭掉突厥是必须的。因为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是多个聚集的部落组合而成,经常袭扰唐朝的边塞,时不时的突破边塞,进入中原腹地。使得唐朝的皇帝非常地苦恼。
  3. 第三地形上,东突厥在唐朝的北边,西突厥在西边,又离长安较近,主要是无险可守。前面说了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上了这个当,差点葬送了唐朝。整个一个饿虎扑食,对唐朝虎视眈眈。俗话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4. 第四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渭水之盟而备受屈辱。当然要让突厥付出惨重的代价。

吐蕃在唐朝的时候日子过得还算是舒坦。唐朝皇帝对吐蕃的策略是政治上联姻,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像)

军事上防御为主。

经济上相互交流,吐蕃的畜牧业比较好,而唐朝有吐蕃需要的一些金属,瓷器,还有盐都可以用来交易,促进民间交流。不过盐和金属都是朝廷管控的。

地形上吐蕃在青藏高原,离唐朝首都长安比较遥远,主要是高原山路崎岖,唐朝军队要长途跋涉灭掉吐蕃不太现实,再说高海拔作战不适合唐朝的军队,而这个时候唐朝军队都在忙于对突厥的防御和作战,不宜两线开战。就算唐朝打下了吐蕃也要花费大力气去统治,这笔买卖不划算。




个人感觉吐蕃的历史有点难记,各位好的妙招来梳理呢?


历史有点酷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唐王朝一直没有把战略重点放在吐蕃身上,错过了消灭吐蕃的最好机会。初期唐王朝强大的时候,吐蕃没有影响唐王朝西域开发战略,并非唐王朝的敌人,那时是有能力但没必要;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经进入战略收缩阶段,只要防御吐蕃入侵中原就行,同样没有必要消灭吐蕃,当然,那时也失去了消灭吐蕃的能力。

从李世民到李隆基,是有能力消灭吐蕃的,但没必要或者没下这个决心

这又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李世民、李治和李隆基。

李世民时期:

当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他面前必定有一副很粗略、很不完整的世界地图。

唐王朝东方是大海,海外除了倭国就再无人类生存;东北地区偏处一隅,又是茫茫林海、气候寒冷;北方蒙古高原上是传统的敌人东突厥,土地也不适合农业种植;南方气候潮湿闷热、瘴气盛行、开发程度低;西南的吐蕃寒冷贫瘠,高原反应不适合人居;向西万里都是浩瀚戈壁。

但在地图记录不完整的地方,大唐的西方,还有波斯、大食等大国,而根据这些国家使节和商人带来的消息,在极西之地还有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

于是,李世民就已经确定了大唐未来的发展战略,就是一路向西,一直到这片大陆的最西方。第一步是西域,第二步是中亚,第三步是波斯,第四步就能到达地中海,这就是李世民为子孙后代选定的发展路线图,在有波斯萨珊王朝这个带路党的帮助下,是有希望用百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一目标的。当然,在此之前要扫平身边东突厥这个传统敌人,并让周边各势力臣服。

贞观四年李世民消灭东突厥,贞观十年消灭吐谷浑,解除了周边最大的两个威胁,曾经的庞然大物西突厥也臣服大唐,周边各势力把李世民称为“天可汗”,唐王朝在中原周边已无敌手。之后安西四镇的设立,使唐王朝在西域初步站稳了脚跟,基本上完成了四步战略的第一步。

李世民后期转头收拾高句丽,一方面是高句丽已经逐渐体现敌意,朝鲜半岛最依附唐王朝的新罗已经开始支持不住;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已入老龄,继承人李治懦弱无能,李世民要为李治扫平身边的隐患。

而吐蕃当时是非常顺服的一个势力,李世民不可能把心思放在吐蕃身上,如果李世民时期想消灭吐蕃,不但李靖、李绩具备这个能力,连郭孝恪等二流将领都有这个可能。

李治时期:

李治当了6年的太子,李世民一直在手把手的教李治如何治理国家。大唐向西发展的战略必定是李世民李治父子交谈最多描述的内容,给李治指明了李世民后时代的发展方向。

因此,李治继位后,是有想法实现父亲的理想的。父业子承,李世民没有实现的中亚、波斯、地中海三步设想如果李治实现了,就证明了儿子不比父亲差,这是给父亲的最好的交代。

这才是李治延续李世民的政策消灭了高句丽,又继续在西域进行扩张的过程。

但是,心有凌云志、身无惊世才的李治把事情搞糟了。到了武则天时期,更是不把李世民的理想当成自己的理想。

李治缺乏对局势的正确判断能力,又急于证明自己,这才不顾西域不稳、吐蕃和新罗转变态度,仓促的直接表示了对波斯萨珊王朝复国势力的支持,任命波斯王、设立十六州都督府,正式与大食开始争夺中亚。

于是,吐蕃攻占了青海吐谷浑并与大唐争夺安西四镇,朝鲜半岛被新罗控制,蒙古高原上突厥人重新兴起,契丹和奚也蠢蠢欲动。后路不稳,前方就失去支持,李治在中亚设立的十六州都督府仅存在了数年就被大食占领或倒向大食,波斯萨珊王朝复国运动进入谷底。

这段时间,唐王朝虽然对吐蕃进行了两次反击,但第一次薛仁贵仅带了5万人,只是惩戒吐蕃并帮助吐谷浑复国,没有彻底灭亡吐蕃的想法;第二次倒是18万大军,但主帅是李敬玄这个不懂兵事的文官,副帅中还有没打过仗的工部将作大匠刘审礼,简直是开玩笑,战役目标估计武则天自己也不清楚。

当然,这段时间随着武则天掌权,唐王朝的军事力量进入一个低谷,想通过一次战役灭亡吐蕃几乎没有可能。如果当时李治和武则天坚决且有自知之明的话,就应该像对高句丽一样,用十年二十年时间消耗吐蕃,这样才具备彻底消灭吐蕃的可能性。

实际上自从李靖这种天才级别的名将去世后,唐王朝攻击能力已经大幅度下降,应该转变思路,走正规化路线、靠国力去压制了。

李隆基时期:

李治和武则天统治了唐王朝56年,当年李世民打下的江山,只剩下西域、辽东还在唐王朝控制之中,多了吐蕃、大食、后突厥、契丹、奚、渤海国、新罗一系列敌人,周边情况变得非常恶劣,这就是唐王朝最伟大的两位“圣君”。

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就是接手的这么一个烂摊子。李隆基继位之后,基本上是按照李世民的路数来进行的,先灭了后突厥,同时稳定了东北,对吐蕃总体上是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个思路和步骤是对的,后突厥相当于是被唐王朝强大的国力拖垮的。但李隆基能力也远远不如李世民,对周边各势力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加上唐王朝立国百年,内部很多问题已经出现,不像唐王朝初期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当李隆基用了二十余年消灭后突厥之后,就已经进入统治后期,已经失去积极进取的心思,更多的是想维持现状。加上唐王朝战略重点调整到东线,西线的吐蕃才能够在唐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吐蕃并不比高句丽或后突厥强大,吐蕃的地理优势也不是其能够存在的绝对依仗,盛唐时期吐蕃能够活下去,还是李隆基没把心思完全用在吐蕃身上。

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唐王朝的实力一下子到了谷底,吐蕃借机占了西域,还在长安晃了十五天。但实事求是讲,若非之后的唐王朝帝王恐惧武将造反更甚于恐惧吐蕃入侵,吐蕃也不能占到那么大的便宜。

唐代宗基本上稳定了防御吐蕃的局面,唐德宗时期合纵连横,内部采用李泌的策略,任用郭子仪、李晟、韦皋等名臣名将,外部联合回纥、南诏、天竺、大食,形成了对吐蕃的战略包围,用了二十年时间彻底削弱了吐蕃。

唐德宗之后,吐蕃已经无法对唐王朝造成战略威胁了。

当然,唐王朝当时已经处在全面战略收缩阶段,内部藩镇、宦官、文官党争问题已经出现,甚至有些已经非常严重,也已经不具备集合全国力量消灭吐蕃的能力。

大唐和吐蕃,在此之后一起烂了下去,一直到双双灭亡。

总之,吐蕃完美的避开了唐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又在唐王朝最虚弱的时候占了最大的便宜,除了没能彻底入主中原之外,是对唐王朝和中原政权伤害最大的一个。但是,双方的国力、经济、文化、科技各个方面的对比,吐蕃真的与唐王朝差距太大了,与中国古代历史上兴盛一时的各个少数民族势力比较,包括高句丽、突厥、契丹、金、西夏、蒙古等,吐蕃也不是最强大的一个。

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吐蕃运气不错。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