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提起蘇東坡,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是詩人,而除此之外,他還有許多的身份,其中在書法領域,他更是北宋書法四大家之首。

這一次要說的,就是蘇東坡的《寒食帖》。讀《寒食帖》,如果只看詩,而不通過書法藝術看他的文稿,是讀不出其中的意味的。

初看這幅字,卻給我一種感覺是,這字怎麼這麼醜呢?有一種很有趣的說法,顏真卿的字叫顏體,柳公權的字叫柳體,而蘇東坡的字叫“石壓蛤蟆體”。

這幅《寒食帖》,被稱作天下第三行書,是蘇東坡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寫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官途不順,被貶到湖北黃州,生活窘迫,每天要自耕自食,開墾勞作,而不久之前,陪伴自己長大的乳孃也過世了,此時的蘇東坡無比的寂寞。在謫居黃州的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屋外陰雨綿綿,蘇東坡的心中就如同這天氣一樣沉悶悲涼,於是便寫下了這《寒食帖》。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自打我來到黃州,已經過去三個寒食節了,年年都惋惜這逝去的春光,而這過去了的春光,並不需要人惋惜。

看這疊字的部分,“年年”。蘇東坡並沒有都寫出,一個點就帶過去了。這一處便體現出了蘇東坡的隨性。因為是手稿,也不必太過仔細,那一點就如同一個音符一樣,而這些,是印刷體裡怎麼也看不到的韻律和節奏。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今年的雨特別多,令人愁苦,接連兩個月的春寒,像是秋天的蕭瑟。在愁臥中聽聞海棠花謝了,凋落在了汙泥中的花瓣顯得狼藉。

蘇東坡是四川人,海棠花是四川的原生花。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我們看到上句的最後一個字“花”,與下句的第一個字“泥”是連絲的。蔣勳老師說:“他絕對不是在講花,我覺得他是在講他自己。那個“花”跟“泥”是牽絲牽在一起的,這兩個字如果放大是非常驚人的。我覺得蘇東坡領悟到,原來自己一直把自己當花,你當花你就嬌貴,你就不能夠下來。”我們都知道,中國文人向來是很傲氣的,尤其是文采斐然的人,總是看不上別人,覺得俗氣。蘇東坡從小可以說一帆風順,二十歲便聞名朝野,受到皇帝的賞識。然而十幾年後,卻因烏臺詩案,被冤入獄中,飽受磨難。這時他才發覺自己沒什麼嬌貴的,也不過是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後來又被流放到了海南,結交了一些社會底層的人。花只有落在了泥土之中,才能不嬌貴,才能活出人生中更有氣度的一面。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這既然是草稿們就會有塗改的部分。這裡,他可能本來是要寫“何殊少年子”,後來又改作了“何殊病少年”,而多數來的“子”,只在旁邊點了四個點,保持了行文的流暢,錯了就錯了,不做太多的修飾。在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時,可以看到,顏真卿在寫錯的部分,就直接圈掉。顏真卿耿直,蘇東坡隨性。二人的性格在字裡行間便有了體現。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短短的一句裡包著四個冰冷的字,“空”“寒”“破”“溼”,真破啊!連“破”字的邊都是破的。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看這個“紙”字,筆鋒就像是一把刀一樣紮在心裡。中國人講究謙遜,最忌諱鋒芒畢露。而蘇東坡偏偏要用他的字,把鋒芒都顯露出來。

看這四個字,是多麼的觸目驚心。

從“破灶”到“銜紙”,蘇東坡的字越寫越狹長,就如交響曲一般,聲音越來越銳利,也越來越淒涼。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想報效朝廷卻連門都進不去,想回家鄉,可是父母的墳墓卻遠在萬里。

蘇東坡一路被貶,心中是否有怨言?有的,一邊是父母,一邊是君主。我們看那個“墓”字寫的很大,“君”字卻像是縮在了牆角一般。

一篇《寒食帖》,寫盡滄桑事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這簡直像是末路的絕唱。這個“灰”字,就像是一個馬上要推入火葬場的屍體。

全詩、全文,我們看到了一個窮途末路的蘇東坡。有句話說:“上天通常會讓你經受苦難,然後把藝術給你。”好的藝術家在呈現出優秀的作品是,往往要經歷常人難以想象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是無法替代的。若是讓顏真卿或者柳公權去寫《寒食帖》,絕不會寫出蘇東坡的這種感覺。

在跋文裡,黃庭堅也說:“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如果你讓蘇東坡再寫一次,未必更好。

書法中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故而書法之中,我更喜歡宋朝的那種意趣與不拘法度。

過去我們看書法,看的更多是“法”,是規則。而只有拋開了那些規則,用身體、用心去感受,才真的能感受到《寒食帖》中的滄桑,才真的能感受到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