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清明

裹挾著冬日最後的寒意,

在清冷的春季伊始,

隨著透亮的雨滴,

落進人們的生活裡。

回鄉祭祖,

插柳成蔭,

踏青郊遊,

賞一場蠶花會

嘗一口艾青團,

這些依然延續到今日的習俗,

儼然成為我們對於節日,

最好的慶祝。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清明是人們最熟悉的節日之一,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

在清明節的前一天

還有一個被遺忘的節日:

寒食節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顧名思義,

寒食節應禁菸火,

吃冷食。

對於寒食節的來源

人們普遍認為,

這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春秋時,

介子推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

並隱居介休綿山。

然而重耳希望可以親自封賞他,

以彌補他多年的辛勞,

在多次尋訪不成功後,

重耳燒山希望逼他出來,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子推母子依然沒有出來,

最後人們只發現他們的屍首。

晉文公懊惱不已,

為悼念介子推,

下令在子推忌日

禁火寒食,

形成寒食節。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但是這個民間流行的說法,

卻只是寒食節來源的原因之一。

在農耕時代,

火對於人類生活,

起著絕對重要的作用。

古人認為,

火擁有自己的生命,

一年四季不能只用同一個火種,

因此在每年的開始,

春天到來之際,

需要熄滅“舊火”,

點燃“新火”,

這一儀式俗稱“換火”、“改火”。

人們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迎接“新火”,

而“舊火”與“新火”不可同時出現,

因此在沒有火的日子,

人們吃寒食度日,

“寒食節”也由此得來。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在寒食節期間,

家家戶戶禁止生火,

人們會提前準備寒食粥、寒食麵等,

飲料也會用清泉水等製成春酒、新茶,

供日常所需。

掃墓插柳是寒食節最重要的習俗

掃墓寄託對先祖的哀思,

且皇家受到各地民眾的影響,

也開始在寒食節舉行盛大祭祀。

插柳則是民間追悼介之推,

懷念其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繼而衍生出來的習俗,

據各地史籍記載,

插柳的形式多種多樣:

“插柳於墳”、

“折柳枝標於戶”、

“插於簷插柳寢灶間”……

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據《後漢書》記載,

最初的寒食節長達105天,

日後逐漸縮短,

至南朝,

《荊楚歲時記》載:

“去冬節一百五日, 即有疾風甚雨,

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而唐朝的寒食節開始變為三天。

從百天活動到三日,

寒食節的影響力,

也隨著時間的推移,

逐漸消逝。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清明節在寒食節之後,

與寒食節有著相似的習俗,

相近的時間,

且明清時期,

“清明”之稱多於“寒食”,

於是人們不再把它們看成單一的個體,

而將兩者和二為一,

統稱為“清明節”,

由此變成如今人們熟知的清明節。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最有特色的食物

用艾葉作料,

配以糯米粉,

一顆顆透亮的糰子,

看著賞心悅目,

吃起來清甜軟糯。

想知道怎樣親手製作正宗青團嗎?

快跟著我們一起學學吧!

青團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配料

紅小豆 90G

紅糖 30G

糯米粉 135g

糖 25g

新鮮艾草嫩葉 30g

水 90g

NO.1

90g紅小豆泡一下,放電飯鍋加3倍水慢慢煮,利用預熱再悶一小時的。豆軟熟了即可,加入紅糖放入鍋中炒至水分蒸發,晾涼後分成8小團待用。

NO.2

艾葉取嫩芽30G,洗淨,鍋中燒滾水加鹽,放入艾葉燙一下撈出,過涼水,擠掉水分,加90G水用攪拌機打成泥待用。

NO.3

把艾草泥與糯米粉和糖一起混合揉成光滑的麵糰,分成8等份,大約每個35G的劑子,團成團待用。

NO.4

取一份麵糰放在兩手之間用手掌的力量一邊轉一邊壓扁,中間放上一份豆餡,收嚴口,揉成圓團。

NO.5

將蒸鍋內加適量水,水燒開後,放入成型的麵糰,蒸15分鐘即可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文化樸品【清明】寒食,青團

清明,

春始之際,

萬物清明,

楊柳枝葉不染塵,

艾草依依來作伴。

在特殊的日子裡,

與家人共享青團,

為逝者送去哀思,

盡享春景好時光,

共慰相思哀悼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