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烏臺詩案”之後,即元豐三年(1080)春,此時蘇軾已四十五歲了,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在其精神上受到打擊,鬱郁不歡,深感寂寞,其生活上也是窮愁潦倒。在黃州期間,舉目無親,沒有一間住房,無地一壠,一家老少二十餘口人,無處安身食宿。因為地方官府是不會為貶謫官員提供住宿的,無奈之下,一家人只好擠在一處廢棄驛站之中。

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蘇軾雖然才華橫溢、詩詞歌賦遠近聞名,但不善理財,用錢出手豪爽,“俸入所得,隨手輒盡。”平日裡雖然節儉,但還是免不了“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的生活習慣。貶官黃州時,仍然是無酒不歡,每飲必醉。

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初到此地,無官一身輕,蘇軾便結交朋友,飲酒賦詩;經常與朋友泛長江、吊赤壁,遊山玩水,消磨時光。開始生活還能將就,時間一長,生活日以困匱,追隨他到黃州的摯友馬正卿挺,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就想方設法為其在黃州城東坡租來十幾畝坡地,“使得躬耕其中”,有了這十幾畝坡地,蘇軾又買回來了一頭耕牛,從此在這裡躬耕隴畝,自得其樂,自號為“東坡居士”。

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蘇軾一家在廢棄驛站住了一段時日,經常有朋友來訪,生活起居很是不方便。蘇軾決定自己動手,再找些朋友幫忙,蓋幾間茅草屋以改善居住條件。就在這年二月(元豐五年),在朋友們的幫助支持下,在躬耕地東坡的一側蓋起了茅草房五間。

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草房落成之日,正遇大雪紛飛,他非常感慨雪的品質,於是在房子的正堂四壁上畫滿了雪花,坐臥其間,環顧四周,滿目雪花。對蘇軾來說,在此地能蓋起屬於自己這五間草房子,也是平生最得意之事,於是在大門額上自題“東坡雪堂”四個大字。其老朋友李元直得知此事,以篆書“雪堂”二字寄之祝賀。之後,蘇軾又親手栽植垂柳於房前屋後和東坡地邊,又在自得其樂之時,給朋友李公擇去書信說:“某見在東坡,作陂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樂事。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又給堂兄子安寫書信說:“近於城中得荒地十數畝,躬耕其中,作草屋數間,謂之‘東坡雪堂’。種蔬接果,聊以忘老。”

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這年春季,陰雨連綿兩多有餘,因建造草堂,所有積蓄花盡,蘇軾一家子吃了上頓愁下頓,此時蘇軾又患病在身,心情異常沉重。時值寒食節,江水上漲幾乎淹沒房屋,家裡無顆粒糧食,鐵鍋裡煮的全是野菜,潮溼的蘆葦杆,燒得破灶裡滿屋冒煙。百感交集的東坡居士無比心酸,拿起桌上的雞毫毛筆,蘸飽墨汁,在宣紙上寫詩二首,記載下了他終身難忘的這一幕窘迫之境:

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第一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第二首: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兩首詩一揮而就,蘇軾又在詩末痛苦地寫下“右黃州寒食二首”七個字,此時的東坡居士已抑制不住內心的酸楚,淚水奪眶而出。一幅令後世人們傾倒至極的書法極品,在東坡居士的手中就這樣不經意地誕生了。

蘇軾黃州作《寒食》,驚天動地泣鬼神

《黃州寒食二首》墨跡凝重,一氣貫通,整幅作品的意境、心境、詩境交相融匯,寫出了詩人蒼涼、惆悵、孤獨的心情。書法的字裡行間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面對此詩,真讓人心痛,欲哭無淚,深感詩人的抑鬱淒涼!沉浸在悲情之中的東坡居士絕對想不到,他的這幅急就即興之作,驚天動地,悲泣鬼神,震憾了文壇的文人墨客。後人大家、專家將《黃州寒食二首》評定為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