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玉儿死后38年棺木不下葬,是因为下嫁了多尔衮无颜面对先帝吗?

牧儒囧途


大玉儿是谁?她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文皇后,也是《康熙王朝》里面斯琴高娃老师扮演的那个一口一个“我孝庄”的奇女子。


她死后棺木38年不下葬,不是因为她嫁给多尔滚而自觉无脸见皇太极,而是康熙对自己祖母情感的矛盾爆发点导致的。


一、康熙选择以孝治天下,向世人树立榜样,以彰显他的大清继承的是中华文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公元1688年1月,孝庄逝去。她临死前特别嘱咐自己的孙子,要求葬在孝陵(顺治陵墓)之旁。

大玉儿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是因为清昭陵(皇太极陵墓)远在沈阳,灵柩不便运输;同时她自觉自己的身份不适宜葬进昭陵,因为她的皇后身份不是皇太极所封,而且皇太极身边已经躺着她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大玉儿的要求不过份,但从当时的社会伦理来看于礼不合,但康熙如果不听就又是不孝,这对康熙来说是非常矛盾的。

所以他选择先守孝三年,将大玉儿的灵柩先安置在“暂安奉殿”,以彰显自己的孝道,向世人彰显他的大清是以孝治天下,继承的是中华文明。

二、康熙内心彷徨,祖孙深厚的情感使他潜意识里不愿让自己的祖母躺在冰冷的地下。

顺治对爱情的放飞自我导致了他和大玉儿之间的矛盾重重,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感情。

但康熙不同,这位帝王八岁丧父,十岁丧母,由大玉儿亲自抚养长大。

受大玉儿的影响,康熙也酷爱读书。他“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这种视书如命的特性正是大玉儿对康熙的人格塑造。

康熙登基后的朝政稳固,以及后来的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祖孙俩一起共同渡过了清初波澜诡异的政治局面。

正因为如此,面对大玉儿的撒手离去,身为帝王的康熙对陪伴自己前半生,携手渡过难关的祖母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就很好理解了。

所以我认为,大玉儿的灵柩38年不安葬,是康熙内心的孝道和对大玉儿情感依恋的矛盾爆发点。

而正是康熙的这种纠结,给民间带来了无暇的想象,增添了人们茶前饭后的一项谈资。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根据我阅读历史资料来看,绝对不是因为多尔衮的因素,历代帝王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皇后”先死的,她可以享受与帝王合葬的待遇,如果皇后死在皇帝后面那她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大玉就是所谓的孝庄文皇后,她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嫁过来给清太宗皇太极为侧福晋的。

在孝庄文皇后三十二岁的时候,皇太极病死,她带六岁的儿子福临继皇帝位置,改元顺治朝,她也因为母以子贵晋封为皇太后。

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驾崩,孝庄文皇后又辅佐年仅八岁的孙子玄烨登基是为康熙王朝,康熙对这位祖母尊敬有加,上尊号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岁的孝庄文皇太皇太后死了,她为她的子孙、为大清朝的江山社稷走完了她的一生。

可为什么她的灵柩没有及时下葬?

一、大玉、既孝庄文皇后临终前是这样说的:自己死后,不要劳民伤财。

二、她要就近看着自己的孙子并且心中惦记着大清朝的子民和自己的子女。

三、不忍打扰死去的先帝皇太极,所以不能运往盛京(沈阳)

四、民间的传说,孝庄文皇后在活着的时候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不清不楚,不好意思去见先帝。



这孝庄文皇后的灵柩一放就是三十八年,最后到了雍正三年,为了孝庄文皇后的地位高贵而建了昭西陵。

本人据史料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皇帝死后,如果他的后妃是后死的,一般是不破坏皇帝的陵寝,那样会惊动先皇。

如果是皇后先死,可以先寄存寺院待皇帝死后一起下葬。

所以,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放了三十八年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欢迎朋友们一起互动、交流、留言。


日尧居


孝庄到底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

这一点在清朝的史料当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我们很难确定说孝庄是嫁给了多尔衮的。但是在她十三岁的时候投靠了皇太极,那个时候多尔衮也就十四岁左右,两个人朝夕相处、两小无猜,产生了一定的情愫也不是不可能。后来孝庄嫁给了皇太极,多尔衮怀恨在心或者依靠权势逼迫孝庄嫁给自己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多尔衮实际上娶的是豪格的老婆,恰好她和孝庄都是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因此人们以讹传讹就说成了大玉儿下嫁给了多尔衮。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事实上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所以历史上大玉儿到底有没有加给多尔衮还是一个谜。

康熙为什么没有及时安葬大玉儿

坊间传言,孝庄皇太后殡天的时候,康熙皇帝很伤心,准备为自己的皇祖母守孝三年,后来在朝中大臣们的极力劝说下才戴孝两年,因为陵寝位置的选择问题,孝庄皇太后的安葬问题一搁就搁到了雍正皇帝爷手上。

雍正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太祖母也是非常尊敬的,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安葬这个始终是不合理的,于是经常在朝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来这种意思。有大臣就非常能够抓住领导的这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因此就主动上表请求雍正皇帝妥善安葬太祖母。

雍正3年,先是昭告天下关于孝庄文皇后的一番事迹,对其歌功颂德打下一个理论上的基础。之后又说暂安奉殿是个风水绝佳的位置,可以护佑大清的国运昌盛,于是就在这个位置修建陵寝,将孝庄文皇后入土为安,史称为“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

这里面有几个说法,第一个是传说孝庄去世后,康熙皇帝依照祖制安葬自己的祖母。安排了128个壮汉将灵柩抬往盛京,当行至孝陵大门的时候灵柩变的异常的沉重,谁都抬不动,于是就咩有继续前进。夜里孝庄文皇后托梦给康熙皇帝说自己还是想离儿孙近一点,于是就没有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第二种说法是,孝庄皇太后在弥留之际找康熙皇帝说: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已经入土为安多年了,就不要在去打扰他们了,而且自己原本也不是皇太极亲封的皇后,而是顺治皇帝继位之后追封的皇后,作为嫔妃是不能和皇帝合葬的,可以将自己安葬在其他地方。根据史料来看,这一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

我是一个历史的小学生,欢迎大家多多留言探讨,谢谢~~


胡来说史


大玉儿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人物原型是清初著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康熙王朝》里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人,本名布木布泰,据说在未出嫁时的小名叫大玉儿,她还有一个妹妹叫小玉儿,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十三岁嫁给清太宗皇太极,一生辅佐三代帝王,于1687年病逝,临死前给孙子康熙帝留下遗言:太宗山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亦不舍你们父子,就在孝陵附近为我择地安葬。

康熙帝根据他的遗愿,将灵柩暂安在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宝座之上,封闭宫门。直到1725年,雍正帝继位后才在暂安奉殿原处,修筑陵园,葬入地宫,期间间隔了38年之久。为此,民间一直流传着康熙迟迟不肯将孝庄太后葬入地宫是由于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的原因。那么真实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据考证,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清初的野史中就已经有了记载,据蒋良骐《东华录》的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的语句。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已考证此论非实,阎崇年也指出“太后下嫁”一说是子虚乌有之事。当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康熙帝因生母早逝,由孝庄太后亲手抚养长大,因而祖孙之间的感情极深。孝庄太后病危之时,康熙帝曾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还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祷告上苍,宁愿折损自己寿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帝在给祖母祈福时曾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据统计,孝庄太后病逝后,康熙帝曾亲往东陵祭拜孝陵和暂安奉殿前后共达26次之多,基本上每年必去,由于顺治帝驾崩之时康熙只有八岁,因而推测康熙帝频繁拜谒孝陵更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对祖母孝庄太后的深厚感情。

由此推测,孝庄太后死后38年不下葬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康熙与祖母的感情深厚,不愿早早将其下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孝庄的遗言有违祖制,使康熙帝不好处理,按清朝祖制,后妃应该与皇帝合葬,即使不合葬一处,也应在帝陵附近另建妃园寝,但孝庄太后遗言表示,既不想与丈夫合葬,也不愿回盛京安葬,使康熙帝陷入两难的选择,只好将这个难题抛给后来的雍正皇帝解决,雍正即位以后,高度赞扬孝庄太高的功绩,加封谥号,表示孝庄太后奉安之地风水奇佳,保佑大清国泰民安,子孙延绵,于是在原地修建陵园,将灵柩葬入地宫。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