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末三大案之梃擊案

  紫禁深宮太子險遇害 多方會審張差現原形

  說到明神宗萬曆皇帝,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奇聞軼事。而關於這件事確有著一個關乎國運的爭論,它就是圍繞立儲問題產生的國本之爭。這場爭論間接導致了萬曆的深居簡出,更重要的是以此為開端引發了明末一連串的宮廷疑案與宮外的棘手問題,這些麻煩將伴隨明代最後近半個世紀的時光直到它的遺憾落幕。

明末三大案之梃擊案

萬曆

  其實國本之爭也是萬曆自己年輕時犯下的不大不小的失誤。這個失誤就是在萬曆九年時他偶然臨幸了一位宮女,碰巧這位宮女因為皇帝的臨幸懷上了龍種,並且在第二年生下了一位皇子,取名朱常洛。雖然這是萬曆的第一個兒子(封建社會帝王家對子嗣特別看重,皇帝等著自己百年後好有人即位接班),不過由於萬曆對這位宮女本來就沒什麼感情,所以對這個兒子則更談不上喜愛。此時的萬曆正在寵愛一位姓鄭的貴妃,這個鄭貴妃就是日後萬曆寵愛一生的女人。她在幾年後也為萬曆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朱常洵(未來這位皇子就是被大名鼎鼎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處決的福王)。子憑母貴,萬曆十分喜愛鄭貴妃生的這個兒子,有意想將其立為太子。可惜根據明朱元璋命人編纂的皇明祖訓裡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萬曆的願望基本無法實現。即使萬曆與他的皇后一直沒有子嗣,皇太子的位置依舊輪不到朱常洵的身上。隨著時間的流轉,大臣們要求皇帝立太子的請求愈發強烈。萬曆為了能讓自己和鄭貴妃兒子當上太子,開始了拖字訣,並開始了長期不上朝。萬曆希望拖到最後大臣們能夠妥協,可是他的如意算盤最後還是落空了。明朝大臣相對於我國古時其它朝代而言更加的執拗,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他們堅決維護祖宗之法,堅決反對立非嫡非長的皇子為太子。最後這件事拖到萬曆二十九年的時候,萬曆的長子朱常洛在眾大臣和萬曆母親王太后的支持下,萬曆只得無奈的立朱常洛為太子。即便已經成為太子,朱常洛的儲君之位也很不穩固。萬曆寵幸的鄭貴妃時常對萬曆吹枕邊風,希望可以將太子廢掉,轉立自己的兒子朱常洵。可惜由於支持太子的王公大臣太多,萬曆皇帝迫於輿論的壓力始終沒有同意鄭貴妃的請求。鄭貴妃依舊不死心,積極尋找將太子趕下臺的辦法。終於在萬曆四十三年的時候,一件宮廷謀殺案讓國本之爭愈演愈烈了起來。這件宮廷謀殺案,就是明末三大疑案之首的梃擊案。

  事情發生在萬曆四十三年,仲夏時節的五月初四的傍晚,一個大漢手持一根棗木棍進入東華門後徑直衝向太子的住所慈慶宮。大漢輕鬆的進入了第一道門(東宮重地,此門居然沒有看守),在進入第二道門的時候遇到了兩位年老的守門太監,大漢二話不說就將兩個人打倒在地,之後迅速的向第三道門闖去,再過這道門太子的居所了。在這千鈞一次之際,慈慶宮周圍的太監宮女聽到了倒地太監的呼喊聲,都蜂擁趕到了慈慶宮來擒拿這個兇惡大漢。大漢看到人越聚越多,持棍揮向眾人。雖然擊傷幾位太監,但終歸寡不敵眾被太監們抓住困了起來。之後太子命內侍韓本用向父皇萬曆稟報了此事,萬曆得知情況後馬上令巡皇城御史劉廷元審問這個大漢。

  次日劉廷元向萬曆皇帝彙報說這個大漢叫張差,是薊州井兒峪人,可是接下去審訊半天張差前言不搭後語,看著像瘋癲之人(學名精神病),具體情況還需要接著審問。萬曆聽罷,將張差交到了刑部,讓刑部務必弄清楚此事的來龍去脈。

  在刑部的審訊中,張差交代了自己因為被鄰居李萬倉、李滿兒等人欺負,家裡的柴火被這些人燒了,所以才決定上京告狀擊鼓申冤。按張差的說法,他來到京城後後不認識路就一直往西走,半路遇到了兩個男子給了自己一棍棗木棍,並告訴他可以拿著這個棗木棍就可以去伸冤。張差說然後就迷糊的走到了宮裡,稀裡糊塗的打傷了這麼多人。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人通過張差的供詞覺得張差絕對不是什麼瘋癲之人,在他的供詞裡漏洞百出。但是在朝為官這麼多年,他們早已揣摩出了聖意(萬曆皇帝的意思就是將張差趕快定罪,然後馬上殺掉了事)。於是刑部眾臣討論過後就按大明律,凡在宮殿中射箭、放彈投磚石傷人者按律當斬的規定給張差定了罪,決定秋後處斬。

  按理來說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了,可是朝廷裡還存在這另一撥人,這些人出於某些想法可不想就這麼結案。

五月十一日的牢房之中,張差領過飯後安靜的吃了起來,此時一個人就在角落裡安靜的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這個人就是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王之寀的命運也因此案而改變。(此案結束后王之寀就被罷了官,被罷了官還不要緊,在天啟時期又被閹黨誣陷致死,可悲可嘆。天啟時期閹黨主要針對的就是東林黨人和與東林黨沾邊的人,由此估計王之寀應該也屬於東林黨之人。)

  當天在刑部大牢,正是王之寀當差。一個瘋癲之人飲食卻老老實實很是讓人懷疑,更何況王之寀是官場老油條,他更確定張差的瘋癲是演出來的(雖然當時沒有精神病鑑定醫院),於是王之寀讓獄卒將正在吃飯的張差提出牢房開始審訊。審訊伊始張差依舊老一套的裝瘋賣傻,王之寀只是不動聲色的觀察著面前的表演者。當張差瘋夠了,王之寀緩緩地說道:“實招予飯,不招當飢死(實話實說就讓你吃飯,不如實說就讓你餓死)。”接下來既搞笑又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在一頓飯的問題上,張差低下了頭說了句我不敢說。古代審訊手段多如繁星,倒在飯前招供的還真是個奇葩,這正印了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啊。既然犯人說了不敢說,那就是有路可循。王之寀讓旁人退下,只留下兩個差人看住張差,然後開始了循循善誘。

  在王之寀的美食誘惑下,張差為了不當餓死鬼,道出了真相。張差說:“自己是薊州人,小名叫張五兒,父親多年前已經病故。有一天兩個熟人(一個叫李外父,一個叫馬三舅)找到自己,領著他去見了一個太監。隨後太監讓他一起走去辦一件事,事成之後會給他幾畝良田。五月初三走到了燕角鋪,初四到了京城後被領進了一個大宅子,裡面另一個太監給他提供了飯菜。吃完飯後就給了他一根棗木棍叫他拿著去打人,見到一個就打一個,打死了人也沒事兒,這些太監會救他。接著太監就帶著他就從載厚門進入,他進去後就像裡面衝過去打上了不少太監宮女,還好小爺(對太子的稱呼)福大命大沒有受傷。”王之寀聽完這些話後,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從這一刻開始王之寀就認定張差的背後一定有個龐大的組織,這個組織有個天大的陰謀,就是要讓太子昇天。

  王之寀將此彙報給了萬曆皇帝,希望三法司會審此案。與此同時戶部郎中陸大受也上疏皇帝說此案非同小可,懇請陛下大振朝綱查明此事(陸大受的上疏中有奸戚二字,就是說這事兒與鄭貴妃有關係,所以這份奏疏令萬曆相當的反感)。對於這些大臣的質疑,萬曆又採取了拖字訣,一概不予理睬。

  這一時期御史大夫過庭訓向薊州知州戚延齡詢問了張差其人瘋癲與否,戚延齡“如實”說了導致張差瘋癲的始末(戚延齡是不是如實很值得推敲)。眾大臣以此為根據,認定張差確屬瘋癲,應該將此定為鐵案(這正符合了萬曆皇帝的心願)。但是王之寀不死心,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他找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胡士相。可是胡士相也想要和稀泥,認為此案已定不予理睬。王之寀無奈之下,又越級找到了更大的官員——胡士相的上司張問達。張問達此人很不一般,明末三大疑案他都有參與,並且此案結束後張問達也被削減了俸祿作為懲罰。而在張問達死後,也就是天啟年間他家被閹黨抄家,這麼看張問達應該與王之寀同屬一個陣營。就這樣張問達聽完王之寀的敘述後,當即拍板決定重申此案。

 重審團是由刑部的七位官員組成,主審官是刑部員外郎陸夢龍(此人為官清廉嫉惡如仇,最後在崇禎時期死在了鎮壓西北農民起義的戰場上,他應該不屬於任何黨派,嚴格意義上說陸夢龍是實事求是派)。在這次重新提審中張差又交代出了許多問題,張差說出了馬三舅與李外父是自己的同鄉,一開始領他到京城的太監叫龐保,到北京去到的大宅子是另一位太監劉成的住所(龐保、劉成都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接著張差又向提審官說道:馬三舅與李外父常往太監龐保處送炭,偶爾他也隨他們一同去送炭,一來二去他就認識了太監龐保,距今已經三年了,在這三年期間龐保、劉成送了一個金壺和一個銀壺給自己(認識三年估計平時也能給張差一些碎銀子)。在案發前幾天,他又隨馬三舅與李外父來到了劉成家,這些人給他紅票讓他當真人(這是紅封教,屬於明朝的一個地下組織),然後逼著他去宮裡打小爺(就是讓他去謀殺太子)。”張差說完這些,刑部的人就炸成一鍋粥了,胡士相等人看此情景立即跳起來說不要再審了(估計這些人都依附於萬曆最寵愛的鄭貴妃身邊,屬於鄭貴妃一派)。陸夢龍、王之寀等三人當即反對,可惜刑部的七人當中其他四人都同意停止審訊,比例是四比三,所以這次審訊只能作罷。

  此後幾天一直有人向萬曆皇帝上疏說此案非比尋常,一定要找到幕後主使。萬曆對這些上疏都採取了冷對待,只是吩咐刑部速正典刑(就是趕快殺了張差了事)。既然皇帝都發話了,大臣中除了少部分還堅持要弄清楚張差謀殺太子事件的始末,餘下的多數都準備對張差馬上處以極刑。

  如果按照這種情況,謀殺太子未遂案就應當就此結案了,不過偏偏有人喜歡畫蛇添足。由於陸大受的上疏中寫到了奸戚,所以一直作威作福的鄭貴妃弟弟鄭國泰自己對號入座,他認為這是有人在懷疑自己是此案的主謀,這真是有撿錢的還有撿罪受的。鄭國泰馬上也向萬曆皇帝上疏說明謀殺太子的事情自己根本不敢去想,又怎麼可能去付諸實踐呢!麻煩就麻煩上了這封奏疏上,明代言官本身就是歷代之最,鄭國泰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奏疏隨即就被眾大臣抓住把柄,朝野上下開始議論紛紛。

  工科給事中何士晉更是指出:國本之爭是因誰而起(就是暗指因鄭貴妃而起),妖書案多人被牽連到其中是因誰而起(妖書案就是十幾年前為立太子而產生的迷案,鄭貴妃也涉及其中),如今宮中又有人膽大包天去謀殺太子,這禍首又是誰!”萬曆得知了何士晉的言論被氣得半死,本來萬曆想給何士晉定一個重罪,但想到此案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再將何士晉治罪的話會被大臣們抓住把柄,所以之後萬曆就沒有再追究。

  可是這時鄭貴妃可坐不住了,眼看自己的弟弟被當作案件的第一嫌疑人,而且自己的兩個手下太監也都參與其中,她自己也很難擺脫干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鄭貴妃使出了必殺計,一哭二鬧三上吊。鄭貴妃向萬曆哭鬧了起來,說自己家族與此事無關,自己也根本不知情。萬曆向她表明,說你求我沒用,只要你求得太子原諒,我自有辦法讓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鄭貴妃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迅速的去了太子府邸述說了自己是何等的冤屈,希望太子能寬大為懷。太子朱常洵這時候已經當了十幾年的儲君,宮裡面的人情世故早已爛熟於心。鄭貴妃是父皇身邊的紅人自然是得罪不得,而且壓下這個案件既送給了鄭貴妃一個人情,又可以讓父皇有臺階可下,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所以太子聽完鄭貴妃的話後,當即表示認同,並讓自己的貼身太監王安擬文送到皇帝那裡表明自己的立場(這位王安太監可不一般,在未來他將會捧出明末禍亂朝政數載的大太監魏忠賢)。

  萬曆皇帝得到太子對此事的態度後,決定演一出溫情戲,這出戏就是為了讓這場梃擊案畫上句號。應該說是暫時畫上句話,捲入此案中的諸多大臣都會因為此案而改變一生的命運,其實也包括太子本人。

五月二十八日,久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在慈寧宮召見了眾位大臣與太子和三位皇孫,(慈寧宮是萬曆皇帝母親慈聖皇太后生前的住所,在古代帝王中萬曆皇帝也算是個孝子)。萬曆皇帝身穿繡龍袍服頭戴練冠,皇太子朱常洛穿素袍戴翼善玄冠在父皇右側侍立,三位皇孫在御座階下左側侍立(這三位皇孫裡,就有未來明朝最後的兩位皇帝,天啟帝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群臣都侍立在階下的左右兩邊。

  該來的人都到齊了,萬曆皇帝的演戲正式開始。萬曆略帶憂傷的說:“自從我的母親慈聖太后去世後,我一直沉浸在悲傷之中(慈聖太后是公元1614年去世的,正是梃擊案的前一年)。從今年春天到現在,我腿疼無力(估計萬曆皇帝腿部有骨質增生,在現在發現的萬曆皇帝的定陵中也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兩條腿有一些長短不齊)。可每次遇到節日和重大祭祀儀式的時候,我一定會到慈寧宮母親的靈前來行禮祭祀,沒有絲毫的怠慢(確實挺孝順)。前些天有個瘋癲之人叫張差的闖入了太子的東宮,意欲加害我兒,最後被捉住了。在審理這件事前的時候,朝廷上下開始了流言蜚語(暗指這些大臣私下議論皇帝不喜歡太子,有廢掉太子的念頭)。”說到這裡萬曆話鋒一轉,板起來臉指責這些大臣道:“你們誰沒有父親兒子(萬曆開始了大打感情牌),為何要對朕和太子議論紛紛?(意思就是告訴大臣張差這件事就此打住,誰在有異議後果自負)這個案件經過這些天的審理,已經得出結論了,張差、龐保、劉成俱罪無可赦當凌遲處死,案件結束後不準波及牽連其他任何人(萬曆再次申明都少管閒事兒)。”

明末三大案之梃擊案

  說完這些,萬里又表現出了慈父的一面。他拉著太子的手對大臣講,我這個兒子很孝順,我也很疼愛他和這些皇孫們(演技百分百,成功表現了父慈子孝的畫面,堵住了大臣們的閒言碎語)。

  這時候跪在大臣最後的御史劉光復大聲進言,不停地反覆說陛下很慈愛太子很孝順。估計這個人不是拍馬屁就是唱反調呢,因為他一直在說。萬里聽著他說的話,可是相當的不滿意,告訴劉光復不要再說了。可是這位仁兄估計是腦子壞掉了,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依舊喋喋不休地說著。萬曆馬上讓中涓把劉光復拉下去帶走,但囑咐不要對他動用刑罰,先關在朝房等候發落(劉光復惹惱了皇帝,之後自然沒有好果子吃)。

  關鍵時刻,和稀泥的人物出現了。內閣首輔方從哲等人趕快勸皇帝息怒,不要為了這種無知小臣動怒(這位內閣首輔方從哲也是影響明末走向的重要人物)。

  萬曆在大臣的勸解下怒氣稍消,因為還得接著演戲啊。萬曆指著太子講,我從小將他養到大,要是我有什麼想法,為什麼還要十幾年前就立他當太子。況且福王(萬曆的愛子)早就已經去了自己的藩國,沒有皇命的召見,他還能飛過來不成!因為明代藩王規定,到封地後沒有皇帝的召見不得隨意回京。

  說完這些萬曆皇帝的獨角戲,基本也就演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萬曆又讓內侍將皇孫們領了過來,讓眾大臣熟悉認識,並且萬曆還講到朕的皇孫們也都快長大成人了,還有什麼事情是比這還開心的(戲劇落幕之前的煽情)。煽情完後,重要的結尾就來了。萬曆問太子,你有什麼要說的,群臣都在但說無妨。十幾年的儲君不是白當的,太子多聰明,立馬就反應上來,這是父皇讓他幫忙。太子於是就說:“張差這個瘋癲之人處決了就可,不要連累其他人等。”太子就是擺明了說,我都不追究了,你們這些大臣也適可而止吧。萬里聽完後也很是欣慰,他轉頭對大臣們說,聽到太子的話了麼,眾大臣俱應聲答是。

  萬曆皇帝最後又拉著太子面向右面(古代右為尊,萬曆皇帝的意思就是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你們就別瞎擔心了,都消停的吧),對著群臣說道你們看見了麼。群臣看到後山呼萬歲。到此這出戏就算是告於段落了,鄭貴妃和她的家族也得救了,不然吐沫星子也能把她和她的家族給淹死。

明末三大案之梃擊案

  就這樣,名動一時的宮廷謀殺案就這樣落下了帷幕。史書上記載此事為梃擊案,位列明末三大疑案之首。這件謀殺案是明末各派勢力一次呈現在表面上的角逐(各黨派的大臣也想從此案中分一杯羹),其中疑點重重。多數的人都認為鄭貴妃是幕後的主使,真實其實未必如此,就算她想謀害太子,為什麼不在太子小的時候下手呢。案發時,太子已經33歲了,正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好的青壯年時期,並且已經當了十五年的儲君了。就算皇帝再不喜歡這個太子,有群臣的支持,太子的地位也基本是穩固的。更何況太子最大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天啟帝朱由校,這時也已經十歲了。只要沒有太大的過失,太子順利登基那是遲早的事兒,所以鄭貴妃沒有必要去謀害太子。這事兒極有可能是龐保劉成兩個人,為了向主子獻媚討好擅自做的蠢事,結果費力不討好還把自己的小命丟了。反倒是太子由於此事因禍得福,太子通過對這件事的處理,讓自己的父皇萬曆皇帝相當的滿意,太子朱常洛他的儲君之位也更加的穩固了。

  梃擊案讓明末的黨爭日趨激烈了起來,就在明朝朝廷君臣處理這些那些的問題時,誰也沒有注意到遼東邊陲那位用父祖十三幅遺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的建州衛指揮使——努爾哈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