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維護與增強兒童聽力的小兒推拿方法

兒童聽力障礙

【定義】指兒童聽力下降,或喪失。傳統中醫病名為耳鳴、耳聾。耳鳴為自覺耳內持續聲響(小兒不能敘說)。耳聾指聽力喪失。

【病位】耳、腦、腎

【病勢】壅堵與不足並存

【病性】有熱有寒。

【病因】先天稟賦異常,妊娠感染邪毒。小兒熱病後期,濫用藥物,外傷耳部,痰濁與瘀血堵塞。

【病機】耳竅堵塞,或耳竅失養,傳導與感音障礙。

【理論依據】

一、中醫

1.耳的生理

《說文》“主聽也”,《易 說卦》“坎為耳”,《管子 水地篇》“腎發為耳”《淮南子 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候也”《靈樞 脈度》“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耳是外界聲音與人體聯繫的竅道。其中,耳廓以納聲,耳道以傳聲,鼓膜以振聲,聽骨以敲、擴聲,內耳感應與轉導聲,中樞整合決斷聲,共同完成人體的聽覺。

此為經典傳導通路。即:聲波→耳廓→外耳道(外耳)→鼓膜→聽骨鏈→前庭窗(中耳)→毛細胞(內耳)→聽神經→腦幹(聽覺傳導系統)→聽覺中樞(中樞)

人體還存在聲音的骨傳導通路。聲波不經過外耳和中耳,直接通過顱骨刺激內耳,引起聽覺。骨傳導通路為小兒推拿鳴天鼓、敲頭顱、乾洗頭等健腦益智復聰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堵塞則聾

聞聲的過程是聲音由外至內,最終到達內耳的過程。在人體,聲音是通過空氣傳導的(空氣傳導最慢,約340m/s;水次之,約1450m/s;固體中的鐵最快,達到5200m/s)。如果這一路徑不暢通,猶如江河壅堵,聲音傳導當受影響,或完全因此而隔絕不通,導致聽力下降。

多種因素在理論上存在壅堵耳竅的可能。寒主收引凝滯,使耳道收縮狹窄。風邪入中,風吹林動而鳴響。熱邪蒸迫,氣壓高而上衝;肝陽上亢,趨勢與聲音由外及內相逆,阻礙聲音傳導。溼性粘滯,重濁,塞耳竅、堵聲音。瘀血停滯,經絡不通,耳竅亦不通。總之,耳竅通則有聲,堵則閉鬱,閉鬱則聲不能達矣。

這是傳導性聽力下降的共同病機。

3.感應缺失則聾

聞聲聞聲,一定要聞!聞是人體主動攝取聲音的過程。

由於“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 腦髓說》)可以肯定由耳竅傳導進入的聲音最終被大腦感應,並在大腦得到整合才得以聞及。

感應使聲音映襯在大腦上。感應必賴精髓,映襯須得陽氣。二者缺一不可。傳統中醫認為腦髓與腎精相通,乃腎中精血所化,而投射之源在於腎氣所使,從而建立了“腎開竅於耳”的理論。

可見,感應之本在腦,在腎。

如果外感和內傷各種因素影響的不是耳道,而是損傷或破壞了與感應聲音有關的腦髓和腎精,致人體感應缺失,也必然影響聽聲,導致耳鳴耳聾。如感染邪毒、中風、外傷,先天腎精不充、腦髓空虛等。

這是感應性聽力下降的共同病機。

二、西醫

1.原因

引起聽力下降的原因較多,主要有:潔耳不當,損傷鼓膜。它病所致,可由局部病變如中耳炎、鼻炎,也可由全身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等引發。一過性聽力下降多由於工作壓力大,過度疲勞,嚴重失眠等所致。生活與工作在不良環境中,長時間接觸噪音,或噪音太大也是影響聽力的重要原因。兒童多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

2.分類

但凡聽力下降都稱為耳聾,但程度有別。聽力損失又稱聾度,或聽力級,指人耳在某一頻率的聽閾比正常聽閾高出的分貝數。聽覺障礙輕者稱重聽或聽力減退,重者稱耳聾或全聾。一般臨床一般將其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三類。傳導性病變在外耳或中耳,為聲波傳入內耳受到障礙。感音神經性病變在耳蝸、聽神經或聽覺中樞,是人對聲音的感覺和認知功能障礙。兼具兩者特徵。

一、原理

1.通竅復聰。採用祛邪、活血、豁痰等方法以通耳竅,祛壅塞,維持耳道暢通。

2.益髓填精,補腎健腦以提高感音能力。

二、治法

1.中藥:熟地、山茱萸、核桃、紫河車(滋補腎精,健腦益智)、天麻、川芎(祛頭風,止鳴響)、琥珀、珍珠母(鎮靜安神、鎮肝息風)、紅花、桃仁、丹參(活血化瘀通竅)、法夏、陳皮、菖蒲(豁痰開竅)、羌活、防風(祛風通絡)、車前仁(利水消腫通竅)

2.小兒推拿:補腎經、揉二馬、掐腎紋(補腎復聰)、鳴天鼓、雙風灌耳(運用骨傳導,刺激內耳復聰)、點翳風、聽會、向後下方牽拉耳廓(疏通經絡,疏通竅道)、雙點門(健腦益智)、拿風池與上月球(改善大腦供血,利於復聰)、推天柱骨與橋弓(降逆、清熱、平肝息風)、掐揉二扇門(發臟腑之汗,祛邪外出)、拔伸扳頸椎(整脊術,有助於聽力恢復)、鼓氣法(刺激咽鼓管,行氣活血,防聾)。

【調護】

⒈日常生活防噪音,防止濫用藥物,防治中耳炎和鼻炎。

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睡眠

3.保持良好用耳習慣,不要長時間使用耳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