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癌王”並非絕症 早期發現治癒率超過80%

癌症並非成人“專屬”,其中一系列的“母細胞瘤”容易發生在兒童身上。母細胞瘤,並不是來源於母親之意,而是指瘤細胞從胚胎組織發源,腫瘤在胚胎髮育時就存在,所以多數在兒童時期就會發病。神經母細胞瘤就是其中的一種。

神經母細胞瘤來源神經嵴細胞,凡是有交感神經元細胞的部位均可發生,由於發現時多是中晚期,晚期5年生存率僅20%左右,被稱為兒童“癌王”。在《新華大健康》12小時健康大直播上,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張軍提醒,將近一半的神經母細胞瘤發生在2歲以下兒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好,5年生存期可以達到80%以上,家長髮現孩子出現脊柱、腹部的異常,比如固定的小包塊、不明原因的便秘或腹瀉,要儘快到醫院查明。

兒童“癌王”並非絕症 早期發現治癒率超過80%

神經母細胞瘤好發脊柱、腹部 家長留意這些異常

神經母細胞瘤來源於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嵴,所以容易長在交感神經系統的部位,脊柱從頭到尾都可能生長。而由於含有豐富的交感神經,腎上腺最常發生。

“40%的神經母細胞瘤發生在腹部,”張軍介紹,神經母細胞瘤的中位發病年齡是17個月,暫時沒有明確的病因,由於起病隱匿,患兒診斷時幾乎一半為晚期,治療效果不佳,5年生存率僅20%-30%。

家長每天給孩子洗澡、穿衣時,可以進行簡單地檢查。正常來說,脊柱兩側是對稱生長的,家長從頸部、脊柱、胸部和胸腔,兩邊同時輕輕捋下來,如果發現不對稱或者摸到出現小包塊,要引起重視。兒童頸部比較軟,容易摸到淋巴結,正常淋巴結多數是活動的、柔軟的,而惡性腫瘤的包塊多數是固定的、質地比較硬的,也比正常淋巴結要大一些。

張軍提醒,孩子不太會主動表達不適,家長髮現孩子不明原因的身體異常,也要及時查明。比如一兩個月內體重沒有增加,大小眼,兩個瞳孔的顏色不一樣,單邊的臉或者上身皮膚乾燥、不容易出汗,不明原因的反覆便秘、突然沒胃口、頑固性腹瀉、反覆發作的皮疹,沒有感冒卻經常咳嗽等,簡單處理幾天後仍然無法緩解,儘快到兒科檢查。

B超可以幫助早期發現腫瘤,兒童5歲以前是胚胎性細胞瘤高發期,家長可以每年帶孩子做1-2次B超,沒有輻射,也能早期查出異常。

早期治療效果佳 綜合治療不能“跛腳”

手術、化療、放療,是腫瘤治療的經典“三式”。根據腫瘤的原發器官、大小、轉移情況、年齡、手術切除情況等,對患兒進行低危、中危、高危分組及病情分期,才能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張軍介紹,不同神經母細胞瘤患者預後差別很大,早發現、早治療長期生存幾率高。據瞭解,低危組患者治癒率超過90%,中危組患者治癒率介於70-90%之間。然而,高危組患者即使綜合各種強化的治療方案,預後仍然不理想,治癒率僅為20%-30%左右。

不過,高危組患兒即使出現了轉移,局部放療、化療也很有價值,5年長期生存率依然有20%-30%,比不少成人癌症晚期效果好一些,但需要規範的綜合治療方案。張軍提醒,雖然放療有一定的毒性,但可以通過提高放療的精確度,把副反應控制在比較低的範圍。

專家介紹:張軍,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擅長惡性腫瘤的精確放療,每週二、週五上午 08:00-11:30出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