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防新冠、研新药、制钢铁,“疾控女侠”吴凡等10人获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3月6日,界面新闻从上海市妇联获悉,被称为“疾控女侠”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朱美萍等10位女性获得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同时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于清华等10位女性获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同时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后刘莉等2位女性上海市巾帼创新未来之星,同时被授予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在上海市防疫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吴凡是“常客”。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不久,作为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她受命当下,科普、研判、思考,为我国和各国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专业建议。

迎战上海H7N9禽流感疫情,是吴凡的重要“战疫”之一。2013年,她通过研究发现家禽是感染源、禽类交易是传播途径、儿童感染轻症,首先发现病毒“有限人传人”证据,调查本地林鸟感染情况,追溯H7N9来源。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极早期,她快速启动应急调查程序,派出流调人员开展缜密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最终发现多个病例都与活禽市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终,她带领的研究团队将病例的暴露场所和感染来源锁定为活禽零售市场。据此,她在全球首次前瞻性地指出活禽市场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点,提出暂停活禽交易和运输的循证建议,为上海市政府及时采取关闭活禽市场的防控策略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为迅速扑灭疫情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相比之下,她认为新冠疫情的防控比H7N9更难,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上海本地发生的,更容易及时发现“苗子”,掐灭在萌芽状态;而这次是输入性的,一开始就不是“苗子”阶段。

2月24日是复旦大学原计划开学的第一天,“疾控女侠”吴凡和 “硬核教授”张文宏给复旦学生上了网络第一课。她从流行病的角度介绍新冠肺炎在全国和上海的流行情况和趋势,提出防控策略。当天,这节“云课堂”在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200万。

除了吴凡,此次受表彰的还有众多致力于科学原创研究的硬核女性。本届22位巾帼创新奖获得者平均年龄42岁,其中博士学位21人、高级职称19人、中共党员16人,专业背景涵盖生物医学、机械工程、建筑设计、信息技术、材料物理、制造业等学科领域,既有在科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人才,也有注重科研实践转化、科技创业孵化等实际应用领域的女性领军人才。

耿美玉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余年来,她和团队在抗阿尔茨海默病和抗肿瘤两类重大疾病方面,都取得了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重大新药创制和相关基础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领衔研制的国际首个寡糖类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GV-971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上市,并同步启动美国FDA注册临床研究,填补了17年来该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在耿美玉作为主要发明者研发的11个抗肿瘤候选新药中,5个已进入临床研究,1个获得了美国临床试验许可。此外,她还申请了国内外专利共150余项,其中授权近60项,实现技术转让9项,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在药物新机制和新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她率先提出基于“下游效应分子”的生物标志物发现策略,围绕自主研发新药,发现了一批指示疗效、监控耐药的生物标志物,为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黄立出生在军工家庭,因为对机械结构的爱好,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近些年,为解决我国舰船动力瓶颈问题,构建新一代舰船柴油机动力体系,实现我国舰船柴油机自主创新发展,国家正式立项开展新型舰船柴油机研制工作,黄立受命担任该研制项目总设计师,全面主持新型柴油机研制工作。

在她的强力推动下,目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柴油机研发体系已基本形成。依托这一体系,近年来,黄立带领研发中心开发出我国首款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柴油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新型中高速柴油机项目进入鉴定试验阶段,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淑慧则在高强汽车钢板成形、大型航天薄壁构件形性一体化制造等方向形成了研究特色。她进而开发超薄无取向硅钢驱动电机定子铁芯制造技术、大型薄壁交叉筋筒体板-体复合成形工艺原型,将研究领域进一步向火箭及航天器壳体、大飞机机身、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领域延伸。

上海市妇联表示,获奖女性严谨求实、科技报国,正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彰显了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的上海女性时代精神。她们独立有梦想,专业有担当,在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她们将凝聚和引领更多女性立足岗位,成为在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不可或缺、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附:

第十一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美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

吴 凡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李淑慧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肖 晴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师室总工程师助理

姜 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

俞燕蕾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

郭非凡 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耿美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

黄 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发中 心主任

蒲华燕 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第十一届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获得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清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付 斌 上海查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刘慧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针灸免疫研究室主任

陈 敏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

张嘉漪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钮月萍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系副主任

葛天舒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谢 欢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

储玲玲 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

瞿 燕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副主任

第十一届上海市巾帼创新未来之星获得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 莉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后

邵洋洋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