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不是喜歡對孩子發脾氣,而是管教效果不好。


你對孩子發過脾氣嗎?其實這個問題可能要反過來問,有沒有人沒有對孩子發過脾氣?


大多數父母,包括我,覺得孩子有時真的是太調皮,太難搞定了,據調查93.26%的父母曾經對孩子發過脾氣。


都來看看,父母對孩子發脾氣,一般都有哪些事情:


早上磨蹭不起床,叫幾遍都不起。

要吃飯了,叫幾遍都不來。

進門鞋子不放鞋櫃,叫幾次都不行。

房間不收拾好,叫幾次都不行。

寫作業磨蹭,邊寫邊玩,到十一二點都還沒有寫完。

孩子愛玩手機,愛玩遊戲,不做作業。

提醒孩子要折被子,和孩子說了好幾次,當像沒聽過一樣,說了幾遍都記不住。


可以看出,大多數讓父母發脾氣的事情,都是關於孩子習慣的問題,但是光靠父母發脾氣就能夠解決嗎?在一項對於10萬孩子的調查中發現,父母發脾氣是孩子最討厭的行為。有一個說法是,不發脾氣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風水。但是又有網友說“不發脾氣太難了,我對自己說忍住,結果發現太難了。


父母如果一直都這麼喜歡發脾氣,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自己情緒控制能力不行,其實我們的認知是需要更新的,如果你一直髮脾氣,就說明之前你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是無效的,那麼為什麼不嘗試換一種教育方式呢?


即使是心理學博士,當艾麗爾·雷斯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時,也是手足無措。她試圖在現有的教育書裡尋求答案,卻發現對於普通父母來說,這些書不是太學術難以理解就是太過於經驗主義,在現實應用中並不實用。


她建立了父母研討小組,並在親身實踐中不斷總結對父母管教孩子有效的方法。我們現在看到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就是她的研究和實踐的成果,75個黃金教養法則,幫助家長快速掌握教養孩子的核心方法,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也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社會關係。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呢?艾麗爾·雷斯說,"最有力的教育工具是同理心。"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要想管教孩子有效果,最有力的教育工具是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鐵欽納首次提出了同理心的概念。同理心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共情,要做到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瞭解和預測他的行為和感受。艾麗爾·雷斯說,同理心是,父母對孩子體驗世界的方式抱以真誠而尊重的態度。


這裡的同理心,既是培養孩子理解別人的同理心,更是父母理解孩子的同理心。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解決孩子真正的問題,而只是在解決我們的焦慮,或者暫時把這個問題按下去,就當沒看見,就算是解決了。


所以只要孩子的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比如孩子的睡眠問題,你罵是沒有用的,只有你瞭解睡眠問題背後的原理是求父母的關注,你增強對孩子的陪伴和安撫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


而你只是罵孩子,對孩子的睡眠問題的管教沒有達到我們的目的——讓孩子在晚上10:00之前睡覺,我們將會日復一日的發脾氣,這種發脾氣有時可能是源自我們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無能,解決不了這樣一個小問題。


父母要做到與孩子感同身受,真心不容易,你永遠無法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感同身受。有一個說法是,當孩子小的時候,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因為只有你學會從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真正理解了孩子,才會才能夠更好地激勵和說服孩子。要想正確的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那麼首先要了解我們父母在理解孩子體驗世界的方式上都有哪些誤區?


發現父母在理解孩子體驗世界的方式上的三大誤區,才可能讓父母對孩子有同理心。


同理心為什麼對孩子有效?父母孩子運用同理心的方法溝通,因為與孩子產生了相互的鏈接,才能夠影響和成功管教孩子,讓孩子的行為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


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以下父母在理解孩子上的三大誤區,都是在認知層面上的誤區,也是導致我們的生氣的根本原因。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一、不瞭解孩子的生理特點,所以很多時候不理解孩子的行為,父母就會生氣。


孩子磨蹭,反應慢,有時你和他說話好象沒聽到,這導致你到最後就得大吼大叫起來,有時真的挺讓人惱火的。其實從腦科學的角度,人的大腦裡的前額皮質是主管情商的,孩子的大腦結構和成人的是不太一樣的,孩子的前額皮質尚未發育完全,反應一定是會慢一些的。


孩子好象總是在“分心”,其實是孩子的“非注意性盲視”特點,只要他在做一件事,另外一件事他一定是注意不到的。成人的前額皮質發育完全了,有“邊緣意識”,一邊在做一件事,還能夠留意到旁邊的一些事。


而孩子是不行的,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比如在孩子看書或者畫畫時,你讓他去折被子,他無法從自己現在在做的一件事裡抽離出來,哪怕是答應了,也是不會記得的。如果你執著於此事,只會讓你自己生氣,非要你提高聲音八度,將他從當前的事情裡抽離出來才行。


所以瞭解孩子的生理特點,理解來源於瞭解,父母才會對孩子更加寬容,你知道孩子就是這樣子的,無法分神,並不是故意惹你生氣。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二、為了懲罰而懲罰,忘記了管教的目的,效果不好,更生氣了。


“你今天怎麼又沒折被子?罰你不能吃早飯。”當孩子沒有按我們要求去做事情時,我們感到憤怒和緊張,甚至是和孩子賭氣,一定要贏了孩子。但是卻忘記了我們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管教的英語是DISPLING,還有學習的意思,其實管教的最終目的是學習和成長,讓孩子越來越獨立,越來越符合行為規範,越來越有能力管教自己。我們管教孩子是要取得管教效果的,而不只是說說而已,解決不了就不管了。


所以當我們理解到了管教是為了讓孩子成長和學習,如果和孩子賭氣是無法讓孩子成長的。我們是要想如何讓孩子培養出折被子的好習慣,而不是讓孩子不能吃早飯,可以讓孩子折了被子再吃早飯,換一個說法,並不是以懲罰的角度,反而讓孩子更加能夠接受。

多提醒幾次,孩子慢慢也能培養成習慣了。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三、覺得孩子總是故意和我們作對,所以很生氣。


有一次孩子班上幾個同學去玩桌遊,有一個聰明的男同學,喜歡對桌遊的遊戲牌東摸西摸,其實他是在用手探索新鮮事物,但是不理解的人就會覺得這孩子太好動了,是不是故意與大家作對。


在生活中也是,我們看到孩子磨蹭,或者不按我們指示立即行動,就會覺得孩子是不是故意與我們父母做對,我說東,偏要往西。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裡提出了”無罪推定“的概念,在一切證據還沒有證明孩子是與我們作對的情況下,暫且把孩子的行為都看作是好的。


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孩子的行為,是不是孩子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探險這個世界,那都是可以接受的。孩子的主觀意圖是想做得更好,只是因為能力問題,或者因為自身的生理特點,做得還不是很好,看上去毛毛糙糙。但這並不是指責孩子的理由,指責孩子,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學會。


我們只有理解孩子並幫助孩子培養做事的能力,孩子的行為會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的。只有家長本來就有同理心,孩子才有可能培養出同情心來。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的三大步驟,讓父母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孩子,因為更能理解他人,情商更高,人際關係更融洽 ,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能夠迅速融入,在今後的人生也會更加順利。那麼我們父母怎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以下三大步驟,幫助父母更好地培養孩子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從而培養出更高的情商來。


一、培養孩子同理心,從和孩子說話,確認孩子的感受開始。


《卡耐基的說話技巧與人際交往》這一本書,為我們分享了父母與孩子,強調孩子的感受,更好的對話方式。


和孩子說話,先稱讚孩子,再接下來問下一個問題。


當孩子興高采烈過來與你分享一件事情時,比如說,“媽媽,今天我做了一個炸薯條。”


你要先肯定和關注孩子的感受,“你怎麼這麼能幹呀,是怎麼做到的呀”。而不是一上來就說,“炸什麼薯條,你今天作業做完了嗎?”


稱讚完孩子以後,再問他,“你今天對作業的安排是怎麼樣的?”


當孩子回答說,“上午把作業就做完,下午玩。”


你可以稱讚孩子,“安排的不錯。”再問,你打算哪時開始做呢?


大家看出來沒有, 這個就是先稱讚鼓勵孩子再問問題,孩子回答以後再稱讚鼓勵的語言模型,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感受的基礎上,再鼓勵孩子,孩子就會特別喜歡和你說話。


很多人都說窮其一生都在尋求父母的肯定和看到。只有父母從孩子小時就不斷理解和看到孩子的需求,肯定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夠對情緒有覺察能力,慢慢培養起對別人的同理心來。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父母不要掩飾自己的情緒。


有的媽媽在公司裡遇到了事情,受到了同事排委擠屈,回到家裡以後,勉強陪孩子,難免會出現”踢貓效應“,看孩子啥都不慣,使勁批評指責起來孩子來,把在外面受到的氣如數發在孩子身上。


當父母有情緒時,我們不需要掩飾,“媽媽回來了,有點累,情緒不好,能不能讓媽媽休息一會兒,休息好了媽媽來找你一起玩。” 這好過勉強陪孩子,導致情緒積壓,總會有爆發的時候。


如果父母總是不承認自己的情緒,本意是好的,孩子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強的,會以為自己有情緒是不好的,也不敢盡情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不知道認知情緒,也就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了。


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此時的情緒,也分享自己的處理態度,“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自己呆房間好好休息一下,情緒就會好轉起來。”這種身教言傳對孩子發展同理心,並學會怎麼處理情緒,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三、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可以學會當孩子的情緒教練。


鼓勵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幫孩子梳理,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或者更改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有一些問題時,比如說在學校裡,沒有人和他玩,所以心情很低落,怎麼辦,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有一種父母是直接告知,你一定是做了什麼事不受別人歡迎吧。另一種父母則是批評指責,你怎麼這麼沒用。


很明顯這兩種都無法讓孩子培養起高情商來。《高績效教練》裡提出,教練式育兒,就是把原來的直接告知和批評指責,不斷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

我們可以用提問來幫助孩子學會體會自己的感受。“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嗎?讓你覺得在學校裡沒人和你玩?”“是不是玩遊戲的時候,沒有人和你一起,你才會有了這樣的想法?”。“你覺得怎麼樣才能有人和你玩呢?”讓孩子驗證自己的情緒。


可能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中會發現,情況也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糟,也有可能在提問的過程中,自己就發現真正讓自己情緒不好的是沒有人和他玩這件事,而並不是自己不受歡迎。孩子下次遇到問題時,也學會了客觀分析自己的情緒的產生的根源,才能夠慢慢把握好自己的情緒,才更加有同理心,因為理解了自己的情緒的人,才有可能理解別人。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知道了3大原理,讓你不再對孩子發脾氣


掌握有效的管教,最根本的原則,是好的親子關係,教養孩子並不是難事。


很多人都說教養孩子很難,那麼什麼是教養的根?著名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曾經給很多問題孩子做過個案,她發現完全解決孩子全部的問題很難,往往是一個問題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又出來了。後來,她才發現,原來好的親子關係,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


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在這世界上最初的依戀關係,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孩子的心靈營養,比教育重要1000倍!她利用修復親子關係的方法,讓1000個家庭重煥新生!從根本上解決了孩子可能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親子關係是根,根對了,一切都對了。


同理心,就是幫助我們和孩子的之間聯接,也幫助孩子和世界的聯接,是親子關係的基礎,是我們與孩子互相理解的起點。


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說,觀察你和孩子的日常互動,問問自己,如果那些互動時刻會持續好幾十年,你是否認為它們能夠建立起你想要的親子關係。如果不能,就開始試著做一起改變吧。
與所有父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