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今日,驚蟄

今日,驚蟄

2020年3月5日10時57分 迎來驚蟄節氣

今日,驚蟄


《驚蟄節氣:陽和啟蟄》

作者/宋英傑

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驚蟄的到來,正值九九時節,是人們欣欣然迎接久違的春姑娘的時候。驚蟄節氣的基調,是溫暖而歡快。

提起驚蟄,一種常見的說法是,隆隆的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小動物。

但是,驚蟄這個節氣的“初心”,其實和雷並無關係。雷的“鬧鐘”功能,與布穀鳥的“催耕”功能一樣,都是出自人們過於豐富的聯想。

以現代氣候,在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區域,通常是在清明之後迎來初雷。

那為什麼會有把驚蟄和雷聲掛鉤的這種誤解呢?

今日,驚蟄

第一,可能和驚蟄這個名字有關。它原來叫啟蟄,因為要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而被迫改為驚蟄。

啟是一種漸變,而驚像是一種突變,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雷。

實際上,所謂“陽和啟蟄,品物皆春”,說的是溫暖的氣息使蟄蟲從冬眠中漸漸醒來,春天的標誌便是萬物的甦醒。

所以使蟄伏冬眠動物從夢中甦醒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溫度。

溫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今日,驚蟄

第二,可能古代一些學者的解讀,被人誤解了。比如元代學者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是,“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但他說的是驚動和出走,而不是甦醒。

真正開始甦醒是在立春,立春時“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是“因氣至”,也就是因為溫暖的氣息,所以才甦醒。

今日,驚蟄

第三,雖然驚蟄和北方的初雷無關,但卻與南方特別是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初雷高度吻合,包括《淮南子》成書的淮南地區。所以在這些地區,人們完全可以將初雷作為驚蟄節氣的標識。

這雖然不是驚蟄的古意,但恰恰是對南方驚蟄物候正確的本地化訂正。而且驚蟄節氣祭雷神也正是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習俗的形成自然有它的氣候依據。

今日,驚蟄

人們喜歡雪,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瑞雪兆豐年”的天氣諺語,說明英雄所見略同。但並不是所有的雪都可以稱為瑞雪。

對於節氣起源地區而言,氣候平均的終雪大多是在驚蟄時節。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驚蟄過後的降雪便不能一概稱為瑞雪。

其實農民們都懂得,諺語說“冬雪是財,春雪是災”“冬雪如膏,春雪如刀”。所以冬天的雪是營養,春天的雪是兇器。

今日,驚蟄

當然,春雪還可以再細緻劃分。如果是初春,天氣還比較寒冷,這時敢“冒頭”的個別草木,是抗寒能力比較強的,初春的雪總體而言還算是大地的“被褥”,起到的是保暖的作用。但如果是陽春時節,草木都已經抽青吐綠甚至開花了,再大雪紛飛,那肯定不是瑞雪,而是災雪。

所以,為瑞之雪,不是陽春之白雪,而是隆冬之積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