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常德村醫秦蕾:“螢火蟲”的逆行 點點微光照蒼穹

常德村醫秦蕾:“螢火蟲”的逆行 點點微光照蒼穹

秦蕾在衛生室消毒。

紅網時刻常德 通訊員 彭薇凝 報道

2020年1月21日下午三點,農曆臘月二十七,窗外大雨滂沱。常德市鼎城區黃土店鎮錢家坪衛生院大會議室正在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緊急會議。龍佩鳳等三位院領導正襟危坐,醫院全體職工、各村村醫齊齊到場,眉宇間神色凝重。

坐在第一排認真做著會議記錄的是八角樓村村醫秦蕾。自1999年常德衛校畢業後,他毅然回到家鄉當起了一名鄉村醫生,至今已有20餘年。從小耳濡目染外公、舅舅們懸壺濟世的他,一直堅定自己的初心:行醫一日,造福一方。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他提早投入到“戰鬥”——在這次會議之前,電視新聞剛播出武漢發生疫情後,他就第一時間在全村各網格群和自己的朋友圈發佈疫情防控信息,宣傳如何自我防護,如何正確使用口罩、體溫計,如何在家中消毒等防疫常識。正是他這種敏銳的專業嗅覺,使得基層防控工作得以有序開展。

常德村医秦蕾:“萤火虫”的逆行 点点微光照苍穹

秦蕾上門為湖北返鄉人員測量體溫。

“爸媽,你們慢慢吃,我還有幾個湖北返鄉人員的基本情況沒有收集完,我先出去了。”大年三十,別人都沉浸在闔家團圓的氛圍裡,秦蕾卻連團年飯都沒吃好,就騎著車匆匆出門了。這次入戶排查的是湖北孝感的三個返鄉人員。因為是年三十,知道農村的習俗和忌誨,秦蕾沒有穿白大褂,只戴了一個口罩、一副手套就深入返鄉人員家裡。他知道此病傳染性極強,心裡怎會沒有壓力呢?但壓力歸壓力,做好防控、保護村民,才是他心裡最大的動力。

在詳細詢問完三人的基本情況後,秦蕾又給他們測了體溫,並認真記錄,再三交代他們:至少在家隔離14天,在此期間不能外出、不能走親訪友、不能聚餐打牌,如有低熱、咳嗽、乏力等任何異常情況第一時間與他電話聯繫。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再次表達了打擾的歉意後,他又冒著刺骨的寒風趕往需要排查的另一家……

正月初一,因為考慮到村民覺得新年第一天就跟醫生打交道不吉利,於是,在和排查對象小心翼翼地電話溝通好後,秦蕾才來到這家。這位村民是除夕夜從武漢回來的,重災區啊!沒有體溫槍、沒有防護服的他,就憑一個口罩和一隻水銀溫度計與排查對象“密切接觸”了。儘管如此,在給對象查體、詢問的時候,秦蕾依然很認真地記錄著,一如既往的交代各種注意事項,絲毫沒覺得對方是武漢回來的就敬而遠之,敷衍了事。

事後,這位村民打趣著問秦蕾:“秦醫生,你當時來我家就真的一點兒也不害怕嗎?”秦蕾淡然一笑:“雖然回到診所我會用酒精把溫度計、筆和文件袋都徹徹底底地消毒,心裡還是會繃著一根弦、捏著一把汗,怎麼能夠畏懼呢?但是確保家鄉的安全與寧靜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是的,秦蕾心裡明白:相對於專業的防護服、護目鏡、N95,他這一層薄薄的口罩和手套,與其說是“防護”,還不如說是自我安慰。他說:“沒有防護服還要接觸這些重點關注人員,有時候我心裡也會害怕,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村裡唯一的醫生,我不上誰上?”

常德村医秦蕾:“萤火虫”的逆行 点点微光照苍穹

秦蕾入戶排查登記。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很少人關注的村衛生室有很多像秦蕾這樣不計個人得失、不懼個人安危的勇士,他們就像螢火蟲一樣,散發著微弱而溫暖的光,用自己的青春踐行著自己守護一方平安的誓言。

1月28日,秦蕾在排查過程中得知本村村民胡某和湖北返鄉人員有過一次密切接觸。他馬上將胡某的情況反映給上級,並將胡某納入重點人員管理。1月31日,胡某因出現發熱症狀當即被送往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就診,2月5日,胡某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正是因為他的細緻工作,避免了胡某在確診前與其他人更多的接觸,有效地阻斷了病毒的再次傳播。

他不光是醫生,也是宣傳員。越是艱險的時候,他越是衝鋒在前,他不僅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他不管走到來,反覆叮囑鄉鄰鄉親,“不出門、不聚會、戴口罩、勤洗手”。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抗疫“戰士”,卻因為“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史”,在最後退下去後,而被“掛牌隔離”14天。可是,當他的隔離期滿後,得知村裡需要疫情防控的醫生時,他又再次投入到抗疫一線戰鬥當中,守卡口、做宣傳、上門測體溫,哪裡需要去哪裡。

在基層從醫的20多年裡,秦蕾總是任勞任怨,默默地散發著自己的光和熱。1999年的霍亂、2003年非典,以及後來的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發生後,他都為鄉里鄉親們撐起了保護傘,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也不例外。

時至今日,秦蕾已在防控一線堅持奮戰了四十多天。路夠黑,光才亮。正如秦蕾為抗疫寫到的詩歌《螢火蟲》中那樣:“我只是一隻螢火蟲,卻夢想著照亮整片天空!”秦蕾醫生用自己螢火蟲般的微光,努力照亮著邊遠山區的人們。我們堅信:在廣大基層衛生室,有這樣敢擔當、肯付出的村醫匯聚在一起,點點微光匯聚一起也能也能照亮蒼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