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对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如何评价?

迟钝老刀


一个优秀的写手的笔下所产生的文字要对社会负责,若围背社会准则张场嘶鸣,最终被历史埋没,消声灭迹。

李自成自成是一股反社会的势力,杀声震天中血流染红江河。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完全不是真实的写照,闯王来了纳粮照章不误,明显有欺骗性,只能说李自成所在的一段历史老百姓的日子水深火热。

如果把闯王来了不纳粮,改写成闯王来了少纳粮会很完美。





郭玺清


我是1969年生人的。

记得小时候大约七八岁,父亲大人就喜欢给我说书,我也看到过父亲深爱的水浒,三国和李自成全套。早期的李自成应该是十二本一套。父亲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每个人物的塑造成功。只能凭借记忆来说了,刘宗敏,郝摇旗,高迎祥,尚炯,牛金星,李信后来改名李岩了,高夫人绣闯王旗,双喜,张鼐哎呀快想不起来了,,,。

父亲说让我必须全部看一遍,但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时间。我想只能到以后退休不干活了,一定完成父亲交给的任务。

父亲属于那个年代的文化人,一直以来父亲的话就是我必须接的圣旨。

如果说此生最好的拥有是什么?我肯定回答,我今生有幸就是有一个最好的父亲大人。愿来生我还做他的儿子


山昌正


我非常感谢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正是这套书使我终身受用,养成阅读的习惯自此开始。记得我刚毕业在家待着,妈妈给我看我闲着没事,就给我借了一本书,就是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当时我并不喜欢阅读,但因为闲得无聊,先也就顺便翻翻,没想到,我被它慢慢地吸引住了,开始夜以继日地阅读,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然而,很遗憾,当读完第五册后,就再也没有借到,因为据说是后面的还未出版,后来我再也没有读这后面的三册。这事一直让我难以释怀,前几天,我订的一套《李自成》终于到了我手里,我想抽时间慢慢品味。


源来892


李自成还真看过,20多年前,在北内工作,在厂图书室借阅的好几大本。当时觉得写得很好,不然也不会一本接一本的看完了。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好象只有崇祯与陈圆圆红袖添香一段了,当时25岁对这个皇上还是很敬佩。是个史诗级巨著吧。就小说本身是很成功的。


Jacksong


记得1977年我上初中时,记得是5月份的一天,父亲让我去新华书店帮他买《李自成》这套书,这是父亲第一次让我帮他买书,从小都是星期天他带我去书店给我买小人书,我有一千多本小人书,我父亲酷爱书我家有很多书,从小借书给别人因损坏丢失没少挨父亲的打,这次是打倒四人邦后很多过去的书和一些新书出版了,记得当时书店买书的人排的人山人海,结果买了一套,当年的姚雪垠可不是一般的火,但我对这个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反感很讨厌些人,对李自成这个人也很讨厌。


天涯逸客


《李自成》我阅读了前面几本,后面几本终于放弃了,为什么?因为越读越没劲了——

1、最令我反感的就是把李自成这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塑造了文革期间浩然所著《金光大道》小说里的主角一个模式的人物,即“高大全”的人物,他笔下的李自成简直完美到了没有一点点缺点,人物形象也给你他整天都是挺胸昂首、器宇轩昂、大义凛然的样子,姚雪垠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塑造一个人,这个人就不累吗?成天活的这么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还是一个人吗?

2、李自成也几乎没有什么人性挖掘,和同事、下属、官兵发生任何分歧,差不多总是他正确、他英明伟岸、他光荣伟大,他没有错的时候,小说大体上也不写他家庭的事情,他和女人的关系,他的婚恋、他的性爱、他的吃喝拉撒,他像个塑料做成的人工智能伟人。

3、总体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被姚雪垠描绘成了一支正义之师、一支革命的大军、一支为民而战的伟大军队,“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传说中口号,被姚雪垠切切的写成了李自成农民军的自始至终贯彻执行的信念和行动纲领。我记得姚雪垠曾经为自己这样写辩护,他的意思是他翻阅、查找到的历史资料和信息,是证明了他的小说观点的。可我阅读过的很多历史资料和书籍,都越来越将李自成的农民军描写成了一支暴力的穷凶极恶的比土匪军队没有好多少的腐败的邪恶军队,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滥杀民众不如张献忠的农民军,但也就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尤其近一、二十年,很多学者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几乎没有一次真正促进中国历史进步的,却多次造成中国历史大倒退,比如黄巢起义、张顺起义、方腊起义、以及李自成起义等等,尤其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最为邪恶,这些农民起义,除了对崩溃中国的各个皇朝有作用外,中国人民并没有从中得意,中国社会也没有因为那一次农民起义而进步了,包括科技、文化、艺术,甚至政治方面也是毫无进展,成功的人终究还是做了皇帝、组建了高度集权的中央王朝,明朝相对于元朝,仅对汉人有所宽松、得益,但相对于更早的宋朝,明朝并没有什么进步的意义。那么,姚雪垠为什么看不到这些呢?或者他不同意历史学家这么评价李自成农民起义?

4、小说《李自成》的写作方法是用的非常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相对于此前的现实主义小说,姚雪垠的这部小说毫无艺术价值的提升,毫无革新,写的很长很长,却感觉又臭又长,可以说在写作技艺方面,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和情节方面的构思很平庸,毫无趣味,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患有严重的“高大全”毛病,论整体水准,它甚至远不如茅盾的《子夜》,可你要知道,茅盾的《子夜》是创作于1930年至1932年,而姚雪垠的《李自成》却是创作于1963至1999年,可以说在小说创作方面,姚雪垠相比前辈,以小说《李自成》来衡量的话,是大倒退了,却毫无创新之处。

5、如果将《李自成》当成一部通俗小说来看待,那写作技艺方面也没什么好评论的,但偏偏他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老实讲,我觉得茅盾要知道这样的小说也能获得以他笔名命名的文学奖,一定会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坚决要求停止侵犯他笔名权。


天淞子


姚雪垠写《李自成》写了五卷,洋洋洒洒300万字,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

第一卷写的不错,写明朝朝廷的腐败,崇祯皇帝对攘外安内的摇摆,写的都比较符合历史。第一卷值得看。

但是,的的确确是美化了李自成,我承认李自成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是他没有当好这个领袖。按理说,李自成要夺取天下,在当时的情况下,比朱元璋夺取天下简单一些。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宗室庞大,早已天怒人怨,但是李自成没能向朱元璋学习,他是个自发的起义领袖,不懂得修正自己,不懂得提高自己,而是随波逐流,错过大好机遇。就天资和勤奋而言,李自成远远不及朱元璋。

但是,姚雪垠把李自成写成了高大全的人物,如果真有这么优秀,李自成在明末乱世取得天下真的一点都不难。所以,姚雪垠写的李自成是假李自成。

真的李自成政治上策略不高明,军事上战略不成熟,延揽人才上缺乏包容和手段,没有团结到一个当时的大才子,围在身边的都是牛金星、宋献策这种三脚猫的人。

当做小说看,还是不错的,文笔没的说,对部分史料的收集和考究也不错。


坐看东南了


上初中时开始读,读了两卷(五本,一卷两本,二卷三本),上大学读了第三卷(又是三大本),之后一直到工作后好几年,也没等到第四卷。第五卷倒是先出来了,姚先生也去世了。于是买了新的十卷本——分別叫《潼关南原大战》、《商洛壮歌》、《紫禁城内外》、《李信与红娘子》、《三雄聚会》、《燕辽纪事》、《洪水滔滔》、《崇祯皇帝之死》、《巨星殒落》,整个又从头读了一遍。很显然,最后三本属于第五卷,前七本对应着以前出版的前三卷,中间缺失一大块(从水淹开封就直接蹦到进攻北京去了),也就是说第四卷根本没有写。总体感觉,前两卷写得非常好!堪称经典!第三卷有点“水”了,第五卷则更“水”,语言重复,不够流畅。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最成功的是崇祯皇帝,其次是张献忠,可以说栩栩如生。再次,李信(李岩)、红娘子、卢象升、洪承畴、宋献策、郝摇旗、慧梅、尚炯、杨嗣昌、王长顺等,也还比较成功。比较失败的是李自成、高夫人、刘宗敏、牛金星、吴三桂等。得失相抵,半部杰作。






韩韩晓晓波波


读书笔记--姚雪垠十卷本《李自成》


李自成大家都知道,但我相信真正看过这套姚雪垠的十卷本的朋友寥寥无几。实在太长了,而且它描写的生活基本上也进不了现代人的视野。皇皇巨著,二百多万字,光看就看了我一个多月,用掉了许多的夜晚和周末,而姚先生从1957年开始写第一卷,直到他去世的1999年才全部写完,一共写了42年,半辈子的心血就在这一部书上。

最早给李自成写传记小说的是1930年代米脂县一个李姓的李自成后人,写了40回的《永昌演义》。这本书被毛泽东在延安看到了,很感兴趣,评价很高。不过作者虽然对李自成的个人品格多有赞誉之词,他对整个起义运动的定性却还是按照传统观念,写成了流贼。对这点毛泽东礼貌地表示了不爽,希望作者能够改写,把造反写成农民革命。

1944年,郭沫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分析了明朝是怎么覆亡的,和李自成的起义又是怎么从势如破竹的胜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向分崩离析,最后灭亡的。他虽然骂了几句李自成,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骂,总体上对“农民运动”是赞赏和认可的,符合新华日报的一贯基调。

不过,当时的官方舆论,以中央日报为代表,认为正是李自成张献忠这种流寇和中央政府作对,使得国家内外交困,以致被满洲灭亡,炎黄子孙被异族统治了二百七十年,所谓亲者痛仇者快。

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志于打江山坐天下的毛泽东和共产党不仅仅和官方舆论进行论战,更利用三百周年的纪念对全党上下进行整风,目的是吸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他们确实比李自成高明,取得了成功。

《永昌演义》的作者死了,没能改写,姚雪垠却站了出来,用一部《李自成》完成了毛泽东的愿望。第一卷(相当于十卷本的一,二卷)从1957年开始写,1963年出版,是1949年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白话文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小说。

插一句,受不了这种风格的朋友可以看四卷本的《李自成》,它把十卷本里的革命气息咔擦掉了,留下的都是精华。

关于造反的小说,最有名的当然是《水浒传》,但是《水浒传》只写英雄,却没有歌颂农民,更没有阶级观念,而且最后以投降收场,所以被毛泽东批得体无完肤,说它是反面教材。《李自成》第一卷一出版,立刻获得了毛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风靡全国。

第一卷一开始就全景式地描写了潼关南原大战,李自成战败,但是败而不乱,败而不馁。姚先生显然学习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场面宏大却又细节严密,情节紧张激烈,人物栩栩如生,读来让人心驰神往,废寝忘食。

紧接着就是商洛壮歌,又是一场更加惊险激烈的战争,情节篇幅几十万字,却没有一点拖沓。虽然作者有意要表现起义军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但是毕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读者只需自己过滤掉那些词汇,并不影响阅读。单就写战争而言,第一卷绝对可以在中国文学史里名列前茅。

姚雪垠尽管已经很革命了,文革后第二卷(相当于十卷本的三,四卷)差点还是没写成。后来毛泽东开恩,专门嘱咐下面别斗姚雪垠,让他好好写。第二卷直到1976年才完成,所以,毛泽东到去世也没能看到。在商洛战争取胜之后,李自成终于跳出包围圈,转移到鄂西(就像是后来的反围剿战争)。崇祯皇帝不得已,派出他最信任的大臣首辅杨嗣昌督师剿贼。李自成只带五十骑飞驰进入河南(就像是后来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因为他很得人心,仅仅几个月就招募了十万大军。而且,各路人才纷纷投奔,比如牛金星,宋献策,李信(后改名李岩),连另一家起义领袖罗汝才也带着十万大军来入伙,一时间真是风云际会,兵强马壮。

然而,兴旺中已经埋藏了失败的种子。李岩劝李自成,每打下一地应该设官理民,恢复农桑,建立根据地,让百姓休养生息。战略上先占河南,再西进关中,东扼漕运,如此步步为营,则进可攻退可守,几年之后北京四面楚歌,只等瓜熟蒂落的时候派一大将就可轻易拿下。然而李自成呼啸中原,摧枯拉朽,早已踌躇满志,只想早日打进北京,根本没有耐心慢慢推进。

第三,四,五卷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写的。

第三卷(相当于十卷本的五,六卷)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崇祯皇帝和满朝文武的失策,造成了洪承畴在辽海对满洲作战全军奔溃,兵败投降。二是李自成三打开封的故事。

这一卷虽然也有很多战争,但是在三打开封的时候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描写了开封城里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貌似和书中的主要人物无关,偏离主线,很多读者感到费解,但在我看来,这段故事却是全书的精华,插入这段独立的故事是姚先生有意为之,有其深意。

张德厚是开封城里一个贫穷的秀才,教书为生,妻子香兰温柔贤惠,一儿一女还小。德厚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娘,一个妹妹德秀还没出嫁,一个从小收留的孤儿堂弟德耀在铁匠铺当学徒。前院两间房子一间租给在相国寺给人看相糊口的王铁口和她半瘫痪的老婆,一间租给靠给人做针线过活的寡妇霍婆子。

故事写的是,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切断城里的粮草供应,以待城里粮尽自乱。围城围了几个月,跟其他老百姓一样,德厚一家为了生存,绞尽脑汁,和邻居一起历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苦难,实在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在乱世的悲惨命运的写照。吃蛆,吃草,吃皮袄,吃人。。。人性的最善和最恶都毫无遮掩的上演。其描写是如此的细致冷峻,显然姚先生对这样艰难和野蛮的生活并不陌生。

然而让人绝望的是,任你如何挣扎,这一家子的每一个人一个一个死去,一个都没能保住。老太太为了省粮食给独苗孙子最先饿死,香兰带着德秀和一双儿女逃出开封逃难,很快女儿招弟生病死去,然后遇上乱兵抢掠,德秀投井自杀,香兰被军官强奸,又被掳去军营,她为了保住儿子小宝忍辱偷生,最后赶上军队清理整顿,小宝和自己都被士兵扔进黄河活活淹死。

王铁口的老婆为了让自己丈夫有机会活下去上吊自杀,却也没能保住他。王铁口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因为身体虚弱摔了一跤就被人打死吃掉。而一贯善良热心的霍婆子因为偷偷帮助被困在城里的妇女和起义军里的家人牵线而被守城的官军凌迟处死。

围城到最后,绝望的官军掘黄河大堤水淹义军,开封城里也一片汪洋。德厚在官军的木筏子上,遇到在义军木筏子上的德耀,兄弟俩激动呼喊。德厚被官军踢下筏子淹死,德耀要抢过来救他却被箭射死。

姚先生的心好狠,写这么一段死光光的的故事,一点渺茫的希望也没有给读者留。至于中心思想,我就不说了。其实真实的历史一点也不比小说温情,比如1949年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把郑洞国围在长春,郑洞国的军队是当年在缅甸作战的抗日远征军。郑将军很绅士地向林彪建议,先把城里的四五十万无辜的老百姓放出去,国共双方再决一死战。林彪冷笑一声,你想得美,我要的就是这么多嘴巴把你们的粮食消耗掉。城里的张德厚们想逃出城,都被机枪打了回去。围城五个月之后林彪拿下了长春,它基本是一座死城。

第四卷(十卷本的七,八卷)之前李自成已经势如破竹了,北京指日可待。他先是把一直跟随他的罗汝才咔擦了,暴露出无毒不丈夫的领袖气质,然后又灭掉投靠他却又害怕他的袁时中。

高潮是他兵不血刃拿下北京,逼死崇祯皇帝,走上了人生巅峰。因为他决定建都西安,根本没打算为北京考虑将来,于是放纵大将刘宗敏拷掠大户,奸淫民女,大失人心,在劝降吴三桂不成后又贸然东征山海关,却完全不知吴三桂已经勾结满清,意图一举消灭李自成。这一卷充满了悲剧气息,李自成飘飘然于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大顺,他和手下将士完全失去了创业时的谨慎和自制,行事荒唐,为所欲为,以为江南可传檄而定,满洲癣疥之疾,而不知末日将到。

唯一保持清醒的只有李岩和宋献策。但是慑于李自成对付革命同志的狠辣,他俩不敢过分劝谏,眼睁睁地看着大顺一步步走向深渊。

第五卷(十卷本的九,十卷)基本就是李自成的下坡路,崩溃史。山海关一战,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夹击之下,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一路奔逃,一路败仗,逃向陕西。一路上,他发现以前老百姓对他夹道欢迎,当成自己人,而现在人全逃光,东西搬光,恨不得连水井都填上。出来混,终于还是要还的。

在山西休整的时候,李岩建议李自成给他一路兵马,他回老家河南开辟另一块根据地,牵制官军,并做山西和陕西的屏障。李自成怀疑李岩要脱离自己,另起炉灶,和牛金星合谋把李岩兄弟杀死,逼走李妻红娘子。

李自成自己是陕北的农民,他依赖的老兄弟也都是跟他差不多的陕北农民,对于象李岩这样的既是外省人,又是读书人,祖上还是明朝大官的世家公子骨子里就不信任,屡败之后更加疑神疑鬼。和所有失败的政权一样,自毁长城,自相残杀都是加速它毁灭的路径。李自成亲手把大顺朝卷土重来最后的机会给杀死了。

李自成一路败退,最后孤家寡人,被农民打死在通县九宫山。不过,作为一代枭雄,他还是有不少忠心的部下的,他们后来和南明政权合作,继续和满清作战,坚持了十九年,直到最后一个战士兵败自焚。


十卷本在亚马逊上一百四十多元就能买到,单价比猪肉便宜。


邱楚机国学


上学的时候,历史书上说到闯王李自成,打到北京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腐化堕落。山海关一战,被清军和吴三桂联合打败,从此兵败如山倒,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当时我一直不明白,在攻打京城之前,大顺军已经控制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和湖北的大部,为什么一场败仗竟然永世不得翻身?

看了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终于明白了。大顺军的所谓“控制”了某地,就是打下了这个地方,杀了地方官和民愤极大的恶霸,不对百姓“纳粮”,将大户人家的金银珠宝、粮食、布匹、骡马洗劫一空。更有甚者,有时候还把城墙给拆了。从来没有想过建立各级政府,按伟人的话就是“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这就是蝗虫过境,一旦遇到挫折,哪有回头路?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的失败,小说里都已经给出了答案。

小说里的人物刻画入微,李自成、张宪忠、崇祯、李岩个性鲜明。大顺军内部武将、谋士争权夺利,大明王朝的宫斗都写的很到位。

整个小说,使人感到头重脚轻,前面几部既气势磅礴又细致入微。从水淹开封之后,写的简略一点了,很多重大事情都一笔带过。虎头蛇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