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梦幻之星V


因为雍正皇帝属于“政治上被孤立”“行为上打破官场常规”的皇帝,因此,他面临着权威被威胁的状态。

(1)年、隆对皇帝的统治地位有威胁当然要被收拾,张廷玉一生谨慎又是文臣、汉人,对于“政治少数派”的雍正不可能除掉张廷玉。他的工作能力和影响力,加上他的文臣身份注定其“不用除掉”,没有“对皇权的威胁”只是政治影响力,对于“强势君主”来说控制得住

年羹尧、隆科多属于雍正的“嫡系部队”成员,但二人僭越皇权的行为确实不少。那么,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说后人就是雍正都不知道。对于“皇权威胁”,皇帝们是不会猜猜猜的,只会消灭“威胁皇权的人”。

对于年羹尧,我已经在问答“手握重兵的年羹尧,雍正帝是采取什么手段解除他的兵权”中回答了。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消灭了年、多二人。随着军事上威胁“皇权”的人被整治后,“雍正改革集团的政治集团”已经形成多年,且效率较高,形成所谓的“四大亲信”田文镜、李卫、张廷玉、鄂尔泰。“政治影响力”对于封建社会政坛来说,皇帝说打压就可以打压,没有军事谁在乎你。

田文镜与李卫不和;张廷玉作为清廷关于对于三位地方大员也多有矛盾。因此,四大集团任何人根本不能独大,在政治上根本构不成“威胁皇权”的地步。

只要不“威胁皇权”,一切好说。

(2)雍正“扬满抑汉”在中央层级很明显,乾隆将其扩展到“统治层面”,雍正和乾隆都将满人作为“首臣”,故意打压张廷玉导致其终老不能如愿

张廷玉生于1672,卒于1755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寿高83岁。在康熙朝官位最高当到了刑部、户部、吏部等部门的侍郎。

1722年十一月雍正继位时,50岁的张廷玉必然成为雍正的拉拢对象,被授予吏部尚书。1729年成立军机处时,雍正以怡亲王胤祥为首,其目的就是以满制汉,让“皇权绝对领导军机处”。

其实,自军机处成立时,大部分是以满人为首的甚至为主体的。可惜,张廷玉并没有看到实质,最终导致他与乾隆的“软性对抗”。

次年,胤祥病逝后。张廷玉和马尔赛轮流成为首席,但雍正十年鄂尔泰入阁后长期担任首席,乾隆十年(1732年)鄂尔泰病逝。其后,讷亲、傅恒担任首席。张廷玉心中的不忿,最终导致其1748年(76岁)提出病退。乾隆不许,要求担任顾问留京。

总之,张廷玉的最后7年,就是和乾隆“怄气”的岁月。


坐古谈今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柯隆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关于这个问题小姐姐先给大家透漏三点原因,然后咱们再详细解说。

1,张廷玉身为文臣,不像年羹尧和隆科多一样拥有实权,手握重兵。

2,张廷玉之父是雍正的师傅,在身份上,张廷玉算的上为亲信之人。

3,张廷玉自身勤勤恳恳,对雍正忠心耿耿,又不恃宠而骄。



从康熙在世时,张廷玉就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开始崭露头角了,到了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更是深受重用,还曾被雍正立诏宣布死后可以享有太庙,是清朝唯一一个可以拥有自己太庙的汉人,由此可见他的受宠程度了。至于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受皇帝宠信?其实,张廷玉自己已经有答案了。



张廷玉曾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雍正皇帝相中他,并对他寄予厚望的原因:一,“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有才干,其实就是指张廷玉学识渊博,气度不凡,有谋略,有才干;二张廷玉为张英之子,而张英曾教习雍正四书五经,为其师傅,所以,张英对雍正来说是一个可以为之重用的难得的贴己之人。而雍正能登基为帝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登基后的雍正就开始大力扶植自己的势力,培养亲信,而在这时,张廷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总的来说,张廷玉后来能步步高升,并一度成为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全是赖于雍正的一手栽培。


(张廷玉剧照)

尽管张廷玉深受重用,但并没有因此恃宠而骄,作出不恰当的举动来,这一点从雍正对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雍正可是在九子夺嫡中获的胜利的那一个,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使用的手段都相当残酷,可以说是一个杀伐决断,心狠手辣之人,眼中也是容不得半点沙子,在这样一个人的手底下讨生活,可以说容易也可以说不容易。一方面,雍正对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还是不错的,看初期的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待遇;另一方面,雍正眼里又容不得沙子,是不可能允许有功高震主的人出现的。看隆科多和年羹尧后来的境况。


(年羹尧剧照)

而张廷玉这个人,雍正却对其十分的好,要不然也不会在临终前选派他辅佐新帝。据史料记载,雍正帝在临终前,命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顾命大臣在古代是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也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其权势应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而能被选中做“顾命大臣”的人,才能、品德一般都是文官中的翘楚,做事也都比较小心谨慎。除此之外,雍正还留下遗诏许张廷玉在百年之后配享有太庙。

再对比下年羹尧和隆科多,他们虽然都是辅佐雍正登基为帝的肱骨之臣,可后来却仗着自己是有功之臣而为非作歹,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况且他们手里还把有重兵,雍正皇帝自身疑心也比较重,他们两个还不知道收敛自己。

所以他们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雍正的皇权,还有就是他们跟随雍正多年,知道他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雍正就杀了他们灭口。


小姐姐讲史


真是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康熙年间的地位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所描述的那样,是什么上书房大臣。实际上,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的身份还仅仅是一个吏部左侍郎,副部级官员。加之又是汉臣,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其实非常有限,压根儿就没有资格涉足储位之争。张廷玉的真正发迹,其实是从清世宗(雍正)即位之后才开始的。



张廷玉,康熙十一年生于北京,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二十八岁的张廷玉以进士身份入仕。此前一年,其父张英正式成为文华殿大学士,位列宰辅。但是,康熙四十年,张英便以年迈多病自请致仕,退休了。之后张廷玉一直在中枢系统工作,充当秘书之类的角色。康熙五十五年,四十四岁的张廷玉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成为副部级官员。之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一直在礼部、刑部、吏部等多个部门的副职上轮转,始终没能更进一步。



但是,多年中枢系统的秘书生涯练就了张廷玉过硬的文案功夫,成为了其后来发迹的优势之一。据说,张廷玉每每代笔拟旨,皇帝随想随说,内容非常散、乱,且以白话为主。但是,张廷玉凭借过硬的文案功夫,通常情况下,皇帝的话刚说完,张廷玉以正式行文的格式拟出的圣旨也已经写完了,而且几乎全部都合乎皇帝的心意,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来的。



正因为这过硬的文案功夫,张廷玉最终进入了刚刚即位的雍正眼中。加之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和雍正又有师生之宜,张廷玉的性格也非常对雍正的脾气。而且,张廷玉也的确有两把刷子。因此,雍正即位之后对张廷玉大加重用。最终,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位列宰辅。并且成为了清朝最早被授予伯爵的文臣之一(清初,文臣授爵者很少,且爵位偏低,就连范文程这样的文臣领袖最终也只是得到了精奇尼哈番,也就是子爵的爵位),而且还成为了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到这里提问中的问题就明了了。为什么雍正除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却没有除掉张廷玉。因为雍正初年,张廷玉的地位并不高,而且也没有涉足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正是雍正对他的重用,才使得后来张廷玉成为了文臣领袖之一(另一位是满洲官员鄂尔泰)。那么,雍正为什么要除掉张廷玉呢?雍正之所以除掉隆科多和年羹尧,说到底还是他们手中握着兵权,加之位极人臣的地位和高调的行事风格,已经对皇权造成了掣肘、甚至威胁。张廷玉作为文臣,首先手中根本没有兵。而且,张廷玉从事的基本还是中枢系统的文职工作,对雍正的皇权非但没有产生掣肘和威胁,反而起到了帮助和补充作用。试问,雍正为什么要除掉张廷玉?



再者,张廷玉和另一文臣领袖鄂尔泰一直面和心不和,汉臣和满臣以二人为中心,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党争之势,而这一点正好可以达到中枢权力平衡的作用。如果雍正除掉张廷玉,必然会使得鄂尔泰一家独大,这绝对不是雍正愿意看到的。那么,雍正就更没有除掉张廷玉的必要了。



此外,张廷玉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是非常低调的。否则,以雍正的性格,张廷玉如果过于高调的话,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但是,雍正去世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清高宗(乾隆)对于张鄂党争本就反感,加之老臣当权已然对乾隆的权力造成了掣肘。张廷玉最终还是遭到了乾隆的无情清洗,被乾隆折腾得死去活来,甚至罢免了雍正赐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但是,乾隆对张廷玉过往的功绩应当说还是认可的,整归整,却没有要了他的老命。而且,张廷玉死后,乾隆最终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农民工歪说历史


张廷玉和年羹尧二人恰好一文一武,是康熙皇帝为了拉拢汉臣所捧起来的两个标杆人物,乃一时之重臣。

可是,雍正皇帝即位之后,雍正为何收拾了年羹尧,却放过了张廷玉呢?

先说说雍正为何要铲除年羹尧。

年羹尧自21岁中了进士之后,便一直深受康熙的器重,仅仅过了九年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小小的进士升到了四川巡抚,并且还是实授的巡抚,不是署理的巡抚,掌管四川一省之军政。

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年羹尧即被擢升为川陕总督。

雍正即位之后,逢罗布藏丹津叛乱,旋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集川、陕、云三省军权于一手,人人称之为“年大将军”。

也正是因为年羹尧屡立战功,所以屡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官职这才不断往上升,手中军权也才得以不断增重。

可是,年羹尧却居功自傲起来了,此乃人臣之大忌,没有哪个皇帝会喜欢这样的人。

他居功自傲到什么地步呢?雍正让他驻守边地,可是他却仗着自己立下的功劳和手中的兵权在边地耀武扬威,蒙古王公和额驸阿宝去见他的话,便得对他行跪拜礼,不然别说见不着了,即便见着了也没好脸色;他奉召回京觐见雍正的途中,经过陕西、直隶等地的时候,竟然让陕西巡抚和直隶总督跪在路边迎接他;将入京城时,不仅得为他清路,还得让满朝王公重臣出城去跪迎。

这是一个人臣所能享受的待遇吗?这是皇帝才应该有的待遇呀,再让他继续骄纵下去的话,恐怕他得学多尔衮了。

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将自己的兄弟们一个个关了起来,对待这样一个骄纵、僭越的年羹尧,他会手软吗?

显然不会,所以年羹尧也就只有一死了,为了让他死得明明白白,雍正还让人罗列了他的九十二条罪状,哪一条都能成为他必死的理由。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当时的雍正对年羹尧有多忌恨了。

实际上,隆科多获罪的理由也和年羹尧差不了多少,雍正能够坐稳皇位,是因为“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也是因为这份功劳,雍正才对他予以重用,并且以“甥舅之礼”待他,一直叫他舅舅。

可是,隆科多偏偏要仗着这份信任和功劳恣意妄为,以至于惹恼了雍正,被雍正罗列了四十一条罪状之后,被囚死于畅春园。

年、隆二人之所以落了个如此凄惨的结局,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他们试图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去削弱雍正的皇权,触碰了雍正的底线。

所以,他们不得不死。

张廷玉则不同,年羹尧以文入武,执掌三省军务,张廷玉却始终只是一个文官。

张廷玉和年羹尧一样是康熙三十九年中的进士,但他却没有年羹尧这么幸运,康熙对他也没有像对年羹尧一样重视。

当然,这也不是说康熙不看重他,只是他和年羹尧走的路不同,年羹尧后来走了武将立功的路,他则是正正经经、规规矩矩地走文官的路,所以难免会走得慢一点,但这样也会走得更稳,毕竟是实打实地熬炼出来的资历。

雍正的即位,让张廷玉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一次转机。

雍正设立了军机处之后,张廷玉便是第一批入军机处供职的其中一人,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来他当时确实很得雍正的器重。

雍正在位时期,能够很好地平衡满、汉两个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张廷玉也一直老老实实地给雍正出谋划策,他对雍正来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得力助手,也不像年、隆二人一样会对雍正产生威胁。

所以,雍正根本没有理由铲除张廷玉。

只不过,雍正驾崩之后,乾隆接手了清朝,曾一度让军机处内满、汉双方的矛盾濒临爆发,为了压住这个矛盾,乾隆只好放弃张廷玉。

张廷玉之晚景略有凄凉,曾一度被乾隆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不过,乾隆看他可怜,所以还是遵从了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雍正对张廷玉,还是很不错的。


宁糊涂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雍正其实并不是个杀人狂魔,他统治时期强制执行的官绅一体化,让官员、士绅们也要纳税赋服徭役,这得罪了许多读书人,因而被这些读书写文章的群体妖魔化,以致留给后世人的形像并不是太好。

雍正虽被称为冷面君王,却是个容易真情流露的人,他对待年羹尧、张廷玉的一些行为,是历代君王所没有过的。他的真情流露出来实在容易让人肉麻。

年羹尧和隆科多从宠臣红人最终祸至而身死,更多原因还是他们自身出现的原因而导致的。

第一宠臣年羹尧,不作死便不会死

年羹尧是镶白旗人,在康熙朝时就被康熙赏识,并被纳兰明珠拉拢,成为明珠的孙女婿,几乎成为八爷党。在康熙后期,年羹尧率军平定西藏和青海的叛乱,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重臣。。

年羹尧逐渐成为四爷党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康熙把镶白旗划归雍正下属,并在康熙五十年时,把年羹尧的妹妹嫁与雍正为侧福晋,有了这双重关系,年羹尧才正式成为四爷党。

由于有了年羹尧这样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支持,雍正在九子夺嫡的激烈竞争中也是有了底气,在登上大位时,也才能从容的瓦解异己力量。雍正对年羹尧也是宠幸有加,圣眷不断,先是任川陕甘陕总督,又是封抚远大将军,一等公爵,太子太保,年家一大家子都被封了爵位,而年羹尧也是成了西北名符其实的土皇帝。

雍正大小事都要和年商议,西北地区上至总督下至知县的官员任免都是征询年的意见。年有个头疼脑热,雍正不惜千里之外,都时常下谕派人去问候赏赐医药,有了好吃的,像荔枝,为了让年吃到新鲜的,都命快马运送到西北给年羹尧品尝。甚至不怕肉麻的说道,“要我如何来疼你”,还感叹没能拥有十个像年羹尧这样的人来帮自己治理天下,雍正甚至还在谕中说,“希望能和年做个君臣相互知遇的千古楷模,”

在雍正几乎没有下限的恩宠下,年羹尧却是越加的狂妄而不知收敛,在西安行辕的时候,年羹尧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竟然大搞排场,吃饭的时候称“用膳”, 给人东西叫“赏赐”,而且辕门和鼓厅居然还画上了龙的图样,连总督、巡抚迎送他都要跪拜。

在他回京述职时,雍正用高规格来迎接他,文武百官不仅出城郊迎,而且王侯以下官员都要跪迎。年羹尧骑在马上对百官是眼睛都没扫一眼,只是对向他行礼的王公们微微点了点头。见了雍正也是大马金刀的坐下,毫无君臣之礼。

雍正对年羹尧的狂妄是一再容忍,也在给年羹尧的谕旨中不断提醒和警示,年羹尧对雍正的警示视若无睹,仍然我行我素,不守人臣之礼,最终雍正忍无可忍,抓住年在上表中颠倒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以藐视君上为由开始惩治年,最后调凭为杭州将军,最后下狱赐自缢而死。年的死更多的是自己在作死。

隆科多之死,与年羹尧有些类似

隆科多,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从给康熙当侍卫起家,先是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在康熙五十年时,被任为步军统领,掌握北京的警卫力量。

隆科多并不像年羹尧那样早早的就是四爷党成员,反之,他一直是游离于四爷党之外,直至康熙去世前一刻才成为雍正的支持者。隆科多由于掌握的是京师的兵权,也一直成为各争嫡派系争取拉拢的对象,而隆科多也一直是持璧而估的态度。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这是雍正即位之初写给年羹尧的朱批,由此言语可见,连雍正自己都不知之前隆科多会拥立自己。

在康熙死后,隆科多宣布的康熙遗诏,由雍正继承大统,这才结束了夺嫡大剧。外有年羹尧,内有隆科多,都是手握重兵之人,才让雍正得以压服诸派不服的势力,得以坐稳皇位。

隆科多拥立雍正登位后,雍正也是投桃报李,封他一等公爵,加太子太保,总理事务大臣。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还在对他的诏书中,亲切的称呼其为舅舅,这也是开了诸朝皇帝对外戚之先河,可见隆科多之受宠幸,成为和年羹尧一样炙手可热的宠臣。

但一切在雍正三年风云突变,隆科多开始失宠,先是罢免了他的步军统领,接着又是削去太保及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到雍正五年时,最终被幽禁于畅春园旁,一年隆科多便幽愤而死。

雍正处置隆科多,在于隆科多和年一样,得宠后也开始恃宠而骄,专横妄为起来,吏部司官对他“莫敢仰视”,唯命是从,以至于时人称由他主持的铨选为“佟选”。 在清算“八爷党”的问题上,隆科多为与他交好的人开脱,这让雍正极为不满。在年羹尧获罪被调任杭州将军时,隆科多又与年有暗地勾连的举动,这让雍正更是大怒。

隆科多甚至有参与弘时与弘历的太子之位之争,这是触了雍正的大禁。这也是隆科多从宠臣一举成为弃臣的原因。

反观张廷玉,为人臣楷模,知进退懂收敛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雍正的老师,这也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近,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进士,在康熙朝时就受到赏识。雍正继位后,对这位能臣也是宠幸有加。先是提拢为礼部尚书,又调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雍正帝在临终时,任命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还遗诏,让张廷玉有配享太庙,这可是终清一朝,唯一享此殊荣的汉臣。

张廷玉与年羹尧、隆科多同为雍正时的宠臣,不但完满度过雍正一朝,在雍正临终时还受重托,享受到更隆重的恩赐,这是因为他懂得收敛知道为臣之道,知道如何回避君王的猜忌。

首先,张廷玉能够完满的配合雍正的工作,雍正为政时细致繁琐,对文字工作也要求极高,张廷玉又是个出色的文秘高手。由于工作配合融洽,君臣感情关系也好,一次张廷玉生病,休息了两时,病好后进宫,雍正对近侍说,“你们知道朕连日臂痛吗?”近侍一脸懵逼,雍正解释道,“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雍正这种真情流露,对年羹尧、隆科多、张廷玉都有过。这也说明,雍正对身边的近臣还是很交心的。这就要看这些得宠的近臣会不会处理好这种关系了。

在雍正十一年时,张廷玉回家省亲,走了几天后,雍正就开始想念张廷玉,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

雍正和张廷玉的关系确实是超超了一般的君臣关系。

而张廷玉也很是知道进退,做人是一向谨小慎微,不事张扬,他这种性格也很合雍正之意。他的大儿子张若霭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却请求雍正降低其儿子榜上名次。他的理由是“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闻后自是龙心大悦,赞赏张廷玉的高风亮节。

一次,雍正突然要赏给张廷玉两万两银子,张廷玉连忙跪倒谢恩辞谢,雍正却颇动感情地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领赐勿谦。”在拉帮结派走门串亲混杂的朝廷关系中,对张廷玉的评价是,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样的张廷玉,对自己毫无妨害,又怎会让雍正去处置他呢?


飞越沧海新史观


首先雍正皇帝又不是疯子,其次收拾张廷玉的不是雍正,而是他的儿子乾隆。

雍正皇帝其实是皇帝里面很少见的直男癌,特征就是勤勉,务实,爱才,直接。

你看看他批阅的那些奏折就知道——

“朕就是这样汉子”

不错,这就是货真价实的雍正的朱批。古往今来可能没有哪个皇帝的折子这么可爱了。然而雍正在历史上的名声却是残暴——杀父亲,杀功臣,杀兄弟。所以可能就给大家一个感觉,雍正是个和你玩着玩着就把你拖出去杀了的暴君。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怎么可能收拾得好康熙晚年国库空虚的烂摊子,又给乾隆留下作一辈子的几千万两白银的资本?

首先说杀父,雍正百分之一千是合法继位的,不存在弑君夺位一说,康熙遗诏说得很清楚,就是要传位给皇四子胤禛,满汉蒙三种文字,可不是你改一个传位十四爷成传位于四爷那么简单的。

但即便就是这样子合法继位,雍正也怕,怕自己说不清楚。如果他像康熙,乾隆那样正大光明的被传位,那自己也一定很骄傲很自信,而自己偏偏是一个太子不行了,临时替补上去的,还是秘密定位,这个说出去就很不骄傲。

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李世民,朱棣这样直接就是带兵反了的,谁BB砍谁,大多数不是正大光明继位的,事情都不好做。而康熙死之前,就没有公开宣布过自己对雍正的承认,而雍正又不能带兵到处砍不服的,所以这个皇位坐着,是随时担心有人质疑自己合法性的。然而他做的事情又是要得罪满清贵戚利益的,汉人、臣子说你来路不正没关系,但是如果黄家这些兄弟们也这么说,那自己的合法性就真的完了,这个一旦受到质疑,话语权,行政能力就算完了。

再来说兄弟,你做了皇位我就做不了,更重要的是,我不但做不了皇帝,还要被逼损害自己利益去改革,所以拼命造谣,而这样造谣一定损害雍正的合法性,所以必须收拾。

其中,隆科多就算是皇亲贵戚,他是康熙皇后的兄长,雍正的舅舅,虽然说他是亲雍正的,但是当雍正把其他反对派兄弟收拾殆尽,那么隆科多这里就是一家独大,一家独大又手握重兵,而且还勾结西北年羹尧,那隆科多就到头了。

而年羹尧其实只是一个汉臣,最后被一撸到底完全是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作死咎由自取。但是年羹尧偏偏又必须作死。因为手上沾了太多鲜血,为雍正做事得罪了太多人的利益,而且在外打仗得罪敌人,得罪地方,在朝内,作为一个崛起的汉臣手握大权,得罪满清贵戚,自己如果不稳稳抓住权力作威作福,就会被人清算,但是自己抓权力太死,又会被雍正忌惮,所以年羹尧一开始就走的是不归路。历史上任何人做到年羹尧那个位子都是死路一条:

1. 不能主动退,退了的话,对手,敌人想碾死自己很容易。

2. 必须表现出贪腐奢靡,向皇帝表达自己其实就是贪恋名誉财富,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所以搞搞年选,见见蒙古公主,取一堆姨太太,这些都是正常封建官僚的做法,但是偏偏被雍正解读成了年羹尧要学自己,做皇帝。

3. 结交隆科多,搞年选。因为年羹尧怕呀,所以他需要京城里还有官僚系统里有人给他通风报信啊。换成是任何人都会这么做,但是这个被雍正理解为了年羹尧想谋反。

所以年羹尧本来不是皇家的人,去革人家皇家的命,最后的结果是不得善终,这是历史必然。除非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战死,或者累死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那就是完人,但是也不保证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自己一大家子人被清算。

再来说张廷玉,张廷玉没有碰实权,只是一个职业秘书而已,这个职业秘书就是帮雍正写文件和演讲稿的,有了军机处以后,连做决策的权利都没有,就是雍正口述,职业秘书写谕旨然后安排发出去。张廷玉说好听了是军机大臣,说难听点就是古代的人肉打字机,雍正如果把老张收拾了,那就自己写工作计划,写邮件,发邮件,寄邮件,收邮件,回邮件吧。

所以雍正到死都是很像把这个很好用的带有“人工智能”的人肉打字机带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允许张廷玉这唯一的汉大臣配享太庙。

但是乾隆就不这么看。

当张廷玉混到了乾隆朝,因为已经在康熙,雍正两朝做得很好了,雍正也答应让他配享太庙了,荣誉已经达到了汉大臣的极端,再往上走,就是犯错误,或者学年羹尧了。

张廷玉没有那么傻,希望见好就收,于是不停的给乾隆打报告——我老了,要回家抱孙子了,我给你们家干了大半辈子了,还是想多领点养老保险!

但是乾隆这个自恋狂偏不放——给我爹干就是干,给我就不是干?我哪点不如我爹?

乾隆需要张廷玉的存在,证明自己很牛逼,更重要的是,让他和鄂尔泰制衡。张廷玉害怕成为年羹尧,努力要退出——我一个汉大臣,哪里搞得过你们满清贵胄。

于是就上演了乾隆一直就批评张廷玉,张廷玉就一直消极怠工不情愿,两个人打打闹闹给满朝文武看。

张廷玉:你看,我真的没有多少野心,就想抱孩子,还有点贪恋名誉——配享太庙说好了的哦。

乾隆:就不准你走,我是十全皇帝,比我爸我爷都有魅力,你就是必须证明我。收拾你,就是树立我的权威。

所以张相爷辛辛苦苦一辈子精明,最后被乾隆收拾得差点晚节不保,如果再多活几年,恐怕和年羹尧就是一个下场了。但是乾隆和雍正不一样,作为一个泡在钱罐子里长大的皇二代,矛盾没有那么深重,杀机也不是太重。最后还是承认了张廷玉的一生功绩。

中国的封建官场,可能是比《纸牌屋》复杂更多的权力游戏。直接来不行,绕着弯更要注意,干得太差上不去,干得太好下不来。最后只要不扑街的,都是人中豪杰。

坚持优质原创,希望各位大佬们多多鼓励!


HannibalLecter


答:这位网友提问的问题真让人措手不及啊。

雍正朝的名臣多了去,除了年羹尧、隆科多和张廷玉三位,还有李卫、孙嘉诚、田文镜、鄂尔泰等等。

难道,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就应该收拾张廷玉,然后再收拾李卫、收拾孙嘉诚、收拾田文镜、收拾鄂尔泰……直至杀光身边的人,甚至杀光天下人,才能堵住提问问题者的口?

要不然,就算雍正收拾了张廷玉,您又该问他为何没有收拾李卫了。

这种无厘头的提问简直可以无休止地问下去。

但是,应该在张廷玉这儿停止了吧。

即,您想让雍正皇帝除掉张廷玉,但您得找出让雍正皇帝除掉张廷玉的理由来呀。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为何要除掉张廷玉?

张廷玉名出名门,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张英。

张廷玉本人才气过人,能力超群,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听话,听父亲的话,听皇帝的话。

这就让人非常喜欢了。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岁的张廷玉信心满满,准备参加会试。

但是,该年,他的父亲张英奉命为总裁官。

张英对他说:孩呀,今年你就别考了,避嫌。

张廷玉立刻跪倒:遵命。

什么话也没说,回书房读书了。

这样,张廷玉的仕途之路整整被耽搁了三年。

三年之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二十九岁的张廷玉信心满满地参加了会试。

果然,一举中第,金榜题名,举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

在翰林院,张廷玉最先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很讨康熙皇帝欢心。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成为了康熙皇帝的御用笔杆子,还成为了雍正、乾隆两朝的“文胆”,荣膺雍乾两代皇子师傅,担任了《清圣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皇清文颖》、《清世宗实录》、《玉碟》等重要典籍的总裁官。

现在大家读《明史》,每提出《明史》是清朝御用文人所编,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张廷玉。

看看,张廷玉这种人,在雍正心中就是一个好老人,杀这种人干嘛?

除了听话,会做人,张廷玉还能力出众。

像清朝的奏章制度、军机制度等等,都是他参与制订的。

其他如安定流民、整顿刑律等大工程也都是由他主持进行的。

张廷玉这样的臣子,真不可多得啊。

实际上,张廷玉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他逝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享年八十四,谥号“文和”——这可是一个很高的谥号。

最后说一下年羹尧、隆科多之死。

这两位爷是扶雍正登位的得力人物,为什么雍正的帝位坐稳,就急不可耐地拿他们开刀呢?

数百年来,史家讨论不息,但都难得要领。

但是,如果“雍正篡位说”成立,答案就很简单了。

他们知道的内幕太多,雍正必须要杀人灭口。

而张廷玉对雍正登位的内幕,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不会被雍正惦记。


覃仕勇说史


雍正帝又怎么会除掉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不结党又低调做人的张廷玉呢?

年羹尧和隆科多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恃宠而骄,威胁皇权,犯了皇帝的底线。怎么回事?



1、隆科多

隆科多是雍正帝的舅舅,又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北京城的卫戍司令。在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夺嫡”中,隆科多是支持四爷雍正帝上位、有拥立大功的功臣,所以,深受到雍正帝的宠信。



雍正帝不仅直接亲切的喊隆科多为“舅舅”,而且予以显赫地位、高官厚禄,以及各种荣誉,物质上精神上的都没有亏待他。从合众表现来看,雍正帝还是很感恩这位曾经助自己登上皇位的舅舅的。

怎奈隆科多恃宠而骄,飞扬跋扈,纵容家人作恶,劣迹斑斑,已触犯了雍正帝的忍耐底线。这样一来,只能把大恩弄成了大仇,任你隆科多有天大的功劳,最终也会被冲散的无影无踪。

2、年羹尧

年羹尧,与隆科多有很多类似之处。年羹尧,官拜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曾是雍正帝最得力的左膀右臂,红极一时,非常受雍正帝宠信。



原因也是在“九子夺嫡”中,作为雍正帝的铁杆亲信,手握重兵的年羹尧,是雍正帝顺利即位的有力后盾。同时,也是监视与制衡“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军事力量的有力保障。

雍正帝时期,年羹尧可以说权势熏天,总督川陕地区,负责西北诸省的军政要务,有权自行选拔任命官员(时称“年选”),并且有时还插手其他外省的官员任命,任用亲信,可谓军政民一把抓,已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了。

雍正帝本想和年羹尧“做一会千古君臣典范”,怎奈年羹尧也犯了恃宠而骄的毛病,在西北大搞个人权威,擅作威褔,生活奢靡无度。据说蒙古王公、地方官员,都必须要跪地迎接年大将军。



年羹尧还专门搞了自己的厨师团队,白菜只吃菜心那一点,其余的全部扔掉。并且就连在雍正帝面前汇报工作时,也是君前多有无礼,跋扈之态溢于言表。

同时,年羹尧的奢靡无度,也与雍正帝的厉行节俭相违背,并且年羹尧飞扬跋扈、不知收敛、招摇过市、越权行事等种种,已触犯了雍正帝的皇权和帝王尊严。那么,死也是他自己作死的。

3、张廷玉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张廷玉是个汉臣,同时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张廷玉在雍正帝时,才真正成为股肱之臣,是雍正帝倚重和重用的心腹大臣。

张廷玉对雍正忠心耿耿,同时也是雍正帝很多新政举措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可谓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受到雍正帝的高度赞扬和宠信。所以,雍正帝允诺张廷玉,死后可配享太庙。这是当时清朝人臣的莫大荣誉了。

在雍正朝的科场舞弊案中,皇帝出题被泄露,雍正帝一怒之下杀了张廷玉的弟弟主考官张廷璐,而对张廷玉也只是责备和训示(也有警告张廷玉不要结党擅权之意),可见雍正帝对张廷玉的倚重和感情。

张廷玉是雍正帝的坚实拥护者,为人收敛低调。同时张为汉臣,虽身居高位和中枢,但从未结党也不擅权,不存在党朋之祸,而且对雍正帝是死心塌地,雍正帝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杀他。


峰子奇观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雍正皇帝杀掉年羹尧和克隆多,是因为必须除掉这两人;雍正皇帝没有除掉张廷玉,是因为没有必要除掉他。这看起来是句废话,实则不然。

老实人不吃亏

年羹尧,生于1679年,卒于1726年,列罪九十二条,被赐自尽,汉族人。

隆科多,出生年月不详,卒于1728年,屡遭打击,被圈禁而死,满洲镶黄旗人。

张廷玉,出生于1672年,卒于1755年,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汉族人。

年羹尧,坐镇西北,手握重兵,即防止罗布臧丹向东进攻的同时又压制十四王爷,防止其造反。

隆科多,九门提督,掌握北京城九个大门的所有兵力,直接掌握皇城安危。

张廷玉,担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编写《明史》,太子太保。

清史记载,年羹尧和克隆多为非作歹,作恶多端,皇帝看不过去了,就出手把他们给灭了。至于张廷玉,不但人长得帅,还会来事,皇帝很开心,给了他一个太庙的资格。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上面讲的所有内容,出最后一句外全部正确。

年羹尧和隆科多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们不在忠心了;张廷玉没有死,是因为他很忠心而且很懂事。

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手握大权的重臣,在那个年代,雍正必须依赖他们二位来稳固皇位,所以对他们两位非常重视。

只不过,年羹尧的权利已经大到让王公贵族叩首的地步,而隆科多作为九门提督,整个皇城的命都掌握在他的手上。要指望皇帝对他们两位放心,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更要命的是,年羹尧和隆科多有结党嫌疑,好了,前面说的再多都没有,只有这一点是最致命的了。

你兵权在手,深得皇帝信任,还结党,想干什么?

明帝国时期,大将军与内阁首辅私聊,都有可能被灭口,怕的就是结党。

可这两位大将军不但不忌讳,还明目张胆,死不足惜。

至于张廷玉,有文化有水准,还会揣摩上意,更重要的是忠心耿耿,皇帝是不会杀这样的人的。


趣谈唐宋元明清


雍正皇帝之所以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人都威胁甚至险些动摇他的统治利益。保留张廷玉,亦是为了自己和大淸的江山社稷。

张廷玉,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他进士及第四年以后,就入值南书房,进入了国家的权力中枢,可谓仕途顺遂,扶摇直上。当然,张廷玉之所以官运亨通,肯定得益于他的大学士老爹张英,但也不完全是,自身卓越的才华才是他的制胜法宝,毕竟是国家的中枢机关,没有两把刷子,只是拼爹肯定不行。


张廷玉不仅才能突出,为人还很低调,从不结党营私,贪污腐败,一腔热血扑在了朝政上。这个优秀的品质被雍正皇帝高度赞赏,称其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次张廷玉请了病假在家休息,雍正皇帝对身边的太监说自己的胳膊有些疼,太监问是不是风寒所致,雍正说是因为我的左膀右臂张廷玉病了,所以我的胳膊感觉有些疼。一件玩笑之事,可以看出,两人除了冷冰冰朝堂之上的君臣关系,内心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这样低调又有内涵的张廷玉,雍正皇帝肯定是要大用特用的,当然他也没有让雍正失望。八王议政逼宫的时候,要不是张廷玉据理力争,雍正险些下不来台。他在军机处改革、赋税改革等方面也是功劳卓著。

这样一个为了大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重臣,于公于私,雍正皇帝也不会除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