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无头将军“金头下葬”之谜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无头将军“金头下葬”之谜

在我县阴田各庄村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初,阴家有人在朝为官,势力很大,号称“阴千顷”。后来招穷人种地看坟,定居立庄,名阴田各庄。村内坟地近1顷(100亩),墓地立有汉白玉牌楼,植有参天大树。坟地里,传说埋有一位无头将军,这位阴姓将军是个督粮官,负责粮草押运,由于他和传令将军不和,导致粮草误事,贻误战机,遭人诬陷,被朝廷砍头,后尸体运回乐亭时,做一金头下葬。

这个故事在新寨一带流传很广,以致招来盗墓者把阴家大坟挖了个遍。而在阴田村的阴姓居民,没有把它作为一件案件来讲,而是把它作为阴家先人出过大官的荣耀来述说。但是对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位将军是谁,是否真有金头下葬,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查遍我县历代县志,也均无此事的记载。因此竟成了谜。

一、故事发生的时间

关于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发生在明朝;二是发生在清朝。乐亭阴氏系移民,据《乐亭阴氏族谱》记载为明初阴氏先祖五兄弟自山西省洪洞县移居乐亭梅花社屯六甲①,据此说故事发生在明朝也算有依据。但是在明朝《乐亭县志》中没有阴姓人物的记载,只是从清朝开始有阴姓人物列入县志。民国《乐亭县志稿》士族一篇记载:“新寨阴氏为管夷第五百零七代孙阴修适,曾为楚国阴大夫,又云为阴康氏之后代。迁居乐亭新寨。”②这是目前有关乐亭阴氏来源的唯一文字记载,但是没有指出阴氏迁徙来乐的具体年代,所以无头将军金头下葬的传说具体年代只能待考。

二、无头将军是谁

那么这位无头将军是谁呢?就成了传说中的最大疑点。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得首先讲讲阴氏家族人物,然后从中寻找一点答案。

阴氏在乐亭史上被称为“官宦人家,书香门第”,有清朝康乾年间为“阴杨安宁”四大家之一一说③,以嘉庆年举人阴振猷为代表。据民国年间编纂的《乐亭县志稿》记载:阴氏一族自清朝乾隆至咸丰150年间出武进士1名,举人8名。乐亭县自金朝开始至清朝科举制度结束,共出进士55名,举人167人。要知道阴姓按人口数量和占全县的人口比例来说可都是个小姓,而其所出进士和举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例。因此,邑人清史志家史梦兰曾撰文:“大凡一邑有一邑之著姓……吾邑自国朝定鼎以来,著姓首推阴氏。”④在地方志和相关资料的记载中,阴姓家族自清朝雍正年间至清末,出现了以下人物⑤:

阴自全,监生,清雍正八年(1730年)任福建仙游县知县。

阴璐,清乾隆丙子年武举人,庚辰科武进士。

阴珻,清乾隆庚辰科举人,乾隆五十年(1785)任河南安阳知县。

阴琇,浙江湖州府经历。

阴璇,乾隆乙酉科拔贡,戊子科举人。

阴琦,字景韩,乾隆乙亥科举人,曾任三河县训导。

阴瓒,岁贡,雄县训导。

阴振澡,又名绪昌,字午亭,附贡生,河南候补知县,加五品衔。

阴振彩,乾隆乙亥科举人,昌平州学正。

阴振宗,乾隆乙酉科举人。

阴振猷,字子翼,嘉庆丙子科举人,复州学正、平山县训导。

阴振潜,字孔炤,诸生。著有《庐山真面诗草》。

阴鹤鸣,嘉庆丁卯科举人,道光三年任广平县训导。

阴望之,字子企,县庠生,咸丰乙卯科恩赐举人。

阴养园,清朝光绪十七年任山东省寿张县典史。

阴春,花翎候选同知,侨寓呼兰。

阴履亨,山西博兴县典史。

阴庆恩,1902农历闰五月-1904任清山东博山县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1909)任山东蓬莱县知县。

对以上人员进行梳理,发现有两位最有可能是金头人故事的主人公。

1、阴璐。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武进士。据阴田村部分村民讲,金头人的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状元齐大勇(昌黎人)征苗疆期间。查阅相关史料,齐大勇在任陕西兴安镇总兵时确实征讨过西南少数民族,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奉旨率西安、固原、延绥、河州、兴汉五镇官兵进剿金川藏族首领莎罗奔的反叛部队,凯旋后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任湖广提督。而在齐大勇时期,阴氏家族有名有姓又是武官的只有阴璐一人,所以阴璐为这位无头将军的可能性最大。据传他曾官至相当于今开封市市长,死因不明,县志没有记载,据后人讲,其墓葬的是金头人。⑥但是齐大勇征讨的时间是1748年,如果事件发生在这个时候,那阴璐又于1760年中武进士就无法解释了,所以认定无头将军为阴璐还是有疑问的。

2、阴珻。举人,乾隆五十年(1785)任河南安阳知县。在任期间做了两件有益地方的事情:一是修缮昼锦书院。昼锦书院位于河南安阳。清乾隆五年(1740)创建于宋韩琦所建之昼锦堂旧址,故名。三十六年知府蒋希宗重修。五十一年知府卢崧、知县阴珻再修,买民舍改建大门、二门,增建书斋50余间,因后有积石小山倾塌,又添建魁阁、回廊,令诸生肄习其中。其月课以诗赋、策论、制艺为限,间亦增设字课。清末改为中学。后又改为省立十一中学。今为安阳市五中。二是主持编修《续安阳县志》。安阳县虽为古县,但县志之纂修则较晚,其县志始创修于清康熙年间;再修于乾隆初,又乾隆五十三年(1788)有《续安阳县志》二卷,此志为阴珻主修,教谕萧述烈等人纂,但可惜的是此志书遗失了,不过阴珻做的序尚在。从以上的介绍来看,阴珻在任期间比较注重当地文化建设,不愧是出自文化大县和书香门第,并且也做满了三年的知县任期,应该算是有所作为和得到朝廷认可的官员,而且他只是一个文官,不是武官,怎么就把他列入了考证的对象呢。

首先我们看一段乾隆五十四年清高宗实录的记载:“……上年五月间、因麦价平减。饬令各州县采买麦石。该县阴珻照依时价,给发各地保等,令其购买。嗣因阴雨连绵,至六月内麦价渐昂,不敷采买,地保等情愿缴还银两,免交麦石。该县以领价在前,不准呈缴,差催滋事等语。采买麦石,原应趁粮价平减之时,赶早购办,数日内即可买竣,乃该县于奉文后,五月内并不及时采买,至六月粮价渐增,以致原给价值、不敷采办。是该县发价迟延。实属办理不善。著传谕该抚、嗣后采买仓谷。务宜严饬所属。于粮价平减之时。立即发给。以便赶买。不得任其滋弊。除将原折交部议奏外。将此传谕知之。”这段文字讲的是乾隆五十三年五月,朝廷为充实粮仓,把乾隆四十三年安阳县未能完成的5000石粮食购买任务,按照时价折买3500石重新派给安阳县,作为安阳县令的阴珻领到任务后,随即派家丁书役到集市上去购买,因为粮食散碎,质量不好,没有买成。得知这一结果后,阴珻遂召集各乡地保郭正兴等人,给了他们每人派买350石粮食的任务,并且按照每石一两白银的时价拨付了购粮款,不成想,到了六月因为阴雨连绵,小麦无法晾晒,致使粮食价格涨到每石一两一钱至一两二钱白银不等,原来拨付的款项已无法购买同等数量的粮食,各地地保要求退还先前拨付的银两,免除派买粮食的任务,但是阴珻没有准许,结果延误了粮食购买而遭到朝廷的斥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阴珻对工作是认真负责的,是想干出一番事业的,要知道,乾隆四十三年那次购买任务下达时,阴珻还在河南开封府通许县做代理知县呢,否则遇到这种情况,他完全也可以向朝廷说明情况,或取消任务,或另想其他方法,或者就依涨价后的价钱能买多少就买多少,以后再交由下任完成,他没有这么做,就是一心一意的想完成任务,做起事来就有点官僚主义,搞强迫命令了,而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

延误了购买粮食的最佳时机,最多也就是办事不力,记个过或者革职什么的也就算了,也不至于被砍头。关键是紧接着因为购买粮食出了人命案,这就是大事情了。事情是这样的:阴珻为了完成任务,派下属张凤祥等到县内催办,与地保郭正兴发生争执,同为地保的王奉可能是为了帮腔,推倒了郭正兴,没成想郭正兴竟摔死了,出了命案阴珻没有及时向上级汇报,还连累其顶头上司彰德知府李舟卸任。为此河南巡抚梁肯堂召集河南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开封知府武先慎、怀庆知府杜琮、彰德府代理知府兼候补同知叶大奇,共同审理了此案。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日(1789年11月26日)梁肯堂向朝廷上报了一个折子,内容是:“安阳县因派买麦石致郭正兴被王奉推跌致死,知县阴珻迟延未报应发往军台⑦效力;王应依斗殴杀人律拟绞监候。”乾隆皇帝批复“梁肯堂奏:定拟安阳令阴珻,违例派买仓谷,差催滋事一摺。阴珻应得罪名。亦祇可如该抚所拟办理。”阴珻被定了罪,发往察哈尔戍边⑧,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在蒙古族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察哈尔地区是指清代察哈尔八旗四牧群游牧之所,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乌兰察布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是连接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又位于内地通往蒙古高原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阴珻在那里待了3年,回来后的命运如何呢,也就无从得知了。

综合以上,阴珻因延误了粮食购买而遭到朝廷的斥责,符合传说中的那位阴姓官员粮草误事的情形,在处理他的官员中有位叫“叶大奇”的,也对应遭名叫“X大X”的官员“诬陷”的说法,而他被免职发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戍边生活的经历,也能对应传说中征讨边疆的说法,因此我想,会不会就是阴珻这件事在世代相传中,人们只是记住了这件事情而忘了事件主人的名字,而且把对阴珻和王奉的处分合在一起述说了呢。

除了上述两位有名有姓的阴氏人物外,还有第三个可能的人物,只是他没有具体的名字。据迎好村90余岁的老人阴翔(号乐农)讲:明朝阴氏先人兄弟四人因跟随戚继光作战,自山后六州迁居阴田各庄村,其中就包括后来被砍了头的将军,同时在阴田立了坟头,后长门迁新寨镇后庄(即一村),二门迁新寨镇二村,三门留守阴田各庄,四门约在清朝乾隆年间迁居迎好村后庄。因为目前没有见到阴田阴氏祖茔碑,不能证实此说,所以将此说列出,供参考。

三、是否金头下葬

关于用金头下葬,在中国历史上还确有其人,比如明崇祯八年(1635年)户部尚书、署总督漕运、兼凤阳巡抚、奉旨镇守皇陵的杨一鹏,因张献忠、龚凤阳带领农民军焚毁凤阳明皇帝祖陵享殿和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龙兴寺(即皇觉寺)石碑一事,被崇祯皇帝下诏处斩割头悬街示众。后崇祯皇帝念其为四朝元老,辅国有功,下诏厚葬,并赐葬金头一个、迷冢四十八座。

那么在阴田村的这个传说中是否真的是金头下葬呢?我是怀疑的。一是不管这位无头将军是阴璐或是阴珻,抑或是其他人,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其级别都不是很高,最高的也就是道台一级,属于中级官员,至于传闻中的高官“阴千顷”没有任何佐证,不可能像前面所说的杨一鹏那样金头下葬。二是即使当时阴家财势真如传说中的号为“千顷”,也不可能用金头下葬,毕竟因为犯错误而被朝廷砍头,不是光彩的事情,甚至是否能葬入祖坟都成问题。假如被朝廷平反,应当在地方志中有所记载,以示“皇恩浩荡”。即使地方志中无有记载,而作为家族成员的著名乐邑学者阴振猷在其著述中应该写上一笔,要知就连家族中一位媳妇孝顺公婆的事迹感动了他,还为之写下了一篇《东海孝妇传》的传记。三是迎好村的阴翔老先生曾说“阴田祖坟无头将军所葬为铜头”。四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阴田村的阴家大坟早已无迹可寻,其坟墓也在平坟运动中被一一打开,但是也未见到金头将军⑨。因此,我认为关于无头将军用金头下葬的说法是不可信的,那些想挖阴田大坟的人,可以死心了,不要白费力气了。

中国历史上许多传说,就是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而历史或地方志没有记载,难以考证,成为历史之谜,比如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太子到我县避难的传说。因此写下上述浅显的文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阴田无头将军金头下葬之谜能够早日解开。

注释:

①据原籍新寨二村的阴玉民讲述。查《乐亭县志》梅花社屯应为美化屯,为今火烧佛村,六甲疑为今阴田各庄村。

②见《乐亭县志稿译编》第五编社会第三章士族(285-286页)。但“新寨阴氏为管夷第五百零七代孙阴修适”一说代数应该有误。

③据县内老教师王占连讲“阴杨安宁”在清朝乾隆年间为乐亭四大家,这个四大家的划分是按照文化分的,与后来的“崔刘张史”按照财富划分不同。

④引自《乐亭县志稿译编》第四编文化第二章文化艺术(234页)史梦兰先生所做阴振猷墓志铭。石向骞老师所著《史梦兰先生年谱简编》中称阴振猷是史梦兰的表伯和课师。

⑤阴自全、阴春、阴庆恩三人资料来源于网络,其余引自《乐亭县志稿译编》。其中阴春曾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捐银一千两,为府属创办学堂经费,巡抚程德全奖以急公好义匾额。

⑥引自韩瑜新浪博客《乐亭著名举人阴振猷》一文文末注解。

⑦军台,清代设置传递军报的机构。清制,除全国腹地设有相当数量的驿所外,通向沿边地区专司军报的是站、塘、台。每站设笔帖式或蒙古章京,统于将军或理藩院;甘肃嘉峪关口外设“塘”,每塘派千总、把总管理,而由特设的都司或守备督率之;西北设“军台”,每台派章京或笔帖式管理,统于各当地的都统或将军、大臣。

⑧参考乾隆五十八年移会稽察房兵部车驾司案呈十月十三日内阁抄出都统乌尔图那逊、官明奏坐台废员阴珻三年期满一折。乌尔图那逊和官明均为察哈尔都统。

⑨据阴田村村民讲,在历次平坟运动中,阴田百亩墓地所列坟头被一一打开,挖出不少棺材,只见到棺内有红官袍。其墓地所立墓碑后被运至桑园村用于修建水利工程。另据居住在秦皇岛的阴姓后裔称平坟时挖出银头。

(阴鹏鹤,乐亭县城建局干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