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中国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国却没什么人用?

biubiu叉会儿腰


这个其实和国内的其他企业不断推出社交产品来挑战微信,但是没人用,是同一个道理。

在国外的市场,微信就是这个“其他企业”。因为前面有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LINE、Telegram这些对手等着他去一个个打败,哪有那么容易。。


几乎可以说,如果不是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单凭微信已经完全没机会在全球市场打败他们了。因为,社交产品是一个网络效应非常强的领域。


NFX用3年的时间制作了一份网络效应地图,其中包含了5大类13种网络效应。

上面的图中,越中间的网络效应强度越大,也可以理解为垄断性更高。


社交产品就处于从里到外的第三层——「个人效用层次」。仅次于宽带、铁路等「物理层次」,以及以太网、5G标准等等「协议层次」。

判断是不是达到了「个人效用层」,有两个前提条件:

  1. 第一个是用户的个人身份跟网络是捆绑的。

  2. 其次是用户个人生活或职业生活基本上每天都离不开这种网络。

很明显,这就是社交产品的特点。


为什么网络效应这么强?

戴维·里德已经很好的总结出了背后了的规律,这个定律被大家称之为「里德定律」。

「里德定律」指出随着一个网络中的人数增长,创建群体的网络的价值呈指数级增加。

因为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人理论上都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中的任何一个人。举个例子:

  • 2个人的时候,连接只有1条。价值与规模比是0.5。

  • 3个人,是3条。价值与规模比是1。

  • 4个人,是6条。价值与规模比是1.5。

  • 5个人,是10条。价值与规模比是2。

  • 6个人,是16条。价值与规模比是2.67。

  • 7个人,是21条。价值与规模比是3。

  • 8个人,是29条。价值与规模比是3.625。

  • 9个人,是39条。价值与规模比是4.333。

你会发现,价值的增长的幅度比规模的增长快的多。这就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增」。

这也导致了,大家越来越被“套牢”的原因。哪怕微信有那么多你不满意的地方,哪怕新的社交产品有那么多觉得好的地方,但你依旧还在使用微信。


所以,微信在国际上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国内别人面对他的问题。

他深刻的知道这个事情,但也并没有放弃挣扎。他能做的只有多挖掘一些差异化的场景,慢慢的吸收一些用户在使用其它社交产品的同时,也使用微信。

比如国外线下购物时的微信支付。这招虽然对老外的影响力不大,但至少把大量的华人先吸过来了。


不知道你怎么认为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讨论哦:)

既然看到这了,送我一个「赞同」吧,支持我的创作。

也可以「关注」我,带你以技术思维看世界~

想更进一步和我一起玩耍,欢迎「搜索微信公号:跨界架构师」。

内容包括: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个人深度思考。

让我们一起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奋斗~


跨界架构师


在海外和国内都生活了几十年,我来说说为什么美国人不那么热衷用微信之类的群聊APP。

其实国内人所说的那些原因,如国外已经有成熟的支付系统或类似社交程序;国外通讯费便宜等,那都不是主要的原因。至于说大多数国家支持自己的软件,对境外软件采取排弃措施,那真是天方夜谈似的笑话:在市场经济中,除了极少数一些涉及国家安危的行业,大多数行业都是自由竞争,谁还管你是哪个国家的软件。

所以要我说微信在国外没有象在国内这么火的真正原因有两个;

第一,欧美国家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人,不象我们中国人这样走得这么这么近,没有象我们中国人这样,晚上吃什么今早穿什么,都要放上朋友圈来说一下。

我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几乎没有与其他族裔朋友群聊的需求。有什么事单聊就行了,用短讯类APP完全满足了单聊的需要;而不象我们中国人,动不动就组个群大家一起聊;携家旅游,也要拍一大堆照片放网上让不那么认识的“朋友”点赞

从好的方面说,亲友之间走得近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但我们生活中的好多矛盾,也正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界限不分走得太近造成的。

欧美人重隐私,轻易不愿让人过问和知晓其家庭或个人的事,所以实在没有需要时不时泡在网上,与人共享自己的即时感受,或者,随时关注别人的动态。

另外,我们中国人族裔单一,大家的需求就比较划一,所以一做个什么产品就可获得许多人的欢迎;而国外是个种族混居和文化生活需要自由发展的环境,需求大相径庭,很难有个产品能获得相当大多数人的接受。当你的朋友分成许多种不同需要的人时,你无法用一个软件去把他们全召到一起。这也就是微信无法在海外大面积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微信这种社交网软件一定要你认识的人中足够量的人用了,你才会用。


ningwang98


记得之前网上曾流传一段视频,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八年的法国小伙子,在回到法国之后,感叹于本国支付领域的落后,便直接喊话马化腾,恳求其将微信带到法国。


随后,马化腾也做出了回应。


他先是开玩笑说,小伙子看起来年龄也不小了,为什么要叫他叔叔?


接着马化腾说到:“真正要做跨境支付的企业,包括在当地要申请类似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话,其实进度还很慢,难度也比较高。


我们出去探索了一轮才知道,原来中国的第三方支付这么先进,境外是没有这样的优势的。”


结合马化腾的这次回应,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国却没什么人用?有书君认为,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外国对于来自境外软件的限制。


大多数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他们都会支持自己本国的软件,相应的还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对于其他国家的软件则是相当谨慎和提防,尤其是来自于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往往会受到更多的阻扰。


像最近中兴和华为在美国受到的种种打压,其实就是类似的例子。微信支付因为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外国对其接纳的程度有限。



不同的国家限制不同,在迪拜微信无法使用视频,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微信不能发声。


另外,微信不能绑定国外的银行卡,很多商家也不支持微信支付,因此,除了在国外的华人,微信对当地人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2、第三方支付的问题。


很多国家都已经习惯信用卡支付了,如果要在那里发展微信支付,就会牵涉到当地银行的利益,还需要进行一些沟通,进展不可能那么顺利。


另一个就是马化腾说到的基础设施的问题,有些银行无法提供接口,如果要与其实现互联互通,还必须推动各个银行间的技术改造,以及大量的基站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因而进度慢、难度大。


3、市场竞争激烈。


国外有Facebook、Twitter等一些自己的社交软件,市场已经接近于饱和。


而且微信在2011年才发布,相比之下,Facebook和Twitter早在2004年和2007年就已经问世,并占领了国外相当大的市场。


还有了很多与之相配套的信用卡、小程序服务,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微信要想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4、用户的需求不同。


现在在中国,几乎连农村的大爷大妈们,都能熟练地用微信跟远方的儿女视频聊天,年轻人更是每天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微信。


有书君一位八十多岁的亲戚,前段时间还吵着要买智能手机,原来是为了在微信群里跟别人对山歌呢。


微信在中国这么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以往的电话费很高,长途和越洋电话更是不敢轻易去打,也不能视频聊天。


而微信视频通话的费用相对低很多,即使你跨洋过海,也能随时跟国内的亲人们联系,因此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而在国外,他们的电话费本来就比我们便宜很多,而且话费中还包含了短信和视频的费用,不需要像我们一样用微信来节约话费。


至于说微信的其它功能,他们自己的社交软件已经具备,比如使用Facebook也可以在网络购物、各种缴费,以及充当地铁卡等,已经可以满足他们生活的各种需要。


因此,微信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中国人那么急迫,甚至有没有都无所谓。



5、使用习惯不同。


中国人喜欢热闹,过年过节时相互发个红包,既能增加节日的气氛,又能增进亲人朋友间的感情。


就算微信群里不太熟悉的人,也能瞬间热乎起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通过微信,你还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可以跟同事、生意伙伴随时联络,工作效率能提高不少。


而在国外,他们没有发红包的习俗,又比较注重隐私,习惯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


再加上他们用自己的社交软件多年,周围的人也都在用,已经形成为一种习惯。如果你让他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去接受完全陌生的微信,可能一时半会很难改过来。


综上所述,应该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国却没什么人用的原因。


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书君倒是希望法国小伙子的愿望能够尽快实现,也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有书知道


中国人现在已经离不开微信了,睡觉前一秒在看微信,一睁开眼第一件事也是拿起手机看微信。


聊天、打车、发位置、手机支付……连老爷爷、老奶奶都知道定期用微信和远在他乡的儿孙视频。



这么多中国人爱用,也确实是这么好用的微信,信心十足的进军海外市场,想一举拿下,却以失败告终。


虽然花了大价钱请梅西代言,外国却还是没什么人用。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1、外国的话费便宜

因为话费便宜,他们习惯直接用手机发短信和视频。他们的话费中包含短信和视频费用,不需要再用微信来省话费。

而中国人的电话收费昂贵,即要收月租还要收长途漫游费,更没有视频通话的功能。以前孩子上大学,家长想给孩子打电话,长途电话费可以说是贵的要命。


很多家长都要事先想好要说什么才拨通电话,哪像现在用微信,即使孩子远渡重洋去留学,都可以免费视频。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巨头,垄断了国内的通讯行业,不创新,又不降低收费,才让微信抓住时机,促进了微信在国内的发展。


直到2017年9月1日,国内的长途漫游费才不得不取消了,可这时大家早就习惯了不用打电话,改直接用微信联系了。

国外的话费相对便宜很多。我有个同学在意大利做生意,前几年还没有微信的时候,他说手机费包月15欧元,从国外往国内打电话都不限通话时间,你愿意的话一天24小时通话都行。

他手下的几个雇员,想给家里打电话都借他的这个手机用。想想就1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是我们国内往国外挂电话,只够打十几分钟。

2、使用习惯不同

微信进入国外的时机太迟了,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facebook、Twitter等通讯软件,微信难以融入。


同时外国人喜欢软件的功能单纯,而且习惯公私分明,公事用邮件,私事才whatsapp、facebook、Twitter等聊天软件。


而中国人喜欢一个软件的功能越齐全越好,什么都包含在内。


因为深知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所以中国人发明的微信,符合国人爱炫富、爱晒的性格,买了什么、吃点什么都发爱朋友圈晒晒。

微信无法绑定国外的银行卡,付款功能无法使用,同时国外的商家也不支持用微信支付,微信的便捷功能之一——手机付款,就没有作用了。

当然在国外的中国人还是都会用微信的,但是如果你让他们给你发欧元、美元红包,那就发不了了,因为微信还没有这个功能。


有些国家的人也不爱现金支付,可他们是习惯用支票付款。

4、国情不同

国内有的人用微信,是被逼的。因为周围人都用了,你不得不用。否则别人没法加你微信,你与人交流也不方便。

还有就是中国人闲人多,微信聊天的功能很好的帮助这部分人打发了时间。

其实微信的很多功能,国外的其他APP都有。微信最应该拿下的就是国外的付款功能,如果外国人也习惯了方便的手机支付,就会像中国人一样也天天用微信啦!


幸生


众所周知,自微信进入我们的生活,已被大多数人使用,它上面的聊天、语音、视频、支付以及一些小程序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可能会取代QQ的地位,它在中国如此受欢迎,为什么外国没什么人用呢?其实还是有一些原因的。

1、喜好不同

就像我们喜欢用微信,QQ一样,他们也有自己喜欢的软件,并经常使用,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所用的软件,如果突然改变,也会让人很不适应,并且他们也觉得没必要去改变,可能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2、思维不同

外国人喜欢的应用软件,他希望它的功能是单一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喜欢简简单单的,而中国人恰恰相反,我们更希望一个软件上包含了所有的功能,即使不能俱全,我们也希望它可以包含很多,像微信,我就不说了,功能还是挺多的。

3、习惯不同

外国人更喜欢直接用手机发短信或开视频。而中国人呢,我们一般都习惯用qq或微信发语音,发短信或开视频。在外国,他们的手机都附带了无限流量与通话时间,甚至手机基本上都附带了通话视频,已经很方便了,也就不考虑微信了。

4、时机不同

在微信进入外国之前,已经有很多软件霸占了外国市场,比如Skype、Facebook 、 Twitter等通讯软件,他们在外国很流行,已被大片人所接受,用着也方便,就像我们习惯用微信一样,不想再去考虑别的。

说到底呢,每一个软件都有它的好处,况且中国文化和外国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所以选择也会有所差异,但我们尊重个人选择,毕竟都是自己用嘛,用着舒服才行。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主要原因是外国人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而中国人却模糊了这个概念。


一款手机应用居然有了文化意义,是不是让人感到惊讶?不过说实话,微信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和周围的人互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西方的工作文化秉持“工作”和“私人”的二分法

在北美,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区分职业与个人生活的界限,举例子来说吧:

当你在工作状态下遇到某人时,你会下意识地将其归为工作关系。你可以加他们的LinkedIn,给他们发工作邮件。但是不能加他们的Facebook,或者给他们的手机上发消息。换言之,你必须尊重两者的界限。

当然,模糊工作和个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数月或数年才能培养起来的微妙过程。如果对象是同事,也许几个月后你就能随意地参加一些办公室的社交聚会。如果对象是老板的话,估计永远都不可能这样了……即使是今天,当我看到一些前任经理在我的Facebook上给出建议时,我都会感觉不寒而栗。

我的观点是:在北美,我们倾向于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


中国的微信打通了工作和私人之间的界限

然而在中国,拜微信所赐,产生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不仅工作和私人空间的墙壁被打破,仿佛生命中一切的事物都被融合了起来。可以说微信已经垄断了中国人和科技之间的互动。它已经取代了电子邮件,电话,社交媒体,甚至不止这些。我的微信主页的截图一目了然——

在美国,我主要用微信跟父母沟通。他们住在加拿大,这是一种保持联系和免费通话的简单办法。多年来,我把微信的使用领域限定在私人生活方面。

当我与中国团队合作的时候,我对微信的看法开始改变。我被拉进微信群里,立即就和我还没见过的同事联系上了。更奇怪的是,我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他们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就像Facebook一样,用户可以分享图片、文章并且更新状态。

例如,在认识我们的销售主管之前,我已经知道她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因为这是她的头像,朋友圈里也分享过。我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二分法思维已然派不上用场了。我到底应不应该看这个?我感觉不应该啊。

想象一下,当这个残酷的现实与我长期以来的习惯格格不入时,我有多痛苦。突然之间,我的微信通知点开以后不再是我妈妈对我的嘘寒问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释幻灯片上的一个数据,而且这些工作请求并不总是在工作时间发生。还有的时候收到的通知使同事分享的文章和相关新闻,或者可爱的表情包。我应该把这些人看作朋友还是同事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维逻辑俨然崩塌。


微信对工作文化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一开始,我在工作和私人这两个领域苦苦挣扎。现在我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了,我相信这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微信的产品设计鼓励用户使用更全面的数字身份,而这反过来又让人感觉更真实,仿佛是LinkedIn和Facebook二者的结合体。这个产品使我能在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拉近与同事的距离。微信可以加快建立关系的速度,促进外部信任,这在中国这个看重人际关系的国家尤其重要。我的销售同事们在与客户建立联系时,第一步就是互相添加微信,并以此作为他们的主要联系工具。

其次,这样的即时通信保证了任务的更快完成。如果有些问题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微信解决,为什么还要发邮件呢?微信的随意性也让削弱了人对工作的抵触。我过去常常不提倡在工作用手机解决问题,毕竟在北美这可能说明你在偷懒。但在中国,这一准则并不适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你可能没法选择离开手机了。很明显,中国的文化不太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班被视为一种常态。讽刺的是,中国人认为这是勤劳的表现。正是这种品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激励。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完全健康,但它不会像在西方那样引发激烈的抗议。

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我开始在下班后回复微信,但我不认为它对我的个人生活造成了困扰,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我的幸福指数也没有因此而降低。


是技术塑造文化呢,还是文化塑造技术?

我认为,是微信改变了行为。五年前,当我在中国工作时,微信还是“无名小卒”呢。当时的工作文化遵循了我所说的“二分法”,你在工作中认识了某个人,然后双方都接收后才会将这种关系逐步延伸至个人领域。但微信的迅速崛起将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了。

像微信这样的产品会改变北美人们的行为吗?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倾向于相信它可以改变。撇开文化差异不谈,我认为探究一个人的整体身份(不止限于工作,还包括私人生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公司承认,促进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在面试中问关于兴趣爱好的问题呢?为什么公司会资助社会活动来帮助员工了解彼此呢?

但现实情况是,Facebook、LinkedIn、Hangouts、iMessage、Whatsapp、Slack等竞争产品细分了市场,我们的数字身份也因此而碎片化了。技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的工作文化。可一切根深蒂固之后,现在想要改变它会是极其困难的。

这两种工作文化有孰优孰劣之分吗?我认为没有一个客观确凿的答案。虽然说东西方的技术我都有所体验,但我必须说微信赢了。


36氪


微信自发布以后,人气是一路飙升,而今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高达十亿!是国内社交 APP 绝对的龙头,而且没人能撼动微信的位置。

很尴尬的是,在国内火爆异常的微信,出了国门却很少有人使用。

为什么在国内这么叫好叫座的微信,在国外却流行不起来呢?

2011 年发布的微信,其实在 2012 年就开始了国际化的征程,而且也是花了大价钱请来了梅西代言,虽然广告打了不少,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虽然微信在发布第二年就已经开始出海,但是国外已经有了 Facebook 与 Twitter,并且 Facebook 成立于 2004 年,Twitter 成立于 2007 年,比微信早 5 到 8 年,这么久的时间,造就了国外用户早就有了自己的使用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不同,然而微信并没有很好地针对于不同国家做出很好的本地化体验。

就像欧美主要用的是 Facebook 、Twitter 以及近几年在青少年中流行的 Snapchat。

日本用的是本土的 Line,而且 Line 在泰国也蛮流行的。

韩国用的也是本土的 KakaoTalk。

其余的 APP 还有 WhatsApp、Telegram、Instagram等等……

综合来说,微信在国外远不如国内受欢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微信产品本身,也与国外市场、国外本土文化等相关。


stormzhang


套句知乎的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身边的外国朋友不少都用微信,包括但不限于巴基斯坦,丹麦,马来西亚,德国,英国。

这应该跟个人的圈子有关吧,经常在中国活动的外国人几乎都会用微信,跟中国有业务来往也一样。

不过,放眼世界,外国人用微信确实不多,主要是中国有堵墙,中国给外国人的印象很不好,不少外国人至今觉得中国很落后,因此对中国公司以及中国产品都不够信任。

其次是外国市场早就被skype,Facebook等社交软件瓜分了。社交软件具有黏性,一旦自己的亲朋戚友公司同事都使用了,就很难再换社交软件了。时至今日,难道就没有比微信更友好,操作更个性的社交软件吗?有的,但是周围大部分人都不用,你自己用,或者很小的圈子用,又有多大意思呢


文话教育


微信出现已经有好几年了,自从出现之后到现在,每年使用微信的人数在逐步的上升,现在不光是年轻人使用微信,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甚至是孩子有了手机以后也在使用微信,可以这么说,微信的功能非常的强大,现在让大家已经对他形成了一定的粘性,已经离不开微信了。现在人们每天每个人使用手机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六七个小时左右,但是起码也有5个小时左右,再利用微信和其他的人沟通和交流。微信的功能这么强大,为什么国内的人经常使用微信,而国外的人却不使用微信呢?其实国外的人并不是不使用微信,而是说没有向国内的人使用微信使用的那么频繁而已。


现在的通讯工具这么发达,APP聊天工具也非常的多,他们大部分使用的是Facebook,甚至是别的软件。任何一个软件的出现都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人们主要是用它的优势的地方为大家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其实人们在使用一种先进的东西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以及学习的一种心态,微信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是很少有人使用,但是慢慢的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了,国外的人也不是不使用微信他们也使用,现在国际交流这么方便。有很多人,有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往国外读书,他们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是使用微信。所以说只要是有流量,在全球各地都能够使用微信来沟通和交流。


就像微信出现以后,很多人在使用QQ一样。现在国内绝大多数人使用微信,也就是它的聊天功能以及支付功能,还有一点就是发红包微信红包。可以这么说,微信红包让很多人对微信形成了一定的粘性,最开始的时候微信发红包也只有春节的时候才有这个功能,后来就没有了,但是最近这几年,微信红包的功能是全天开放。

如果说有一天有别的软件开发出来,估计也有很多人去使用。再加上国内和国外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沟通方式等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说即使我们非常方便使用微信,但国外的人不一定就方便使用,或者是说喜欢使用。但是他们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聊天方式去沟通和交流,这是毋庸置疑的。


文史大世界


现如今微信快要替代QQ和短信了,我们习惯了用微信,无论是聊天还是玩一些简单的小游戏。除了一些老年人,中国大多数的人都玩微信。由此可见,微信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中国人玩微信这么嗨,为什么外国却没什么人用呢 ?下面就由小编来告诉你吧。 据了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外国人害怕中国。 单单从美国拒绝华为和中兴等进入市场来看,他们外国的人对中国的商品很是提防,而且对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也不敢去用。他们把中国人想得很坏,总以为中国人会用微信等互联网软件去窃取他们的机密。 曾经有个美国人到中国来访谈业务,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微信呢?没想到他的回答竟是:微信是中国的App。这样的回答真的是可笑至极,然人难以相信,和当初腾讯难以进入国外市场的理由一样。当初腾讯请了梅西做微信的代言人并且广告撒的四处都是,就是没人用微信。 在这些难以进入国外市场的原因之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外的软件市场今已经国外的软件分割完了。像: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bger等。有这些软件的存和替代,中国的软件很难进入国外的市场,因此,中国人天天用微信而外国人却不用微信。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以外,还有很多的小原因,有可能是他们与我们喜好不同。就像我们习惯用微信QQ,他们却习惯用他们自己的软件一样。还有一点就是思维不同,在中国人们喜欢多样的功能,而外国人去喜欢单一功能的软件。在中国人们喜欢热闹喜庆,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喜欢法红包,而外国人连红包都不知道是什么。正应了一句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