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哪些过去你一直崇拜的历史人物,现在变成了你特别讨厌的?

侃聊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可以说崇拜了。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是真正白手起家的皇帝,是平民英雄。


第二,他驱逐了蒙古人,恢复了华夏正朔。


第三,他对待官员很严厉,还曾经颁布《大浩》,允许民众把贪官污吏捆绑进京。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阅读越来越多的史料,我逐渐从崇拜朱元璋,变得非常讨厌朱元璋,现在朱元璋可能算是我最讨厌的历史人物了。


我讨厌朱元璋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他断绝了中华文明向一个新方向探索的可能性。


“百代皆行秦政治”这句诗以及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那句“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相信大家都听过。


虽然这话不好听,但黑格尔某种意义上说出了中国2000年封建王朝历史的一个特点:虽然王朝兴替,但是制度本身从未变过。我们2000年来“一元化指令型社会结构”从未改变过。


但是蒙古灭宋后,封建王朝的政治结构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虽然官僚体系还存在,但是受到了蒙古贵族政治的影响,“一元化指令型社会结构”已经处于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了。


而且蒙古人九十年的统治,对传统中国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使得他们不再具有反对体系改变的能力和意愿。


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朱元璋完全可以在蒙古人的废墟上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体系出来,可是结果却非常令人失望。



朱元璋不但完全重复了旧有体系,而且还使得“一元化指令型社会结构”更加巩固。

我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


在元朝,士大夫可以自己创办书院,并且书院里讲什么完全是士大夫的自由,可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首先就禁止私人办书院,已有的书院也统一收归朝廷,由朝廷决定讲什么,怎么讲;这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全一样。


朱元璋所设计的制度看似很复杂,其实却非常简单。


这个体系本身目的是尽量减少商品经济的存在,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因此不难想象朱元璋为何要进行严格的海禁,闭关锁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从而彻底根绝了唐宋以来一向繁荣的海外贸易。



朱元璋想恢复的只是一个封闭的小农田园社会,这种安定、保守、贫穷、封闭、等级森严的社会最有利于他的江山长久稳固。


黄仁宇先生总结的最为到位:明朝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以均衡的姿态,保持王朝的安全。


归根结底,朱元璋打造的是一个可以保证朱家天下长久稳固,但是却牺牲了效率和社会活力的王朝,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甚至还是严重的倒退。从宋朝市民社会倒退回了汉唐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的社会。


因此,我现在对朱元璋非常讨厌。


兰台


我第一次知道李自成是通过读姚雪垠先生花费三十年写成的鸿篇巨著《李自成》,特别是前两卷,感觉写得太好了。在当时得知第二卷和第三卷上半部分是姚雪垠先生在困境中坚持写作的后,感到由衷地钦佩。

那个时候还懵懵懂懂的,但是书中的情节非常引人入胜,一开始就被带入到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大潮中。记得书中开篇就写到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在潼关中伏,一万多农民起义军在官军的包围圈中奋力拼杀,李自成最后带领十八骑突出了重围在商洛山中隐藏下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芳亮身骑白马,一杆红缨枪上下翻飞,将拦路的官军一个个挑落马下,护送高夫人和女兵们冲出重围。现在想来在姚老的心中是按照赵子龙的模子刻画刘芳亮。

赵云有了,那么张飞自然落在李过的头上。不过李过不像张飞那么暴躁,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描写他率领的一万名最精锐的骑兵队,每员骑兵都备有两匹马(在当时并不理解为啥骑兵需要两匹马),后来好像是在与左良玉的部队交战时,李过的骑兵杀出,将官兵打得大败。



至于刘宗敏按照的就是关二爷的路数,每次攻城拔寨多是他独挡一面。田见秀的印象不深,估计是按照一般的偏将来描写。

军师中把宋献策写得神神叨叨,也没见他出过什么高招,估计就是个江湖骗子。牛金星写的很有才干的样子,不过事实上他确实是有点才干,正是他建议李自成先袭取长安,然后再攻取北京。不然照着李自成东敲一锤西放一炮的架势,终归是一个比较厉害的流寇,早晚会被官军捉了去。李岩出场比较晚,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如若他比牛金星早一点见到闯王,甚或是他早一步独自领兵打出自己的旗号跟闯王争天下,也许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张献忠活脱脱就是项羽的模子,张李古城会像极了鸿门宴。书中把孙可望描写成一个比较坏的人,后来读史他确实不是啥好人。

书里的忠臣印象中有两个。一个是卢象升,在他率军战死后,八旗兵依然向着他的尸体射箭。还有一个是杨嗣昌,好像是他布下的口袋被张献忠破了,被攻破了襄阳杀奔四川而去,同时洛阳又被李自成攻破,福王被点了天灯。杨嗣昌知道事态已无可挽回,崇祯皇帝必找他算账,于是喝了毒药。

《李自成》描写的总兵卢象升殉国



关于崇祯皇帝有几件事印象较深:一件事是周后过生日,宫里的十几位宫女拿针刺血书写《金刚经》,每人得了二十两赏银。由于周后的生日是在冬天,为了给娘娘做一口可口的食物,太监们到集市采购,刚好遇到一个卖黄瓜的,只有三根。一问价,十两银子一根。太监刚说了句忒贵了,卖黄瓜的直接吃了一根,于是太监赶紧把剩下的两根黄瓜买了去。



另一件事是皇上批改奏章累了,也许奏章上有件什么事让崇祯龙心大悦,于是他闻到了在旁边伺候的带班宫女身上的体香,就拉过来闻了闻,刚巧有大臣求见,坏了这件好事。宫女心头那个小鹿乱撞,晚上特意收拾收拾,把身上弄得香香的,期望皇上晚上抬头看一眼,闻上一闻,就此怀个龙种。然而当她接班时却发现,皇上眉头紧锁,时而咆哮。书中的原文借宫女之口:“天呐,出大事儿了!”

所谓的大事就是李自成攻开封。那时候对开封还没有什么概念,然而却对书中描写的开封被围后的惨状记忆深刻。人们先是见啥吃啥,为一只老鼠能打得头破血流,到后来走路都得当心,防止背后出来个人一棍子打下去。到最后,李自成攻不进城,城外救援的官军也打不破包围,于是把扒开黄河的帽子扣在了解围的官军头上。农民起义军被黄河水淹了,活着的被迫撤走。而古老的东京汴梁城在历史上最后一次被淹,仅仅留出一个铁塔还露在水面上。官兵趁机进城抢劫、强奸。太惨了!

书看到这儿没有再看最后一卷。个人感觉,《李自成》前两卷在文学上绝对是大作,甚至可以提高到红楼、水浒这样的地位,后面的反而感觉有点不像同一人写的。

看了这本《李自成》后,觉得皇帝、王爷、官府、官兵都太坏了,普通百姓太苦了。因此,对于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这个黑暗朝代的李自成是由衷的崇拜。



然而,随着对历史更多的了解和思索,李自成在心目中高达的形象逐渐崩塌。诚然,他只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没能跳出他狭隘的农民利己自私的圈子,没能跳出他的深厚的帝王思想,这都可以原谅。但是,他成功后贪图享乐,大肆杀戮;他嫉贤妒能,杀害李岩,说明他心理太阴暗。他自己不懂而他倚重的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也不知道在攻取一地后应委派官员恢复民生,说明他和他的一班人马根本没有什么治国理政才能,只懂得四处攻城掠地,要么会被称为流寇。



明王朝到晚期确实已经够烂了,但是起码能将满清挡在关外。而李自成的起义军对官军虽然能取胜,但是靠的并不是大顺军的军功有多盛,仅仅靠的是群殴。真遇到八旗兵时立马被打回原型----一群乌合之众。如果起义军足够强,就算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你给他打出去就是了。然而,李自成没这个本事。

历史选择了把重担压到了李自成肩上,然而他没能够挑起来这副担子。


我淡如菊


曾经我们听着“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的故事长大,用匡衡的故事激励自己要用功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家匡衡小时候家里穷,点不起煤油灯,但是匡衡从小就爱看书,晚上没有灯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光看书学习。这样热爱学习的一个人成了我们的好榜样。可是现在,随着我了解的故事越多,曾经被我视为榜样“凿壁借光”的匡衡却成了我最讨厌的人物。为什么呢?请听听下面的讲述,相信你也会发现“不一样”的匡衡:

一:贪污受贿。



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世代务农。匡衡为了能够读书,只有依靠帮助别人做工来挣取读书的花费。小时候穷怕了,匡衡长大之后就要极力避免再度过上这样的生活。匡衡虽然读书勤奋,也参加了好多次科举考试,但没有一次考上。幸好,匡衡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第九次考试后考中了最次的科目,但是好歹也可以做官了。当上了官之后,匡衡又因为熟读《诗经》,得到了学士们的推崇,也被皇帝所欣赏。

这下不得了,匡衡因为《诗经》的缘故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最后官至宰相。匡衡在朝廷为官期间,只要是贿赂,就没有不收的,只要是钱,就没有不要的。皇帝封赏了30多万亩的土地给匡衡做食邑,匡衡却不知足,暗地里扩大吞并周围的良田,最后匡衡的田地达到了40多万亩。匡衡最后也因为被人检举告发私吞良田,皇帝下令将匡衡贬为庶人。

二:结党营私。



匡衡为官期间趋炎附势的能力可谓是一流。汉元帝在位时宠幸大宦官石显,匡衡为了飞黄腾达,便与石显勾搭在一块。二者在宫中府中,打击异己,大肆收刮钱财。匡衡无论是仕途还是钱财,这都是他春风得意的一个时期。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石显失去了皇帝的保护,汉成帝也有对石显下手的趋势。匡衡眼看形势不对头,立马与石显划清了界限,同时向汉成帝上呈了一份奏折,上面细数了石显的各大罪名。汉成帝得到匡衡的检举信后也没有迟疑,石显随即被捕入狱。匡衡因为他的识时务获取了汉成帝短暂的信任。

三:迫害功臣。



石显被处死后,朝中权力空虚,朝政混乱。匡衡以为汉成帝会因为自己举报有功,让自己接替石显的位置。却没有想到汉成帝重用陈汤,将匡衡晾在了一边。匡衡那叫一个不甘心,凭借着陈汤曾经和石显以及匡衡三人一起做的那些龌龊勾当,匡衡又是一纸奏折将陈汤扳倒。但是匡衡没有想到天道轮回,这次也轮到他自己被别人告发检举。匡衡因为贪污受贿,欺上罔下,被汉成帝革除了一切职务贬为庶人。一代“榜样”匡衡终于走下了历史舞台。

曾经“凿壁借光”,如今“贬为庶人”,如果匡衡不胡作非为,他应该还会是我们心中学习的好榜样。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我小时候上历史课比较喜欢康有为。后来长大自己看书觉得这家伙简直是中国最大的伪君子。出事自己先跑。拿个假衣带诏在国外诈骗,组织帮会敲诈海外华侨。成天说支持一夫一妻,自己纳妾,年纪老了以后不行了还要装个猿猴的睾丸。别的坏人是人渣,这怂真可称是人渣中的战斗机。


张磊30812


陶渊明,我当场真的特别喜欢他,说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历史是三亩的地,两亩半种造酒的米,还是老婆再三恳求的,有人送了好多钱拿去酒庄赊酒用,你很棒棒哦!五个孩子,他们不是人吗?老了老了,嫌儿子没有用,自己一天天吃不饱,我呸,你不是喝酒就饱了吗?

当官不能忍受向乡里小儿折腰,种地不知春及,还要乡人告诉他什么时候种?

服了


我是你三十九度的风


说是崇拜倒称不上,但的确有一位以前很讨厌,现在不那么讨厌啦,还有些喜欢啦,那就是刘邦。

01

之所以讨厌

出于两个原因,一是靠耍泼皮赖的手段把大英雄项羽给战败啦;二是把替他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给杀了。

从小就听说蒲松龄家门口有副对联,说的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知道项羽是有志者,做人要向项羽学习。而且破釜沉舟,何等的气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可鸿门宴,刘邦耍流氓,骗过了项羽。最后反而是把项羽围困在垓下,采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把项羽逼得自刎乌江。

总感觉刘邦不仗义。

特别是又知道了李清照的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都这么崇拜项羽,那就更应该崇拜项羽啦,也就更讨厌刘邦啦。

特别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居然把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给杀了,这就更可气啦。

以前,特不喜欢语文,更不喜欢阅读,对刘邦等历史人物的了解,仅仅局限在这个感觉上。

上大学之后,由于大学语文老师古诗词讲解的特好,就开始喜欢语文,喜欢阅读啦。、但由于我们这位老师不喜欢刘邦,也就觉得刘邦的确很讨厌。

时间一长,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啊。

项羽也不是伟大,韩信也不是那么可爱,刘邦也就不那么讨厌啦。

02

刘邦很伟大

项羽的确是个大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

但刘邦也很不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毕竟争夺天下,不是两个人PK,需要的是团队的合作。

项羽自恃英武,刚愎自用,不能集合众人的智慧,调动大家的力量来对付刘邦;

恰恰相反,刘邦能够把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一大帮英雄豪杰集聚在一起,发挥大家力量来对付项羽。这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

而且,韩信等人也不是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还时常打打小九九,讨价还价。

与狼共舞,既要让他们出力,还得提防他们咬你一口,这个火候不好掌握啊。

而刘邦做到啦,而且做得很好。

项羽的确英雄无比,但败在刘邦手里,毫不冤屈。

韩信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能审视自我,被杀也在情理之中。

这么看来,刘邦就不那么讨厌啦,还越来越喜欢啦。


豹眼看历史


由被崇拜的人变成被讨厌的人,往往是骗子被识破的结果。历史上有很多骗子,说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当人们逐渐了解到真相后画皮被揭穿,最终会遭到唾弃。因为孽债太多,轻则扫进历史垃圾,重则就像伍子胥鞭打楚平王一样遭到清算。

尤其是历代很多政治名人,靠的就是演戏和冷血,以高尚的名义来搞权谋,把自己包装成救世主,搞一些假仁假义的表演,比如清朝道光皇帝,穿补丁衣服,招待大臣只吃一碗面条,看似没有贪心,实际搂着权力不撒手,他贪的是权,而一个补丁的费用顶老百姓一年收入,靠权力来维护这些骗人表演,一旦有识破皇帝新装者,则心狠手黑绝不留情,就像曹操干掉吕伯奢一样,这就是政治权术书《厚黑学》要求的:假仁假义要脸厚,对待对手和底层要心黑。权谋者的冷血,一切都为了权谋,是没有所谓的“亲情”的,甚至“亲情”也被权谋者利用为表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等“美德”的笼络人心的工具,比如为了权力杀死亲爹的隋炀帝,干掉亲儿女的武则天,谋害亲兄弟的唐太宗,表现最精彩的是摔孩子的刘备老先生,感动的那个赵子龙稀里哗啦的,眼泪鼻涕的一通乱冒,激动的差点得了心肌梗死……。

其实,底层人识破骗子很容易,就是不听他说,只凭感受和看结果。骗子说让你当老板发大财,结果你饿了肚皮,你的财富到了他手被他支配,事事听他安排,他颐指气使活的快活,他不论怎样喊着我都是为你们好,绝对是骗子和大忽悠。


康142341986


杜聿明。

杜聿明,辽沈战役,曾经是国民党剿总司令。因病,战役爆发时并没有在任。

淮海战役,是国民党剿总司令。战败,被华东野战军俘虏。

当时,看完三大战役以后,认为杜聿明就是一个战犯,阻止解放军解放全国,是坏人,浑身没有一点优点。

后来看了《血战昆仑关》,《中国远征军》电视电影以后,杜聿明原来曾经战胜过日军第五师团的中村旅团(代号“钢军”),在缅甸也带领远征军与日寇血战过。其部下廖耀湘,孙立人,戴安澜,郑洞国都是抗日英雄,他自己更是抗日英雄。

而且,他的长女叫杜致礼,长婿叫杨振宁,曾获物理学诺贝尔奖。因周恩来努力,杜聿明获特赦,写信给杨振宁,杨振宁回到大陆,而拒绝了蒋介石巨资引诱,给了台湾国民党政府前所未有的打击。



南雷霆峰


一说“岳飞再世”袁崇焕,二说“康乾盛世”三主子,其实他们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前边有人发过袁崇焕一案,很多人顿感三观崩塌。我再把杀袁崇焕圣旨搬运过来与各位条友分说,其条条详实无比,桩桩罪无可恕。

1、“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崇祯确实被袁忽悠瘸了,给予了其无限的信任和支持。赐其专权独断、不派太监监军、不核查其钱粮使用情况!为支持宁远军,在小冰河期天灾不断的情况增加税负,将国库过半的钱粮交于袁手中。无底线的信任,换来袁的两次“大捷”,几乎全是将兵力龟缩一城,任清军烧杀抢掠。耗费五百万两修筑堡垒,清军一来便将其拱手让给敌人。待清军将堡垒内粮食物资尽数截获退去,袁督师再杀良冒功,称其大捷。

2、“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将明朝赌命换来的粮食间接卖给清军。又逼的毛文龙弹尽粮绝,不得不找敌人买粮,再以此为罪杀毛文龙。袁督师一箭三雕,给后金粮、帮后金肃清后方、耗尽明朝国力。

3、“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放满清入关,遣散勤王军队,只能说袁崇焕要么已经疯了,要么就是图穷匕现,赌崇祯穷途末路,不敢杀他。可惜,老朱家死也拖上你,先把你刮了再说。

综上,乾隆为袁翻案意图亦是昭然若揭。彼之国贼,我之国士,袁督师乃明朝第一大汉奸,清朝立国第一大功臣!袁崇焕对满清夺取天下有5大功:

1、资后金钱粮

2、耗尽大明血

3、开门揖盗

4、助后金铲除异己

5、使君失德,是四大藩王叛明附清的推手,也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时间太晚,“康乾盛世”三主子有时间再细说,总之其一脉相承的凶残、恶毒、无耻,几乎是中华乃至人类文明史之最。大家想了解可以搜索一些关于“湖广填川”、文字狱和四库全书如何毁灭中华文明的内容。


明枪易躲按键难防


拿着手机去评价几十年前或者几百年前或者1000多年前又或者2000多年3000多年,没有切身体会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是体会不到感受的,清朝是座高楼,先是洪秀全拿着榔头砸了半天没有砸到,有些革命分子一看清朝也是可以推翻的,其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发动无数次革命方才成功,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地15个省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比太平天国对清朝的打击还要大,我们要是处在那个年代我们会做些什么?

历史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历史是胜利者所写确实有点道理,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去了解那些被胜利者击败的失败者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历史上的皇帝哪一个是干干净净的登上皇位的,那些在百度上搜都搜不到的历史有些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穿越时空可能性不大,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历史就随意猜测,后朝改写前朝历史,那请问一下你们是怎么知道被改写以前的历史,难道穿越时空了?现在谁能改写历史?是每个人手中的手机,同样一个历史人物被现在的人有的定位为好人有的定位为坏人,到底谁才是对的,都是站在现代的社会去分析处在当时那个年代的历史人物,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当时的南京市民心里是什么感受?有谁能还原吗?曹操真的如三国演义所说遇到诸葛亮一胜难求吗?关羽千里走单骑是不是真的?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不是真的?华佗到底是不是被曹操所杀?

历史本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的,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彩票选那几个号码就好了,这样的如果不觉得可笑吗?要是有时光隧道就好了,想去那个朝代就去哪个朝代,看看到底谁说的历史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