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闲锋资讯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微博孵化的绿洲看上去更像「公域朋友圈」,而它也即将迎来更大范围的流量和口碑考验。

在微博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微博CEO王高飞透露,正在内测的图片视频社交分享平台绿洲,有望于本月正式上线。

和这个消息同时披露的是,微博月活挺进5亿大关。微博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4.97亿,较上年同期净增约5100万,月活跃用户数中约94%为移动端用户;日活跃用户增至2.16亿,较上年同期净增约2100万。营收方面,第三季度总营收达到33.1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

看起来这是一份表现平平的财报,但放在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耗完毕、广告市场受宏观环境影响的当下,仍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国内移动互联网在社交、视频、电商、理财、出行等几个领域,行业用户规模均已突破5亿。不过,总体的用户、时长也都到了顶峰,2019年至今,活跃用户仅增长了200万,人均单日时长仅增加了18分钟。

这份报告揭示了存量市场的残酷性。而无论风口如何演变,社交仍然是那个最具诱惑力的赛道。

但我们也看到了,铁打的微信、QQ,流水的社交新贵。马桶、子弹短信和多闪就算合力,连叮咬微信一下的冲击都无法造成。

摆在巨头和后起之秀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想当然制造需求,而是需要厘清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02

2019前半程的社交之战,关注点都是微信越来越重,用户不堪其负荷。

事实上,这出发点就错了。社会学心理学著作《群体性孤独》将社交压力具体分为:错过消息、回复压力、未回压力、分享压力、表演压力、单聊压力、顾此失彼。社交压力一直存在,只不过有些人的适应能力会更强。

用户感受到的社交压力并非来自微信,而是现实生活,只不过最后这些压力集中镜像到了微信平台。社交网络连接的人数规模越大,沟通效率越高,其社交压力也会越大。根本原因是社交平台本身不仅仅是展示自我也是用户构建人设的重要平台。用户在使用社交平台时面对的「熟人」越多、传播效率越高时,其面临的社交压力也会越大。

对于微信这种10 亿级用户群体的社交网络来说,社交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微信本身也在不断努力减轻用户这种社交压力,例如朋友标签分组、消息撤回、朋友圈三天可见等等。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要颠覆微信,连挑战的基点都搞错了。微信的社交压力是遵循客观规律而存在的,纵使是微信的一个痛点,但很难成为微信被颠覆或者被替代的缘由。

那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俘获用户呢?

与其想办法颠覆微信,不如想办法找到用户真实的痛点,成为微信的补充,也就是做弱社交关系链条。当然,要做一个区分,弱社交关系不同于职场社交(比如钉钉、脉脉),也不同于完全的陌生人社交(比如陌陌、探探)。

但是,弱社交关系仍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二是兴趣,三是「公域朋友圈」。三者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同时兼备,才能形成有效的弱社交关系网络。

中文互联网的社区早就过了天涯、贴吧的阶段,也过了微博、知乎的红利期,一个平台想从内容池里孵化出源生大v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流量和资本庞大如今日头条,头条号和微头条投入那么多资源,终究也没诞生微博女王或知乎大v这样的「顶流」。所以说,光有内容没有兴趣,充其量做出信息流,但很难形成社交关系。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短视频研究与实践


大学毕业后,我独自一人来到深圳,除了男朋友,在这个地方我认识的人的数量,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更谈不上有什么朋友。以前从小到大,即使不是呼朋唤友的类型,但至少身边也总会有几个玩的来的朋友,不会有形单影只的感觉。而到了深圳没有了朋友圈的交际,一开始我会比较焦虑,很渴望能在这里有新的朋友,也通过一些途径认识一些新的人,但也没有什么深度交往的机会,时间一长也就慢慢没了联系。

感觉在这种快节奏的城市,如果没有什么附加的原因,两个仅仅是机缘认识的人又为什么会在彼此身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换取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相处的机会?毕竟,进入社会后已经不会再像上学时候,可以每天都有一大半的时间主动或被动的需要跟周围的同学相处,不论我们是否喜欢,我们都没得选择,这使得同学之间会有很多交集,特别是和舍友。因此,从概率上来说,也更容易发展深入关系。

而进入社会后,我们大部分需要与人相处的时间可能都是工作时间,对于我来说接触最多的基本上也就是同一个科室的同事了,但工作的关系毕竟不如学生时代的关系那么单纯,再加上身边的同龄人不多,大部分同事都比我年长很多,所以对等的交流也不多。年龄相仿能讲几句话的又基本都是临聘人员,过了1、2年后他们也就陆续离开了这个单位,慢慢也就没了联系。之前同一个科室倒是有几个姐姐,以前经常与他们吃饭聊天、逛街,但很多时候我作为一个小妹妹更多的只能是听她们发一发对工作、生活、家庭关系的各种牢骚,再听一听她们作为一个过来人对我的忠告和建议,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更深入的交流。后面由于人事变动,与她们的交流也就更少了。

由于我不是那种会很主动去与别人交往的人,特别是不愿意带有目的性的交往。同时,我也慢慢觉得单位上的同事和我的想法、追求也不相同,和她们过多的交往,更多时候不过也只是为了表明我是合群的,不是总孤单一人。渐渐地,对于要有社交活动来显得自己不寂寞,不再是我的需要,反而如果总是要去迁就别人,更让我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和单位同事的交流就更少了,也许也因此丧失了一些可能找到合拍的人的机会吧。

关于社交,自己真正的感觉是,很多时候逼迫自己进行的一些社交,总是很难达到自己的预想,有时在进行时就已经索然无味了,除了在结束后像是完成任务般,给自己的社交活动打个勾外安慰自己外,更多时候是觉得身心疲惫。我不由反思这样的时间花了以后究竟有多少的意义?但是每每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的朋友聚会、出游,又总是有点羡慕,觉得是不是自己太离群索居了。这可能是因为人类是作为一种群居动物进化而来,总是自然而然的渴望交流,但很多时候渴望和现实的结果之间还是有实际差距的。

我现在已经不是那种需要用刻意用社交活动来装点自己生活的人了,当然我并不排斥社交,偶尔和亲密的朋友小聚,聊聊天扯扯八卦感觉也不错,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剂。但我更希望能有更多高质量、深入的社交,可是就像李笑来老师关于社交的论述一样,成年人的社会社交其实是一种资源交换,这种交换当然不是光是物质、世俗方面的,也包括精神和情感。只有处于对等的位置的交换才是有效和公平的,这样的交往也才能够持续。换句话说也只有自己首先变得优秀了,才可能吸引其他的优秀的人。

将那些任务式的,或者为了排解寂寞,为了显得合群,为了安全感和认同感所进行的社交减少,并且从心里认同自己的选择后,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升自己,少了很多精神上的社交压力。其实,不被外界捆绑后,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很多时候在工作上不自由,不得不妥协的我来说,更像是在自由的呼吸空气一般愉悦,也能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平静。如果这样的时间被占用打断,反而会让我觉得有种快了被剥夺的感觉。现在如果要让我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参加某些社交活动,我都会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拒绝,将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诚然,如此肯定会失去一些所谓的社会资源、人脉、信息渠道,但它真的对我那么重要吗?我想应该没有我们世俗认知所认为的那么重要吧!空有资源信息,却没有做事的能力也是枉然。再说资源、人脉都会变,有可能离你而去,但自己的能力不会。有时我们可能将资源和做成事的因果关系弄混了,一个人首先应该是具有某种做成事的能力,才能够找到相应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做成这件事,而不是因为有了资源才去做这件事。

因此,我更愿意通过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来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吸引和我一样的人,而不是目的性极强的将社交作为索取资源的机会。在见识过一些有能力、有思想的人后,我觉得作为一个有能力分享,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分享的人,其实更有机会吸引优秀的人,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于社交,笑来老师是这样说的: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诚然有时会有些小失落,会很怀念大学时候朋友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场景,但人生的每个阶段应该都有这个阶段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我也不能总是贪心的什么都想要,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杀鸡师不敬猴


  社交

  或者你可以叫它

  Social

  似乎已经充斥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秒

  但是

  当你一个人躺在床上

  你会不会有某些时刻盯着手机主屏幕发呆

  不知道下一刻要打开哪个软件

  不知道下一刻要点开谁的头像

  列表卷帙浩繁

  心中孤星几点

  当你鼓足勇气

  点开某位朋友的对话框

  文字删了又删

  最后只打了句

  晚安

  或是一个沙雕表情包

  我们都被捆绑在社交这辆轰隆向前的战车上

  网易云音乐、支付宝

  乃至学习强国

  无app不社交

  每个app都想抢占你的时间

  每个app都想你一直盯着他的容颜

  致谢复杂社交

  让我们近视、颈椎疼、腰疼

  所以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也许足够纯净?

  也许足够同质化?

  也许足够碎片和随时?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没有什么比得上

  面对面的视觉

  声对声的听觉

  心对心的感觉

  仅此而已


妈妈搜


微博孵化的绿洲看上去更像「公域朋友圈」,而它也即将迎来更大范围的流量和口碑考验。

在微博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微博CEO王高飞透露,正在内测的图片视频社交分享平台绿洲,有望于本月正式上线。

和这个消息同时披露的是,微博月活挺进5亿大关。微博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4.97亿,较上年同期净增约5100万,月活跃用户数中约94%为移动端用户;日活跃用户增至2.16亿,较上年同期净增约2100万。营收方面,第三季度总营收达到33.1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

看起来这是一份表现平平的财报,但放在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耗完毕、广告市场受宏观环境影响的当下,仍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国内移动互联网在社交、视频、电商、理财、出行等几个领域,行业用户规模均已突破5亿。不过,总体的用户、时长也都到了顶峰,2019年至今,活跃用户仅增长了200万,人均单日时长仅增加了18分钟。

这份报告揭示了存量市场的残酷性。而无论风口如何演变,社交仍然是那个最具诱惑力的赛道。

但我们也看到了,铁打的微信、QQ,流水的社交新贵。马桶、子弹短信和多闪就算合力,连叮咬微信一下的冲击都无法造成。

摆在巨头和后起之秀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想当然制造需求,而是需要厘清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02

2019前半程的社交之战,关注点都是微信越来越重,用户不堪其负荷。

事实上,这出发点就错了。社会学心理学著作《群体性孤独》将社交压力具体分为:错过消息、回复压力、未回压力、分享压力、表演压力、单聊压力、顾此失彼。社交压力一直存在,只不过有些人的适应能力会更强。

用户感受到的社交压力并非来自微信,而是现实生活,只不过最后这些压力集中镜像到了微信平台。社交网络连接的人数规模越大,沟通效率越高,其社交压力也会越大。根本原因是社交平台本身不仅仅是展示自我也是用户构建人设的重要平台。用户在使用社交平台时面对的「熟人」越多、传播效率越高时,其面临的社交压力也会越大。

对于微信这种10 亿级用户群体的社交网络来说,社交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微信本身也在不断努力减轻用户这种社交压力,例如朋友标签分组、消息撤回、朋友圈三天可见等等。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要颠覆微信,连挑战的基点都搞错了。微信的社交压力是遵循客观规律而存在的,纵使是微信的一个痛点,但很难成为微信被颠覆或者被替代的缘由。

那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俘获用户呢?

与其想办法颠覆微信,不如想办法找到用户真实的痛点,成为微信的补充,也就是做弱社交关系链条。当然,要做一个区分,弱社交关系不同于职场社交(比如钉钉、脉脉),也不同于完全的陌生人社交(比如陌陌、探探)。

但是,弱社交关系仍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二是兴趣,三是「公域朋友圈」。三者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同时兼备,才能形成有效的弱社交关系网络。

中文互联网的社区早就过了天涯、贴吧的阶段,也过了微博、知乎的红利期,一个平台想从内容池里孵化出源生大v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流量和资本庞大如今日头条,头条号和微头条投入那么多资源,终究也没诞生微博女王或知乎大v这样的「顶流」。所以说,光有内容没有兴趣,充其量做出信息流,但很难形成社交关系。


看世界cc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在《腾讯的执和阿里的智》里说,腾讯构建的是社交关系的总和,阿里构建了生活关系的总和。而现在,头条构建了信息关系的总和。每一个我,都是这关系上的一个链接点。

我们离不开这样的关系构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社交关系。我们的社交从线下到了线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交关系更为广泛,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与可能。

从我出发,从心出发!



标悍


首先得提高自己!社交不是混圈子,不是简单的交换联系方式。社交的真正内涵是朋友间互相提携,互换价值。

一个人的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就越大。

“可交换价值”越大,你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攀附混圈子加微信,要手机号码等等换不来真正的朋友。

建立有效人脉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身的价值和提升自身的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是专业价值,比如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也可以是链接价值,它指的是,你可以成为一个关系网络的结点,能够介绍对彼此有价值的人给对方。

这种交往才是真正的对等合作。

你认识别人的时候,不过是别人对你有价值。但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你,是因为你对别人没有价值而已。

既然这样,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攀附关系强求链接,倒不如扎扎实实把基本功打好,但凡仔细留心观察就知道: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别人争着抢着想要和他做朋友。


歲月無聲


我们需要舒适的社交。

我本人,已经从热衷于社交的人变成了微恐社交的人。把好友从几千人删除到几百人;没人跟我说话的时候无聊,有人说话又不想回答;害怕接电话,怕麻烦。

而且,成熟发达的社交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高效,反而是拖延。

-

以前网络没这么发达,人们有事情只能发电话或者见面,现在一个微信就搞定了。好多人有事不打电话,只发微信。等了许久没得到回应反而怪不回微信的人。

有时候我们追自己的男生女生,靠发微信壮胆,还要给自己洗脑。ta回了就是喜欢我,不回就算了就不追了。

-

为什么会让我感觉社交压力大?

因为人太多太杂乱。

好多人并不算太熟,也要费劲力气维持表面关系,显得好像很熟的样子。

面对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只通过朋友圈微博等认识一个人,风险太高了,那张照片甚至连是不是本人你都无法确定。

本来社交网络的出现是为了节省时间,现在反而需要用户自己在最基础的,辨别真假上考虑很久。

这还算是社交吗?简直是照骗和骗子的集体犯罪。

-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舒适网络环境,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需要的都是舒适,恰到好处,而不是刻意的。

Ta的出现一定是辅助人,作为人的恐惧,而不像现在这样反过来“绑架”人。

要让自己的社交圈和工具来辅助我们,而不是制约我们。


Sys不羡仙


社交,没有导师,只有方法,本人功能是否适应,比如为了交一位朋友,朋友家里什么都有,家中主人最喜欢"三文鱼",生吃,食生。

你就得导引他(她),能参加你的吃法(妥善,不在肚里长虫子,做法讲究)。

有一朋友家,当工程主管,主管就是朋友家主人,忙,忙得不可应付,家中有老人需要关怀,你应时不时的抽时间去照顾,虽然请了护工,比如水瓶,自来水过滤,食物提倡环保,适应老年人的健康快乐。

因人而异,交友,交财,一般人不用这样交朋友,人格决定财富,性情决定机遇。


郑新镇


职业社交,跟自己的工作关系有关,特别是销售的,需要不断的与客户联系。其他职业,多向资深的老员工讨教,虚心学习。

生活上的社交,那就比较轻松点,跟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平常参加各种活动加深感情,自己也享受这种活动。

学习社交,如果自己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有个一起学习的小伙伴相互监督那就再好不过了。


魔都温暖小汉堡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许因为这句话,许多人总不忘到处留电话、要电话。曾几何时,不少人把要到别人电话或合影当成炫耀的资本。

不禁想起1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接触到某“大人物”,交流甚欢,蛮投缘的,相互留了电话。原以为这是很重要的人脉资源。不久,刚好遇到一困难,想到了这位“大人物”。

于是,长长地发一条短信,没回!又打去一个电话,结果,听到两个字:没空!说实话,当时很有挫败感。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拒绝,以为和对方留了电话存了微信,彼此应该能帮忙,却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只有平等,才能互相帮助!

很多社交并没有什么用,看似留了别人电话,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仅仅是白打了一个电话。因为你不够优秀——虽然很残忍,但谁又愿意帮助一个不优秀的人呢?

曾有一位年轻博士生提问说:“自己正在忙工作,常碰到一些不速之客,该不该拒绝?会不会失去人脉?”

我说: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这位年轻的博士生感悟道:“在没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很少有人主动找我,我懂现在为什么有人主动找我了。”最后,他肯定地表示应该多花时间在自己科研项目上,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

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听起来很冷,但这是事实。

我身边曾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朋友在一起,美其名曰:交朋友,处关系。为了朋友,常常忽略家人,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

刚开始,身边的确有一群朋友围着、跟着,在他的心里,有朋友就是有一切似的。后来,处得还可以的人渐渐地离去,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好,除了没有时间外,恐怕就是觉得没那个必要了。因为当你把时间花在混朋友关系上时,自身没有其它过硬的本事,也没能打好事业的根基。

天有不测风云,他身体出了状况,得了癌症。医生说跟平时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常常应酬导致喝酒过量、生活没有规律等。令人难过的是,当朋友知道他得了癌症,就像瘟疫一样离他而去,最后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家人。

不免会感慨一句:世态炎凉啊!这种情况何止他一人呢?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多花点时间读书、提高专业技能。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世界才能更大!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你落难的时候,他说我们是兄弟,你富有时,他仍然说我们是兄弟。这种不离不弃的人,才称为真正的朋友,他不适用于以上的规则。这种人不用多,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几个就好。

02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你能走多远,看你与谁同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靠谱的人却会感染你如何取得进步。

人与人,不是都可以信任,心与心,不是都愿意付出诚恳。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更厚重更值得珍惜!

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随意去付出,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将时间浪费在别人身上,倒不如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去学习,提高个人品质、气质和魅力,这才是值得自己去努力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不要在乎麻雀怎么看你!因为你飞行的速度、高度、力度、角度,它看不见、看不懂!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和实力,而不要在乎别人如何议论你,努力只为看见更优秀的自己。你就很了不起了。

有些事无需计较,时间会证明一切;有些人无需去看,道不同不相为谋。世间事,世人度;人间理,人自悟。

面对伤害,微微一笑是豁达;面对辱骂,不去理会是一种超凡。真正的宁静,不在他乡净土,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世上:

人念人,才能近乎;心捂心,才能热乎;情惜情,才能暖和。

永远记得:

人敬你一尺,你还人大度谦让 ;人给你一暖,你还人用心珍藏 ;人给你一恩,你还人没齿难忘 ;人给你一心,你还人地久天长 !

03

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你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人脉法则第一条就是要扭转“以多寡论英雄”的人脉观。

人脉的基础是你的“被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他就越会帮你。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让自己强大,必须放下十样东西!

1.面子

有时候我们低头,是为了看准自己走的路。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过得还可以,不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很多东西都放不下,拉不下这个脸,最终死在面子上。

2.放下压力

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3.放下过去

放下过去,你才能过得更幸福努力地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

4.放下自卑

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5.放下懒惰

奋斗改变命运!绝招就是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快乐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6.放下消极

绝望向左,希望向右!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褊狭,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7.放下抱怨

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不要总是烦恼生活。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

8.放下犹豫

立即行动成功无限!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9.放下狭隘

心宽,天地就宽。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10.放下怀疑

心存疑虑,做事难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要以自己的怀疑,认定他人的思想,不要猜疑他人,否则只会影响彼此间的情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