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大清最后的辉煌

大清最后的辉煌

1、魔高一尺

真实的历史,和我们以前被灌输的知识,是截然不同的,清朝人是愿意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在鸦片被输入中国以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是绝对的顺差。茶叶,生丝和瓷器的输出,让白银源源不断的,从海外流入中国,不仅仅为清朝积累了财富,也降低了老百姓的负担,造就了从康熙到乾隆,清朝的强盛。

清朝也从来没有,真正的闭关锁国过,广州是一直开放着的,清朝人在对外贸易上,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愚昧无知,顽冥不化。

没人是傻子,有钱挣谁不愿意呢?

自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就在清朝倾尽国力,想要收复新疆的时候,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洪任辉的英国船长,驾驶一艘英国商船,来到了宁波港。

从此以后,一艘又一艘,体型庞大的英国三桅帆船,就不断的涌向了浙江宁波。

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想来购买生丝和茶叶,他们发现,这里似乎才是原产地,价格远比在广州购买,要便宜得多。

大清最后的辉煌

来的都是几层楼高的三桅帆船,可以说是商船,也可以说是战舰,每艘都装有几十门大炮,在那个时代,两者的区别通常都不大,就像这些英国商人,随时摇身一变,也可以成为海盗一样,这是那个时代的风气。

这些接踵而来的武装巨舰,把浙江沿海的官员给吓坏了,自从康熙收复台湾以后,清朝解除了海禁,但是江浙沿海,通常都是和日本人朝鲜人做生意,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炮舰,而且也没有任何抵御措施,这不由得让他们忧心忡忡。

消息被上报给了乾隆,这让他也有点紧张,大清现在所有的军事资源,都投向了新疆,江浙一带就像袒露的肚皮,没有任何防范。

当时的英国商人,亦商亦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由得让乾隆想起了前朝倭寇之事,他害怕英国人来往的次数多了,窥探出了清帝国的虚实,会产生不轨的想法。

乾隆的这个担忧,虽然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可是在那个时代,这个想法,一点儿也不是杞人忧天。

英国人和印度的莫卧尔王朝,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也是老老实实的交税,可是久了以后,发现了印度人不堪一击,就开始武力入侵,最后把整个印度,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所以,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乾隆和大清政府所有的担忧,绝不是庸人自扰,都是有道理的!

大清最后的辉煌

虽然英国人来这里做生意,现在看起来,做的都是正正当当的生意,没有什么不法行为,可是如果被他们发现,你手里没刀,将来会发生什么,那就不好说了。

所以,挣钱固然重要,但是安全则更加重要。

要能震慑住对方,确保对方不敢胡作非为,就需要建造大量的军舰和炮台,可是在当时,这笔开支远远超出了,当时对英贸易的海关收入。

最重要的一点是,英国人来的时机不对,如果放在平常,清廷可能就会算一笔账,现在的投入,将来能不能赚得回来?也许会多考虑几种对策。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呢?因为真实的历史,和我们以前被灌输的很多说法,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清朝人是愿意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在鸦片被输入中国以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是绝对的顺差。

茶叶,生丝和瓷器的输出,让白银源源不断的,从海外流入中国,不仅仅为清朝积累了财富,也降低了老百姓的负担,造就了从康熙到乾隆,清朝的强盛。

具体的原因,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就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且就是后来,清朝也从来没有,真正的闭关锁国过,广州是一直开放着的。

大清最后的辉煌

对于白银的流入还是流出,清朝人其实是很敏感的,因为有一个明证,林则徐在要求禁烟时,他的理论依据,就是白银流入,国家就会强盛,白银流出,国家就会衰弱。

他既然用这个理论,来说服皇帝和满朝的文武官员,支持他的禁烟方案,说明大家在白银流入流出的这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

因此,自从康熙收复台湾以后,清朝之所以开放海禁,在全国建立了四个海关,就是因为,在对外贸易中,可以尝到甜头。

所以,清朝人在对外贸易上,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愚昧无知,顽冥不化。

没人是傻子,有钱挣谁不愿意呢?

可是这次,英国人来的时间不巧,哪怕是朝廷就算想明白了这件事,算清了这笔账,增加的海防开支,将来都可以通过关税赚回来,可是眼下,却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因为收复新疆的战役,这时正陷入了胶着状态,为了支付这笔庞大的开支,国家已经捉襟见肘,而乾隆又给自己划了一道红线,决不能通过额外征税,来满足征战的需要,所以,自然也就没有钱用在海防。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英国人来的越来越频繁,清廷也就越来越担心,老是唱空城计,万一司马懿真的要进城怎么办?

为了避免意外,乾隆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提高关税,想把对方逼离浙江,撵回广东去。

因为广东的虎门,早就修有完善的炮台,珠江上,也一直就有清朝的水师,无需再额外花钱,有武力做后盾,英国人自然也不敢乱来,在那里做生意,清廷是不怕的。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清朝虽然增加了关税,但是英国人还是愿意来浙江买,因为浙江的产品种类更丰富,价格也更便宜,远比广州更有赚头。

这下轮到清廷头痛了,于是乾隆就派了一个叫杨应琚的大臣,看看去怎么解决这件事。

杨应琚这个人,是一个妄人,虽然处理内政还马马虎虎,可是在对外关系上,却一向是乱弹琴。

后来乾隆对缅甸的战争,之所以升级扩大,就是被这个人鼓动的,清廷花了一千多万两白银,付出了重大伤亡,却无功而返,他也因此被处死。

他担任闽浙总督以后,考察了中英贸易,拿不出办法,来解决朝廷对安全问题的关切,只能给乾隆出了一个下下之策,让乾隆干脆把其他的海关全部关掉,只留一个广州,免得发生意外。

这样一来,他倒是省事了,但是为中国后来的衰败,却埋下了祸根,因为中国相对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是从这个时候,才全面开始的。

当然,导致这个政策,被乾隆采纳的根本原因,还是缺钱,而且令人唏嘘的是,清代两次收复新疆,都在海上付出了代价。

不过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几乎从没提过,所以造成我们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清代一直就是闭关锁国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真正导致清朝放弃其他通商口岸,只保留一个广州对外开放的真实原因,是受到了国力的限制,它没有能力,同时在海陆两个方向上,都保持强大。

虽然,最后乾隆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化解帝国的这个困局,但如果他采用其他方法,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毕竟,在事发现场处理问题,和事后放放马后炮,要承担的责任,那是不一样的。

况且,别以为乾隆没本事,无法同时兼顾海防和陆防,历史上没有一个大陆强国,能同时做到两面都强,征服了整个欧洲的大牛人拿破仑,在海上照样打不过英国,面对英国人的威胁,他一样采取了封锁欧洲大陆,不和英国人做买卖的办法。

后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虽然也是牛人辈出,但一样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源,在保证陆军强大的同时,还能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这大概就是大陆国家,历史的宿命。

所以,上帝打开了一扇门,给了乾隆一个收复新疆的机会,但是别太高兴,因为上帝也会关上一扇门,在海防上给你出难题,凡事都有代价。

那么,清朝政府能不能把上帝给的惊喜,化成现实呢?至少在兆惠赶往库车的时候,没人知道。

雅尔哈善发现小和卓跑了以后,立刻就给乾隆上了一道奏章,把责任全都推给了顺德讷。

乾隆闻讯暴怒,因为这意味着战争又被拖长了,历史上有多个王朝,都是因为边疆的战役久拖不决,压垮了经济,导致由强变衰的。

征服新疆的战役打到现在,已经花出去了几千万两白银,虽然乾隆朝国力强盛,但是,也经不住这么花,如果再拖下去,最后怎么收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隋炀帝因为征伐高勾丽,导致国家财政破产,民变四起,最后亡国,李世民征伐高勾丽,三战未果,最后被迫罢兵,成了人生的污点。

特别是明朝,为了在东北用兵,开征了辽饷,导致了民不聊生,诱发了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在清代的士大夫看来,这是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由于这个前车之鉴,清代的人,对于在边疆用兵,以及额外征税,始终抱有高度的警惕,所以乾隆给自己画了一根红线,绝不额外征税。

因此乾隆的压力也很大,他不能无限期的打下去,不然早晚有一天,国库会被打空,他就会像中国以前的历代王朝一样,再次放弃新疆。

如果乾隆花了这么多钱,死了这么多人,最后又拿不下新疆,历史书会怎么写他?后人会怎么评价他?现在已经成了乾隆心头之病。

所以,当仗打到第三年的时候,乾隆变得越来越急,心态也越来越不好,现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的反应可想而知。

因此,他立刻撤了雅尔哈善的职,然后再派人核实,要问斩顺德讷……

再说乌什的大贵族霍集斯,他给小和卓写信,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呢?

很简单,他已经决定投靠清朝,诱捕小和卓霍集占。

因为就在额敏和卓的使者走后不久,他得到了消息,据说阿克苏的世俗贵族们,已经在秘密串联,准备把小和卓派在那里的人全部赶走。

再加上沙雅和拜城的世俗贵族,已经公开动手,投向清廷,小和卓又被围在库车,腹背受敌,他估计小和卓已经撑不了多久了,这条船看来要沉,他没有必要往上面跳了。

他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落井下石,用小和卓项上的人头,来买他后半生的荣华富贵,所以他听说小和卓突围成功以后,就立刻写信诱骗小和卓,准备来一个瓮中捉鳖。

他的使者很快就带来了回信,全是好消息,小和卓中计了,这让他喜出望外,于是就开始着手部署鸿门宴,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他已经干过一次了。

现在,万事俱备,只等小和卓的到来……

兆惠还在路上,乾隆临时任命,随军的工部尚书纳穆札尔,代替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户部侍郎石三泰为参赞大臣,等兆惠一到,就听他安排。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追究顺德讷的罪行,顺德讷自然不服,虽然他承认是他下令不要追击,但是责任在雅尔哈善,然后把前因后果和盘托出,这下,雅尔哈善的罪行,也全部都暴露了。

消息传到了北京,乾隆气得七窍生烟,二话不说,立刻下令现场处斩顺德讷,把雅尔哈善和其他有罪之人,械送北京,三堂会审后,押赴菜市口问斩……

霍集斯部署停当,只等着小和卓的到来,可是没过几天,他就收到了一封来信,是大和卓波罗尼都寄来的,信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

说是小和卓霍集占,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阿克苏的叛变,攻城时不幸身负重伤,人事不醒,命不久矣,他把这个消息,只告诉了他霍集斯,其他人都不知道,让他也务必保密。

现在大和卓波罗尼都,面对这个情况束手无策,由于之前霍集斯帮过他,所以现在,他也想请霍集斯出手,再来帮他一次忙,收拾残局。

信的内容,让霍集斯又惊又喜,惊的是小和卓霍集占,这么快就完蛋了!喜的是,小和卓的军队,可以被他全部拿下,他将成为,南疆势力最大的地方首领。

到时候,清廷要想治理好南疆,必须要仰仗他,很有可能,把他分封为南疆的最高统治者,他就发大了,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家族,将世世代代,成为新疆无冕之王。

至于大和卓波罗尼都,他只是一个配角,就像在我们的故事里,虽然他跟着小和卓霍集占一起,北上库车,对抗清军,但是,我们基本上没有提到过他,所以霍集斯,也不把他当成一回事。

这么一想,霍集斯益发觉得机不可失,于是,看完了信以后,他立刻把所有的亲族全部召集起来,去接管小和卓的军队,只留下了他的儿子们,守卫老巢乌什。

这大概是霍集斯一辈子里,做事效率最高的一次,从决策到动员的全部过程,他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已经快马扬鞭,在赶往阿克苏的路上了……

那么,真的是天上掉馅饼,砸中了霍集斯吗?小和卓霍集占,是不是真的快要死了?新疆的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了吗?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一切都不过是,小和卓霍集占的套路而已。

大家想想,小和卓霍集占是何等聪明的人,而霍集斯出卖准噶尔汗达瓦齐的故事,又是路人皆知,小和卓怎么可能会不防备他?他只是当着霍集斯的使者,装傻而已。

看着霍集斯的使者,高高兴兴的离去,小和卓霍集占不由得冷笑一声,心想:“算计我?想得美!我到要让你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恰好这个时候,阿克苏的世俗贵族,发动了反对小和卓霍集占的起义,赶走了他派来的人,向清军投诚。

小和卓撤退的路上,企图顺便夺回阿克苏,可是对方坚守不出,他又没有重炮,面对坚城,无计可施。

由于担心清军会尾随而来,小和卓不敢在阿克苏城外久留,不过,他借此心生一计,想出了一个拿下霍集斯,占领乌什的办法。

于是,他就借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名义,给霍集斯写信,说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引诱霍集斯跑来摘桃子。

结果,霍集斯果然上当,当他带着族人,高高兴兴的赶到阿克苏,急急忙忙的闯入小和卓的中军大帐以后,没有见到大和卓波罗尼都,只有小和卓霍集占,正面带嘲讽的微笑着,盘坐在地毯上,等着他自投罗网。

面对此情此景,霍集斯惊的目瞪口呆,冷汗都浸湿了衣衫……

霍集斯知道自己中计了,肠子都悔青了,可是他毕竟也是个老江湖,马上就换了一副脸孔,不仅仅装出一点儿也不生气的样子,反而是强调自己,一向是对小和卓霍集占忠心耿耿,愿意誓死效忠的……

小和卓霍集占看着霍集斯的窘态,听着他言不由衷的话语,也只是呵呵而已,都是明白人,何必揭穿呢?

现在,霍集斯和他的族人们,成了小和卓霍集占的人质,被小和卓押着,前去接收他的老巢乌什,一路上,霍集斯对小和卓霍集占毕恭毕敬,内心里却正绞尽脑汁,想着脱身之计,他能成功吗?

……

大清最后的辉煌

就在小和卓霍集占,逃离库车一个多月以后,兆惠终于从伊犁赶到了这里,不过刚一走入中军大帐,他就收到了一大堆,乾隆早就发给他的指示,核心意思就是一个,你得赶快。

兆惠一看,皇帝催的这么急,也不敢怠慢, 当天夜里,急忙把所有的人都找来,了解情况,一直忙到天都快亮了,才简单的打了一个盹,第二天一早,就赶紧拔营出发,赶往阿克苏……

再说小和卓霍集占押着霍集斯,赶往乌什,路上,被乌什附近的人发现,报告给了霍集斯的儿子们。

霍集斯的大儿子一听,小和卓霍集占还活着,一点儿也没有受过伤的样子,知道小和卓霍集占,已经识破了他们的计划,他爸反而中计了,于是赶紧关闭城门,准备作战。

小和卓霍集占来到了乌什城下,一看到这个情况,就把霍集斯喊来,讥讽的说道:“你一路上都在说,你对我是如何的忠心耿耿,可你儿子的这个表现,好像把我当成了敌人,这你怎么说?”

霍集斯赶紧解释道:“误会!肯定都是误会!要不我进城去和他解释一下,让他立刻开门,你看如何?”

小和卓霍集占听罢,哈哈大笑:“你进去,万一迷路了,老是不出来怎么办?不如我让人把你押到城门前,问问你儿子,到底是要这座城,还是要你的人头,你看这样如何?”

霍集斯听罢,心惊肉跳,不过表面上,满脸却堆满了谄笑,说道:“此计甚好,不过有点问题,万一我儿子早就觊觎我的位子,趁此机会,借你的手,要了我的命,这样我丢了头,你也拿不到城,我们两个人岂不都是损失了?”

小和卓霍集占冷笑一声:“万一他在乎你的头,我自然拿的到这个城,如果他不在乎你的这个头,那我留着你的这个头,又有什么用呢?”

霍集斯被小和卓阴冷的目光,刺的心底一颤,但是他脸上的媚笑,却变得更加灿烂了。

他低声下气的说道:“和卓大人的这个说法,完全有道理,如果你非要我站到城门前去,让我儿子选,到底是要我的头,还是要座城,我绝对义无反顾,只要和卓大人您高兴。”

“难道你还有其他选择吗?!”小和卓霍集占嘲弄的盯着霍集斯,挖苦道。

“我当然没有选择,但是和卓大人,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虽然霍集斯的背心,早已湿透,可是语气却不紧不慢。

“说来听听。”小和卓霍集占好像有了一点兴趣。

“让我去城下站着,那是一锤子买卖,谁知道那小子心里怎么想的?可是如果让我进城去说服我儿子,其实你也不用担心,我会不出来。”

说到这里,霍集斯指指他后面的那些族人:“你看,我的兄弟子侄,全都在这里,如果我不出来,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家眷?

我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办事自有分寸,而我儿子却是一个毛头小子,不知轻重,我有所畏,而他却无所谓,你觉得让我去做选择,还是让我儿子去做选择,哪一个更可靠一些?”

小和卓霍集占听罢,没有说话,目光冷冷的盯视着霍集斯,看见霍集斯一副坦然的样子,终于动摇了,恶狠狠的说道:“那我就信你一次,如果你不出来,你知道,这些人会有什么后果的……”

兆惠刚开始的进军,非常顺利,沿途的城市望风而降,到达阿克苏以后没有多久,霍集斯就派他的儿子前来,向清军投降。

原来,霍集斯说服了小和卓霍集占,放他回城以后,立刻关门不出,他的家人问他城外的族人怎么办?

他对他们说:“小和卓霍集占这个人,心胸太险恶,如果他赢了,我们背叛过他,肯定早晚会被他灭族,如果他输了,我们又会被清军灭族,与其如此,不如向清军投降,还能有一线生机。”

因此,虽然小和卓霍集占,看见霍集斯入城以后,迟迟没有动作,就把他的族人绑在城门前,连续斩杀了几人,可是霍集斯虽然内心悲痛,却不为所动。

小和卓霍集占看见,霍集斯是铁了心了,无奈,只有带着霍集斯余下的族人,匆匆南下了。

于是兆惠的军队,顺利的到达了乌什。

战局的最新进展,被迅速传到了北京,沿途城市望风而降的消息,让乾隆大喜,认定南疆的其他城市,也会依葫芦画瓢,向清廷投降,大小和卓已经是穷途末路,如同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虽然这个时候,已经到了9月底,但是乾隆对年内收复南疆,却信心满满,于是他立刻写信敦促兆惠,让他不要停留,立刻南下,争取年内结束战争。

但是兆惠这个时候,其实困难重重,首先,他当初只带了800名骑兵南下,虽然接管了雅尔哈善的部队,可是每个城市都要留兵驻守,确保补给线的安全。

雅尔哈善原来带来的,也只有1万来人,这个城市留500,那个城市留800,当兆惠到达乌什的时候,已经只剩下四千多人,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清廷为什么不多派点兵过来呢?因为他们做不到。

根本原因是距离太远,粮草运不上来,打到乌什的时候,从酒泉运兵运粮到这里,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二千多公里。

你想想,从北京走路走到广州,要走多久?这可是一个要命的距离。

而且,和内地不同的是,内地运粮,采用的是接力的办法,一般就是一个县抽调民夫,带上七天的干粮,运到下一个县就可以回家了,然后再由下一个县组织人,再运到再下一个县。

这样的话,民夫可以自带干粮,消耗相对较少,来回只有几天的时间,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大。

可是一旦出了酒泉,就没法接力,基本上,就是同一批人,从头运到尾,途中还要经过沙漠戈壁。

你想想,如果两个人,赶一辆4匹马拉的大车,拉着几吨粮食,从北京赶到广州,一路上,基本上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来回要4个月,耽误农活,朝廷必须补助他们,花费绝对不小。

这一路上,不仅人要吃饭,马也要吃草,还有,他们不光过去要吃饭,回来也得吃饭,最后还能剩下多少?

所以,乾隆的方案是,一方面尽量从内地运,另一方面,哪怕多给几倍的钱,也尽可能在当地解决粮草,因为从内地运粮到新疆,已经不是豆腐变成了肉价钱,而是豆腐变成了银子价,金子价。

因此,霍集斯向清军提供普通马匹,乾隆立刻下令,每匹赏十两银子,实际上在南疆,当时一匹马只要二三两银子,乾隆这么做,就是鼓励当地人多提供物资。

可是南疆一带的城市,当时的规模都很小,比如霍集斯所在的乌什城,当时算是比较大的,才一万二千户人口,说起来,也只有6万多人。

而南疆当时的生产水平又低下,自己吃饱都有问题,能够额外提供的粮食,自然数量也很少,再加上清军初来乍到,要收买人心,更不能强行压榨。

所以,乾隆不是没兵,他的军队多了去了,但是他只能派这点人上去,关键是,没法解决吃饭问题。

因此,他正在派原来兆惠手下的副将,富德组织的援军,也只有几千人。

而且这些人,从散布在哈萨克和俄罗斯的草原上,集结起来,到达南疆,光是行军,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所以,千万别以为在新疆打仗,听起来都是几千人,万把人,实际消耗的物资,和内地出动几十万人作战,没什么区别。

可是,随着战线的拉长,小和卓反而居于优势,首先,他们退回了喀什和叶尔羌以后,这里是他们的老巢,没有了后勤补给问题。

而且这些城市,都是大城,人口有10来万,清军要来围他们,几千人是围不住的,如果来的人多,他们只要坚壁清野,清军撑不了几个月就得撤退。

特别是叶尔羌,今天的新疆叶城县,小和卓霍集占的大本营,距离乌什有600多公里,和成都到西安差不多,但是关键是,这条路要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死亡之海,基本上没法从后方持续运粮。

而且小和卓霍集占这次南逃,靠着蛊惑宣传,又募集了一大堆信徒,实力不减反增,现在,他已经拥有了接近2万军队,这在南疆,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从这里到清军的后勤基地酒泉,2700多公里,相当于广州到沈阳的距离,而且还有沙漠阻隔,所以,清军最后能到达这里的军队,很难超过万人。

而他又有坚城可以防守,可以充分发挥他的火绳枪优势,所以,小和卓霍集占敢和乾隆叫板,也是有底气的。

虽然大家爱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但是说归说,光是想想要自己扛着干粮,真要从广州走到沈阳,再去和人PK,就足以令绝大多数人,放弃所有的激情。

所以,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说得多,做得少,敢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和人对砍的,除了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大牛人以外,剩下的,就算乾隆了。

而清廷目前能打到乌什,与其说是军事胜利,还不如说是政治胜利,如果不是因为乾隆重用了额敏和卓,鄂对这些维吾尔人,让他们成功的策反了其他维吾尔世俗贵族,真的要一城一城的打,清朝其实,是一点胜算也没有的。

不过,清朝的政治攻势,也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喀什和叶尔羌,都是极端分子盘踞的地点,到时候也只有真刀真枪的干了。

兆惠本来想再等一下援军的,可是乾隆却一封信又一封信的催他,立刻南下,彻底消灭小和卓。

于是,兆惠无奈,只有马不停蹄的继续南下,率领不到4000人,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去进剿小和卓的2万多人,这实在有点鸡蛋碰石头。

那么,兆惠是不是太不稳重了一点?其实也不是,因为霍集斯在这个问题上,误导了他,当然,霍集斯也不是有意的。

因为小和卓在诓骗霍集斯的时候,已经让大和卓波罗尼都,率领主力先走了,所以霍集斯看到的小和卓的军队,人数不多,以为只有两三千人。

而且霍集斯在去的路上,问小和卓派来的使者,大小和桌之间的关系,小和卓派来的使者诳骗他说,大小和卓不和,在是否投降清朝的问题上闹意见。

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小和卓早就把大和卓牢牢的控制住了,所以北上增援库车的时候,大和卓也跟着他一起来了。

而霍集斯被小和卓挟持以后,没有看见大和卓波罗尼都,曾经问过小和卓,大和卓波罗尼都在哪里?

小和卓霍集占,为了试探霍集斯的真实想法,故意给他说,大和卓波罗尼都想投降清军,所以早就回去了,然后看霍集斯的反应,没想到霍集斯居然信以为真了。

所以,他就把这两个情况向兆惠反映了,兆惠不像雅尔哈善,他非常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但是并不偏听偏信。

他就这个问题,又向额敏和卓和鄂对核实,两个人都认为,大和卓波罗尼都确实没有什么心机,容易受人影响。

至于小和卓从库车逃跑的时候,的确也只有两三千人,当然,他们也不知道小和卓霍集占,在路上又发展了一大群粉丝。

所以,兆惠这才下定决心,他一方面让霍集斯给大和卓波罗尼都写信,劝他投降。另一方面,他又分兵几百给了鄂对,让他去和田招降,那里是霍集斯的领地,应该问题不大。

然后,他带着额敏和卓和霍集斯,率领不到4000人,直扑小和卓霍集占的老巢,叶尔羌,准备完成乾隆的心愿,年内结束战争。

兆惠出发以后,乾隆也没有闲着,他让驻藏大臣给克什米尔和阿富汗边境上的头人们写信,一旦大小和卓逃跑,通知他们不准接纳,一副灭此朝食的架势。

这年的十月初五,兆惠行军十多天以后,终于到了叶尔羌,今天的新疆叶城县附近,一看眼前的情况,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气。

叶尔羌是一个有12个城门的大城,城高沟深,兆惠手上,只有十来门最小的威远将军炮,口径73厘米左右,根本轰不动这个城墙。

至于围城,更是天方夜谭,一个门只能分三百个兵,如果兆惠敢这么做,立刻就会被对方各个击破。

兆惠一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就按照霍集斯的指点,先在流经城外的黑水河旁,一块茂盛的林地里扎营。

然后他每天派出小部队,去各个城门,引诱敌军出战,自己则率领主力,埋伏在远处,准备打伏击。

努力了几天之后,终于有一支几百人的穆斯林部队,不顾小和卓霍集占的禁令,擅自出城迎战,被清军引诱着,远离了城墙以后,包了饺子。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穆斯林军,敢出城作战了,这可把兆惠给急坏了,他只带了一个月的粮,不是他不想多带,是他无法多带。

因为要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间的几处水源,能提供的水量有限,人马通过时,喝干了以后,要过几天后才能再次出水,不允许他带更多的牲口。

大清最后的辉煌

所以,小和卓霍集占现在,坚壁清野,死守不出,兆惠是一点儿脾气都没有,完全无处使力。

于是兆惠心想,先别说怎么攻城,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吧,就派人去通知,留守乌什的纳穆札尔、石三泰,率领200人南下增援,同时尽量多带点粮草。

再说小和卓霍集占,一方面坚守不出,另一方面他也没闲着,他一数兆惠的人口牲畜,立刻就知道,兆惠只有一个月的粮。

他估计兆惠也不可能一来就走,肯定会设法向这里运粮,所以他就派人通知大和卓波罗尼都,带兵截断乌什到叶尔羌的通道。

这事在新疆,也非常容易,不用费心思,猜对方会走哪条路,只要埋伏在水源地附近,坐等就行,反正周围都是沙漠,你不来这里,自己就会渴死。

至于如何应对兆惠,小和卓霍集占,本来是打算坚守不出的,可是最近他发现,兆惠又从部队中派出了800多人,返回了乌什方向,大概是接应南下的部队。

这样算来,兆惠就只有三千人左右,而自己拥有接近两万大军,被三千人围着,似乎有点丢人,于是,他就有点蠢蠢欲动了。

可是之前在库车,他在野战中,被清军打得大败,缺乏将领这个问题,到现在他也没有解决,因为那些世俗贵族,基本上都不站在他这边。

所以,他决定还是谨慎一点,不和清军野战,而是发挥自己的强项,耍个花招……

兆惠收到了侦察兵的报告,说是发现城外靠山的那边,有牧民赶着大量的牲畜移动。

兆惠一听,不由得心中一喜,他现在正好缺粮,如果能劫得这批牲畜,他就可以长期在这里驻扎了。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又去问了一下霍集斯等人,知道每年这个时候,牧民都要冬季转场。

于是,兆惠觉得机不可失,立刻组织了二千骑兵,前去抢夺这批牲畜。

不过,让兆惠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小和卓霍集占的计谋,他知道清军现在缺粮,所以,就拿牲畜吊他们的胃口。

他知道,兆惠要去抢夺牲口的路上,必须要经过黑水河上的一座桥,而他在这座桥下,埋好了火药,然后在桥的另一边,他埋伏了一万四千多军队,其中有1万多人都是火绳枪兵。

他准备等清军过桥一半的时候,炸毁桥梁,然后万枪齐发,把过河的清军,打成筛子,最后出动蒙古准噶尔的雇佣骑兵,扫清余下的清军,争取一战全歼清军,他的计谋能实现吗?

……

这天一早,天刚朦朦亮,兆惠已经集合好了部队,准备去抢夺敌人的牲畜,他留下了额敏和卓和霍集斯守营,自己则亲自带队出发。

很快,部队就来到了黑水河边,四周静悄悄的,空无一人,先锋骑兵过桥以后,兆惠率领中军,也跟着上了桥。

兆惠正走在桥中间,忽然一个将领指着岸边,惊讶的说道:“咦,那是什么情况?”

兆惠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远处一缕青烟,正向桥这边飘了过来,他略一迟疑,猛然惊醒,是导火索。

于是兆惠大喝一声:“赶快离开桥!”然后纵马向前,冲了过去,刚一下桥,背后就轰然一声巨响,兆惠被气浪从马上掀了下去……

2、道高一丈


兆惠被爆炸的气浪从马上掀了下来,但是由于他身穿重甲,所以并没有受伤。

当他爬了起来,再次上马的时候,四下里杀声震天,上万名埋伏在周围的穆斯林士兵,手举着火绳枪,迅速的冲向了桥头。

这里四下空旷,无处可藏。和兆惠一起过桥的,只有四百名骑兵,其他的士兵全部被拦在河对面。

如果敌人冲到了射程之内,万枪齐发,瞬间就会把他们全部打成筛子,那么兆惠他们还有机会吗?

不过,在正在观战的小和卓霍集占看来,兆惠他们已经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他知道,不论是兆惠他们是原地防守,还是立刻跳入河里,游向对岸,都来不及了,留给他们的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他们找不到地方隐蔽,也来不及游到对岸。

这两种情况,小和卓霍集占早就预想过了,无论兆惠他们怎么做,都将暴露在上万只黑洞洞的枪口之下,无情的弹雨,将把他们全部吞噬。

小和卓不由得露出了微笑,今天将是决定历史的一天,当桥被顺利炸断的那一刻,他觉得,一切都已经没有了悬念,胜利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剩下的,只不过是完成这场屠杀而已,他已经闻到了血流成河的气息,这让他嗜血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渴望。

那么,兆惠真的无计可施了吗?大清王朝几年来的努力,都将在今天结束吗?

……

从乾隆二十年,打到现在乾隆二十三年,三年多的时间里,俄罗斯人异乎寻常的安静,看着大清征服新疆,却完全无动于衷。

要知道,俄罗斯觊觎这块土地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他们之前不但直接和准噶尔人打过仗,而且还支持哈萨克人进攻过准噶尔人,为了这块土地,一天都没有消停过。

可是,就在准噶尔汗国全面崩溃的时候,无论是叛乱的蒙古准噶尔人跑来求援,要求联合,还是清军为了追击蒙古叛军,突入了俄罗斯属地,但是俄罗斯人都保持了沉默,脾气好得异乎寻常。

北极熊完全变了一个样子,看着眼前这块肥肉,却悄悄的收回了爪子,闭上了嘴,虽然口水流了一地,可是却一点儿也没有,要来参乎一下的意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就在清朝收复新疆的同时,在欧洲上发生了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战,英法7年战争,也有人说,这是后来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欧洲国家分成了几个帮派,打成了一团。

而俄罗斯也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它和法国,奥地利以及西班牙结成了同盟,对阵英国和普鲁士(后来的德国)还有葡萄牙,就在清廷征服新疆的同时,十多万俄军正在东普鲁士,和一代军事奇才腓特烈大帝作战。

当兆惠到达库车,接管雅尔哈善全军的时候,俄罗斯将领菲默伯爵,率领五万大军,正在东欧一个叫做曹恩道夫的地方,和腓特烈大帝率领的三万五千多人相遇。

当时的普鲁士军队,是世界上第一只正规化的职业军队,每一个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残酷到近似于一场噩梦,所以每一个普鲁士士兵,都拥有极强的战术技能,能忠实的执行上级命令,他们可以做到,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时,连眼都不眨一下。

大清最后的辉煌

普鲁士军队

而俄罗斯这边,除了数千名哥萨克骑兵,不到两万的正规火枪兵以外,剩下的全都是临时抓来的农奴,虽然人数上处于相对优势,但是军队的素质却一塌糊涂,基本上就是军队拼命的抓壮丁,士兵拼命的开小差,和普鲁士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境界上。

所以仅从表面上看起来,俄罗斯必败无疑,因为当时更强大更先进的法国和奥地利,此时也被普鲁士打得满地找牙,而土得掉渣的俄罗斯,就更不被人看好了。

不过,你必须要知道的一点是,战斗民族这个称号,可不是我们今天才封给俄罗斯人的,而是从当年的这场战斗开始,随后就被欧洲人公认了的。

俄军的指挥官菲默伯爵,知道自己的弱点,但是他并不慌张,因为他知道自己藏有一个杀手锏,只要他一拿出来,俄军立刻就可以变得威猛无比。

在开战的这天早上,菲默伯爵决定祭出他的独门秘器,给每一个俄罗斯士兵,都发了一瓶伏特加,再配上一顿丰盛的早餐,土豆烧牛肉,然后请他们随意开怀畅饮,再带着没有喝完的伏特加,直接上战场。

菲默伯爵也没有费心思的去考虑什么战术,他知道他手下的这帮醉醺醺的酒鬼,什么战术也执行不了,于是就简单的排了一个三公里长,三公里宽的大方阵,剩下的,就让酒精帮忙吧。

腓特烈大帝一如既往的,指挥着手下训练有素的军队,排出了整齐的阵型,踏着统一的步伐,在行进中不断的变换着进攻方向,最后形成了漂亮的楔形队形,侧击俄罗斯的两翼。

如果这是对奥地利军队或者法国军队,对方一看到自己受到了普鲁士军的两翼夹击,立刻就会军心大乱,甚至全线崩溃。

可是喝得醉醺醺的俄罗斯士兵,对此完全无感,只是对眼花缭乱般变化着阵型的普鲁士大军,发出阵阵的嘘声和嘲笑声,大声的咒骂着自己的对手。

双方很快就进入了火枪射程,排枪响过以后,被酒精麻醉了的俄罗斯士兵,根本就不在乎生死,一手拿着酒瓶,一手举着刺刀,高呼着乌拉,奋不顾身的冲进了普鲁士的阵线。

腓特烈大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士兵,也没打过这样的恶仗,面对着浑身酒气的俄罗斯人,你打他一枪两枪,捅他一刀两刀,只要没把他当场杀死,他就跟没事人一样,大呼小叫着不停的向前冲。

这场战斗异常血腥,训练有素,绝不后退的普鲁士士兵,和一群处于癫狂状态的俄罗斯醉鬼,打成了一堆,没人胆却,没人逃跑,双方都杀红了眼,只有把对方彻底放倒才算完事。

战斗从早上九点打到晚上八点,最后,决定胜负的不是双方的军事素养,指挥官的才能,而是俄军士兵的酒劲过了,恢复了清醒,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开始感到害怕,腓特烈大帝这才终于勉强击退了俄军。

这场战斗俄军损失了两万一千人,普鲁士方面损失了一万一千人,虽然俄罗斯方面损失更大,但是他们本来就人口占有绝对优势,死的又大部分都是农奴,他们才不在乎。

而对于当时的普鲁士人,后来的德国人来说,这是骇人听闻的损失,他们本来总人口数就少,死的又都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精锐,实在是划不来。

在之前的战役中,他们即使被对方打败,也从没有在单场战役中,死过这么多人。

此战虽然俄军战败,但是名声大噪,腓特烈大帝在战斗结束时,指着正在有条不紊的撤出战场的俄军,对周围的军官说:“俄国人是无法打垮的,除非你能直接把他们全部杀光,这是一个战斗的民族。”这是对俄罗斯士兵的勇敢,给予的最高评价。

所以,乾隆最终能收复新疆,真是各种好运全都聚集在了一起,先是天花摧毁了蒙古人的战斗力,然后又是俄罗斯人被欧洲的7年战争拖住了手脚,在准噶尔内乱的时候,被迫只能作壁上观,实在是天意啊!

如果俄罗斯没有卷入英法7年战争,特别是如果没有遇到腓特烈大帝这样,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现代军事制度的奠基者,这样一个强悍的对手,以俄罗斯历代沙皇,对土地近乎执着的迷恋态度来说,大概率的,大清肯定会和俄罗斯,为了新疆打一仗的。

这场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将是千里之外的一场恶仗,双方的军队,此时到底是谁强谁弱呢?当年谁更配得上,被称为战斗民族呢?

我们已经给你讲过了俄罗斯人的表现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兆惠的表现,大家就可以自己做一个比较了。

就在小和卓觉得,兆惠已经被他压在菜板上,任他随意宰杀的时候,兆惠在电光石火之间,做出了一个小和卓霍集占没有预想到的反应。

兆惠刚刚上马,敌人就呐喊着从四面八方压了过来。兆惠最多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已经知道,他不能守,更不能下河逃跑,只有唯一的出路,就是沿着河岸冲向扎营的方向,突出对方火绳枪兵的包围圈。

于是他马鞭一挥,四百名骑兵立刻跟着他,沿着河岸冲向了穆斯林军。这四百人可不是普通的清军,他们全部来自健锐营。

健锐营建立的原因,最初是因为平定大小金川时,藏军都是依靠碉楼做防守。清军既缺乏敢于攀登碉楼的人,也缺乏攀登的技巧,更缺乏攀登上去以后,一两个人至少能挡住多于自身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敌人,几分钟的时间,让后面的人有机会跟上来的技能。

这些都是普通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乾隆决定在八旗之内,挑选最优秀的士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后,专门执行这些极端危险的作战任务。

这些人不仅仅要擅长骑马射箭,开枪放炮,而且特别要求心理素质过硬,敢于以少胜多。所以,这些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当时的特种部队。

而跟着兆惠过河的这四百人,全部都是健锐营的士兵,虽然掉入了敌人的陷阱,可是却没有丝毫的慌乱。

当兆惠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就做出了突围决定以后,他们立刻排成了一个正面紧凑的楔形队形,跟着兆惠一起,冲向了敌人的火绳枪兵。

兆惠做出了此情此景之下,唯一正确的决断,因为小和卓霍集占,为了避免让清军发现他的意图,所以把大部分的士兵,都埋伏在离桥较远的正面,两侧士兵人数相对较少。

而兆惠恰恰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奇才,只是匆匆忙忙的扫视了战场一眼,就立刻发现了小和卓霍集占的这个漏洞。

不过,这说起来是一个漏洞,但也只是相对的,因为这种情况,小和卓也有应手,他在火绳枪兵阵线后面,还部署了四五千骑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立刻就会派出这支骑兵前去截击,所以,兆惠他们要想脱离险境,一招是不够的。

由于兆惠他们迅速的发动了冲锋,小和卓侧翼的火绳枪兵,也正在向兆惠他们的方向奔跑,前方的士兵看见清军冲了过来,急忙刹住脚步,后面的人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还在向前挤。

就在这一刹那的混乱之间,小和卓的火绳枪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射出密集的弹雨,兆惠他们就已经突入了小和卓侧翼的火绳枪兵阵中,刀砍马踩,竟然硬生生的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小和卓的火绳枪兵的包围圈。

小和卓霍集占一看,兆惠竟然从他的万枪齐发的铁桶阵中,必死的境地里,穿了出来,稍微有点意外,不过他并不慌乱,因为主动权还是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上,他立刻派出了四千多名骑兵前去围堵。

四千人对四百人,照理说,这是没有任何意外的,而且小和卓的这四千骑兵中,有相当多的是吉尔吉斯坦和蒙古准噶尔人,他们都是天生的骑士,久经沙场,没人能在这样的数量对比下,在他们的屠刀下幸存。

不仅仅如此,小和卓霍集占还在这个时候,又作出了一个安排,他让一万多名扑空了的火枪兵,顺势渡过黑水河,去围攻清军的营地,让清军腾不出手来,支援河这边的孤军。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兆惠面临的所有险境了,那你就错了,正在这个时候,大和卓波罗尼都,率领了五千骑兵,马上就要到达战场了。

就在这场战斗发生的前一天,从阿克苏赶来的纳穆札尔和石三泰的援军二百余人,带了很多粮草,本来计划和兆惠派往北上接应的八百余人会合,在当天的黎明时分赶到叶尔羌。

可是就在他们连夜赶路,前往一个必经的水源地时,中了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埋伏,遭到了数千人围攻,全军覆没。

大和卓波罗尼都,在消灭了南下的清军援军以后,立刻率兵南下,赶往战场,正好和兆惠派往北上接应的八百多人,在沙漠中错过。

兆惠派来接应的人在水源地发现了清军的尸骸以后,知道南下的援军全军覆没,于是就决定前往阿克苏,通报这一消息。

这样一来,兆惠在叶尔羌的全部军队,数量就不足三千了,而且还被分隔在河的两岸,而一旦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军队赶到战场,穆斯林军的数量将超过两万人,这无论怎么看,都将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兆惠他们刚刚冲出了穆斯林军的包围圈,正沿着河岸向营地方向疾驰,可是在他们身后,又扬起了一阵沙尘,四千多名小和卓的骑兵,已经向他们追了过来。

兆惠必须尽快渡过河去,可是如果他现在就贸然下河的话,会被追上来的骑兵,在河中心当活靶子打,那样将是十支枪打一个人,就算对方枪法再烂,河里的人也一个都别想活。

“必须要有人拖住敌人!”兆惠的脑袋里冒过了这个念头,而他周围的几个将领,脑袋里也都闪过了这个念头。

说句实话,八旗军在清朝中叶以后,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笑话,可是在清朝初期,却是真正的英雄组合。

不等兆惠开口,周围的几个将领已经纷纷要求,率兵去拦住敌人,为主力过河赢得时间。

这是一个必死的任务,可是周围的清军将领,没有人去考虑个人的安危,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时期的时候,人的风貌都是不一样的。

于是,西宁镇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格、护军统领鄂实、监察御史何泰、侍卫特通额等人,主动请缨,率领一百余名骑兵,调转了马头,冲向了四千多名追来的敌兵。

这些人无疑都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无所畏惧,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就是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

毫无疑问,这场冲锋,就是一次鸡蛋碰石头,这一百多人冲向敌军,只是稍微迟滞了敌人一下,就全部牺牲了。

可是就是这一下,为兆惠他们赢得了时间,兆惠率领余下的二百多人,成功渡过了黑水河,回到了大营。

但是即便如此,形势依然是万分严峻,兆惠刚刚进入大营,小和卓的一万多火枪兵,就已经赶到,把大营团团的围住,隔着壕沟向营内疯狂的射击。

兆惠急忙骑着马,冒着漫天飞舞的弹雨,四处巡视,安排防御措施,突然,一阵密集的子弹射向了兆惠,他坐下的战马前蹄一软,倒了下来,兆惠也被抛了出去。

众人急忙上前将兆惠扶起,却发现他满脸是血……

1860年,在第2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不久,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抢掠并火烧了圆明园。

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两门从没有使用过的,崭新的英国陆军野战炮,这是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当年访问大清时,送给乾隆的礼物。

这件事后来被当作了大清统治者,落后愚昧的极佳证据,让很多当代的人痛心疾首,恨其不争。

可是乾隆真的不知道火炮是拿来干什么用的吗?他真的也不在乎军队的装备吗?

看了我们前面的故事,你肯定应该明白,乾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乾隆的对手中,除了清军以外,基本全部都火器化了,早就没有人还在使用弓箭了。

所以乾隆对火器的功用,肯定是一清二楚的,可是为什么,他却对英国使者马嘎尔尼送给他的火炮,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呢,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

……

当小和卓霍集占,看着兆惠一再的突破了他的想象,做出了他意料不到的举动之后,他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他和清军的战术能力相比,相距可不止十万八千里。

小和卓霍集占是一个相当的聪明人,就在这么短短的半天里,他就已经悟出了,仗不能这么打,要想击败清军,必须就要把战争变成最简单的比赛,直接硬碰硬,没有任何的花招可耍,没有任何战术可言,纯粹是拼蛮力,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全歼对手。

而且他也想到了,如何来实现这一点的方法,那就是打一场火力战。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他决定要靠火力来彻底压垮对方。

他命令火枪兵靠近敌军营地,先不要硬攻敌人的阵地,只是连续不断的射击敌人的营地,骑兵则在火枪兵阵线的背后,如果敌人出动骑兵发动反击的话,他们可以前出拦住对方,保护火枪兵。

随后不久,他又从城里运来了大量骆驼炮,一种口径在30~40毫米之间的前膛炮,而大和卓波罗尼都,还为他带来了几门刚缴获来的清军威远大将军炮,一种口径73毫米左右的火炮,猛轰敌人的阵地。

于是,他开始昼夜不停的向清军开火,密集的弹雨,不间断的射向清军的营地,而他的第一个战果,就是把兆惠又从马上打了下来。

一颗子弹从兆惠的面颊旁擦过,打得他鲜血淋漓,不过并无大碍。

很快清军就发现,他们无法站着行走了,因为那样肯定会挨子弹的,必须猫着腰前行,而在有些地方,猫着腰行走都不行,只有匍匐向前,才能保得住小命。

清军的阵地是在离河不远的一处林地里,幸好还有很多树木帮着挡挡子弹,不然的话,清军一天到晚,就只能都躺在地上了。

小和卓霍集占,连续组织了四天不间断的炮轰弹射,火力密集到了什么程度?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随便砍倒一棵树,里面都可以挖出成千上万颗弹丸。

可是效果如何呢?小和卓霍集占自己也不知道,在他之前没人这么打过仗,最多就是对射几轮就进入肉搏了,没有人像他这样的连续的轰了对方几天。

到了第四天晚上,小和卓的弹药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他也几乎看不到,清军的阵地上还有人在动,也看不见清军有任何反击,于是他决定,第5天的清晨发动总攻。

当清晨来临的时候,小和卓霍集占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狂轰滥射了清军两个多小时以后,他才决定发动总攻。

当他的士兵,呐喊着冲向了清军的阵地时,100米,80米,50米,越冲越近,可是清军还是没有反应,小和卓不由得暗喜,看来火力战还是起作用了。

但是当他的士兵,冲到距离清军只有三十来米,被第一道壕沟挡住,被迫放慢了脚步,准备翻越壕沟时,清军突然从隐蔽的工事里冒了出来。

小和卓霍集占突然发现,清军的人数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打了这四天,全都白打了。

清军从工事背后推出了火炮,在这么近的距离上,一炮轰过去,无处可藏,霰弹立刻就把最前面的穆斯林军,打倒了一大片,趁着他们慌乱的间隙,清军又用火绳枪,痛击他们一轮。

但是和穆斯林军不同的是,清军不会再使用火绳枪,而是改用弓箭,在这么近的距离上,由于射速的差距,一把弓的效能和七八支火绳枪是差不多的,所以在近战中,虽然穆斯林有人数优势,但是在火力上,清军反而占了上风。

很快穆斯林军的冲锋就被遏制,在丢下了一大堆尸体以后,开始后撤,而兆惠则趁机发动了反冲锋,在追击了对方几百米以后,才退回营地。

这天清军大胜,歼敌上千人,打的小和卓霍集占,完全没了脾气,那么小和卓连续4天的火力战,到底取得了什么战果呢?不好意思,清军只是伤亡了几十个人。

但是这场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却加深了清军长期以来的一个错误认知,就是火器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不能在战场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乾隆之所以不把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带来的火炮当成一回事,就是因为清军一再的打败那些以火器为主的军队,无论是之前的明军,后来的蒙古准噶尔部,还是现在的大小和卓的穆斯林军,没人不是清军的手下败将,也没有人展现出,火器究竟在哪一点,比清军现在的武器更好。

大清最后的辉煌

西方画家所绘制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漫画

所以清代的人并不是愚蠢,他们只是运气不好,错误的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而已。

因为恰好到乾隆这个时候,火器的发展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非常缓慢的,有两个原因,水力和蒸汽动力带动的自动加工机械,还没有被普及或者诞生,机械加工的精度,误差非常大。

所以当时手工制造的枪管,和同样手工制造的枪弹之间,是配合不好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枪弹造的小于枪管,因此,每支枪都是漏气的,威力自然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而为了解决漏气问题,就必须在弹丸和枪管之间,塞入纸或者稻草之类东西,这样又容易导致枪管每次射完以后,会有一些没有燃烧干净的引火物,当下次倒入火药的时候,会直接引燃火药,经常引发事故。

其次是,这个时候化学还没有诞生,法国的著名科学家拉瓦锡在巴黎,也才刚刚搞清楚氧气和燃素之间的区别。

所以,这个时候的火药配方,都是自己凭经验,瞎蒙的,在里面打上一个鸡蛋,加点料酒或者撒点儿藏红花,是大家都在干的蠢事,这样的火药威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而且当时的火炮,只有实心弹和榴霰弹两种,实心弹拿来轰城墙还有点作用,可是如果拿来打运动中的部队,基本就要靠撞大运了,至于榴霰弹,射程太近,面对快速冲过来的敌军,只有发射一次的机会。

所以乾隆和清军的将领们,不重视火器,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是世事就这么悲催,当清朝打完了所有的重要战役,进入了和平时期的时候,工业革命爆发了,瓦特在乾隆末年发明了蒸汽机,拉瓦锡也在差不多的时候,搞清楚了化学的基本原理。

于是枪炮的质量,立刻又有了质的飞跃,可是清朝人却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印象,等到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彻底明白过来以后,已经被甩开100年了,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没有完全追上这段差距。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清朝人会犯这样的错,在海湾战争爆发以前,整个中国的上上下下,不都是认为,人海战术,全民游击战,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吗?究竟当时又有几个人,把西方的先进武器当成一回事呢?

局座不是在中央电视台里,一再信心满满的告诉我们,美军会在伊拉克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必送命吗?

为什么我们曾经也会有这样愚蠢的想法呢?那不就是因为共产党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打赢了抗美援朝,又帮助越南人打跑了先进的美帝,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武器只是一个坑,人民战争才是王道。

所以,历史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

……

兆惠虽然打退了小和卓的全面进攻,可是他现在又面临了新的危机,他在营地里,挖出的水井不够所有的人喝,而要去河边去取水,要穿过穆斯林军的火力封锁线,实在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

不仅仅水的事情让他头痛,粮食的事情也让他头痛,他只有一个来月的军粮,而看现在这个架势,他被敌人围困,肯定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至于突围,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没有三头六臂,三千人对两万多,任何的轻举妄动,都是自取灭亡。

唯一的对策就是固守待援,他现在已经派人送消息到离他最近的阿克苏,不过等消息再传到北京,即使是600里加急,至少也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因为阿克苏到北京有将近3600公里的距离,比广州到哈尔滨还远,然后北京再发命令给巴里坤,派援军又需要一个月,援军赶到还需要一个多月,这多出来的三个月吃什么?让兆惠几乎都愁白了头……

损兵折将,未能攻下兆惠的营地,让小和卓霍集占很气馁,只好改弦易张,选择长期围困。

不过当他从俘虏口中,听说了兆惠曾经孤军被围,最后竟然反败为胜的故事以后,开始有点惴惴不安,生怕被这个家伙再次翻盘。

于是,他就开始琢磨,有没有尽快消灭对方的办法,这天,他又来到了河边,隔着河观察远处清军的营垒,看着滔滔的河水,他忽然灵机一动……

兆惠实在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应对眼前的窘境,于是就把额敏和卓和霍集斯请来一起商量,让两个当地人出出主意,看看有没有什么对策。

他刚把情况一说完,霍集斯立刻哈哈大笑,说:“我能给你提供一个月的粮食,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有两个月的粮食。”

这话把兆惠说得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可是额敏和卓却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霍集斯在说什么。

看见兆惠一副云里雾里的样子,于是额敏和卓就给他解释说:“南疆和内地不同,贵族向农民收税,是没有一个固定额度的,收多收少,全看心情。”

“所以农民每年都会把一部分必需的口粮,预先埋了起来,防止被贵族收走,时间久了,双方都心知肚明,一般贵族如果觉得收少了,就会去挖一两处,如果觉得差不多,也就算了。”

“而农民埋东西,最喜欢埋在林子里头,这样挖坑的时候,不容易被别人发现,而我们所在的这个林子里,肯定有不少农民埋藏的粮食,能挖出多少,就要看运气了。”

兆惠听罢,喜出望外,立刻发动全军,在额敏和卓和霍集斯的指点下,在林子里东挖西刨,居然找到了上百处粮食,少则一两担,多则七八担甚至十几担,看来应付一两个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

就在兆惠满心欢喜的时候,忽然有侦察兵来报,穆斯林军正在河的上游筑坝,兆惠一听,脸立刻变得煞白……

再说兆惠率军南下以后,乾隆看到传回来的奏章,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很满意,觉得兆惠终于完全按照他的意图在行动,没有婆婆妈妈的和他讨价还价了。

可是再看一遍,他又忽然有点担心,兆惠南下才4000多人,这也太少了一点吧,是不是自己催的太急了一点?

乾隆不由得深思起来,越想越不安,他开始担心,自己之前会不会过分乐观了?是不是已经捅了一个大娄子了呢?万一兆惠真有一个三长两短,大小和卓完全有可能在南疆翻盘!

乾隆忽然感到后背有点发凉,冷汗直冒,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他马上提笔写信,给兆惠之前在伊犁的副手富德,让他立刻率兵南下,前往乌鲁木齐,相机待命。

信送出去了两天以后,乾隆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于是他又给富德写了一封信,让他可以自行判断局势,决定是否南下。

……

小和卓霍集占的水坝完工了,现在水位已经蓄得相当高了,小和卓霍集占站在坝顶上,最后欣赏了一下清军的营地,然后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他相信这一次不会再有什么意外了,这可是大自然的力量,是无可抗衡的。

他走下了水坝,从手下接过了火把,亲自点燃了导火索,心中暗想:“中原人,你们在南疆的冒险结束了,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是我!”

一声轰响之后,水坝被炸出了一个缺口,涛涛的洪水涌向了清军的营地,这一次,真的一切都结束了吗?

富德这个人,虽然出生自正黄旗,但是论背景,估计就像今天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样,是中南海守门大爷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某个舅子,或者侄子,鬼才知道的什么人,自然就不值一提。

所以虽然好像根红苗正,可是却没人知道出处,因此也只能不入流,在东城区从内卫小兵干起。

不过这个人可不像普通的老北京,上嘴唇挨不着天,下嘴唇也接不着地,不会吹,口才比今天门头沟开出租的都不如,所以就只能干实事。

没想到,这倒给他带来了好运气,为啥呢,你想想,北京城是什么地方,天子脚下,扫大街的都要装装领导干部,更不要说稍微有点背景的,那些人天天装深沉,随时看起来,就好像刚从中央政治局出来,才和最高层谈过心似的,一般的小领导,谁敢使唤这些人?

所以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做事,大家就指着富德说:“那个谁谁谁,你去把这个事做下,再去把那个事做下……”富德嘴笨,又不会装,只能老老实实的去做事,一天到晚东奔西跑,无意间,也天天出现在了四处忙于应酬的大领导面前,混了个脸熟。

后来有一天,乾隆刚登基不久,中央警卫局缺人,准确的说是缺干事的人,大领导忽然想起了那个天天跑上跑下,忙得屁滚尿流的内卫局的小兵。

于是就问周围的人:“你们知道那个谁谁谁叫什么名字吗?就是天天跑到我们这拿文件送文件的,那个内卫局的小兵。”

周围的人一想,大概说的是富德吧,大领导一听,立刻让人下调令,把他要到中央警卫局听差。

这富德原来的级别,算不算科员都成问题,现在突然来到了中央,虽然还是个跑腿的,可是级别却变成副厅级,成了三等侍卫,也算是意外惊喜吧。

既然来到了中央警卫局,按照当时的惯例,就要参加讨伐四方的战斗,所以富德照例也参加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而且表现得相当好,立了很多功。

不过由于富德出身卑微,所以很容易被人忘记,但是话又说回来,由于大领导平常使唤富德惯了,所以送报功文书这类的琐事,自然还是要富德去跑腿。

结果富德站在大领导面前的时候,领导突然想起来了,报功文书上忘了写富德的名字,于是又临时把他加了上去,这样富德就变成了二等侍卫,正厅级干部了。

不久,领导又在其他的报功文书上,发现又忘了写他的名字,于是再次给他加上,接着他就变成了副都统,跨入了部级干部的行列。

由此看来,一个人嘴皮子不灵,又不会偷奸耍滑,经常被别人使唤,也未必是什么坏事,老天爷总是公平的,有付出才能有得到。

乾隆20年,收复新疆的战役爆发,富德一来表现的不错,二来也遇的好时光,前面的领导干部纷纷落马,这对公务员来说,那简直就是八辈子烧高香的好事,所以很快,富德就变成了新疆战场的第二把手。

现在富德奉乾隆之命,急忙从新疆伊犁西面的哈萨克草原,赶回了乌鲁木齐,不过由于乾隆催的很急,他也没有带多少兵,只有2000多人。

再说兆惠这边,听到侦察兵来报,说小和卓霍集占,在河的上游筑起水坝以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这是要玩水淹军啊!

于是他急忙召集了所有的军事将领开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哪怕再危险,也必须立刻突围,能冲出去几个算几个,不然全都要变成了落汤鸡,最后被对方一锅端。

接着大家决定,立刻回去准备,连夜就进行突围。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额敏和卓跑来找兆惠,对他说不用害怕敌人的洪水,更用不着冒险突围,我有一计,可以化解敌人的水淹威胁。

他这话一出,让所有的人都惊讶不已,滔滔的洪水怎么防?不会是吹牛皮吧……

乾隆终于收到了来自阿克苏的消息,兆惠果然被敌军包围了,虽然形势很危急,但是兆惠自己说,他还能坚持一两个月,这让乾隆多少看到了一点希望。

于是乾隆马上作出安排,他命令富德为定边右副将军,以最快速度进军叶尔羌,解兆惠之围;以副都统阿里衮、舒赫德、爱隆阿为参赞大臣,调集兵马、骆驼前往增援;令陕甘总督黄廷桂预备马匹二万,供西征清军调用。

然后他又命令北路的蒙古王公成衮扎布,征发驻扎在外蒙古,投诚清廷的准噶尔人,于次年从特穆尔图淖尔(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下助攻。

听起来安排得挺恢宏,但是说句老实话,其实距离战场都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还没有几个兵。

先说距离最近的舒赫德和爱隆阿,这两个人在阿克苏,兆惠在南下的时候,留了舒赫德和500名士兵在这里驻守的,而爱隆阿就是兆惠派去,北上负责接应的那800人的首领,这两支力量靠的最近,但是人数太少,下来也是找死。

至于富德和阿里衮,一个在乌鲁木齐,一个在巴里坤。富德从乌鲁木齐赶到叶尔羌,两地相距1600公里,比广州到郑州还远200公里,巴里坤则更远,相距2000多公里,几乎都相当于广州到石家庄了。

从这两地去支援兆惠,要走的距离,都是几乎南北穿越大半个中国的距离。

至于陕甘的兵和外蒙古的兵,乾隆给他们下的命令,都是争取明年能赶到,具体多久,都没有敢下死命令,这个时候才10月底,还有两个月才过年,乾隆都没敢指望他们今年能到乌鲁木齐。

所以,这要是走寻常路,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富德一收到了命令,立刻就把这帐给算清了。

而且富德这还算的是,他立刻出发的时间,如果按照正常的进军方法,各路兵马全部都在某一地会师以后,再一起挺进的话,估计就是到了明年二三月份,也未必能赶到叶尔羌,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富德就想,能不能再快一点?他就找到当地的维吾尔族贵族,问他们有没有近路,对方回答说:“有!”然后又加了一句:“但是,那是直接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横穿而过,只有几个水源地,你错过一个,就会立刻全军覆灭。”

大清最后的辉煌

小和卓炸开了河坝,洪水滚滚的冲向了清军营地,不过全都流入了清军的壕沟里,然后又顺着壕沟被引到了低洼处,重新流回了河里。

清军不但毫发未损,还解决了喝水问题,气的小和卓吹胡子瞪眼,没想到又白忙活了一阵子。

原来,额敏和卓当年跟着清军退回到关内以后,为了适应关内的生活,就开始了屯田,所以也就学会了修建水利设施。

所以他一看见小和卓霍集占筑坝,就立刻想到了挖深壕分流,他根据小和卓修得坝的高度,估计出了清军要把壕沟加宽加深的工程量,他认为这是完全做得到的。

兆惠一听他说的有理,立刻动员清军连夜动手挖壕,然后再额外挖了几条引流槽,分别把壕沟里的河水,引向低洼地和河道,结果,从此清军的阵地前就有了一条护城河。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眼看一计落空,小和卓霍集占决定再施一计,他下令绕着清军的阵地修一道城墙,让清军的一兵一卒都无法进出。

兆惠一看,这绝对不能让你得逞,不然我们岂不成了瓮中之鳖了!

于是他头几日做无动于衷的样子,好像不在乎对方修墙,可是暗地里却在寻找机会,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他分兵两路,悄悄地摸进了敌人的营地里,然后一阵猛砍猛杀,打的穆斯林军屁滚尿流,狼奔豸突,然后趁机摧毁了敌人的围墙,烧毁了敌人的营地,得胜回营。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兆惠之所以在这天晚上突击小和卓,就是因为风高月黑。

所以,之前被小和卓霍集占逼跑的黑山派和卓的死党们,也是因为这一天晚上,风高月黑,因此也就勾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偷袭了大和卓波罗尼都的老巢,喀什葛尔(今天的喀什城附近),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但是消息传到小和卓霍集占的耳朵里,反而把他给搞糊涂了,因为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容易想得太多,结果钻了牛角尖。

他反复的琢磨,就是想不通,为什么清军和黑山派,会在同一个时间发动了反击,难道是两者有勾结?

这让小和卓霍集占有点紧张,他觉得攘外必先安内,应该先彻底消灭了黑山派的余党在说,再加上他发现兆惠这块硬骨头,实在是不好啃,于是就派人送信给兆惠,请求和谈。

小和卓霍集占在信里说,大家之前的所有不愉快都是误会,现在要不我们各退一步,化解一下这个误会,我们撤掉对你的包围,送给你粮食,让你能退回阿克苏,你回去报告大清皇帝,说我们愿意臣服于他,很快就会派使者前往北京,上表称臣。

兆惠看着小和卓霍集占的信,一头雾水,这是什么状况?

因为他并不知道黑山派发动袭击这件事,所以在他看来,自己的小命至少有半条,还被小和卓霍集占捏着,对方却表示要向自己投降,这不是忽悠又是什么?

兆惠把信拿给大家看,所有的人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小和卓霍集占肯定是在出阴招,不知道肚子里又有什么坏水在流,千万别理他。

于是兆惠就给小和卓霍集占回了一封信,简单明了,投降可以,你们兄弟俩立刻到我的大营来,跟我一起去北京,我保证路上你们的人身安全,其他的听皇上发落。

小和卓霍集占收到兆惠的信以后,又重新开了一个条件,兆惠一看就有点烦了,心想你把我当傻子呀,于是就对使者说,回去给小和卓霍集占说,不要东扯西扯,要投降立刻来我的大营,跟我一起去北京,要不就继续打!

看到兆惠的回复,小和卓霍集占多少有点愕然,不过他也不是真心投降,只是缓兵之计而已,于是双方又重新开打。

……

时光荏苒,转眼就二个多月过去了,马上就要过新年了,兆惠再次面临断粮,可是援军却遥遥无期。

这一天,兆惠带着众将巡视战场,望着远处的沙漠戈壁,顶着凌冽的寒风,让人顿生豪迈之情,有人不由的诗意大发,念起了岳飞的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此情此景之下,众人离家万里,挽弓塞上,无不感同身受,壮怀满胸,很多人身不由己的跟着一起唱和。

兆惠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听着众人的吟诵,也感到心潮激荡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听到这里,兆惠忙问众人:“刚才你们说吃的是什么肉?喝的是什么血?”

最先念诗的人一指敌军,说道:“就是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

兆惠一听,高兴得一拍大腿说道:“好主意!”

……

以下这段文字源自当时的记录:

“惟拒守日久,粮日乏,仅瘦驼羸马亦将尽,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或有夫妇同掳至者,杀其夫,即令其妻煮之,夜则荐枕席。明日夫肉尽,又杀此妇以食,被杀者皆默然无声,听烹割而已。”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

……

时间很快来到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初六,马不停蹄,抄近路跑了两个多月的富德,终于看到了希望,只要再通过最后的一个水源地,他就可以走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入叶尔羌了。

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凛冽,战马的嘴角都吐出了白沫,士兵的嘴唇也都干燥开裂,从上一个水源点携带的水早就喝完了,人马现在都疲乏到了极点,就在这时,维吾尔向导指着远处说,最后一个水源点就在前方,这次喝了水以后,就可以走出沙漠了。

大清最后的辉煌

众人听到了这个话以后,立刻来了精神,纷纷争着向前赶,免得落在后面,喝不上干净的水。

就在大家靠近水源地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喊一声:“前面有敌人。”话音刚落,密集的枪声就响了起来,走在最前面的几个人纷纷被弹雨打倒,后面的人急忙找地方隐蔽。

富德急忙上前查看,这才发现,天哪,有五六千敌人盘踞在水源地周围,如果攻不下这个地方,喝不上这水,全军都要完蛋。

富德急忙组织军队发动进攻,务必要夺下水源地,可是敌人早就在这里组织好了防御阵地,居高临下的射击富德他们,压的他们头都抬不起来,根本都攻不上去。

就这样激战了一整天,富德却没有丝毫进展。由于缺水已经到达了极限,战马开始纷纷倒毙,士兵全靠找山崖石块上,稀稀拉拉的冻着的冰块解渴,但是这样可是撑不了多久的,形势万分危急。

到底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和卓霍集占获得了情报,得知了定边副将富德率领援军,为了赶时间抄近路,强行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消息。

于是他就让大和卓波罗尼都带领五千多士兵,提前驻守在这个最后的水源地上,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他知道只要守住这里,清军就会全部渴死在沙漠里。

现在看起来,好像他的计划就要得逞了,这一仗如果打赢了,清朝的援军全部被歼的话,乾隆无论如何都必须向他低头,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开心的哈哈大笑……

大清最后的辉煌

豆斌

安西提督豆斌,是清军里,忠实的火器粉,他对推广火器的使用,提高火器的性能,是不遗余力的。

乾隆初年,他就向朝廷建言说,清军中所装备的火绳枪,式样太多太混乱,而且质量普遍低劣。

他建议朝廷颁布命令,统一按照陕西威字号缠丝枪作为标准,修改重造现有的火绳枪。

大清最后的辉煌

火绳枪

之前有学者说,缠丝枪中缠丝的意思,可能是枪膛里的膛线,并且举出了证据,他们发现解放前西藏地区,有些当地铁匠在生产火绳枪的时候,会把一个带有凸起螺纹的钻头用锤子打进去,形成膛线。

而且他们还举出了一些文献上的证据,说当时有一些记载,比如有人用火绳枪,击中了300步外的飞鸟之类,所以肯定不是滑膛枪,而是线膛枪,不然不符合物理规律,这说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早发现了膛线的作用。

不过目前大部分学者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人不可能认识到膛线的作用,所以缠丝枪,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用丝把枪管缠在木质枪托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大清最后的辉煌

缠丝枪

他们认为,清代之所以会采用这个看起来非常原始的工艺,而不是西方那样用螺丝铁皮固定,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加工工艺的落后,铁匠手工制造的枪管,和木匠手工制作的枪托之间,经常配合不好,所以用丝把枪管密密麻麻的缠在木质枪托上,反而更可靠一些。

所以,陕西威字号的缠丝枪到底是那种火绳枪?我们现在也搞不清楚了,但是豆斌非常擅长火器,这一点是无须争辩的。

这个时候,他正率领了上千名火绳枪兵,跟着富德一起南下,在一个叫呼尔慲的地方,被大和卓波罗尼都挡住了。

本来他和富德之间的正常配合是,他率领绿营火绳枪兵居中,富德率领八旗的重甲骑兵在两翼,他吸引住敌人主力,富德从两翼抄袭敌人。

可惜的是,由于赶到水源点时,战马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一个个口吐白沫,根本就跑不动了,人如果硬要骑上去,马立刻就倒了,更不可能冲上高地了。

激战了一天以后,这些已经奄奄一息的战马,因为喝不到水,纷纷的渴死,富德的八旗重甲骑兵没了马,全都变成了摆设。

更让人着急的是,这些人的装备,不是为了步战准备的,每个骑兵都身穿着四十多斤重的布面甲,足蹬10多斤重的,镶有铁片的战靴,再扛着一只10多斤重的长矛或者马刀,背上还有十多斤重的弓箭。

像这样扛着将近七八十斤重的东西,在沙漠里走不了几步,就累的气喘吁吁,连一个高点的沙丘都爬不上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办法,玩什么两翼包抄了,基本上也只能站在远处,看绿营兵的火绳枪表演。

可是,豆斌的火绳枪兵,虽然奋力攻击对方,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因为沙漠里地形起伏不定,非常好隐蔽,听着弹如雨下,但是双方却都没有死几个人,不能给对方决定性的打击。

富德也试着组织了几次敢死冲锋,可是在沙漠里,步行移动的速度太慢,沙子太软,深一脚浅一脚的,再加上沙丘阻隔,根本就跑不起来,没等冲到敌人面前,就会被对方的火枪,打成筛子了。

连着打了4天,清军虽然拼死进攻,但是穆斯林军依然牢牢的守住了高地,没有了八旗兵决定性的骑兵突击,绿营兵死活也攻不上敌人的阵地。

情况变得异常危险,清军已经断水五六天了,战马也已经全部死光,再这样下去,周围能找到的冰渣子都快吃完了,人也无法继续生存了,眼看就要全军覆灭了……

再说兆惠这边,几天前,才度过了一个被敌人围困中的除夕。

不过,这个夜晚最大的新闻,是军中一个超级吝啬的将军,号称清军中的第一铁公鸡,终于把他从路过酒泉时,别人送给他的好酒好肉拿了出来,请其他将领一起吃了顿年夜饭。

被围了100多天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迫吃人肉度日,此公平常也是吃糠咽菜,而他居然留有如此多的好酒好肉,不由得让所有的人都一脸惊讶,不得不佩服他确实是一个铁公鸡。

但是,等大家吃完了以后,又忽生感慨,连铁公鸡都肯让大家拔毛了,难道真的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吗?不少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

就在大家都在过除夕的时候,兆惠亲自率领亲兵巡营,防止穆斯林兵借节日之际,趁机偷袭清军。

冒着凛冽的寒风,兆惠把每一个清军阵地都走到了,仔细的检查了防务,又把敌军也仔仔细细的观察了一遍,虽然他每天都会这么做,但是这一天,他做的更加认真。

他忽然发现敌人虽然营帐都在,可是营帐中的士兵,人数明显减少,再数数傍晚升起的炊烟数,也比平常少了几十根。

“难道援兵靠近了,敌人前去堵截去了吗?”兆惠的脑子里,一下子闪过了这个念头,心跳也开始急剧加速……

再说驻扎在巴里坤的领队大臣阿里衮,接到了乾隆的命令以后,立刻抽调了600名精兵强将,和副将鄂博什一起,带着2000匹战马,1000头骆驼,立刻出发。

为了赶路,他也抄了近道,不知不觉的就跟在了富德后面,由于他带的牲口多人少,不像富德手下还有一部分步兵,所以走到很快,虽然出发时比富德远了700公里,可是却几乎快追上富德他们了。

就在富德被挡在水源前的第四天,阿里衮赶到了,由于他的牲口在沙漠里是被牵着走来了的,没人骑过,所以畜力充沛。

这下立刻帮了富德大忙,富德的骑兵终于有马了。

第五天一早,清军发动了全面进攻,豆斌集中了全部火力压制对方,阿里衮和鄂博什率领清军的重骑兵从两翼包抄。

有了马的重骑兵,一个冲刺就从敌人阵线侧面,冲入了火枪阵,立刻就把对方冲的七零八落,穆斯林军的火枪立刻全哑了,前面的富德和豆斌乘机带领步兵冲入了敌阵,双方开始了肉搏战。

这个时候,穆斯林军有五千多人,清军只有不到三千人,白刃战毕竟人多的一方占优势,清军渐渐有点不支,形势非常危险。

激战中,豆斌突然看到敌人阵线的后方,一个人马都身披重甲的敌军首领,在马上来回吆喝,指挥敌兵作战。

豆斌立刻敏锐的意识到,这是敌人的战场总指挥,于是他立刻招呼数名火枪兵,跟着他一起,从混战中的人群里,挤向这名敌酋。

当豆斌带领数名火枪兵,挤到了离敌酋不到50米远的地方,豆斌亲自发枪射击,对方应声落马。

就在对方落马的那一瞬间,穆斯林军忽然停止了呐喊,战场上突然诡异的静寂了一秒钟,然后一部分穆斯林丢下武器就逃跑,另外有一帮人疯了一样的冲向豆斌他们。

原来,被豆斌打倒的人,正是大和卓波罗尼都,这枪击穿了对方的锁子甲,从肋下击入体内,把对方打成了重伤。

本来清军虽然突入了敌军阵地,可是在大和卓的精神蛊惑下,这帮人高呼着圣战口号,一个个都像疯子一样,死战不退。

但是豆斌这一枪,彻底摧毁了对方的精神支柱,一部分穆斯林发现,先知的后裔照样挡不住一颗子弹,立刻失去了信心,转身就跑。

另一部分则咬牙切齿,要为大和卓波罗尼都报仇,于是全都扑向了豆斌,而豆斌身边只有几个士兵,寡不敌众,和豆斌一起,全体壮烈殉国。

但是,这一击彻底扭转了战场局势,其实在白刃战中,面对面的杀死敌人是很难的,但只要对方一跑,砍对方后背就很容易了。

大和卓波罗尼都被亲信救上马去,逃离了战场,其他人也跟着一哄而散,清军趁势掩杀,阵斩了一千多名穆斯林士兵,彻底打开了前往叶尔羌的大门,如果不是因为急着喝水,战果本来还可以再大一些的。

……

再说兆惠这边,自从发现敌人包围圈的人数减少以后,他就估计肯定是援军不远了,当富德他们在呼尔慲和大和卓波罗尼都激战时,兆惠隐隐约约听见,几十里外有枪炮之声。

兆惠又立刻派士兵爬到树顶观察,发现从枪声传来之处,不断有信使来往,而且小和卓似乎又准备抽调军队,前往枪炮声传来之处。

兆惠立刻明白了,清军的援军就在附近,于是就在听到枪响的第五天一早,兆惠兵分两路,全线出击。

而这一天,恰好是阿里衮援兵赶到,富德发动了全线进攻。

结果,由于兆惠也在同时发动了猛攻,小和卓不仅仅无法向大和卓派出援军,反而被兆惠攻下了两座营垒,撕开了封锁线。

很快,兆惠军就和富德军取得了联系,双方合兵一处。而小和卓霍集占,看见大势已去,只有被迫撤掉了包围圈,全部渡过黑水河,回到了叶尔羌。

按照乾隆的指示,兆惠率领援军,退回了阿克苏,乾隆决定不再冒险,等到当年六月,从全国各地调往南疆的物资和军队全部到齐以后,然后才再次南下,确保万无一失。

至此,黑水河之战结束。这是一场军事上的奇迹,兆惠以不足3000人的孤军,在万里之外,被穆斯林军2万多人,围困了三个月以后,居然仅仅损失了不到400人,却杀敌2000多人,简直超出了当时所有的人,最夸张的想象。

大清最后的辉煌

乾隆下令绘制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的《黑水解围》卷,图左侧的营盘即为兆惠坚守的黑水营

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境地之下,清军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坚韧的战斗意志,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俄军,和普鲁士军不相上下。

所以,如果在乾隆年间,俄罗斯人和大清一较高下的话,他们会输得很惨。

可惜的是,如此勇武之师,两代之后,居然会沦落成,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病夫,在太平天国发动叛乱的时候,听到了出征的命令,很多旗人就会立刻紧张的大小便失禁,而在战场上,经常一两个长毛,就能打的十几个八旗兵丢盔卸甲,望风而逃。

这是兆惠富德他们的后辈吗?想想这些敢于孤军深入,以少胜多,不畏艰难,永不低头的八旗勇士,再想想到了咸丰年间,只会提笼架鸟,看见别人杀鸡都打哆嗦的八旗玩跨子弟,你很难想象,他们居然流着相同的血脉!

历史常常让人唏嘘……

黑水河之战,不仅仅在军事上是一个奇迹,而且在政治上也彻底打垮了大小和卓兄弟,让他们的所有神话全部破产。

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维吾尔族人,现在都看得很清楚,大小和桌并没有受到神的恩宠,他们以绝对优势的力量,居然连清军区区的几千人都拿不下来,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对抗堂堂的大清,最重要的一点,这说明他们不是天命所在。

所以,当黑水河之战结束的时候,大小和卓在南疆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除了极少数极端分子以外,绝大多数维吾尔人,都已经决定投向清廷。

乾隆24年6月,内地送来的物资和兵员,全部顺利到达了阿克苏,兆惠于是决定再次南下,大小和卓这时已经穷途末路,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逃跑。

于是富德奉令,率领军队翻山越岭,穷追不舍,一定要取大小和卓项上的人头。

虽然大小和卓沿途绞尽脑汁,拼命抵抗,可是他们已经灯尽油枯,再也没有任何回光返照的机会。

在伊西洱库尔淖儿,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境内,叶什勒池附近,大小和卓试图发动最后的抵抗,他们带领上万名被裹挟逃跑的穆斯林群众,据守在临湖的高山上,想和清军决一死战。

但是维吾尔贵族霍集斯和鄂对两个人手持大旗,走到了阵前,用维吾尔语高声大喊:“跟着大小和卓,就是死路一条,要想活命,立刻过来投降!”

话音刚落,上万名穆斯林就冲向了大旗,请求归降,奔跑的声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周围的人听起来,犹如滚滚的雷声。

小和卓霍集占和他手下的几十名死党,拔出刀来,接连砍倒了上百人,也无法阻挡穆斯林们的离去,最后他本人也被逃跑的群众,冲倒在地上……

最后小和卓霍集占的身旁,除了家奴和眷属之外,没有一个维吾尔人留下,就连他的死党也跑光了,他已被南疆人民彻底抛弃。

……

很多年以后,为了纪念这场胜利,乾隆皇帝令人立碑于湖东,碑上以满、汉、维吾尔三种文字刻御撰碑文,即“高宗纯皇帝圣制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文”,俗称“乾隆纪功碑”。立碑处被称作苏满(今Somatash),即清代文献中的叶什勒库勒,清军在此处建造房屋、石庙驻守。

大清最后的辉煌

19世纪俄国人拍到的碑座照片 ,石碑已经被毁

光绪十八年(1892年),俄国突厥斯坦总督区主力营上校扬诺夫,率军强占包括叶什勒池在内的帕米尔地区,把这里划入俄国领土。

虽然清廷表示抗议,对此未予承认。可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靠实力说话的,没人在乎晚清政府的抗议,乾隆纪功碑被俄国人运往塔什干的博物馆,附属建筑也被拆毁,这块国土,从此沦陷他人之手。

哎,这真是世事无常,清朝前期,全是我中华英姿勃发的故事,清朝末年,却全是心酸的血泪……

大小和卓最后逃到了阿富汗东北部的一个穆斯林王国,巴达克山里,富德随后率军追到,派使者通告其国王素勒坦沙,立刻交出大小和卓。

当地的伊斯兰教首领,以大小和卓是伊斯兰教先知的后裔为名,鼓动巴达克山国王素勒坦沙,拒绝将他们交出。

大清最后的辉煌

清朝绘制的“巴达克山回民”(当地穆斯林)

当对方的使者,把这个意思告知富德的时候,富德大怒,严厉呵斥来使说:“我大清皇帝乃天命之所在,号令既出,无人可违,别说是伊斯兰教先知的后裔,就是先知本人,也须俯首听命,若敢不从,兵锋必至,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一席话说完,吓得对方瑟瑟发抖,巴达克山国王蹑于清军的兵威,决心交出这两个人。

这一刻,我们又体会到了,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势,可惜的是,这是大清最后一次,在国际舞台上闪光!

但是巴达克山境内的伊斯兰教宗教领袖,却坚决反对,并企图纠集人马,抢夺大小和卓,情急之下,巴达克山国王杀死了小和卓霍集占,割下了他的首级,结束了这个分裂分子卑鄙的一生。

而大和卓波罗尼都,此前已经因伤重而亡,他的尸首先被掩埋,后来被宗教狂热分子盗走。

巴达克山国王,把小和卓霍集占的首级,还有大小和卓的家眷,全部献给了清军,其中一个被小和卓霍集占抛弃的妻子,来自黑山派和卓艾力的女儿法蒂玛,被乾隆看上,成了后来的容妃,也就是我们传说中的香妃。

至此,乾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业,把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彻底结束了2000多年来,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也把中国的古代史,推向了最辉煌的巅峰。

这一刻,中国成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不但超过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超过了当时的俄罗斯,远远大于日不落的英帝国和它的殖民地。

这一刻,中国是世界上国民总产值最高的国家,军力最强大的国家,人均税赋最低的国家,总体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然后……

然后中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在乾隆执政的后半期,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把中国远远的甩开。

中国从世界第一,一路狂跌,最后堕落成不入流的东亚病夫,而新疆自从它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以后,也只短短的平静了几十年,就再次开始动荡不止。

一切都源于一个叫做萨木萨克的人,他是大和卓波罗尼都的一个小老婆生的孩子,后来这个小老婆和大和卓两个人离婚了,所以这个小孩就被交给佣人抚养。

因此,清军最初忘了这个人,可是等到清军想起来的时候,他已经被极端分子用另外一个小孩换走,这下就不好玩了,恶魔留下了孽障,从此,邪恶时刻觊觎着新疆,又一场腥风血雨,就要掀开大幕了……

— END —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趣或有所收获,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点击右下角在看或转发朋友圈,分享给更多朋友,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您的关注和传播!

温馨提示:我们希望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与您共同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生态, 版权归原创作者,鸣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