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大炮口径不大,而且以发射实心铁弹为主,为何成攻城拔寨利器?

老咸鱼233


因为火炮之前的攻城武器性能更捉急。

冷兵器时代攻城机械主要有:

用于步兵攀登城墙的云梯

用搭载弓兵居高攻击城墙上敌军的井阑

用于强攻撞击城门的轒辒(也叫冲车)

还有用于远距离抛掷大石砸毁城垣的霹雳车,即发石车,又名大砲,南宋末年蒙元军队攻陷襄阳姊妹城樊城所用的“襄阳大砲”跟霹雳车是相同原理——只是将人力拉拽换成配重。

中国象棋的“炮”为什么要隔一个棋子攻击?就是发石车原理,要有一个砲架。

显而易见,云梯、轒辒都是直接贴近城墙作战的,井阑和霹雳车里的稍远,也不过一百多米,都相对容易遭到守城士兵反击。

最初的火炮射程就达到二三百米,当然威力更大,于是就直接取代霹雳车的位置。所以才被叫做“炮”——因为用了火药燃烧,就将原来“砲”的“石”部换成“火”部。


真正鳄鱼不哭


古代大炮口径不大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古代攻城大炮很多都是根据防御方的防御能力定制的,防御方城池一般的时候,自然不需要多大口径就能打塌,而当防御方城高池深的时候,攻击方也会铸造超大口径火炮来应对。

比如面对君士坦丁堡的三层坚固城墙,当时就铸造了762毫米的乌尓班大炮:

乌尔班大炮(有时也被称作“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1452年一月,苏丹下令在皇宫外举行了第一次试射。大炮置于宫门之外,装填冗长但顺利,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轰鸣,炮弹没入1英里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乌尔班实现了他的诺言,而苏丹则终于有了令他成就功业的利器。

此时,如何将巨炮顺利运往140英里外的君士坦丁堡则成为了对苏丹新的挑战。好在苏丹手中掌有巨大的资源:于是动用了400人以及60头牛作为搬运队--过程极端缓慢,每天只能前进2.5英里--同时专门有一队工兵负责在前架桥开路。乌尔班的铸造厂持续工作,但此后的大炮在体型上往往比不过第一门巨炮,虽然有些火炮的长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4英尺。

所以,古代攻城炮的口径,看的是需求。只要有需要,大口径火炮是绝对有的。

然后,至于你举出的厚达几十米中国城墙的例子,很遗憾那是夯土包砖的,就表面一层是砖,里面压根是土,不用多大口径的火炮,就足够打碎城砖,里面的土层就塌下来了,自然形成攻城坡道。

要抵御大炮,哪怕是实心弹大炮,需要低矮坚固的棱堡式建筑,古式城墙是挡不住大炮的






天刑17


汪教授又来给大家科普历史小知识。

你能相信吗?火药竟然诞生于炼丹炉中,经由术士之手来到世间,也许当时的他们永远不会想到,就是这么个东西改变了世界。

别看这东西其貌不扬,威力可不小,哎!好使啊!有什么办法能把他的威力发挥出来呢?于是各种热武器就出现了。

大炮就是其中一种。

我们的祖先元朝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火炮,最开始的大炮还不叫大炮,叫铳。所用的弹丸都是实心弹,有铅做的,有铁做的,击中目标并不会爆炸,但是这个威力也不小了,你想想子弹击中目标的效果就知道了。

强大的动能,能撕碎挡在它前面的一切东西直到它停下。况且那时候的城墙也不像现在的工事一样,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没有那么坚固。

子铳口径较小,用于射杀马匹和士兵。母铳口径就比较大了,攻城拔寨不在话下。后来他们发现,不用实心弹,在炮管里面加上破碎的铁片,杀伤效果更好一打一大片。

明朝的时候欧洲的火炮技术经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比较著名的有弗朗基快炮,明军开始大量仿制,称为红夷大炮。

其实那时候中国的大炮技术和西方国家的火炮技术差不多,直到清朝中期,中国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年代,清政府也志得意满,贪污腐败严重,体制僵化,火器技术得不到重视,50多年停滞不前,要不然哪有中国百年的苦难。

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人也亦然,望君多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