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宋徽宗的书法,能达到书法家的水平吗?

数枝雪1



宋徽宗做皇帝不行,做艺术家绝对是最顶尖的。就以他的瘦金体为例子,那可是千古第一份,自己开创的“笔体”,“颜体”,“柳体”,“瘦金体”等,都是开宗立派的称谓。

据搜狗百科:

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所创,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楷书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楷书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宋徽宗一生于朝政不见卓越,却将所有精力用在艺术创作上。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发掘的艺术天才如张择端,王希孟,更是名传千古。《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市井长卷,《千里江山图》的山水长卷,几乎代表了同时代现存的北宋画作至高水准。《千里江山图》更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演出上被做为主题画轴出现。可见其艺术价值。



宋徽宗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创立了“瘦金体”。现在一提到宋徽宗,第一反应就是那充满筋骨,惊为天人的“瘦金体”书法。


“靖康之耻”成为宋徽宗一生最大的悲剧。倾尽半生致力的艺术,并未能挽救他的国家和他自己。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南下。十二月十五日,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随即开始了悲惨的做俘虏的后半生。


君笺雅侃红楼


这个是绝对不用怀疑的。我们姑且把书法家的级别分为初学者、入门者、狭义书法家(即加入书法家协会)、名家(如曹宝麟先生、陈忠康先生)、大师(如林散之先生、沙孟海先生等)、最后能载入史册的宗师。

宋徽宗即是载入史册的一代宗师。宋徽宗治国无方,致使北宋灭亡,但与艺术上却使北宋末年的艺术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不仅仅表现在书法上,诗词、绘画、音律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书法上,宋徽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创瘦金体。第二,二王一路行书。第三,大草。

瘦金体,这恐怕是最能代表宋徽宗书法风格的了。关于瘦金体有一点需要说明,宋徽宗楷书学薛稷,继承了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书学思想,并将痩硬发挥到极致,最终形成独具面貌瘦金体,绝非凭空想象,任意而为。其笔法犀利,铁画银钩,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

行书,从显存宋徽宗作品中可以看出,宋徽宗行书学二王,多出集王圣教序笔意,尤以王献之书法为宗。墨韵流畅,潇洒清劲,有如飘藤荡柳之势,具有瘦而劲,秀而润的艺术效果。在北宋书法尚意的情况下,宋徽宗行书可谓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草书,宋徽宗草书学张旭、怀素。宋徽宗的草书有一种毫不掩饰的富贵气,疏朗、跌宕、灵动,充满高情远致,整体导气、融通、气脉舒畅。虽然有一些率意之笔,但总体气象神满气足。

宋徽宗是我国古代最具艺术气质的皇帝,虽然误国误民,但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经典。


《题李白上阳台帖》

《题欧阳询张翰帖》

《行书蔡行敕卷》
《草书纨扇》


古风书法


宋徽宗书法,比现代人呢,比不了。


为什么?他不是书协会员,也不会玩针管喷字,也没有狮子吼神技,最重要的一点,他是业余爱好者,他的职业是皇帝,不是专业书法家 。书法家只有书法家协会成员才俱备书法家的资格。

在历史上,宋徽宗则除了皇帝没干好,对书画的造诣,岂止是书法家“,他属于大宗师。不讲他的绘画,单论书法。宋代的书法,大家一说总离不开苏黄米蔡,宋徽宗并不在其列。苏黄米蔡,是臣子书法。帝王之书,是不与臣子并列的。在以徃的法帖中,君与臣的书法都是单独成卷。同一部法帖中,君的在一卷,臣的在一卷,不能混搭。



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这是一种十分劲秀的书体,娟秀雅致,特别适合题写于画作当中。而他的草书,在整个宋代就无一人能与比肩。可以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他的草书在宋代的地位吧。宋代的四大家,最擅长的是行书。在草书方面,米芾黄庭坚,草书算是好的,而在宋徽宗的草书面前,他们的草书就像是在写行草。宋徽宗不算书法家的话,就没有人能称书法家。


子衿书法


开玩笑~~~宋徽宗的书法何止是一般书法家的水平!完全是开宗立派的大书法家啊!


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独树一帜,形销骨立、斩钉截铁、干净利落,骨气丰盈,简直是书法界大胆而又才华横溢的创新。

小姐姐曾经试着学习临摹瘦金体字,真的很难临,临过就会明白,这清瘦细胳膊细腿里面包含着多大的能量。刚和柔最完美的结合,看似柔弱实则无比刚强。


真心不是一般书法家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字体很好看,也很难练。简直不相信是用毛笔写出来了,看着完全像是钢笔美术字么。

再说说宋徽宗的画,也是简直了,曾经去上海博物馆看过宋徽宗的真迹(因为博物馆不允许拍照,所以网上找了几张画)


当细看那些博物馆真迹的时候就会震惊,这一笔一笔和素描有什么差别

宋徽宗的字画都是极致到丧心病狂的程度!

还有宋徽宗不仅自己画的好,他有一个学生也是牛逼到不行

王希孟



这个被中国绘画史上仅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被宋徽宗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宋徽宗指点笔墨,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画出《千里江山图》,时年仅十八岁!





(局部图)

所以,宋徽宗可不是一般的书法家哦!整个书法史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零五茶学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称得上全能艺术家的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徽宗——赵佶,诗词歌赋无一不能。

他开创了“宫廷皇家美术学院”(翰林书画院),培养出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助推发展天青色汝瓷,更引领极简风、时髦慢生活Style,提升整个朝代的审美水平,把宋朝人品味调教得非常高。

他作为皇帝,诗、书、画三绝。书法自成一体,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瘦金体(又名“瘦筋体”),笔势遒劲,耐人寻味。

宋徽宗,《牡丹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早年他临摹薛稷、黄庭坚,个人书法稚嫩婉约;后期融合各书法家之长,刚劲强健,如屈铁断金。总体而言他独创的“瘦金书”有骨感美,结字至瘦,颇具筋骨之力似铁画银勾,字形夸张,线条丰腴,瘦硬却不失其肉。

宋徽宗,《闰中秋月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把汉字书写得锋芒毕露,运笔直来直往,有种西式直抒胸臆的美学意境。相比先人儒雅的书法之风而言,不藏锋、不妥协,宁为玉碎。是创新,也是特立独行的表达。

此外,“瘦金体”亦叫“天骨鹤体”,因其笔法漂洒,飘逸隽秀,看似瘦弱却像鹤腿一样有力、修长。

宋徽宗,《瑞鹤图》题字

当你放大看宋徽宗字体细节,你会感觉像是欢快潇洒的“音符”。因为其书法节奏、韵律都很有律动之感,小字有竹兰节气之美,笔画之间呈现游丝,美得自然又狂野,狂野又不失优雅。

宋徽宗书法作品放大看

宋徽宗不但擅长写楷书,其一气呵成的草书更大放异彩。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笔翰飞舞,奔放流畅,字里行间全是霸王之气。他的《千字文》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纵31.5厘米x横1172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而艺术巨擘宋徽宗不但能自成一派,临摹之作也非常备受欢迎。他重要的作品中《临唐怀素圣母帖》曾拍卖1亿+。

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局部,2008年拍卖,成交价:1.28亿元

其实,纵观古代书法史,宋徽宗书法在当时非常前卫,很多人审美还没跟上来。不过瘦金体作为众星捧月之书体,还是有很多崇拜者。蔡京曾模仿他的字体,虽然他行书了得,不比宋徽宗差,但瘦金体写得木有宋徽宗好看,蔡京临摹只为拍君王马屁而已。

总体而言,宋徽宗留给我们的书法真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临摹学习的。


艺萃


宋徽宗虽然不是个好皇帝,但他在书法史上绝对是排得上号的人物。

他的瘦金体,是楷书在唐代以后难得一见的一大创举。

他首创的瘦金体,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其绢秀而不流于柔弱,清劲而不失抛筋露骨,在有限的范围内用笔还是较好地发挥出其丰富多变的特色。

赵佶初学薛稷。薛稷为褚遂良的高足,也是褚遂良的外甥,其弟薛曜也是一代大家。宋徽宗正是取了他们的瘦劲之长,又加以新的陶冶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瘦金体的风格。

瘦金体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徽宗的擅画。他的工笔花鸟也可称是登峰造极之作。

徽宗试图把书法中的丰富用笔动作借用到绘画上来,以提高工笔花鸟人物画技法的生命力。然后,又将这种瘦劲的勾线技巧再揉进书法中去,并随之形成了那种开张型的书法结构,最终完成了瘦金体的基本风貌。

当然,也有人认为瘦金体装饰性太强,属于美术字,失去了书法的很多趣味。赵佶的行书和草书也是不错的。

不管怎样,他和后主李煜一样,应该属于”男怕入错行“的典范。

赵佶《草书纨扇》

赵佶《题李白上阳台帖》


千年兰亭


宋徽宗《恭事方丘敕》

对于宋徽宗的书法评价,历来不一。我不想先说我自己的评价,我想先说说别人的评价。沈从文在《谈写字》里提到过宋徽宗的书法:

“即以对于艺术兴趣特别浓厚赏鉴力又极高之徽宗皇帝而言,题跋前人名迹时,来三两行瘦金体书,笔墨秀挺中见苍劲,自成一格,还可给人一种洒落印象。写字一到二十行,就不免因结体少变化而见出俗气,呆气,头巾气,难称佳制。”

写字是一种技能,书法是一种艺术。至于说到“书法家”,这个概念太模糊,什么叫家?指的是技巧还是境界?书法艺术也分大众化的和个性化的。大众化的书法家如赵孟頫,艺术价值之高不用说了,而且赵书看得懂、学得来。而个性化的就是宋徽宗,后世学瘦金体的不计其数,都望尘莫及。谁都不是宋徽宗,何必妄学瘦金体?就连和宋徽宗有血缘关系的金章宗也一样,学得了瘦金体的形,学不了瘦金体的神韵。而宋徽宗达到瘦金体的高度是因为作者本人的艺术积累高厚,艺术神韵深广,因此才能写出其独特的瘦金体,形神兼倍。

再说,宋徽宗的书法也不仅仅只有瘦金体。就算要衡量一个人的艺术境界,也不能这么管窥蠡测。宋徽宗的行楷草书多得是,就算瘦金体写大篇幅结体少变,但不代表宋徽宗的其它书法也都是这个样子。

从艺术境界上说,有的书家是积古大家,进退有据,但求规矩而少原创。当然原创不是胡写乱写就能称为一体的。而宋徽宗就属于能跳脱的那种,能跳出积古自成一体,已经很难得。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宋徽宗的书法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而且仅存于那个时代。毫无疑问,宋徽宗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非常个性化而焕化异彩的一笔,我想如果缺了这一笔,中国书法发展史会因之失色。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宋徽宗都该算得上是所谓的“书法家”了。


沅汰


你好,宋徽宗的书法完全可以称为千古一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都无人敢去模仿他的风格,也无人写出宋徽宗瘦金体的风骨。所以宋徽宗不但是一位书法家,而且是可以在中国书法世上自成一派的大家。


&做皇帝耽误的书画家宋徽宗

不过,我很难想象像宋徽宗这样儒雅而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的皇帝,为啥会写出这种铁画银钩一般的瘦金体,很不符合他的性格。整个宋徽宗一朝,把奢侈糜烂的生活气息发挥到了极致,整个以蔡京为首的土大夫阶层争相攀比,建的宅子一个比一个大,奢华程度一个比一个高。
&中国历代最美钱币,宋徽宗手书大观通宝


对待金国的挑衅和入侵,整个上层结团只知道苟合,任何过份的要求都无条件同意,极大的滋长了金人吃掉这个醉生梦死的北宋。北宋文人们的这种苟且偷生的心态一直影响着南宋的对北方的政策,甚至为了苟安去迎合金国和谈,不惜吧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解除兵权,甚至是剪除,在金国无力再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自断手足,任人宰割。
&宋徽宗的
山禽矝逸图,国宝级文物。

整个宋代,儒学、理学、诗词繁荣,但是却养出了一群毫无骨气的文人士大夫,比如司马光、比如苏轼,不但自己只顾享受他们的生活,还竭力打压主战派,最终让北宋再无雄兵。宋徽宗在书法世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却在风花雪月中把整个北宋送上了不归路。



宋徽宗的书画对于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是个亡国的耻辱之君,但是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承认的,尤其是他那让后人惊艳的瘦金体。


风云说收藏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宋徽宗的书法不仅限于你所说的书法家,更合理的观点是: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所创立的“廋金体”也在书法长河中独树一帜。

下面我想详细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朋友批评指正!

评价一个人的作品,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神宗的第11个儿子、是在位26年的皇帝,当时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风,但后来听信蔡京等人的谗言,国内政治形势变得十分之差,内忧外患,金国兵临城下后,把皇位禅让给了太子,算躲过了亡国之君的这个黑锅吧,靖康之变被金兵俘虏北去,最终驾崩于五国城,54年的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本不是太子,却兄终弟及成了皇帝,本不善朝政,却做了20多年的圣上!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宋徽宗在书画方面的天赋极高,也与他在这方面的勤奋刻苦有关,他的书画作品传世并不多,但是他创立的瘦金体”却被后人不断追捧,这种银钩铁划,其瘦且硬的书风也载入了书法长河:

他的瘦金体《千字文》更是精品,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功力

除了在书法上的成就,宋徽宗的绘画则有更大影响,“院体”画更培养了很多的人才。

琴棋书画烧陶瓷都精通的皇帝,历史上怕是很少吧。

宋徽宗的书法,至瘦而不失其肉,这个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在他之前是不存在的,同时在字的转折处可见到藏锋,露锋的提顿痕迹,也是他书法的一大特点。

一个书家能写好字就已经很难了,如果再开创新书体,那就更不易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笔下春风


不仅能达到,而且是大家。要谈他的书,就离不开他的画,他的书和画均在书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瘦金体”,也是他将书和画所结合的最成功的一个典范,这种字体与宋画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将绘画的线条感融入书法,再用这种书法来反哺绘画。

比如这张《山禽腊梅图》,若是替换成别的任何字体,这幅画都达不到它现有的美感。

按传承来说,徽宗所学二薛:薛稷、薛曜;而二薛所学褚遂良,褚遂良学欧阳询、虞世南;从字的结构来看,徽宗的字也有上述几位的影子。宋代讲究“尚意”,抛弃了唐人的“法度”,宋四家的字体都各有风貌,徽宗的字体也是独特的。

按视觉效果来说,“锋芒毕露”是形容徽宗字用得较多的一个词语。用极细的线条,和顿笔处的“面”形成了极强烈的对比,同时,还将字用线条“做”出了很多三角面,和大多数书家的“藏锋”不同,徽宗的字给足了尖锐的视觉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于书法史和我们传统的“中庸”“内敛”哲学来说,无疑是非常特殊的。

按理论角度,徽宗主持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书谱》记载了徽宗时期内府所藏名家法帖,共二十卷,讲述了自篆书以下各种书种的变革和源流,是后世研究书法史的宝贵资料。

许多人强行拿徽宗的字和“颜、柳、欧、赵”等去比较,我觉得完全没有意义。清代陈邦彦曾跋赵枯瘦金书《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徽宗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正如宋代的“尚意”是要做真正的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