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意拳发展史略与姚承光先生近年来对意拳的推广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

意拳曾名大成拳,是由王芗斋先生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人名政和,字宇僧,别字尼宝,号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自幼8岁随我国拳学巨擘郭云深先生(1822—1898年)学习形意拳。因芗斋先生从小聪敏过人,又锻练刻苦,故很受郭老赞许,得其拳学真髓。正如三十年代出版的《国术名人录》中所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唯王芗斋一人而已。”(图1)

为了从一个更广泛的武学视野来学习和研究内外家拳术,芗斋先生在1903年毅然离开家乡,到当时的北京等地出游。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八卦掌名家刘凤春、太极名家杨少侯、六合门名家佟忠义、张占魁等人。在这一期间他见到了好多家乡中所没有的拳术。经过不断的交流和探索,开阔了的视野,提高了技艺,从而奠定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拳术理论和付诸实践的基础。

从1918年开始,芗斋先生为了进一步的探索中国传统拳术的精髓,又开始了对他创立意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二次远游。这次他南下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省。先后邂逅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民间隐士和拳学名家。如河南崇山少林寺心意把传人恒林大和尚、湖南心意派巨擘解铁夫、福建少林寺心意门嫡传方恰庄以及鹤拳名家金绍峰等人。在安徽淮南又巧遇擅鹤拳及健舞的拳学家黄慕樵先生,彼此交流之中尽得健舞要领。芗斋先生在掌握了我国各门派鲜为人知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加以归纳分析研究其拳理和内容,更广泛的充实了自己的拳学体系和学识。同时还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手实战以印证其学。在经历长期广博的游历、师友悉心的启迪,加之自己的天资悟性,细心揣摩思考之后,使他产生了一种对旧有传统武术进行彻底改革的想法。

20世纪30年代,正是王芗斋先生武学思想形成之前的蛰伏期。当时的王芗斋先生已经完成了对他的武学体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的两次武学巡游。而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芗斋在早期拳学实践中,目睹当时社会尚花拳绣腿和套路招式的武学现状,在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讨后,随着理论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步发现传统拳术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不足,理论脱离实践,养生与技击割裂,训练与实战脱节,美学表演有占据统治地位的倾向,传统武术正在走向‘拳八股’。”

1925年,已到不惑之年的芗斋先生正是其拳学思想逐渐成熟和创作精力旺盛的时期。此时芗斋先生在总结外游收获后,在形意拳基础上,研究、吸收、融汇各家之长,摒弃了延习数百年的套路和深奥难懂的理论,返朴归真,恢复了我国拳术的原貌,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芗斋先生于1926年在北京正式倡导意拳。其最早期弟子为齐执度弟兄三人(即齐振林先生三位公子)。不久,芗斋先生去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会设帐传授意拳,其时弟子大部分是张光东先生推荐的学生,先后有赵道新、顾小痴、马其昌、郑志松、苗春雨、张宗慧、裘稚和、赵作尧、赵逢尧、张恩桐、卜恩富,号称津门十一杰。此时训练内容已为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七个训练内容。初步形成了朴实无华,没有套路的固定招法的新颖拳术。不同于传统的形意拳。

1928年,芗斋先生应李景林、张之江二先生邀请,带义子赵道新赴杭州参加第一届国术国考。赵道新先生在比赛中获优胜奖。芗斋先生在大会上表演了意拳的神龟出水试力,功臻化境的表演赢得全场观众行家赞叹不已。大会期间,芗斋先生结识了五式梅花桩名家刘丕显,并与刘相互切磋技艺。之后又应师兄钱砚堂先生之邀,芗斋先生赴上海授意拳七年,在实践过程中对意拳认识不断提高,其时代表作为1929年出版的《意拳正轨》,此书出版之后,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王芗斋的大名蜚声上海滩。1928—1930年,在上海牛庄路(旧上海先施公司后面)成立“意拳社”正式向社会办学推广意拳。当时在上海的武术名家:赵道新、高振东、朱国禄、朱国祯、张长义、张长信、尤澎熙、韩樵(韩星桥)、卜恩富、王叔和、马建超、宁大椿等人先后拜学意拳。同时登门拜访试艺的中外技击高手络绎不绝,无不悦服而去。当时,芗斋先生击败世界著名拳击家英格的事迹,曾作为人们的佳话而传颂。此时是意拳发展中一个重要时期。“赵道新、高振东、韩樵(韩星桥)、张长信”当时被武林界称为芗斋先生门下“四大金刚”。

1935年,芗斋先生带领韩樵(韩星桥)、张恩桐、卜恩富及张长信等弟子返河北故里,强化训练。进一步验证意拳的独特、新颖的拳学思想和训练方法,并改进和完善了站桩、试力、试声、发力、走步、推手、散手七项训练手段。在短短不到一年之中,这几位弟子的拳理、拳功提高极快,两年之后已达到武学的上乘境界。

1937年,芗斋先生又应北平张玉衡、齐振林两位老先生之邀,赴北平定居。在北平期间,芗斋先生收了一批弟子,其中就有后来被赐名“继芗”,为意拳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姚宗勋先生。姚宗勋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杭县,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中文系。少年喜武,16岁拜于北京著名武术家洪绪如先生门下,苦练经年便登堂入室。1937年归宗于芗斋先生门下。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青年时代的姚宗勋先生

1939年,芗斋先生为发扬中国拳学真谛,在当时北平《实报》上公开声明:“欢迎武术界人士亲临赐教,以武会友,共同研讨武术发展,借以倡导意拳并阐明拳学真义。”各派名家来访者颇多,包括日本搏击高手八田一郎、泽井健一等在内的中外技击高手,较技后,无不称服,对当时武术界影响极大。芗斋先生的独特、创新理论和实践中先后培养了数批意拳弟子,其入室弟子均在风格技艺上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在不同时期不乏代表人物,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对于有成就弟子均赐其名:韩樵(韩星桥)赐道宽、卜恩富赐道魁、张恩桐赐道德、赵逢尧赐道宏、赵恩庆赐道新、姚宗勋赐名“继芗”,示为已之传人,并在扇面上亲笔书诗一首赠予姚先生。这期间代表人物当推姚宗勋先生。自拜在芗斋先生门下,姚宗勋先生谨遵师教,精研拳理,刻苦练功,仅三年时间便成了芗斋门下众弟子中的佼佼者。芗斋先生在北平登报交流,来访者多由姚先生代师比武,先后战胜诸多中外技击高手,名重京师,被誉为“青年武术家”。 后随芗斋先生学拳者,多由姚先生代师授艺。姚先生功力深厚,武德高尚,拳理精深,深为同门师兄弟所敬仰。1941年芗斋先生赐名“继芗”,视为己之衣钵传人。并题诗赠扇“老夫收授有宗勋,当知吾道不全沦。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1941年,王芗斋先生亲笔提诗赠扇赐名姚宗勋先生(继芗)视为已之,拳学衣钵传人

整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平西城跨车胡同14号姚先生寓所成了意拳技击训练的专门场所。自1941年后,芗斋先生就将教授技击实战的工作委托姚宗勋先生负责,。以后凡有学技击的人芗斋先生均让其去姚先生处,芗斋先生则专注于意拳养生的研究和探索,并和著书立说以完善意拳理论。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姚宗勋先生全面承担起意拳教学和训练的重任,当时很多的师兄弟都曾授教于姚宗勋先生。由于宗勋先生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德武结合,深受师兄弟们敬重,当大家尊称为“姚师哥”。

泽井健一先生为日本著名的柔道、剑道高手,是王芗斋先生唯一的外籍弟子。在1941年春天,泽井健一先生与王芗斋先生比武失败后,便转向王先生学习意拳。由于王老当时已专注于养生,所以便将泽井委托于姚宗勋先生代教,自己得空给予指点。所以说,泽井健一先生虽就学于王老,但实受益于姚先生。泽井健一先生回国之后,在日本创立了太气拳。他不仅战胜了武术门派的掌门人及欧洲的一些搏击高手,而且还教授造就了一大批日本和欧洲的搏击冠军。其中,欧洲空手道冠军克兰巴茨在经泽井健一先生指点后,轻取日本最富盛名的实战技击家,日本空手道最大流派极真会会长大山倍达先生。从此以后,大山先生也向泽井健一先生学习站桩等功法。因此,泽井健一先生在日本被尊称为“拳圣”。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日本的泽井健一先生

1949年后,芗斋先生往来于北京、保定等地,分别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保定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等地担任站桩功顾问,并在北京中山公园广泛开展以“站桩功”为主的健身治病工作,潜心研究养生功法。五十年代后,第二代弟子受芗斋先生影响,都潜心研究了健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站桩功。姚宗勋、韩樵(韩星桥)、尤澎熙、王玉芳、杨德茂、于永年、李见宇等人与芗斋先生共同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完善了站桩功疗法。今天,站桩功已作为全国气功主要流派,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和国外以及港澳台湾等地区。

1950年,芗斋先生曾受中华体育总会筹委会所聘,任武术组长职,后因外出保定去职。1963年芗斋先生病逝于天津,享年73岁。

芗斋先生去世之后,其衣钵传人姚宗勋先生毅然担负起弘扬意拳的历史重任。

1962-------1966年期间是姚宗勋先生练拳教拳的高峰时期。姚先生的师兄弟杨绍庚、于永年、王斌魁、李见宇等经常过来同先生见面,谈拳论道,交流拳技。姚先生早期的弟子白金甲、薄家聪、赵绪泉、欧阳成等也经常过来练功。还有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意拳爱好者及当时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等等。那时姚先生家里可以说就是一个练武场。每天姚先生都专心致志的为他们讲拳授艺。这段时间姚先生培养了一大批意拳弟子,他为了心爱的意拳事业放弃了很多工作的机会,静下心来专注于意拳的推广和教学。可以说姚先生为了意拳在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6年,文革爆发。由于解放前的历史原因,姚先生在文革期间政治上受到了极大的不公平待遇。政府有关部门勒令禁止姚先生再以教拳为业。如此一来,全家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一度陷入极度贫困时期。

1969年4月,北京市政府发出:城市居民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鼓励没有工作的居民下乡劳动,去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自己。当时姚先生响应政府号召,带领承光他们哥俩来到北京昌平县崔村公社针顺大队,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农村劳动生活。当时,姚先生50多岁,以他的渊博学识和在武学方面的精深造诣,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决好时机,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打乱了他自然和谐的生命流程,戏剧般的来到昌平荒郊,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牧马务农,谁能想到,这一呆就是十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1983年姚宗勋先生(中)在北京体育科研所教授意拳集训队员实战步法姚承光(左)崔瑞彬(右)

1979年姚宗勋先生从昌平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北京。姚宗勋壮志未酬,雄心又起!!

文革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意拳”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姚宗勋先生在分析了当前意拳的现状之后,果断的作出决定,要在短时间内重振意拳雄峰,当务之急就是要在近几年内培养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意拳中坚力量。只有这样才最具有说服力。

1979年秋天,姚宗勋先生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对姚承光、姚承荣、崔瑞彬、武小南、刘普雷、高长友、孙家福等几位弟子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培养中国意拳的中流砥柱。

当时的训练标准是每天8个小时,上午从8点到12点,主要练习的内容是:站桩、试力,推手,打沙袋;下午从2点到6点,主要练习发力、推手、散手。与此同时姚宗勋先生还分别同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用中国传统武术中独特的方法对国家游泳集训队、北京田径队、北京足球队、北京举重队、北京射击队等进行科研实验,并通过实验运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意拳,这些做法在我国老一辈武术家中是不多见的。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姚承光先生与师兄高长友训练意拳击打手靶的功法(摄于1982年)(左为姚承光,右为高长友)

训练了两年多之后,到1982年4月,姚宗勋先生的长子姚承光有机会代表北京市朝阳区参加了全国武术散手比赛北京地区的选拔赛。当时仅用了47秒即将对方击打休克。然而,这场比赛就因为那记重拳还引起了一场麻烦。当时《全国散手比赛规则条例》规定:头部只须连续击打三拳,超过了三拳就属于犯规动作。而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姚承光第一拳是前手直拳的试探,第二拳才是后手重拳将对方击打休克,加起来一共才两拳。而正当姚承光摩拳擦掌准备参加全国散手比赛的时候,他却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朝阳区弃权了。原因是姚承光比赛击打对方头部超过三拳,属于犯规动作,成绩无效。并且通过这场比赛,《全国散手比赛规则条例》的内容也更加具体了,从此增加了比赛时不能击打头部的规定。

姚承光非常珍惜自己得天独厚的意拳学习条件,所以从1979年强化一开始,他就只有一个信念:练、练、练!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即使场地上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要坚定不移的练下去。

于是在1984年2月17日,姚承光先生受父亲的嘱托来到河南开封,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的外出讲学,并为意拳在开封的普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4年姚宗勋先生成立了北京意拳研究会,亲任第一届会长。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1984年姚宗勋先生成立了北京意拳研究会,亲任第一届会长

1985年1月,一代伟大的拳学大师姚宗勋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68岁。

1985年夏天,姚承光和其他几个师兄弟,还有10多个学生,在当时东直门南小街的“少年之家”又开始了正常的训练。在1985年的秋天,他们又开始登广告宣传招生,在东直门小学内开班培训。当时第一期就报了50多人,场面很是火爆。

1986年3月,应山西长治工人疗养院王英池、许秀兰夫妇之邀,姚承光和崔瑞彬二人又远赴山西长治传拳授艺。在长治,有很多人都知道意拳,这次听说从北京过来两位老师专门教授意拳。一时间,工人疗养院、武警部队、煤矿等单位职工及当地群众都纷纷过来报名学习。当时的培训的地点就设在工人疗养院。

1986年4与从山西长治回来以后,稍事休整,在同年7月份,应贵州省贵阳市支怀春先生的邀请,姚承光又远赴贵阳传授意拳。而后1987年第二次去开封,同年年底又去河南新野。就这样姚承光为了伟大的意拳事业而不辞辛劳的努力着。

1988年6月28日,姚承光、姚承荣两位中国意拳实力派代表人物来到了久违的香港.香港虽只是弹丸之地,但武林门派众多,习武之风极为盛行.这次通过有关媒体宣传,姚氏昆仲赴港讲学一事一时间传便香江两岸。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姚承光先生(左五)在香港讲学结束后的欢送会上(左六为霍震寰先生)

1992年12月,中国意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姚承光和姚承荣告别祖国和亲人,远赴日本讲学授艺。他们此行是应日本横滨太气拳研究会的邀请,前往开展短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日本期间,作为中国意拳的实力派代表人物,姚氏昆仲以其自身精湛的功夫,高尚的武德和良好的素质,得到了日本同道的高度赞誉。日本两家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武术专业期刊《武术》、《空手道》杂志社问讯都派记者进行了采访,并不惜版面,以特刊形式,图文并茂地对中国意拳及其传人大加宣传和介绍。日本武术界骤然间刮起了一股意拳旋风。。。。。。。

为了将科学系统的意拳公诸于世,实现“拳学服务于社会,利国利民”之宏愿,姚承光先生于1994年毅然辞去公职,在国内外友人,武术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铁肩担道义,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北京武协宗勋武馆,从此踏上了一条“弘扬国萃,发展意拳”的风雨之路。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北京宗勋武馆成立大会

2001年11月,姚承光先生应意大利意拳研究会邀请,远赴意大利教授意拳。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姚承光先生应意大利意拳研究会邀请,远赴意大利教授意拳

2004年至2005年,姚承光先生先后两次赴韩国教授意拳。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姚承光先生在韩国讲学

2005年至今,姚承光先生先手四次赴俄罗斯教授意拳。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姚承光先生在俄罗斯讲学

多年来,姚承光先生始终将“科学系统、严谨规范”的教学训练原则放在首位,本着“为学生负责,为意拳负责”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甘当学生攀登武学高峰的人梯。迄今为止,姚承光先生在国内外培养的意拳学员和弟子以达两万多人,为意拳在国内外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意拳走向世界再辟一片新天地。与此同时,每年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瑞士、德国等海外意拳组织都要组队来北京宗勋武馆学习交流。

意拳大师弘扬意拳锲而不舍,意拳终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

意拳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左三为姚承光先生)

2009年6月11日,是意拳历史上最值得回忆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意拳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拳的发展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等待她的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