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小時候的年是什麼樣子?

一筆一畫一青年


做為60後,小時候過年就是希望把瓜子花生吃個夠,年不要馬上過去。那是盼過年的心情太激動了!


歲月靜好262705031


我是南方人,小時候一年最期待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過年;第二件事就是下雪,覺得只有下雪的年,才有過年的味道

這裡先給大家分享一下小時候過年我們老家會準備的幾樣食材吧

一、臨近過年之前,媽媽都會用自己家種的豆子磨豆腐,做白豆腐,做豆腐乳,在豆腐成型之前,給我們小孩子喝豆漿

二、2000年之前,我們村裡有家裡養豬的,過年之前挑一個日子,天矇矇亮的時候就燒水宰豬,媽媽也會從他們手裡買幾十斤豬肉回來,撒上鹽,放在火頭上做成燻肉,這樣的肉,可以放上一整年也沒有問題,那味道簡直了!


三、老家還會用糯米做餈粑,如果誰家做餈粑,親戚鄰居都會過來幫忙,男人們就負責出力把熟糯米搗成麵糰,女人們都負責把麵糰做成餈粑的樣子;如果誰家做需要做喜事,就會拿出一些,在餈粑的正中心點一點紅墨水




到了年30的晚上,爸爸媽媽會給壓歲錢,雖然不多,不過也很開心,因為一到開學就可以買辣條吃了;大年初一這一天,媽媽會很早叫我們起床,去給叔叔伯伯拜年,而在一天自己會特意穿上口袋很多的衣服,每去一家拜年,大人們除了給壓歲錢,還會給我們糖吃,臨走的時候還會給我們的口袋裡裝很多的糖,希望我們學習棒棒,身體健康;拜完年,閒下來的時候就跟同齡小夥伴一起數兜裡裝了多少糖!

過年熱鬧的氣氛越來越淡,之前每年必下的雪,也變成了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奢望,而我們也從那個大年初一會穿很多有兜的衣服去討糖吃的少年,變成了出門在外上班,回去會給父母長輩買禮物的成年人,去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年到頭一家人回家團聚的那刻心!

每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同,歡迎大家在下面分享————過年那些有意思的事


氣死周瑜


父母都是農民,孩子又多,我那大姐比我大二十多歲,鄰近過年了,我大姐對姐父說:“我們早一點去我父母家拜年,那裡大大小小弟弟妹妹,菜廚裡的雞了,鴨了,肉了,他們看得見吃不著,一個個都想吃,我們早點去拜年,拜完以後他們就可以吃了”。

父親過年的時候,在家準備柴火,我們最愛吃的是麻餈,方方正正的麻餈在火紅的鍋裡烤成黃色,看到麻餈在鍋裡漸漸變大,起泡泡,那糯米香,一陣陣泛著熱氣,母親把麻餈上撒上紅糖,吩咐我們不要燙著,用手pai開,裡面冒出一股熱氣,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這是小時候的最愛吃的。

過年了,一大桌人,我同外甥,侄兒,年紀相仿,外甥,侄兒搶了位置,那時,我父親就會叫外甥站起來,位置讓給我坐,嘴裡說:給舅舅坐,你起來,我聽到暗暗竊喜,我的輩份比他們都大。

一般開飯的時候,我母親不上桌,在廚房裡張羅,忙上忙下。

一大家人在過年的時候才吃葷菜,雖然豬欄裡養著大肥豬,看到豬卻難得吃上豬肉,那年代真苦,冬天還穿單褲,過年了會添一些新衣服,別說多高興。

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過年,說起來寒酸,但其樂融融,歡天喜地。


淡竹841


我小時候過年那是兩個字 熱鬧,就從年三十開始從早到晚村裡鞭炮聲響個不停,早上出去和幾個玩伴放鞭炮,玩到中午肚子餓了回家吃飯,天氣正熱的時候媽媽把我的頭洗的乾乾淨淨,怕出去又弄髒不讓我出去玩了,只好在家待著,我爸爸開始準備煮肉,媽媽包餃子蒸包子,全部準備好了也到下午五六點了,爸媽讓我去爺爺奶奶家叫家人,來過年三十,我那是一個高興,終於要過年了,把家人全都叫齊開始吃餃子包子了,大人小孩一大堆,熱鬧了,有說有笑,一直到晚上十二點多,才休息。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高興的睡不著覺,怎麼辦?又開始想,明天穿新衣服的事,明天去哪玩好,想著想著睡著了,第二天,媽媽取出我的新衣服,穿的整整齊齊,吃過早飯就到爺爺奶奶家拜年了,全家人穿的新新的,到爺爺奶奶家,又和玩伴們翻天,房子裡坐滿了大人,我們就到外面玩,過會爺爺就叫我們小孩們過去領壓歲錢,然後所有的小孩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爺爺奶奶就給大家發壓歲錢,雖然不是很多,但大家都很開心,爺爺奶奶家拜完年就到叔叔阿姨家拜年了,從大到小每個家人家拜年,一天下來也領了不少壓歲錢,吃的肚子感覺鼓鼓的,到晚上開始到其他家人家熱鬧去了,吃菜吃肉,喝飲料,跳跳舞熱鬧極了。

從年三十一直到初八,我們有八九家子家人,一家一晚上,天天晚上熱鬧,這是一年中最難忘的時刻。


6月拍影


我的小時候,那是80年代,過年最大的興趣就是穿新衣,放鞭炮,吃大肉。

一、穿新衣。

自然不用說,畢竟那個年代平常是穿不上嶄新的衣服的。只有過年,可以買一件新衣服,所以一到臘月,就盼望這新衣服的到來了。媽媽帶著,集市上逛,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家一家看,然後就是談價錢了。畢竟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有錢,一件衣服要講價錢很久的。最後媽媽忍心買下,然後回到家裡,再試試,就要放到衣櫃了。因為還沒有過年,不能穿的,怕穿髒了。只有等到當年初一,才可以正式的穿上,那叫一個幸福。

二、放鞭炮。

一過臘月,一放寒假,噼裡啪啦,每天就要開始放鞭炮了。先是買一大盤鞭炮,然後扯開,拿出一些 一個一個的放,剩餘的還要留著,大年初一下餃子放。想想小時候的樂趣,真的好多好多,隨便一個東西都可以高興半天。哪像現在,大城市都要禁止放鞭炮了,現在的小孩也自然少了很多興趣,也遺忘了很多中華的傳統文化。

三、吃大魚大肉。

畢竟小時候的生活條件不好,平時也就是家常便飯,很小像現在每天都可以吃大魚大肉。小時候,也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大肉。記得小時候,偶爾吃飯會咬到嘴唇,大人就會說,是不是想吃肉了,那就是饞的。哈哈


小魚在越南


我小的時候過年,有幾件事情是永不忘懷的!

1,穿新衣。天天盼望新年到來,從放寒假開始就期待,望眼欲穿,到了臘月,父母就帶著我們姐弟三個,走路五十分鐘到達縣城,購買新衣。新衣買來恨不得馬上穿上,但是母親還要檢查紐扣是否掉落、袖子和褲腳長短等。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到也是幸福的。

2,殺年豬。一年到頭,殺年豬最開心了,幾個青壯年抓住一頭肥豬,十多分鐘後殺死,開膛破肚的時候,裡面的槽血是最引誘人的了,大人們抓起來就往嘴裡塞,看著流口水,也跟大人要一點,吃完滿嘴的鮮血。

3,守紅包。小時候除夕夜看著滿桌子的菜,狼吞虎嚥下去兩碗飯,就到隔壁家詢問發紅包沒有?有人已經拿到自己沒有就難過,直到父親將幾張從銀行兌換的新票子遞過來,才滿心歡喜地出去炫耀了。

4,走親戚。從大年初一開始,就就行走親戚了,什麼七大姑八大姨的,至少七八家。那時物資匱乏,就是揹著麵條、麵粉、大米就出門。媽媽家裡的親戚在三千米左右海拔的高山上,走路大約三個小時到達。一路上山峰雄奇俊秀,冰凌映襯整個蒼茫大地。去了外婆家都是玩雪,忘記了憂愁和煩惱,山谷裡迴盪的是銀鈴般爽朗的笑聲!

其他令人難忘的事情太多了,這幾件記憶比較深刻!


張長國聊旅遊


首先是熱鬧。小時候過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熱鬧。我小時候,恰好是農村初中畢業生外出打工開始流行的時候。每到過年,這些打工子弟就回家來,穿著最流行的西裝,兜裡裝著錢,三五成群,聚在小鎮上,抽著好煙,買很多的當時最烈的鞭炮,開始做各種各樣的惡作劇。他們最喜歡把鞭炮往人群堆裡扔,尤其是女人多的地方。鞭炮爆炸的聲音伴著女人的尖叫聲,最容易激發青春的荷爾蒙。然後是叫好聲,鬨笑聲。當然,也常常聽說誰和誰又打架了。我是孩子,喜歡看這樣的熱鬧,自然也是羨慕最流行的西裝和兜裡的錢,鞭炮聲、尖叫聲、叫好聲、鬨笑聲也很吸引我。現在看來,那是頂頂無聊的事兒了,不過在90年代,那時過年這是最難忘的了。

其次是看電影。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電視是很稀罕的玩意兒,過年看春晚已經是快2000年的事兒了。小時候過年,吃過年夜飯,有幾次去鎮裡的電影院裡看電影。電影已經忘記了,但是夜裡的下大雪,大人帶著小孩子在滿是泥濘的雪地裡回家的畫面特別難忘的。2000年以後,家裡開始有電視了,於是一家人圍著電視看春晚成為固定的節目。最喜歡趙本山的小品,可惜他出場時總是12:00,正好是家家戶戶放鞭炮和煙花的時間。於是把音量調到最大,也聽不清檯詞。等鞭炮聲停了,小品也結束了。只好看第二天的重播了。

小時候過年,還有一點印象最深,那就是過年很有儀式感。吃並不見得很豐盛,但是該有的如雞、鴨、魚、肉等。年糕一定是要有的,而且是炒成甜的,大家都要吃。吃完以後,碗進而一定要剩下點飯和肉,寓意來年有餘。吃過年夜飯,開始炒花生、瓜子,然後大家可以把這些乾果塞滿口袋去串門了。穿也是講究的,家裡經濟再緊張,新衣服是不可缺少的。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年的新衣服是一件花棉襖,男孩子穿上花棉襖,雖然有點彆扭,但還是很快樂。尤其是新衣服不能早上穿,必須吃過年夜飯,再洗了臉,才能穿。我小時候,很少有守夜的,12點一過,鞭炮一放,就開始睡覺。曾經嘗試過,換來的是第二天的迷糊。其實大年初一才是最熱鬧的。出行也特別有意思。到了大年初三,必定要去外婆家拜年。然而,坐車是個大難題。父親是位拖拉機駕駛員。他就把拖拉機改裝成一個有車蓋的車子。這時,他就成了大家英雄。凡是同路的鄰居,必定早早地來預定位置,放上一條小板凳。到了約好的日子,大家就興到采烈地上路了。外甥到外婆家玩,那是最受寵的。舅舅老是說,今天你們外甥王,你們最大。於是,好吃的都擺上來了。自然也要玩,大家結伴一起放鞭炮:炸牛糞、炸魚、炸泥巴……鞭炮實現了孩子們的英雄夢。走的時候,還有壓歲錢拿,大人包的也不過是一毛二毛。但那時口袋裡有了三五毛錢,我們就恍如成了富翁,走路也飄起來。

拜年結束時,已經到了大年七八光景了。這時,打工的青年也開始陸續離家了,大人也漸漸忙起來。記得小時候開學的日期太約是正月十二三的樣子。於是,春節味道就開始淡了。至於元宵,小時候並沒有過元宵的印象,許是忘了。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年。


飛哥的小故事


我是農村孩子,小時候過年印象深刻,不過當時由於條件限制,沒有照相機,因此也未能留下影像資料。現在我每次過年都在尋找小時候的味道,並且用相機記錄了那一瞬間。我經常擔心等我老了,這種對過年的眷戀得不得繼承,因此我會刻意的帶著我兒子,與我一起體驗我小時候的經歷,幸運的是我兒子對此很喜歡。

1、小時候喜歡看放二踢腳,還有點害怕,如今我家兒子跟我小時候一樣,喜歡看,也有點害怕。放二踢腳的任務只能交給我了。

2、還有就是除夕夜看村裡的煙火,自己家放的由於距離太近,看的不夠完整,而看別人家放的煙火能夠飽覽煙火升空到綻放的全過程。除夕夜,我帶著兒子穿上厚厚的大衣,站在院子裡,兒子喊:“爸爸你看那邊,藍色的火球好漂亮!”

3、大年初一登高求好運,其實就是登上老家的東山或者西山,看一看沉浸在節日中的山村,聽一聽喜鵲叫,籌劃一下新的一年的打算。


世外驚雷


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年味淡了,沒有了小時候的那種歡喜,每天盼望著過年的到來。不過確實是,小時候的過年滿滿都是喜慶的氣息,有年味,怪不得如此多人懷念,心生嚮往。

小時候臨近過年,就聞到過年的氣息了。

年前,每家每戶進行大掃除,把所有的木質傢俱都搬出來擦洗,包括衣服棉被,再放到太陽下曬曬,意味著把黴氣驅走。村裡的各個小巷小道,都可以看見一堆村民在忙碌著,邊說笑邊團結把路道清理乾淨。年前的每天凌晨三四點,都會飈出悽慘的殺豬聲,白天肉味飄香,領居間串門吃飯。


除夕那天,我們會把桂葉和香蔴放在水鍋裡煮,然後當天必須用這水洗澡,乾乾淨淨迎接新年。晚上一家人吃完飯後,圍著木炭火爐聊天,或是村裡鄰舍之間相互串門聊天,做些互動的活動。其實,也算是守歲,全家人必須等到12,放完鞭炮才能睡,把所有的房間燈打開,沒有燈的房間點油燈,家裡的大門要開著直到天亮。

初一那天,估計是我們這些小孩子最開心的了,因為有利是收,有瓜子糖果水果吃。我們早早就起來著新鞋子,穿好新衣服,興高采烈地串門去拜年,見到哪個大人都問新年好,恭喜發財,大人們都會掏出5毛或是一塊錢,其實1塊錢對於當時的我們是大款了。我們一般在壓歲錢被媽媽收起來之前,偷偷去買炮仗,紙炮,丟在糞裡、爛泥裡、水裡,期待它“嘣”的一聲賤出來,玩得不亦樂乎。當天早上,家家戶戶的勤勞媽媽都忙著做湯圓。吃湯圓,寓意這新的一年,我們要過得圓滿,甜甜蜜蜜。初一下午,就是村裡的舞獅隊開始行動了,進入每家每戶舞獅,以舞獅助興,祝福新的一年家家順順利利,而我們則習慣跟在獅子隊後面歡呼,雀躍。



小時候的過年,就是這樣歡樂。


莫兮若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